衰與榮・下卷・第六章(5)

衰與榮・下卷・第六章(5)

「有漏皆苦?」漏,就是煩惱。佛教認為,有煩惱就是苦。煩惱是什麼呢?因為眾生不明白「諸法因緣而起」,無常無我,在無常之法上貪愛追求,在無我之法上執著為「我」,執着我主宰,我所有,就叫惑,惑使人煩惱,所以,又叫煩惱。「我明白了……這東西不是我的,我硬想要……這事情我不能主宰,我一定要主宰、決定……人都要老,我不想老……人終歸要死的,我不想死……就惑了,煩惱了,就感到苦了,對吧?」是。佛教對煩惱也做過分類研究,種類極多,在這方面,它是具有人生經驗的。貪,瞋——瞋恚,痴,慢——傲慢,疑,惡見,被它稱為六根本煩。煩就造成種種業,身業是行為,口業是言語,意業是思想。而煩惱和業又引生出下世來,或為天人,或為人,或為地獄、鬼、畜生。於是又煩惱,又造業。在三界六道的生死世界中輪迴轉生,苦無盡。總之,佛教講世間苦,也是「因緣而起」的,不是無緣無故的、偶然的、孤立的、造物主加給的。具體分析,苦有十二緣起。無明緣——行緣——識緣——名色緣——六入緣——觸緣——受緣——愛緣——取緣——有緣——生緣——老死緣。這是詳細講惑、業、苦的關係。總之,「有漏皆苦」,就是講的四諦中的苦諦和集諦。「涅槃寂靜是講死吧?」涅槃是梵文的音譯,意譯是圓寂,在佛教中通常也作死亡的代稱。但它真正的意義是:熄滅生死輪迴而後獲得的一種超脫的精神境界,是佛教全部修行的最高理想。圓寂的意思就是「圓滿寂滅」,和「有漏皆苦」完全相反。更詳細講就是:福德智慧圓滿成功,對「生死」諸苦及其根源「煩惱」已最徹底絕滅,完全沒了世俗**和分別是非之觀念,進入永恆寂靜的安樂境界。這就是四諦中的滅諦。「人活着誰能做到呢?」吳鳳珠凝望着遙遠的上方,喃喃著。佛教就有一整套修行的辦法,主要是戒、定、慧三學,戒律,禪定,智慧,指引人消滅世俗諸苦及其根源煩惱,達到涅槃境界。這就是四諦中的道諦了。它分七種,共三十七項,叫三十七道品,有:四念住,四正斷,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覺支——也叫七菩提分,八正道。還有大乘教講六度:布絕,持戒,忍,精進,定,智慧,也是它的道諦。「只有死了……」吳鳳珠繼續喃喃著……她死了。永遠離開了塵俗,解脫了。自己怎樣活下去呢?他雕像一般一動不動坐着。屋裏越來越暗,漸漸黑了,什麼都看不見了。他恍恍惚惚思索著。吳鳳珠的一生。自己的一生。歷史。宗教。超脫。窗外路燈亮了。釋迦牟尼坐在菩提樹下悟道,七天七夜,被慧光照亮。他周圍的世界一片寧靜,夜晚跪伏到他腳下。太陽升起,沐浴着他……洛迦山島蓋滿水仙花,小船顛簸著向島駛近。又離島遠去,藍海中一塊翡翠……保姆回來了。燈亮了,飯做好了,叫他了。他又坐了好一會兒,站起,默默地吃飯,又回到書房,還是一動不動地獃想。最後,走到寫字枱旁坐下,拉開抽屜。拿出一摞稿紙,關於歷史的種種筆記,攤開。自己的余年該干點什麼呢?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展現改革時期社會百態的經典作品:衰與榮(選載)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網游競技 展現改革時期社會百態的經典作品:衰與榮(選載)
上一章下一章

衰與榮・下卷・第六章(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