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19章 終章,時代的序章(1)

第1219章 終章,時代的序章(1)

盛元664年,人類歷史迎來劃時代的轉折,聯軍陸續從長孫半島北部撤兵,但東、西兩線仍駐紮有聯軍六十餘萬警戒。

戰爭最後三年,咸國動員兵力達兩百萬人次,位列諸侯之最。

戰後同年,咸國開始國內經濟建設,在百里燕主持下,組建內閣政治局,逐步推進改組內閣與官僚機構,使之更符合時代發展需求。

西寰出任左相,負責諸侯事務,諾一言出任右相,主持內政,百里燕出任首相,統籌全局,盧皋繼續出任大司馬,性質轉為總後勤與裝備部,張佑繼續出任太尉,性質轉為預備役與民防動員。

趙煥出任新設三軍都護,簡稱「都護」,撤銷大司馬使,性質為國防部。

蔣傑繼續執掌陸軍參謀本部,並進入內閣,簡稱陸參院,性質職能不變。

薛鍾出任外執使,與西寰一同分管對外政策。

薛博林出任大司農,司農性質轉變為財政部,其餘科研、工業、教育等職能全部剝離,劃歸百里燕首相管轄。

喬丞繼續出任治粟內史,農業職能不變,國立錢坊改組,正式從行政和法律名義上確認併入國有,喬廉依然出任坊長,入如內閣參政。

陳殿出任海軍司司長,其父陳瞿出任海軍器械司司長,性質為海軍總裝備部。

鹵侯薛崇繼續超然在權利之外,其長孫薛舒,百里燕女婿,出任化工司司長,鹽梟由此全面轉入化工領域。

作為交換,鹽業暫由彥世子弟代為打理,但從長遠而言,鹽的經濟價值將隨社會發展而逐漸削弱。

關龍翔、趙安陵、宗伯泰等人收入百里燕幕府出任顧問。

關於王位,姜璨死活不同意登基,最後在百里燕「脅迫下」登基稱王,一干就是很久很久,魏琦也順理成章榮登國舅榜,出任內府總管與禁軍大將。

姜璨生母貞妃劉氏,晉封王太后,西寰王太后封號不變,為區別二者,貞妃冠號北宮,西寰繼續沿用西寰封號。

但西寰的王後印綬始終沒有收回,由此成為慣例,左相加蓋印章,一直使用西寰王后的印綬。

姜乾、陳韻風、岳蟠等廣信一系,得到長生不老後繼續留在廣信發展經濟民生。

除此之外,司空南、白郃、蘇洪、陸肇、關龍翔、宗伯泰、趙安陵、趙氏六姓一部、高培、陳瞿、陳殿、顧中、肖渠、徐謹、鍾衡、薛勝、姚盛、莫雲風、鮑睿、朱友成、周德岩、谷韌濤、陸亭訓、諾一言、陸炎、許捍、焦木華、蘭淵公主、李萄、姬康、景尚公夫婦、李懿、砡工派、御客、家眷等等等,均不同程度受益於芽細胞,得以延續壽命。

公良修於665年迫不及待得到了夢寐以求的長生不老葯,還有其他更多人,都得到了長生不老葯,但也因為產能不足,運氣不佳者,亦或是政治原因,與芽細胞失之交臂。

相國高勛於盛元660年過世。

岐王百里律於663年過世,歧國迎來新局面,於盛元671年出於各種利益原因併入咸國。

姬豐於662年壽終正寢,一代富商黯然辭世,享年七十二歲。臨終時還念念不忘長生不老葯,但最終也未能如願,為此臨終前開始後悔多年與百里燕做對。

誠道派掌門陌舂子668年鬱鬱而終,誠道派由此走上末路。

百里燕一生最大的軍事宿敵穆尼,於盛元660年病故,死於風濕性心臟病。

古達帕及其女婿菲戈斯等少數家族核心成員得到長生不老葯。

諸侯會盟於665年正式宣告解散,但陔陵仍保留各國聯絡處,以繼續維持統一戰線。

665年天子與陌舂子返回梁國不久,百里燕竊聽得知二人發動了當年的刺殺,並又在積極策劃得到長生不老葯。

同年永興城第一輛五隊負重輪中型坦克樣車與第一輛輪式裝甲車樣車完成,經過兩年測試后小批量裝備生產。

截止盛元665年年底,咸國變法三十八年,咸國粗鋼產能約四十億斤(大約一百八十萬噸每年),生鐵二十五億斤,特種鋼、刀具鋼、工具鋼等約十二萬斤,其他有色金屬稀有金屬約九億斤,初步實現基礎工業。

次年,陔陵舉行戰後閱兵,邀諸侯觀閱。同年經過兩年技術準備,第一部戰場攝影剪輯抗戰紀錄片《帝國行》全國公映,四年內諸侯國都郡及大城市陸續放映。

同年,在百里燕推動下,咸國開始首個五年國家規劃,致力於修復戰爭帶來的社會創傷,發展國內工業和經濟。

集中工業資源生產切削機床與工業設備,興建更多鐵路、道路,以及基礎設施。並首次鋪設柏油路面的高速公路,興建多個機場與港口設施。

當年姜蟄登基前,內府憑空消失的上千萬金銀也由此水落石出,蔣浩曾奉姜亥命令,提前數年陸續轉走內府錢款,所有經辦人都遷往千岳山永久定居。

直到蔣傑執掌大權時,蔣浩已離世十年。蔣傑一直保管着這筆財富,最終交給依然交到了姜璨手中,這次規模空前的基礎建設,這筆錢起到了很大作用。

至670年底,首個五年規劃,共計生產各型切削機床十三萬六千餘台,大型工業設備兩萬餘台套,興建火電站六處,水電站一處,油田兩處,鋼產能突破百億斤大關,生鐵六十三億斤。

年產輕卡、中卡、重卡、皮卡三萬兩千餘輛,年產履帶式收割機、聯合收割機八千餘輛,裝載機、挖掘機等工程車輛數千,手扶拖拉機十餘萬,新建鐵路四千餘里,基本形成本土鐵路交通主幹網。

驅逐艦四艘,巡洋艦一艘,中型坦克一百餘輛,雙翼飛機四百多架,培養飛行員一千七餘人。

陔陵開辦大學兩所,大匠所一處,瑞田開辦大學堂一處、中匠所一處,永興城增開大匠、中匠所各一處,萬川郡開辦大學堂一所,中匠、大匠各兩處,都郡西郡開辦大學、大匠所各一處,中匠所三處,全國各地興辦更多基礎教育於中等教育。

無線電技術出現,印刷電路、集成電路技術成熟,首台電子顯微鏡誕生,並在第二個五年計劃中得以推廣應用工業化生產。

盛元671年至675年第二個五年計劃,咸國經濟規模在第一個五年規劃基礎上增加兩點五倍,工業規模增加二點八倍。

咸國本土全面推行六年制義務教育,北海廣信、東原鹵城、軒亭、都郡全境推行九年制義務教育,陔陵、永興、軒雲、中興四地試點十二年義務教育,咸國迎來空前繁榮。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帝國行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軍事歷史 帝國行
上一章下一章

第1219章 終章,時代的序章(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