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九十三章 自毀長城

第八百九十三章 自毀長城

崇禎十七年年底,南京城也發生了一件大事,在弘光皇帝舉行的迎新酒宴上,弘光皇帝忽然委婉地提出,鑒於朝局已經安穩,因此希望李宏宇能儘快完成對倭國的戰事。

這樣既可以使得大明騰出手來全力對付滿清和大順,同時也完成了崇禎皇帝的遺願。

言下之意,弘光皇帝希望李宏宇能去倭國坐鎮,速戰速決,這使得喧鬧的酒宴剎那間就安靜了下來,與宴的文武官員紛紛驚訝地望着眼前的一幕。

能出現在酒宴上的人莫不在官場上摸爬滾打多年,自然一眼就看出了紅光皇帝的真實用意是想把李宏宇調走,減少李宏宇對朝局的影響,故而大家都想知道大權在握的李宏宇會作何抉擇。

「臣謹遵聖旨,年後既趕回倭國坐鎮。」在眾人關切地注視下,李宏宇向弘光皇帝一躬身,鄭重其事地答應了下來。

轟的一聲,現場頓時一陣騷動,誰也沒想到李宏宇竟然如此暢快地就答應了下來,就這麼輕易地離開了大明的權力中樞。

弘光皇帝一時間也怔在了那裏,他其實已經做好了李宏宇拒絕的準備,可李宏宇沒有任何猶豫就答應了下來,使得他心中又感到一股莫名的愧疚。

此時此刻,沒人知道李宏宇的心情是如何複雜,作為大明的臣子他本想幫弘光皇帝一把,使得弘光皇帝建立自己的嫡系人馬,可沒想成弘光皇帝卻猜忌他,他自然順勢離開,免得牽涉其中,也算對皇家盡了最後一份心力。

現場的官員們不由得面面相覷,有人臉上流露出欣喜的神色,有人則神情焦急,還有人一臉茫然。

「皇上,此事萬萬不……」

經過最初的錯愕后,一名中年官員率先回過神來,起身向弘光皇帝一躬身,想要勸阻李宏宇離京,要知道李宏宇現在可是南明的中流砥柱,一旦離開先前被壓下去的各種矛盾必將爆發出來。

「諸位,皇上說的沒錯,攻打倭國耗費了巨額的財力、人力和物力,是應該早日解決,況且這是先帝給本太師下達的詔令,本太師責無旁貸。」

不等那名中年官員說完,李宏宇已經高聲打斷了他,神色嚴肅地高聲說道。

「皇上,事態緊急,臣決定年後離京趕赴倭國,儘快將倭國打下。」說着,李宏宇向弘光皇帝一躬身,神色毅然地說道。

見此情形,現場頓時響起了一片嘆息聲,不少人暗自搖著頭,看樣子李宏宇心意已決,這都是什麼事兒呀,好好的局面硬生生地就這麼毀了,南京城無人能代替李宏宇在官場的位子。

面對決議離開的李宏宇,弘光皇帝一時間有些不知所措,臉上漲得通紅,萬萬料不到李宏宇對南明政權竟然絲毫都不留戀,心中禁不住有些懊悔。

可君無戲言,而且李宏宇業已表明了態度,那麼事情已經很難有迴旋的餘地,弘光皇帝自己做出的事情就要自己承擔。

揚州的冉興讓得知弘光皇帝竟然把李宏宇趕出了京城,頓時大吃了一驚,連忙跟着壽寧公主啟程趕到南京城相勸,想要讓李宏宇留下來。

相對於壽寧公主,冉興讓更知道李宏宇對南明王朝的重要性,朱由崧在南明官場上沒有任何根基,屬於不折不扣的孤家寡人,如果不是李宏宇在那裏鎮著有誰會把朱由崧放在心上?

