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六十八章兵者國之大事

第五百六十八章兵者國之大事

利用馬匹,游牧民族集中自己的大軍,可以將農耕民族的大軍各個擊破,農耕民族想要戰勝游牧民族,其憑藉的只能是先進的武器代差。

比如說,我拿鋼刀去打你的鐵刀,我拿大炮去對付你的弓箭,我用鐵甲防禦你的弓箭,而我用鐵箭攻擊你的皮甲,依靠這種武器上的代差,來彌補在機動力上面和游牧民族的差距。

大唐帝國當年橫行西域,殺得游牧民族的代表匈奴落花流水,抱頭鼠竄,依靠的就是先進的武器裝備,攻擊以陌刀,以強弩,防禦則依靠鐵甲,而匈奴那時煉鐵工藝極為落後,弓箭射不穿大唐士卒的甲胄,自家的皮甲卻扛不住唐軍的強弩,兵器方面也擋不住唐軍的陌刀,這才會被唐軍追殺得到處逃跑。

然而,當游牧民族在武器上與農耕民族不再有代差的時候,在戰爭中,機動力強大的游牧民族通常都會佔據優勢。

當年鎮守遼東的明軍大將李成梁,養寇自重,結果慢慢養出了努爾哈赤這頭猛虎,當清軍與明軍在武器上已經沒有代差的時候,大明的軍隊便悲劇了。

而明軍的火器,從先進性來看,是要高於滿清的弓箭的,奈何火器如今正在起步期,優點缺點都同樣突出,而弓箭卻在這個時代已經幾乎發展到了巔峰。

叛將孔有德更是將孫元化手下的造炮工匠全部挾裹到了遼東,如今在火器方面,尤其是火炮方面,滿清已經和明軍不相伯仲,也就是在火槍方面,以及人數的方面,明軍才會佔有一絲優勢。

不過由於官吏腐敗,偷工減料,頻頻炸膛的火槍並不為基層士卒所喜,所以如今看來,其實清軍和明軍在武器裝備上,並沒有太大的差距,而在火炮方面,清軍甚至可能會更強一些。

這也是皇太極擁有如此的自信,悍然親自上陣,入侵大明的原因之一。

打得過就打,打不過就跑,有什麼好怕的呢?

不過工業革命之後,不事生產,喜歡劫掠其他文明的游牧民族終於悲劇了。

嗯,日子過不下去了,還想去搶一把?馬兒跑的再快,有汽車坦克跑得快嗎?蒙古馬再耐力持久,有汽車坦克的無窮盡動力輸出嗎?你有騎射無雙,我有機關槍火箭炮等着你,原本自己就沒能發展出什麼先進的科技,待到工業革命出現后,曾經依靠馬匹肆虐天下的游牧民族,終於被歷史所淘汰,永遠沒有再起的機會,成吉思汗的榮光和功績,只能是在夢裏永遠地回憶了。

而在此刻的紫禁城內,面對崇禎皇帝的詢問,楊嗣昌的心情無疑是十分矛盾的。

高起潛的對策,雖然比較穩妥,但是損失會比較大,充其量也就算得上是中策,大軍慢慢地聚集,穩守不出,待到明軍數量越來越多,最後伺機與滿清決戰,或直接威懾清軍,使其自動退出關外,只是在這期間,北方各地被入侵的清軍攪得一片糜爛是免不了的。

盧象升的對策則與高起潛相反,為了避免朝廷和百姓的更多損失,出城與清軍野戰,這看起來是上策,但是萬一失敗的話,則北方再無能制滿清之軍,到時清軍便可放心地四下劫掠,明朝的損失反而會更大,這有點像是牌桌上的一把梭哈,是生是死全看這一局。

而關鍵的關鍵便在於,盧象升的贏面有多大。

但是受制於情報不暢,說實話楊嗣昌也不知道盧象升的贏面有多大,盧象升英勇善戰,對流寇幾乎是無往而不利,但是他畢竟沒有和清軍交戰過的記錄,己方有六萬大軍,但清軍有多少人馬,楊嗣昌並不知情,他只能從各地發來的紛紛亂亂的報告中,模模糊糊地揣測一個數字而已,嗯,遼東苦寒之地,人丁稀少,能有四萬兵馬出來就了不得了,就算三萬好了。

面對皇帝充滿著殷切希望的目光,楊嗣昌最終只能含混地說出自己的看法,「臣以為,兩位大人所言都有道理,但滿清士卒之兇悍舉世皆知,臣以為,未弄清敵軍虛實之前,最好是不要輕易出戰。」

