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一章日本人的中國淵源(2)

2.第一章日本人的中國淵源(2)

儒家禮學思想,主張在等級秩序之下協調人們的行為。日本企業要求每個成員都應依照自己所處地位,去扮演合適的角色,表現合理的行為,使每個成員工作行為合理化,生活行為秩序化。在處理企業生產和銷售人員的關係時,稻盛先生就充分體現出這方面的智慧。

訂單不多時生產會對銷售牢騷「銷售賣得不好」;銷售反過來又怪生產「你們沒有生產出能暢銷的產品」,互相之間爭吵不休。稻盛先生讓生產人員也去賣東西,讓他們明白銷售不容易。生產人員有了銷售的經驗,就能夠理解銷售人員的辛苦,銷售人員也會感謝生產人員,這樣就會促進兩者的和諧,有利於雙方更好配合,形成良性循環進而更好的開展商務活動。

其實日本很早就接受了儒家思想,重視「家」、「忠」、「仁」等概念。「家」是日本文化的基質。日本傳統的整體結構是「家」的聯合,其頂端是皇室。儒家文化的空間範圍是以家為中心的,但更重要的是它把國也當成家來思考。

日本在進行企業文化建設時也會對職工提出「以企為家」的要求,注重引導職工充分認識到,企業「以人為本」的前提是職工「以企為家」,只有做到職工「以企為家」,才能更好地實現企業「以人為本」,職工只有先成為企業展的動力主體和責任主體,才能成為企業展的目的主體和利益主體。

稻盛和夫曾這麼回應抱怨公司待遇不好的大學畢業生「現在公司規模確實還小,設備、制度都不健全。但是,從今以後,使她成為出色的公司,成為福利待遇豐厚的企業不正是你們的任務嗎?不是要求他人去做,而是由你們自己去創造。」這就是要求員工「以企為家」思想的真實寫照。

就是在源源不斷的中國文化的熏染中,日本民族自稱大和民族,「和魂」就是指日本的民族精神,而「和魂」實質上就是以儒家思想為代表的中國文化的產物,是「漢魂」的變種和東洋化。從這個意義上說,日本文化根在中國也無可厚非。

第二節日本企業的中國文化源泉

1978年10月,時任國務院副總理的鄧小平出訪日本,訪日期間他只參觀了兩家日企,其中一家就是松下電器。

據說,當年74歲的鄧小平與83歲的松下幸之助談得很是投機。而在其後的兩年間,松下曾先後兩次訪華,松下公司對華的直接投資陸續展開,松下幸之助的經營理念、用人之道也得以傳播到中國。在上個世紀80年代,松下被中國業界奉為「東方商人的典範」。

年幼時的松下實際上只接受過4年小學教育,因父親生意失敗,9歲即被送到一家自行車商店當學徒,后又到一家電燈公司打工。由於老闆沒有採納他提出的生產建議,松下憤然辭職。1918年,23歲的松下在大坂建立了「松下電氣器具製作所」,於是100日元起家的松下電器公司的前身就成立了,之後的松下接連推出了領先時代的配線器具、炮彈形電池燈、電熨斗、無故障收音機、電子管、真空管、電晶體等新型產品。

到而立之年時,松下幸之助已經成為日本收入最高的人,在那以後的63年中,有10年他的收入均為日本第一位,有6年居第二位。

作為稻盛和夫最仰慕的企業家之一、20世紀最優秀的領導者及日本「經營四聖」之一,松下幸之助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得益於傳統的中國智慧。

企業經營問題歸根到底是人的問題,企業的經營者要做的就是從平凡人身上揮不平凡的品質和價值。松下幸之助常說:「領導者應當給自己的部下以指導和教誨,這是每個領導不可推卸的職責和義務,也是在培養人才方面的重要工作之一。」因此,松下電器被稱為「造就人才的公司」。

管理界把松下的用人思想總結為「70%原則」,即「糊塗用人智慧」。松下對70分左右的中上等人才較為偏好。在松下電器創業之初,由於公司的名氣不大,它只能吸收大企業所不要的人成為職員。所以松下認為,他的事業迅速成長,是這些被視為次級人才的人一手建造出來的成果。為此,松下開創了一系列的「糊塗用人」管理法則。其實這種管理思想,就是中國「中庸」思想的直接運用和體現,也是中國中庸之道思想的擴展。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稻盛和夫:最適合中國人的經營術(全本)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玄幻奇幻 稻盛和夫:最適合中國人的經營術(全本)
上一章下一章

2.第一章日本人的中國淵源(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