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20章 終章,時代的序章(2)

第1220章 終章,時代的序章(2)

經過十年抗戰和第一個五年期的準備和試點,盛元672年,咸國正式發行第一套紙幣。面額分別為五貫、一貫、五株、兩百文、一百文、五十文、十文,舊新幣將繼續流通三十年,三十年後陸續退出市場。

值得一提的是一貫紙幣正面圖案為西寰、蘭淵、北宮貞妃、喬郡主以及次女百里鴻嫣像,至於什麼原因,不太好說,據說是百里鴻嫣攛掇的。

可以肯定的是,百里鴻嫣與姬耀婚後本性畢露,百里鴻嫣集成了百里燕、喬郡主、蘭淵公主之大成,而且西寰出任左相后,百里鴻嫣與之走的很近,此後成為有史以來最為了不得的女子,此後一直成為帝國首屈一指的女性。

一五至二五期間十年,咸軍建立十五個摩托化縱隊,兩個坦克縱隊,六個卡車炮大隊,四十五個榴炮大隊,九十七個重炮大隊,鎮軍、縱隊作為軍級、師級建制繼續保留,咸軍同時開始推動編製現代化,通信現代化,全軍實行軍銜制、義務兵制。

二五期間為解決諸侯經濟困境,也作為道義上的援助,咸國陸續接收約七十萬人的諸侯抗戰殘疾傷兵,連同及其家眷子女兩百九十餘萬人,陸續分三批遷入咸國。

戰後尼爾科科族留學生與技工大批返回靈境島,於667年形勢穩定后達到高峰,連同大量設備和工業物資一起運回,百里燕隨同派出技術組協助其國內建設,次年拍攝紀錄片《小島大智慧》公映全國。

但於672年在百里燕建議下,尼爾科科王陸續從靈境本島遷民入咸國江東郡南郡二十五萬人,以免因此後的戰爭被滅族,同時咸軍派遣三支重裝縱隊登陸靈境島,建立軍事基地,提供武裝保護

663年停戰,根據南北雙方協定,中原收回部分外島,靈境島仍未暴露,但被探索發現概率大幅增加。

有鑒於此,百里燕在靈境島設立軍港,設立主權碑標識。同時在島上建立空軍基地,培訓尼爾科科族,加大教育輸出,助其文明疊代,同時組建尼爾科科新軍,加強海域警戒巡邏。

咸國第一、第二五年計劃期間,腋目也加緊了佔領地的建設和武裝,同時逆向研究人類技術,科技獲得長足進步,並發現他們在佔領區收割橡膠,這意味着他們可能開始使用橡膠用於工業,電力和輪胎等等成為其主要發展技術。

這段期間偶有零星衝突,但規模始終不大,尤其是第二個五年期開始后,百里燕調集大量摩托化縱隊壓在前線,以展示機動力的方式,震懾其侵略野心。

由於腋目遲遲沒有突破載具技術,面對咸軍高速機動,其在戰略上處於嚴重劣勢,遂不敢貿然開戰。

677年第三個五年計劃伊始,更多老人物淡出歷史,中原迎來新的政治格局。

天子換人,但咸國當權派依然如此的強勢,咸國陸續進入戰後黃金時代。

抗戰軍人陸續退伍進入社會,成為戰後黃金一代的開拓者,受惠於教育的推廣和普及,普遍受過教育人群加速推動社會發展,咸國進入首個黃金髮展新時代。

晉國、志國在咸國外交經濟攻勢下,面對咸軍的鋼鐵洪流,不得不接受政治協商,開啟政治統一進程,而其中核心的一點仍然是長生不老葯。

第三個五年計劃,咸軍開始生產新型突擊步槍、通用機槍、衝鋒槍,651型步槍仍然繼續裝備,651型衝鋒槍、輕機槍以及647、648大量老槍作為剩餘物資大量,裝備諸侯,重點裝備西海三蠻,以幫助其獲得更多的武裝力量。

經過前期十年兩個五年期規劃的探索,第三個五年期得以順利推行。

雷達、核物理、噴氣機、微電子、計算機等領域取得進展,咸國新興海軍經過十年探索和建設初具規模,並在678年開建三艘戰列艦,第一艘潛艇下水,首架單翼機定型,次年開始研究中型轟炸、機運輸機,咸國海空軍進入急速發展期。

同期在御客幫助下,由百里燕牽頭組建「翰林院」,既國家科學院研究中心,組織大師與高級技工秘密趕赴梁國,對迷蹤林內狂瀾艦體進行開發利用,助推科技進一步發展。

有鑒於先進載具的大量普及,百里燕通過內閣決意,出台綠色名單,禁止名單上的核心長壽人乘坐飛機與其他不穩定載具,避免發生悲劇。

同時要求主要權力核心乘車出行必須配備安全車輛與醫護人員,防止意外中造成死亡。

該決意直到三百多年後,技術全面成熟,逐步分階段取消,避免了科學技術發展早期帶來的安全風險。

盛元680年,梁縣戰役打響二十三年後,咸國第一枚近程彈道導彈發射升空成功,射程五百七十里,載荷兩千七百斤,經改進於次年定型,裝載大當量鑰熱爆彈,於681年十月在宋國南部實施第一次實彈檢驗,取得圓滿成功。

百里燕邀請了晉、志、宋三國將領參觀,籍此向三國展示咸國實力,促進統一談判。

同年底,開始小規模定型生產近程彈道導彈,並研究射程四千里的中程彈道導彈,開始研究衛星和組網通信組網技術。

盛元681年,咸國第四個五年計劃開始,孫國經過二十餘年建設,教育得到極大發展,輕工業有所規模,咸國開始向晉、志兩國延伸鐵路幹線,為實現版圖統一開始實際舉措。

同期咸國本土分階段實施社會保障與養老,軍人、教職工及其此前四十年內,首都圈工作年滿十五年職工群體成為首批收益群體。

第四個五年計劃中,咸軍基本實現主要一線陸軍摩托化,裝備了五個坦克縱隊,一個重型坦克縱隊,各型戰鬥機、轟炸機兩千餘架,輕型、中型運輸機三百五十餘架,建立第一支空降傘兵聯隊。

