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9.「壁光發」的掌門人――走西口走出的一代愛國華僑(3)

109.「壁光發」的掌門人――走西口走出的一代愛國華僑(3)

四年後的1945年8月,抗日戰爭勝利結束。***貪婪的日軍雖然放下了屠刀,但掠奪的本性並沒有絲毫收斂,臨撤退前又大肆洗劫了牛家大院,將宅院內的古玩字畫、珍貴傢具、俄式日用品裝滿三十輛大卡車,才在中國人的眼皮底下公然離去,把一座空蕩蕩的宅院留給了牛家的後代。

新中國成立后,牛家大院成為晉綏邊區政府下轄的糧庫,後來又成了汾陽縣糧食局的直屬糧庫。二十世紀八十年代被移交給政府房管部門,變成了十幾戶人家共處的民居。

牛家大院的曲折經歷,以及它大致完好的建築結構,蘊涵着極其複雜的社會歷史積澱。

走西口商人的趣事

一件當品的傳奇故事

歸綏「福源當」在舊城北門裏東順城街,是晉中人開的。掌柜夥計都是交城文水祁縣的,資本兩萬現大洋,每年有五六萬的業務量,周轉資金不足時要從銀號、錢莊借貸。

民國某年,櫃枱上接受了一件當品,是件馬蹄袖夾袍,上面有金銀絲線(皮金)刺繡,就像戲裝的龍袍一樣,花團錦簇,十分漂亮,當年實際上用不了多少金銀原材料,當時估價五十元大洋,當價不菲。到期後顧客未贖,按下架處理。下架后的衣服,到時即有南北買客、估衣鋪前來成批購買。雙方討價還價,或高或低,那是自然。當鋪不管利潤大小,總是有利可圖,即或照本與小賠賣出,終歸是本小息輕,無多大損失。

問題是這件馬蹄袖夾袍,由於原價較高,久久無人問津,成了積壓品。大家最後的看法是,這件窮嫌富不愛的前清朝服,常衣不常衣,戲裝不戲裝,當初估價過高,走眼了。五十元大洋,不是小數,經手人自然十分尷尬。

過了幾年,一位從天津來的買客,似乎看上了這件東西,打問價格。當鋪方因積壓多年之故,已經對處理這件「死貨」失去信心。看到有人問價,只求收回成本,儘快脫手,那裏還顧得上利息損失,出口只要了五十元。還準備讓客人還價時,再讓點步,哪怕三二十元也行,總比賣不了強。

不料這位天津客人一再問清只要五十元后,他又對當品摸摸捏捏,仔細審視。最後二話沒說,出手大方,甩出百元大洋,買下這件夾袍。

當場大家都納悶,以為天津買客開玩笑。只見他把這件夾袍扔到院中,划著洋火(火柴)把衣服點燃。眾人圍了一圈,大眼瞪小眼,都是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不明白天津客葫蘆里究竟賣的是什麼葯。霎時,衣服燒成一堆黑灰,只見他手持一雙鐵筷,在灰堆里撥了撥,挑出一團黃燦燦、明晃晃的金絲來,一稱重量,足足五兩黃金!按時價每兩一百元大洋計算,也值五百大洋。

這時大家才都傻了眼,明白遇到識貨的了。天津買客只用了一根洋火(火柴),不挪地方,就凈賺了四百大洋。

寶馬運金

山西太谷的晉商大院三多堂聞名遐邇。無獨有偶,山西文水縣劉胡蘭鎮王家堡村也有一個三多堂,也是晉商大戶。

王家堡村三多堂始建於明末清初,傳至第五代傳人王弼手中時最為鼎盛。當時的三多堂人丁興旺,富甲一方,擁有四座大四合院,光肥沃良田就有一百八十餘畝,還在內蒙古包頭開設名為「興隆長」的雜貨店。「興隆長」雜貨店正是三多堂的萬貫家產的來源之處。

「興隆長」由王弼創建。王弼聰明能幹,早年為謀生計,遠走內蒙古包頭等地經商,后定居包頭,開了一家雜貨店,取名「興隆長」,經營茶酒、綢布、米面等。王弼買賣公平,待人誠信;雜貨店貨物齊全,價廉物美。因此生意越做越紅火,規模也越來越大。

「興隆長」財源廣進,每攢夠一定數量的金銀便要運回老家入庫封存。包頭離王家堡千里迢迢,當時交通運輸又相當落後,且盜匪猖獗,故運送銀錢風險極大。為了免遭打劫、安全地將金銀運送回老家,王弼苦思冥想,想出了一個好辦法,這才引出了一段寶馬運金的傳奇故事。

眾所周知,內蒙古是產馬的地方,王弼就在馬上打主意,他花重金買了兩匹好馬:一匹通體烏黑,取名「烏騅」;一匹滿身雪白,取名「白龍」。兩匹馬不僅外形神駿,而且很有靈性,稍加訓練,便能得心應手,駕馭自如。王弼每次運送錢財,便是將金銀珠寶藏在特製的馬鞍中,自己打扮成腳夫的模樣,趕着兩匹馬秘密出,曉行夜宿,千里跋涉。如此這般,三四年間未曾出現過差錯。烏騅、白龍可說是為王家立下了汗馬功勞。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哭泣的歷史:正說走西口(全本)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玄幻奇幻 哭泣的歷史:正說走西口(全本)
上一章下一章

109.「壁光發」的掌門人――走西口走出的一代愛國華僑(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