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第十講 一言難盡話魏徵(5)

5.第十講 一言難盡話魏徵(5)

皇權自古以來缺乏制衡約束的力量,所以有魏徵這樣的人就是好,是個約束。***當然,也得說唐太宗這人好,要換了別人,比如換成商紂王、隋煬帝什麼的,魏徵剛一開口就被掐死了,還等你之乎者也?

當然,太宗也有被魏徵惹毛了的時候,說實話太宗實際上是個脾氣很暴躁的人,能忍這麼久已經很難得了,魏徵這人有時說話也的確過頭,太宗也被惹惱了。有一次太宗退朝回到後宮就鼻子不是鼻子眼不是眼,氣得抓狂,長孫皇后奇怪,就問您怎麼了?太宗說:「會須殺此田舍翁。」(《資治通鑒》卷一九四)非殺了這個老農民不可!魏徵這個人據說長得很不怎麼樣,土氣,所以太宗這麼說。長孫皇后一聽,立即退下去,換了一身朝服出來拜賀,唐太宗看了奇怪,你這是幹嗎?長孫皇后回答說:「妾聞主明臣直;今魏徵直,由陛下之明故也,妾敢不賀?」(《資治通鑒》卷一九四)君明臣才直啊,有如此的直臣,說明您是個明君,我怎麼敢不祝賀您呢?你看什麼叫賢內助?這就叫賢內助,賢內助的特點是丈夫有了麻煩生了氣,人家幫助平息,幫着滅火。

雖然也有生氣的時候,但是總的來說太宗與魏徵的關係是良性互動關係,他們這一對君臣為唐朝政壇帶來了正氣,整個貞觀朝都是這樣一個良性氛圍,貞觀之治的魅力就在於此。所以說凌煙閣二十四臣中對貞觀之治貢獻最大的就是魏徵。

但是魏徵這個人也不是沒有缺點的,比如他的政治主張一切都是從正統的儒家角度出的,雖然很中肯,但是有時卻顯得迂腐不合時宜,比如貞觀十五年,草原游牧民族薛延陀曾經進犯內地,攻打依附於唐朝的突厥部落,被李世勣擊敗,唐太宗想繼續兵解決薛延陀,當時遭到了魏徵的反對,理由可想而知,一定是反對窮兵黷武,所以唐太宗就罷手了。後來薛延陀元氣恢復,又再次進犯內地,當時魏徵已經去世,李世勣說假如當時不聽魏徵的就好了,不聽他的也就沒有今天這麻煩。太宗回答:「然。此誠徵之失;朕尋悔之而不欲,恐塞良謀故也。」(《資治通鑒》卷一九七)他也認為這是魏徵的過錯。我當時就後悔了,可是為啥當時不繼續兵呢?我那是不願為此堵塞路。

這種政見方面的過失還倒罷了,哪個政治家都有失誤的時候,不過有幾件事反映出魏徵的缺點,也讓太宗心生不快,並最終導致太宗對他的態度生了扭轉。什麼缺點呢?還是剛才提到的,魏徵太過看重名聲,有這麼兩件事。

一、聯姻山東舊貴族。

當時中國有這樣一批人,他們出身舊貴族家庭,仰仗着家族名聲心高氣傲,雖然自身沒什麼官職也沒什麼本事,但是不影響人家的矜持。這些人就是所謂山東士族。這個山東指的是崤山以東,換句話說包括中原、華北等地。大家都知道魏晉南北朝是個門閥時代,貴族很強大,這些人就是他們的後人,在唐代這些人名望很高,雖然沒什麼傑出人物,但是大家都認人家,誰讓人家是貴族呢,門風禮法都很講究,大家都覺得和他們攀上關係很榮耀,有面子。太宗就很瞧不慣這個現象,他說我就納悶了,天下人究竟看重什麼?是看重我李唐的官位,還是看重這些所謂貴族的名聲啊,他們要什麼沒什麼,就靠着一把「冢中枯骨」耀武揚威,意思是他們也就靠家族那點舊名聲罷了。可是你架不住大家趨之若鶩,很多大臣都想和山東貴族家聯姻,房玄齡、李世勣都這麼干,而且魏徵也這麼干,所以可以想見太宗是不會高興的。這反映出魏徵的虛榮心。

二、史館炫書。

魏徵很看重自己的名譽,他就是想青史留名,按理說他的功績才幹已經足以讓他留名了,但是他還是幹了多此一舉的事,當時他私下把自己寫的一些諫給史官看,那意思就是想收錄到國史中嘛,太宗知道了之後非常不高興。「徵又自錄前後諫諍辭往複,以示史官起居郎褚遂良,太宗知之,愈不悅。」(《舊唐書·魏徵傳》)為何不高興呢?因為這有點藉著皇帝給自己博取名譽的嫌疑。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大唐英雄傳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玄幻奇幻 大唐英雄傳
上一章下一章

5.第十講 一言難盡話魏徵(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