自從李宏宇來到南京,朱由崧的身邊已經聚集了一些效忠的臣子,現在他的君威尚淺,這個時候趕走李宏宇無疑是自尋死路。

然而,令冉興讓感到失望的是李宏宇已經打定主意離開南京去倭國,南京市面上已經有不少關於他要取代朱由崧的謠言,這個時候他要是不走的話難免惹人非議,而且也會成為弘光皇帝的心病。

冉興讓自然清楚朱由崧對李宏宇起了猜忌之心,這樣的話李宏宇最好的選擇就是離開,只是如此一來南明的大好局面就毀了。

李宏宇不顧安危率領水師趕去北京城迎回了崇禎皇帝等人的靈柩,已經為大明做出了太多太多的事情,他實在無法對李宏宇要求太多。

「冉兄,揚州距離南京實在是太近,咱們海關司有些顯眼,依我之見還是遷到上海的海城為好,避免沒有必要的麻煩。」冉興讓離開的時候李宏宇想起了一件事情,於是鄭重其事地向冉興讓說道。

雖然李宏宇執掌了海關司的大權,但冉興讓是海關司名義上的主官,所以海關司遷徙一事李宏宇必須要跟冉興讓商量。

「揚州難道守不住了?」冉興讓聞言身子不由得一顫,神色驚訝地望着李宏宇。

近些年來,海關司下轄的十大皇商的生意已經逐漸從揚州城遷到了李宏宇在上海建設的海城。

這其實也沒什麼,屬於正常的商業變動,畢竟隨着海外貿易的繁榮,海城已經成為了大明的一個貿易中心。

可十大皇商竟然逐漸變賣了包括江南地區在內的不少產業,以此收回了大量的資金,然後投入到了海外事業的擴張,這就令冉興讓感到非常奇怪。

在李宏宇的影響下冉興讓也讓家人變賣了非海關司勢力所在地的產業,把資金投入到了海城等海外貿易繁榮的地方,心中對李宏宇的這個舉動倍感疑惑。

不過,當李自成出人意料地攻佔了北京城,而滿清又在山海關大敗大順軍后,冉興讓終於明白了李宏宇此舉的用意,原來李宏宇早就預料到了這些事情,故而大力變賣產業。

如今李宏宇竟然提出把海關司從揚州遷到海城,不得不令冉興讓心中震驚,難道李宏宇不看好明軍守住揚州?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有些事情不得不防。」李宏宇聞言沉吟了一下,他沒有正面回答冉興讓,而是嘆了一口氣后心事重重地說道。

冉興讓聞言頓時陷入了沉默,心中充滿了苦澀,雖然李宏宇說的非常委婉,可他當然能聽出裏面的含義,知道李宏宇並不看好明軍能守住揚州,而李宏宇的預測一向是精準的。

事到如今,冉興讓已經顧不上其他的事情,當務之急是把自己家裏的事情照顧好,至於大明的命運唯有看天意了。

因此,過年後,在李宏宇啟程離開南京城的同時,冉興讓向弘光皇帝上了一道奏章,希望能把海關司遷到海城,就近管理海外貿易的事務。

弘光皇帝自然要給冉興讓這個面子,況且海關司衙門距離南京城太近,容易影響到南京的朝局,所以非常痛快地就答應了冉興讓的這個請求。

隨後,冉興讓就開始組織揚州城海關司衙門南遷海城,並出售了海關司在揚州城的產業,收穫了一筆不菲的資金。

在外界看來,李宏宇和海關司是被弘光皇帝給逼走的,因此心中無不對李宏宇和海關司表示同情,這使得李宏宇的名望再度得以提升,成為了遭受不公正待遇的大明忠臣。

李宏宇回到海城后處理了手頭一些緊急的事務,然後乘海龍號前去小琉球,前去看望小琉球南遷百姓的安置事宜,然後返回倭國準備對九州島倭軍的攻勢。

紅娘子沒有隨李宏宇去海城,而是北上去了襄陽府,準備招降大順軍民的相關事宜,以李宏宇的判斷滿清今年將會對李自成發動決戰,大順軍很難抵擋住那些經過遼東戰火磨礪的清軍八旗兵。

別看李自成現在擁兵數十萬,成為了割據了西南之地的強大武裝力量,實際上他的根基非常薄弱。

崇禎十一年,李自成被洪承疇所敗不得不率殘部蟄伏陝南商洛山中,直到崇禎十三年年底才殺出商洛山進入河南。

李自成和張獻忠之所以能迅速發展壯大,是因為當時大明中原和西北等地鬧飢荒,成千上萬的饑民為了活命蜂擁加入了早飯的隊伍,使得農民軍的部隊急劇擴張。

正是因為那些饑民,李自成得以馳騁中原,縱橫關山,最後出師東向顛覆了大明王朝。

滿打滿算,李自成攻克北京之時,他手下的大順軍士兵最多只有三年半的戰鬥經歷,而且與之交戰的都是明軍的二線部隊,明軍能打的主力都調到了遼東與清兵作戰,這樣很難使得大順軍的士兵從戰鬥中得到鍛煉。