至第四個五年計劃結束,咸國人口達七千一百餘萬,除大量引進人口,政府大量鼓勵生育,迎來首個戰後嬰兒潮。

醫療衛生防疫和疫苗普遍接種,極大提高國民健康質量,但也出現更多一夫一妻多妾現象。

為此又開始修法廢止一夫一妻多妾制,改為一夫多妻制,給予妾侍正式的身份和地位。

同時鼓勵一夫一妻,但不強迫和強制推行一夫一妻制,因為家庭的經濟基礎,很大程度上決定了男子娶妻的數量。

同時男女失衡仍然十分嚴重,不僅僅是咸國,其他諸侯國男女失衡一樣的嚴重。對於已經形成的歷史婚姻事實,法律予以認可,不予追述。

同期經過十數年整頓規劃,新入郡縣陸續推行六年制義務教育,加速人才積累和基礎設施建設,將人口轉化為科研、勞動群體。

至685年年末,咸國完成基本工業化,諸侯仍停留在農業社會晚期,甚至遠在西海一隅的趙國,部分農民仍在使用青銅農具,歷史出現前所未有的怪象。

686年咸國召開第二次諸侯大會,再談北伐,同年召見軍事分界線腋目一側聯絡官,知會其中原決意,限其一年內退回本土。

之所以給予一年時間,一方面是腋目通信和交通制約,另一方面百里燕料其不會答應,因此需要他們增援。

於是戰爭在次年復燃,咸國集中發射五十六枚攜帶熱鑰爆彈彈道導彈,由於導航仍然不盡如人意,其中二十二枚射偏,僅有三十四枚基本命中目標,仍然造成腋目四十八萬陣亡,三十三萬人輕重傷。

聯軍三百萬大軍在四個坦克縱隊,三十個摩托化縱隊,兩千餘架飛機引領下長驅直入,兩個月結束戰鬥,擊斃、俘虜腋目一百二十餘萬人,速度之快,戰力之強悍,前所未有。

海上戰役持續六月,咸國出動驅逐艦二百七十艘,巡洋艦八十八艘,戰列艦二十八艘,航母兩艘,潛艇六十一艘,空艇四百餘架,尼爾科科族見習軍官首次參戰,利用其高度發達的視力、聽力,充當目標觀察員與聲吶員,有利支持了人類作戰,攻擊擊沉、擊傷、俘虜敵艦五百餘艘,俘虜其水兵不計其數,聯軍傷亡較大。

至次年春,南半球主要陸地戰事結束,咸軍開始爭奪主要島嶼,鞏固南半球海域。並在同年九月,在北海外海爆發第二次海戰,雙方均以慘重傷亡退回基地。

至當年底,北伐宣告成功,此後數年間腋目未敢南下,咸國威望達到空前。

盛元689年,咸國、晉國、志國、宋國於陔陵召開政治統一密會,就四國合併后權利分配做最後談判。

磋商持續半年,晉王、志王、宋王封號不變、地位不變,保留都郡和帝都為封地不變,有鑒於宋國地廣人稀,准許宋王保留三郡作為封地。

各國權貴以五年前封地數量為基準,四成收歸國有,四成由咸國和諸侯國出資分攤贖回,兩成允許三代內繼續持有,三代后准其出售給私人或朝廷,最後三代以後允許保留一定數量土地作為子孫財產。

咸國將給與產業和金融支持,同時給予三國三十年政治過渡期限,三十年內可以繼續保留內閣與官僚機構,咸國將派駐官吏協助政治改革。

除諸侯王禁軍以外,各地駐防軍編入咸軍序列,體系十年不變,十年後接受咸國中央政府整編改制和裁撤。

就後續衍生問題,各國諸侯均有再磋商權利,咸國保障諸侯王與核心權貴階層永世長生。

盛元690年達成最終協定,於當年底公佈天下,咸、晉、志、宋四國於691至695第五個五年計劃內合併,至第五個五年計劃結束,東部四國人口達兩億一千萬。

攝於咸國壓力,695年後,徐、孫、長孫、衛、燕、陳、趙、西海三蠻陸續遣使與咸國磋商政治待遇,於第六個五年計劃中陸續解決各國要求,統一形勢基本形成。

御客、砡工派、雲倉派及各大門派保留自身屬性與相對獨立,法天道派正式給予名分,由宗伯泰與法天道派掌門、長老牽頭,網羅天下有特殊天賦者籌建「先知閣」,專司研究預測玄學。同時狂瀾秘密參加研究,以積累更多邏輯經驗。

同時允許各派在憲法下,自行改制或成立企業和教育機構,御客主體最終改編為執金吾,一部分納入地方刑偵、治安體系和司法系統,一部分涉足安保和商業,其本部依然保持獨立,允許持有輕武裝力量,並成為民間主要弘揚尚武精神流派之一。

朝廷賦予御客本部監督所有王室成員,及諸侯貴族行為道德,和暗中反腐敗的權利,具有一定司法執法權。

有鑒於統一後土地分配和經濟運作,內閣就土地問題重新制定土地所有權制,提出土地國有化,並在狂瀾建議下,訂立土地權益法案,以解決均田制度和其他土地所有制帶來的弊端,讓土地與民生與經濟保持良性循環。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帝國行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軍事歷史 帝國行
上一章下一章

第1220章 終章,時代的序章(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