他這番話,明顯是傾向高起潛的看法,但也並未把話說死,完全禁止盧象升出戰,你盧大人如果發現敵軍實力較弱,你出城野戰也是可以的嘛,前提是你要弄清敵軍虛實。

楊嗣昌這番話說的是無懈可擊,但是崇禎對他的話語有些失望,心高氣傲的年輕皇帝,對於任由韃子在自己的國土內予取予奪,感覺大損他身為『明君』的體面,而楊嗣昌萬金油一般的回答,也讓他覺得有些敷衍,但是他也知道,專業的事情最好交給專業的人去做,外行人最好不要瞎指揮。

終於,崇禎把目光投向了坐在那裏,一直沒有發言的兵部老尚書張鳳翼,「張閣老,你是兵部尚書,你也說兩句罷。」

張鳳翼咳嗽了兩聲,出言說道:「如今高監軍主守,盧總督主攻,老夫的意思,是支持高監軍。」

此言一出,在場眾人頓時便吃了一驚,文臣一向看不上宦官,在朝堂之上,雖然由於政見不同,派系不同,文臣們經常互相攻擊,但是在對待宦官的問題上,卻是十分心齊,文臣往往會一致對外,像今日張閣老這樣旗幟鮮明的支持宦官高起潛,在大明朝堂之上十分少見。

張鳳翼看着眾人訝異的眼神,臉上露出一絲苦笑,心想我哪是支持高起潛,我是支持高起潛的主張啊。

「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張鳳翼說的,乃是孫子兵法的始字篇中的開頭第一句,「敵情不明之下,老夫以為守為上策。」

老尚書不同意盧象升出城野戰的想法,他覺得盧象升的方略有些過於冒險,相當於拿國運當賭博,贏了固然是輝煌大勝,若是敗了,北方將再無可抗衡清軍的力量,到時必然是整個北方糜爛一片。

沉吟片刻后,崇禎也拿不定主意,於是決定讓他們自己去商量著辦,「迎敵之事,便由楊卿,盧卿,高卿你們三人商量行事罷,儘快拿出一個章程出來。」

張鳳翼咳嗽了兩聲,出言說道:「皇上,臣以為,是否可以調遣三邊總督洪承疇以及陝西巡撫孫傳庭的兵馬來此?秦兵鋒銳,流賊之首領高迎祥也為其所破,若有秦兵相助,則我方勝算又添幾分。」

崇禎聽了,一時意動,洪承疇,孫傳庭這些年在西北剿匪,卓有成效,新任闖王李自成也被秦軍打得潰不成軍,幾近崩潰邊緣,若有他們前來勤王,己方的勝算確實大增。

只是,老尚書你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啊,崇禎有些遺憾地搖了搖頭,「朕已經給洪卿和孫卿去信詢問,他們都說如今正在剿滅反賊的關鍵時刻,正是斬草除根之際,實在沒有多餘兵力前來勤王,此番,怕是指望不上他們了。」

張鳳翼聞言,再不說話,只是嘆了一口氣。

最後群臣又商量了一些如何調兵勤王,如何運送糧草之類的事情,這次的朝會才在一片陰鬱的氣氛中草草結束。

眾人紛紛邁步離開,刑部尚書馮英有意慢行幾步,與老尚書張鳳翼並肩而行,「張閣老,老夫剛才看你在殿上,好像是有些欲言又止。」

馮英與張鳳翼關係一向交好,聽他問起,張鳳翼倒也不瞞着他,「嗯,其實老夫想到了一招圍魏救趙之計,若是按高起潛的對策來說,固守待援,又何須他關寧鐵騎前來?倒不如皇上直接命他在寧錦一線出擊,趁著韃子大舉來犯的機會,直搗韃子腹心之地,敵能來,我亦能去,與韃子拼個兩敗俱傷。」

馮英聽了,想了一會,嘆了口氣,「此計皇上必不肯答應。」

張鳳翼微微頷首。

楊嗣昌等三人商量了許久,最終誰也無法說服誰,高起潛一意要堅守,盧象升則堅決要與清軍決戰,楊嗣昌居中協調,焦頭爛額。

三人反覆磋商了數日,最終在高起潛堅決不同意出戰的情況下,盧象升一怒之下,提出了分兵各自行動的戰略,面對強敵,本就應抱團取暖,分兵乃是兵家大忌,但崇禎居然就同意了,隨後盧象升,高起潛二人便開始各行其是。

一個月後,清軍攻破高陽城,居住於此的孫承宗不顧七十六歲高齡,親自帶着全家老小上陣,一起登上城頭守城抗清,然高陽城兵微將寡,僅僅一日便被清軍攻破,孫承宗自縊身亡,清軍屠城。

短短一個月間,清軍到處燒殺破壞,連下三十餘城,清軍只是大肆殺人和破壞,卻沒有搶劫財物和人口,皇太極目的乃是為了引出明軍的主力部隊,然後一口吃掉,之後,沒了軍隊的大明,便只能任由清軍隨意肆虐了,那時才是搶劫財物和人口的良機,財物可以享用,人口可以搶回去給他們種地。