所以,論戰鬥素養和經驗,大順軍遠遠趕不上與明軍在關外打了二十多年的清軍八旗兵,一旦清軍全力攻打的話大順軍根本抵擋不住。

弘光元年,二月,紫禁城裏一派喜氣洋洋的景象,滿清遷都大殿正在熱烈地進行。

在多爾袞的建議下,你年幼的順治皇帝將都城從盛京遷到了北京,成為了紫禁城的新主人,這也意味着滿清有了入主中原的野心。

「大明的弘光皇帝竟然把李宏宇趕去了倭國,真是天助我也!」

遷都大殿後,多爾袞正在跟幾名滿清的親王談笑,一名士兵把一封緊急公文交給了他,等看清了公文里的內容,多爾袞先是一怔,隨後就面露欣喜的神色,大笑着向周圍的人說道。

「李宏宇被趕到了倭國?」幾名親王聞言頓時吃了一驚,誰也沒想到弘光皇帝竟然能做出這麼離譜的事情來,這樣豈不是自毀長城。

「李宏宇既然已走,那麼大明將再無人是我大清的敵手,看來是老天要讓我大清坐了天下。」

多爾袞意氣風發地望着那幾名親王,「諸位,這是上天給咱們大清一統天下的機會,咱們可不能錯過了!」

「攝政王,你的意思是咱們要南下?」聽聞此言,肅親王豪格不由得驚訝地問道,先前多爾袞可是想以黃河跟大明為界的。

「大明本就勢弱,又排擠走了穩定軍心的李宏宇,雖然他們人多勢眾,可那些廢物豈是我大清勇士的對手?」

多爾管聞言笑着點了點頭,一臉豪邁地向豪格等人說道,「李宏宇一走,咱們也就沒了南下的阻力,趁著南邊時局不穩咱們一鼓作氣打過黃河,屆時大明最富庶的江南可就是咱們的了!」

「攝政王,你就下命令吧,咱們就是打不下江南明軍也無力反攻咱們。」

聽聞此言,豫親王多鐸一握拳,神色興奮地說道,江南在他和滿清軍民眼中可是繁華富庶、遍地黃金的天堂,只要將其打下來將會獲得豐厚的回報。

「攝政王,這是老天要滅了大明,咱們奪了江南就能一統天下。」

英親王阿濟格也興沖沖地表示了贊同,從先前的交戰看明軍根本就沒什麼戰鬥力,怪不得要跟滿清在關外糾纏了這麼些年。

「此事不可操之過急,要從長計議,明天召集八旗旗主議事,商議下一步的軍事計劃。」

多爾袞見多鐸等人的興緻被吊了起來,於是沉吟了一下后說道,這可是軍國大事自然要進行商議后定奪,豈非兒戲。

於是,多爾管第二天召集了滿清八旗旗主和貴族議事,商議攻打西北和江南的事宜,八旗旗主對進攻江南非常興奮,恨不得大肆劫掠一番。

經過商議,清軍分南北兩路進攻大順軍:

北路由英親王阿濟格、吳三桂、尚可喜率領由大同經蒙古草原迂迴進入陝西,然後由榆林、延安南下。

南路由豫親王多鐸、孔有德率領經河南進攻潼關,攻下潼關后南下進攻南明弘光政權。

與此同時,肅親王豪格率領本部清軍去攻佔河南以及山東等地。

就在滿清準備着聲勢浩大的軍事行動時,南明政權則呈現出萎靡的態勢,內訌不斷,政令不暢,黨爭迭起,各派勢力為了權勢爭得頭破血流,狼狽直至。

不僅如此,兵部尚書史可法督師江北後設淮、揚、鳳、廬四鎮,授予軍政大權,希望四鎮兵馬能勵精圖治,以保南京北方安危,這使得四鎮迅速坐大出現了軍閥化的趨勢,擁兵自重,尾大不掉。

此消彼長,相對之下南明在這場與滿清生死攸關的戰爭中已然落於了下風,其結果自然也不難猜測。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權馭大明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軍事歷史 權馭大明
上一章下一章

第八百九十三章 自毀長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