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先勇的崑曲夢(1)

白先勇的崑曲夢(1)

今年(二○○四)五月二日晚,青春版《牡丹亭》在台北國家劇院首演落幕,在雷動的掌聲中、在爆起的采聲中,我引著兩位青年演員俞玖林和沈豐英,在舞台上向觀眾行禮致謝。我在國家劇院看過無數次表演,從來沒有感到像那天晚上那樣,觀眾的熱情就像潮水浪頭一般,沖卷上來;觀眾中有許多年輕人,他們從內心散發出來的興奮與感動,我幾乎可以觸摸得到。十六世紀末,湯顯祖棄官返鄉臨川,寫下他的曠世傑作《牡丹亭》,這部表現他穿越生死「情至」觀的傳奇,曾經世世代代撩動過不知多少中國青年男女的春心。未料到四百年後,在台北的舞台上,又一次展現了它無比的魅力,深深打動了二十一世紀的年輕世代。我看見兩位演員,春花綻發的臉上流滿了汗水,開心而天真的笑着,他們知道他們的表演成功了,因為觀眾反應如此熱烈;但他們沒有意識到,他們這次在台北的演出,很可能在崑曲演出史上,已經豎立了一道新的里程碑。演出前,我給兩位主角打氣:「別害怕,沉住氣,台北的觀眾會喜歡你們的!」我沒有告訴他們,觀眾里來了世界各地湯顯祖與《牡丹亭》的學者專家、許多看過各種《牡丹亭》版本的曲友行家,還有對青春版《牡丹亭》期望過高的觀眾群—因為我們這次青春版《牡丹亭》的演出宣傳實在浩大,媒體報導像滾雪球一般,到演出前夕,聯合報竟在頭版頭條刊登首演消息,並附劇照一併推出,這是破了幾十年的慣例戲曲表演上了大報的頭條,引人注目,可想而知。這些有形無形的壓力,我都沒讓兩位青年演員清楚明白,因為怕他們怯場,有所閃失。在此之前,沈豐英和俞玖林最多只在一些中小型的劇院表演過幾齣摺子戲。像此次三天連台九個鐘頭的大戲,又在國家劇院這種國際水準的大劇院隆重首演,萬方矚目,翹首以待,連遠至美國東西兩岸、日本、澳洲的僑民,也紛紛趕回來觀戲,九千張票搶購一空,青春版《牡丹亭》尚未上演,已造成一種「文化事件」的轟動效應。這種場面,莫說兩個舞台經驗不足的青年演員,就算身經百戰的老師傅,恐怕也不敢掉以輕心。頭一輪沈豐英和俞玖林剛出場,確實被下面一千五百位靜悄悄而又全神貫注的觀眾給懾住了,顯得有點生澀,但很快便進入情況,放開了身段。到了第二輪,兩人更是翩翩起舞,演得興高采烈起來,兩人都卯足了勁,九個鐘頭下來,創下了一次超越他們平常水準的紀錄。我曾經一再告誡他們:第一本旦角戲的〈尋夢〉,第二本生角戲的〈拾畫〉,兩折長達三十分鐘的獨角戲,是《牡丹亭》中兩根柱子,也是考驗旦角生角的兩道難關,必須全力以赴。沈豐英和俞玖林把這兩折經典都扛了下來,演得中規中矩,絲絲入扣,我不禁替他們暗暗喝采,同時也鬆了一口氣:總算我沒看走眼,選中了俞玖林和沈鳳英為男女主角。舞台上,二十一世紀的一對新柳夢梅和杜麗娘終於誕生了,四百年前玉茗堂前的那棵牡丹,歷盡生生死死,再次還魂,而且開得如許涔紫嫣紅。為什麼要製作「青春版」《牡丹亭》?這是我這兩年來在兩岸三地常被問到的問題。因為崑曲演員老了,崑曲觀眾老化了,崑曲本身也愈演愈老,漸漸脫離了現代觀眾的審美觀。製作青春版《牡丹亭》的目的就是想做一次嘗試,藉著製作一出崑曲經典大戲,舉用培養一群青年演員,而以這些青春煥發、形貌俊麗的演員來吸引年輕觀眾,激起他們對美的嚮往與熱情;最後,將崑曲的古典美學與現代劇場接軌,製作出一出既古典又現代,合乎二十一世紀審美觀的戲曲。換句話說,就是希望能將有五百年歷史的崑曲劇種振衰起疲,賦予新的青春生命—這些話說起來容易,執行起來,難如登天!這次青春版《牡丹亭》由頭到尾近乎兩年的製作,是一項浩大的文化工程,集合了兩岸三地的文化菁英、戲曲專家,劇壇的祭酒、魁首,投入的人力、物力、時間、心血,難以估計。開無數次的製作會議:在蘇州的園林里、在台北的飯館里,在飛機上、在長途汽車上,不停的討論、不停的辯論,劇本的改編、服裝、舞美、燈光、舞蹈的設計,參加此次文化工程的創意群都是各行的頂尖人物,智能的撞擊,冒出燦爛火花,偶而難免也帶出些硝煙來。做為製作人,我必須當機立斷,但大多時候則要使出調和鼎鼐的功夫,博採眾議。幸虧大家有共識:為了保護髮揚「人類口述非物質文化遺產」(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於二○○一年如此評鑒崑曲),在這個大題目下,都有一份興滅繼絕的使命感,做崑曲義工,也就甘之若飴了。至於後勤,還有另一位製作人樊曼儂在那裏頂住,樊曼儂辦過幾千場表演,穩若泰山,於是我便沒有了後顧之憂。劇本是一齣戲的靈魂,我們編劇小組首先須得替改編的劇本定調,決定基本的理念,樹立整體的風格。《牡丹亭》是戲曲文學經典中之經典,但像明清傳奇這種形式,即使是經典之作也須大幅刪改,才適合呈現於現代舞台。其實湯顯祖的時代,已有各種改本出現,我們都拿來做過參考,去蕪存菁,是一項十分嚴謹的功課。我們將《牡丹亭》定調為一則「愛情神話」,所以我們編劇的主軸便完全圍繞着一個「情」字在下功夫。一個民族的神話,尤其是愛情神話,往往是代代相傳的,杜麗娘出生入死對愛情的追求,其實就是湯顯祖「情至」觀的一則寓言:但為情故,「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我常被問到的另外一個問題便是:《牡丹亭》中這種極端浪漫的愛情,對e世代青年還有吸引力嗎?我的回答是:e世代的青年也是「人」,凡是「人」的心中總潛睡着一則「愛情神話」,等待喚醒而已。青春版《牡丹亭》在台北、香港、蘇州上演的時候,年輕觀眾,尤其是大學生,幾近狂熱的反應,便證實了我的看法。湯顯祖的《牡丹亭》本身是部不朽傑作,四百年後如何在舞台上使其再度大放光芒,實在是我們最大的挑戰。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穿越生死的至情:牡丹還魂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網游競技 穿越生死的至情:牡丹還魂
上一章下一章

白先勇的崑曲夢(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