皇太極的戰法,跟野獸捕獵的做法差不多,先攻擊對方要害,待對方沒了抵抗的力氣,再大口大口吃肉喝血。

又一個月後,巨鹿縣外,明軍的營寨之中,盧象升一身孝服,面色有些沉痛,軍帳內,兩位總兵虎大威,楊國柱彼此看着對方,面面相覷。

軍中士卒原本是兩萬,昨日接到大同的敵情后,大同總兵王朴率領手下兵馬回援,如今明軍士卒只有一萬五千人。

清軍在大明境內到處殺人破壞,而一直追着清軍尋求決戰的盧象升,終於在遠離京師的巨鹿,在清軍預設的戰場上,與皇太極的大軍狹路相逢。

到了現在,盧象升終於弄清了敵軍的虛實,清軍的實力遠遠不止三萬,至少也有七八萬,如今營寨之外,四面八方都是清軍的軍隊,自己已經中了埋伏,被團團包圍,高起潛雖然與盧象升不睦,卻也知道強敵在前,抱團取暖的道理,他就駐紮在距離盧象升五十里地之外的地方,然而他並不在清軍的包圍圈裏。

但是,抱團取暖可以,讓他率領四萬關寧軍,去攻擊十萬滿清大軍,為盧象升解圍,高起潛沒有這個膽量,他手下的祖大壽和吳襄也沒有把主力部隊拼殺在這裏想法。

而且,佔據着絕對優勢的皇太極,其實也很想圍點打援,若是高起潛出兵援救盧象升,便會連高起潛的兵馬一起打掉。

否則皇太極白天早就進攻盧象升了,十萬打一萬五,為什麼要拖到晚上?就是為了引出高起潛手下的關寧軍。

被重重包圍之下,如今方知中計的盧象升,後悔也沒有用了,

「如今,本官才發現,我等三人都是不祥之人啊。」盧象升面色悲愴,「本官戴孝出征,楊文弱也戴孝,高公公則是個閹人,哈哈哈哈,今日被敵軍包圍,也是本官的命數使然啊,哈哈哈哈。」

虎大威面露不忍之色,「大人何必如此,敵軍雖然眾多,但是末將和楊總兵部下精銳皆都在此,大人的天雄軍主力尚在,定能安全護送大人突圍!」

「突圍?!」盧象升慘笑一聲,搖了搖頭,「這些都是跟隨我出生入死多年的老兄弟,本官如何能厚顏拋下他們不顧,獨自逃生!」

他轉眼看向虎大威和楊國柱,「你們二人突圍去罷,還能為我大明保留一絲元氣,本官今日,唯一死報國耳!」

虎大威和楊國柱兩位總兵苦勸多時,盧象升只是搖頭,堅決不肯突圍,眼看主帥意願已無法更改,敵情緊急之下,虎大威和楊國柱二人只得含淚匆匆出去部署突圍之事去了。

看着兩人匆匆而去的背影,盧象升把目光投向了案頭上的一封書信,那是他的前任屬下史可法給他的信,信中說,若是盧總督勤王之時兵員不夠,他打算向青州府趙無忌的下屬顧炎武求情,借黑旗軍六千以抗清。

然而,盧象升回信拒絕了。

挽天傾的本事,盧象升自認無此能力,但盧象升憑着直覺認為,趙無忌或許可以做到。

自己此次勤王,原本就是凶多吉少,何必拉着黑旗軍給自己陪葬?把他們留給猶自昏迷不醒的趙無忌,趙無忌遲早有痊癒的一天,這樣,大明的朝局或許還有可以挽回的機會。

而自己,就在這裏放縱地,征戰這最後一場吧!

帳外傳來陣陣兵馬的騷動,那是虎大威楊國柱二人打算突圍的動靜,盧象升一甩大氅,大踏步地走出帳外,他要率軍親自衝鋒,為兩位部下的突圍,創造機會!

翻身坐上自己的愛騎五明驥,拿起沉重的關公大刀,盧象升對自己的親兵們,下了生命中的最後一道命令,「將軍死綏,有進無卻!人必帶傷!刀必見血!馬必喘汗!違令者——斬!」

一催胯下戰馬,盧象升揮舞著大刀,帶着手下親兵士卒,沖着黑暗中的清軍大營方向殺去,在他的身後,滿眼含淚的虎大威和楊國柱,目送他們督師的背影遠去后,方才掉轉馬頭,匆匆地自另一個方向率軍離去。

此戰一直戰至天明,夜襲敵營的天雄軍士卒幾乎全軍戰死沙場,盧象升本人渾身是傷,猶自死戰不退,最終身中四矢三刀,當場戰死,壯烈殉國。

盧象升死訊傳來,天下為之震動!

就在這時,一雙不屬於這個時代的眼睛,在青州府緩緩睜開。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明末之力挽狂瀾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軍事歷史 明末之力挽狂瀾
上一章下一章

第五百六十八章兵者國之大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