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區域產業規劃的六大誤區(2)

中國區域產業規劃的六大誤區(2)

在羅津港未獲租用之前,我國的東北大門被朝鮮、俄羅斯所關閉,大連成為東北唯一的出海良港,亦是東北面對東亞、太平洋市場的先鋒。而隨着圖們江開發成為事實,未來東北的經濟版圖必然東移,新的出海口將分流大連的很多功能。可以預見,大連與圖們江未來出海口城市之間必然面臨直接的競爭,而圖們江的開發,將直接削弱大連的地位。

彼時,在東亞市場、西太平洋沿海的貿易方面,東北大經濟區與環渤海經濟區之間將形成直接的競爭,而這種競爭,是此前數十年所沒有的。

其他如海南島與北部灣的競爭,湖南與江西在珠三角產業轉移中的競爭,武漢與鄭州在中部崛起之間的競爭,河南與@山東在黃河中下游經濟區之間的競爭等,可以預見,地方的過度競爭,將是泛濫的國家級規劃無法繞過的坎。

區域內部的競爭與產業安排

事實上,在很多國家級規劃區內部,產業發展的協調也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

以武漢城市圈為例。幾乎每個城市都提出了要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有好幾個城市提出要建設加工製造業基地。

這些城市在與武漢的總體關係上,都肯定了武漢的龍頭地位,都確定了依託武漢、加快發展的思路,這無疑是正確的。但是,在具體關係定位上,也就是在武漢城市圈中到底扮演什麼角色,8個城市卻出現了高度雷同。

除黃石外,其他7個城市都直接或間接地提出要當大武漢的「米袋子」、「菜籃子」。在大武漢城市圈內需要這麼多「後花園」嗎?大武漢需要這麼多「米袋子」、「菜籃子」嗎?答案顯然是否定的。

而這種產業的失調,在環渤海經濟圈中更為嚴重。

僅以新興產業為例,邢台宣佈要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同時,重點開發太陽能產業。而保定,也宣佈要成為「新能源與能源設備產業基地」,要成為中國電谷,大力發展太陽能產業。

環渤海地區在項目安排上呈現產業結構的趨同現象。除了大部分省市都有鋼鐵、煤炭、化工、建材、電力、重型機械、汽車等傳統行業外,目前又在競相發展電子信息、生物製藥、新材料等高新技術產業,甚至都要求有自己的出海口。競爭最為明顯的是鋼鐵工業。

區域內各省市大多已形成自我循環的「都市經濟圈」。區域聯合的意向多於實質性行動,爭當「龍頭」的傾向依然存在。

在港口方面,大連、天津、青島三港,已成三足鼎立之勢,分別擁有不同的廣闊的經濟腹地,互相不可替代。但在由誰來扮演國際航運中心樞紐港的問題上,三地角逐激烈。在經濟中心方面,北京和天津亦長期存在爭端。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大國諸城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其他 大國諸城
上一章下一章

中國區域產業規劃的六大誤區(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