清明雨滌生死意

清明雨滌生死意

「生與死的交替蘊意,在春風的吹拂下倏地豁然開朗。」——題記

又是清明。披裹着衣衫,感受着清明特有的回寒雨氣。剛下過一場透雨的城市潮濕,我身無法離開門房,但思緒早已飄忽到我第一次清明祭祖的回憶里。

雨霧朦朧。春意尚未猖卷大地,山路間只鋪墊了淺淺一層翠意,其餘皆是泥濘在潮濕中的黃泥。腳踩黏糊糊的黃泥路前行,我獨自嘀咕:春天還不是有些死氣沉沉,雨雲密佈,泥濘滿路。

墓地並未如想像中的陰森。在朦朧霧氣中,灰色的天幕映襯著這低卻起伏波瀾的墓丘顯得有些傷感。

眾墳墓中,依稀可見故人殘影,心不禁愈發應景而感傷。

清明真是夾雜着不盡的愁思。

我跟隨着大家一同拔除墳前雜草。用力將黃土中深紮根的草莖拉拔而出,帶起一團黃稀的泥漿土壤。大家都是徒手而行,手上此刻都敷上了斑斑駁駁的黃泥。但是大家無一不都是虔誠而莊重的,似乎這是一項十分重要不可疏忽的禮儀。

手起手落,泥飛泥舞,我心中默念:清明,清明,正如拔除野蠻生長的野草般去除心中參差不齊的慾望,回歸本源,最污濁也正是最清明吧。

「上香祭拜!」阿嬤一聲而下,眾人合掌跪於墳前,各自心中莊重禱告。我也虔誠合掌,心中默默感恩祖上的恩德護佑。十分神奇,只是雙掌一合,似乎便透徹了一個心境,清明了整顆心靈。

祭拜完畢,下山途中,阿嬤告訴我,祭祖掃墓是老祖宗千年傳承下來的文化習俗。是無論如何都要傳承下來的。

只是簡單幾句話,卻使我陷入了思考。清明祭祖文化為何要無論如何也要傳承下來呢?對於死亡,大眾不應該是躲避、恐懼的嗎?

還是那條黃泥路,周圍參差著不齊的嫩草。但是此刻在我眼中卻成了解答謎題的點睛之筆。

生死不過是往複循環的更迭,死不一定是結束,或許是另一段旅途的開始。人的肉身雖死,但是精神卻可代代傳承,薪火相傳,也可永生不死。

正如這清明節,在春意盎然、萬物生髮的季節去緬懷先烈,去重溫先祖優良的品德,不忘本,會感恩,在心靈上也隨着這清明的雨而洗滌。死亡不一定令人恐懼,還會教導人珍惜每一份時光的可貴,把握好每一寸光陰,能創造出屬於自己的輝煌。

清明祭祖,早已不在只是一件例行的公事,而是鐫刻在中華民族文化精神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是中國千年文化得以脈脈相傳的根本,是不論歲月如何阡陌都不可遺忘的本源。

景還是那景,心境卻已然不同。清明,那份文化精神,似乎也隨着這纏綿的雨,吹拂的春風,在我心中中種下了一顆清明文化的種子。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黃粱一夢忽逢醒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其他 黃粱一夢忽逢醒
上一章下一章

清明雨滌生死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