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的大陸時代

台灣的大陸時代

第一節「美台體系」是台灣崛起的根

台灣地區的騰飛,得益於美國、日本等發達國家的產業轉移。

進入20世紀60年代之後,美、日等國由於技術進步和工資的提高,逐步轉為資本和技術密集型工業。其原有的生產和技術很快轉移到較落後的國家和地區。中國台灣、中國香港、韓國等發展中的亞洲國家和地區,以勞動力成本較低的優勢,恰好填補了這一空缺。產業之間的落差所促成的產業轉移,是台灣地區作為「亞洲四小龍」崛起的大背景。

作為美國的政治軍事同盟,台灣地區在經濟上嚴重依賴美國。一直到2004年以前,在長達55年的時間裏,美國均是台灣地區的最大貿易夥伴。台灣地區的加工食品、農副產品歷來是傳統出口產品,後來興起的紡織、制衣、鞋業、塑膠、人造纖維、機械、電工器材等產業,均以出口美國為主,台灣地區一躍成為全球出口加工的重要基地。

今日台灣地區的著名企業,都是借為美、日企業代工起家。宏碁集團在創業初期,就曾經為惠普等企業代工;鴻海為索尼生產遊戲機,為戴爾生產電腦零部件;華碩為索尼代工PS2遊戲機;仁寶是東芝最大的代工夥伴;而台積電則成為全球最大的集成電路代工廠。

在為美、日企業代工的同時,台灣地區的本土企業亦獲得了長足發展。台灣地區的輕工業、食品工業享譽全球。更令人意外的是,在傳統產業之外,其在新興產業領域,已經成為全球主流。到20世紀90年代中期,台灣地區已經成為全球第三大信息產品生產基地。台灣電腦生產能力的3/4用於為日本和美國的品牌廠家生產電腦。而在晶片、電腦及周邊設備、液晶顯示、集成電路@模塊、記憶體等半導體科技產業方面,台灣地區更是執全球之牛耳。與此同時,明基、華碩等台灣地區本土自創品牌,亦成為全球性品牌。

台灣地區經濟的特點是:高素質的人民及由此造就的豐富人力資源、貧乏的內部資源和市場,可以納入美國經濟體系,但不太可能成為獨立的不可控的經濟體。與美國經濟的巨大互補性,是台灣地區迅速崛起的重要原因。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大國諸城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其他 大國諸城
上一章下一章

台灣的大陸時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