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理想社會應該沒有戰爭(1)

51.理想社會應該沒有戰爭(1)

法國哲學家奧古斯特·孔德,是實證主義的創始人,也是西方社會學的創始人,他開創了社會學這一學科,因此被尊稱為「社會學之父」。***

孔德於1798年1月出生在蒙彼利埃一個官吏家庭。他自幼體質孱弱,長相不佳,上身與下身的比例有些失調,顯得體態很笨拙,而且胃病從小就一直困擾着他。1814年,孔德進入巴黎綜合技術學院學習,與羸弱身體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孔德的個性很倔犟,智力也超出一般學生,因此造就了其意志堅強、學習勤奮等性格行為特徵。

1818年,孔德與一個比他大29歲的已婚意大利婦女同居,並生育了一個女兒。孔德雖然不能肯定這個女兒就是他的,但他還是準備在法律上確認自己父親的地位。可是,這個女兒在9歲時便夭折了。

1821年5月的一個夜裏,孔德在街頭散步時遇到了一個大約19歲的妓女卡羅琳娜,幾年後兩人便結婚了。當孔德終於完成了其《實證哲學教程》六卷本之後,夫婦兩人卻因感不和分開了。卡羅琳娜離他而去,從此兩人再未謀面。

在法國著名空想社會主義者聖西門晚年時,孔德成為其秘書,後來自稱是他的學生。開始時兩人合作得相當不錯,但後來兩人意見越來越不合,1824年終因公開爭執而分道揚鑣。兩年後,孔德在巴黎設堂講學,建立和傳授實證主義,后又曾擔任家庭教師和巴黎工業學校的主考人等職。

「社會學」這一名稱,是孔德在1842年正式提出的,並由此建立起了社會學的框架和構想,1848年,他創建了具有宗教色彩的「實證哲學協會」,九年後在巴黎逝世。

孔德認為人類社會是有統一性的,人性中的感性是推動社會展的動力,推動社會展的工具則是人性中的才智。所以,理想社會應該是沒有戰爭,人人都有實證思想,用科學來指導生活,是一個很有秩序的工業社會。在那裏,大家有統一的信仰,都輕視世俗中按才智區分的地位,重視精神上的地位。

作為一個現過程,孔德認為人類的精神展可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神學階段,即虛構階段,在這一階段,人們追求事物存在與運動的終極原因,並把這些原因歸結為超自然的主體;第二階段是形而上學階段,即抽象階段,在這一階段,神學世界觀被形而上學世界觀所取代,人們用抽象的「實體」概念來解釋各種具體現象;第三階段是科學階段,即實證階段,在這一階段,人們認識到人類精神的局限性與有限性,不再追求玄學的思維方式,從而立足於現現象的實際關係與規律。

前兩個階段是人類精神還沒有步入成熟的標記,也是第三階段,即最迫切需要的實證階段的前兆。也就是說,科學家從觀察到的一些事件着手,通過描述,精確地推斷出自然規律的規則,一旦那些規則被掌握,便能夠反過來推測這些事件了。

這體現了知識的主要功能是掌握規律。如果不能掌握規律,也就談不上預測和控制。一個非常明顯的例子就是體育活動。一個不懂得比賽規則的人,註定是必敗無疑的。除非他熟悉和適應了這些規則,才有獲勝的可能性。在生活中也是這樣,一個不懂得生活規則的人,註定是要碰釘子的……

為了最大多數人的最大幸福

19世紀英國經驗主義哲學家約翰·穆勒有很多頭銜,他既是邏輯學家、經濟學家,也是一位政治思想家,其帶來的歷史影響極其巨大。

1806年,約翰·穆勒生於倫敦,他的父親是著名功利主義哲學家詹姆斯·穆勒。作為長子,穆勒自幼受到父親老穆勒的嚴格教育。他從3歲就開始讀希臘文,8歲學拉丁文、代數、幾何,9歲便遍讀希臘史家的重要著作,12歲時,已經開始學習邏輯,熟讀亞里士多德的邏輯學著作了。尤其有重要意義的是,13歲時,穆勒在父親的指導下開始閱讀李嘉圖的《政治經濟學及賦稅原理》,接着又閱讀了亞當·斯密的《國富論》。以至於少年階段結束時,他已經具備了比大學畢業生還要廣泛的知識。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北大哲學課(全本)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玄幻奇幻 北大哲學課(全本)
上一章下一章

51.理想社會應該沒有戰爭(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