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最早預見清朝滅亡的人(1)

12.最早預見清朝滅亡的人(1)

從現存的文獻考證,第一個準確地預見了清朝滅亡的人,是曾國藩手下最受器重的幕僚趙烈文。***他於同治六年,即公元1867年預頹廢不振的清朝不出50年必亡。清王朝終於在1911年土崩瓦解,距趙烈文此預時的1867年是44年,果然沒出50年。

趙烈文生於1832年,字惠甫,一字偉甫,江蘇常熟人。年少時即有才名,很有思想見地。他學識非常淵博,對佛學、易學、醫學、軍事、經濟之學都有很深的造詣。

咸豐五年,好友周騰虎推薦趙烈文入曾國藩幕府。其時,曾國藩正坐困南昌前線,被太平軍整得灰頭土臉,隨行的幕僚大都遠走。對剛剛到來的趙烈文,曾國藩起初並沒有抱什麼希望。作為實習幕僚,總得有些事干。曾國藩沒心思給他安排什麼具體事,只是命其參觀駐紮在樟樹鎮的湘軍水陸各營,先熟悉熟悉工作環境再說。不料,這位趙先生一去就現了問題,回來后給曾國藩彙報說:「樟樹營陸軍營制甚懈,軍氣已老,恐不足恃。」

曾國藩最見不得「坐談立議,無人能及,隨機應變,百無一能」的書生,他料定趙烈文亦屬此輩,因此對趙烈文所謂的觀感很反感。他心裏不大高興,這個小毛孩子,懂什麼軍機大事呀。因為也正在這個時候,趙的老母有病,趙烈文可能也看出曾國藩很不重視自己,不如自己識相點離開這裏算了。所以他就以母病為由,向曾國藩辭行,曾國藩也沒有怎麼挽留。

可就在趙烈文要走而未走的時候,傳來周鳳山部湘軍在幛樹大敗的消息,這被趙烈文不幸而中。曾國藩看到趙烈文的見識不凡,立馬對趙烈文有了一番新的看法。後來,趙烈文越來越受曾國藩的器重,經常一起商談軍事,最後竟無話不談,有時一日談好幾次。中國華僑出版社2002年出版了一本《曾國藩宦海密談錄:與心腹幕僚趙烈文的九十九次傾心交談》,書中對他們的多次交談有詳盡的介紹。

曾國藩是晚清重臣、朝廷棟樑,正是由於他與一干人的不懈努力與奮力拚搏,使晚清才得以出現所謂的「同治中興」。當時很少有人質疑大清的大旗到底能扛多久,對歷代興亡研究甚深的曾國藩意識到了朝野上下潛伏着無盡的危機,搞不好會亡國。但他認為通過一些努力,應該還是能挽危廈於將倒。

趙烈文可不這麼看,他的觀點比曾國藩更為深邃與銳利。趙烈文寫過不少作品,如《趙偉甫先生庚申避亂日記》、《能靜居日記》、《落花春雨巢日記》、《庚申避亂日記》等。在《能靜居日記》中,趙烈文詳記了他與曾國藩的一次非常重要的談話。就在這次談話中,趙烈文驚世駭俗地預了清朝不出50年必亡!

同治六年六月二十日晚,時任兩江總督的曾國藩與趙烈文聊天時憂心忡忡地對趙說:「京中來人云:『都門氣象甚惡,明火執仗之案時出,而市肆乞丐成群。』民窮財盡,恐有異變,奈何?」趙烈文回答說:「天下治安一統久矣,勢必馴至分剖。然主威素重,風氣未開,若非抽心一爛,則土崩瓦解之局不成。以烈度之,異日之禍必先根本顛仆,而後方州無主,人自為政,殆不出五十年矣。」就是說,現在天下統一已經很久了,勢必會漸漸分裂,不過由於皇上一直很有權威,而且高層沒有先爛掉,所以現在不會出現分崩離析的局面。但據他估計,今後的大禍是朝廷會先垮台,然後出現各自為政、割據分裂的局面;他進一步判斷,大概不出五十年就會生這種災禍。

曾國藩聞畢頓憂,沉思半天才說:「然則當南遷乎?」曾國藩認為清王朝並不會完全被推翻,有可能與中國歷史上多次出現的政權南遷、南北分治、維持「半壁江山」的王朝一樣。

趙烈文明確回答說:「恐遂陸沉,未必能效晉、宋也。」他認為,清政府已不可能像東晉、南宋那樣南遷偏安一隅,恐將徹底滅亡。

曾國藩反駁說:「本朝君德正,或不至此。」

趙烈文接着回答道:「君德正矣,而國勢之隆,食報已不為不厚。國初創業太易,誅戮太重,所以有天下者太巧。天道難知,善惡不相掩,后君之德澤,未足恃也。」趙烈文在談話中否定了清王朝「得天下」的道德合法性。清軍因明亡於李闖、吳三桂因紅顏一怒大開城門而入關,所以「創業太易」;入關後為震懾人數遠遠多於自己的漢人而大開殺戒,如「揚州十日」、「嘉定三屠」,所以「誅戮太重」,這兩點決定了清王朝統治缺乏「合法性」。而清王朝後來的君主康、乾、嘉的「君德」固然十分純正,但善與惡並不互相掩蓋彌補,何況「天道」已給他們帶來了文治武功的「盛世」作為十分豐厚的報答,因此這些後來君主們的「德澤」並不能抵消清王朝「開國」時的無道,仍不足補償其統治的合法性匱缺。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歷史的迷蹤:你所不知的歷史真相(全本)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玄幻奇幻 歷史的迷蹤:你所不知的歷史真相(全本)
上一章下一章

12.最早預見清朝滅亡的人(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