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章《生存本領》(11)

第五十章《生存本領》(11)

心平氣和:快樂幸福的生活藝術

只有在心態上保持心態平靜和平和,人才能夠理性去做事,去追求到自己最大的利益和幸福。大智若愚者深知保持良好心態的重要性,他們會控制好自己的情緒,保持自己心態平衡,不讓自己隨便為小事生氣,不把閑事掛心頭,不把得失放心頭,並學會製造好心情,這使他們能夠永遠都保持一種積極和快樂的心態,從而在人生的旅途中把握自我和超越自我。

擁有良好人生需保持平靜心態

凡事順應自然規律的發展,保持平靜的心態,就足以擁有良好的人生。

對於生活中種種變化無常的事,要學會用平靜的心態來面對。你要在心裏想:「人生在世,就是因為有些自己無法知了的事才有趣味。」

你要和自己訂下契約:「無論發生任何事,我都能應付。」你要用平靜的心來解釋生活中發生的不幸:「萬一房子被火燒了,我就搬家;萬一老闆解僱我,我就先辭職;萬一我被汽車撞了,我就脫離苦海了!」就是這麼簡單。

這不是玩世不恭,只是實事求是。這不是消極悲觀,只是心態平靜。這不是懦弱無知,只是保持低調之心。地球是個危險的地方,每天不知道有多少人死於非命!但是,這並不表示你就非要活得像驚弓之鳥一樣。

當你平靜又從容時,你會很驚訝地發現自己能做到的事情有很多很多。

有一個女同志,她美麗而又文靜,說話語速總是慢慢的,音量總是小小的。但她很能說到人的心底里去。

在工作上她的業績說不上驕人,但也無可挑剔;在婚姻上她嫁給了相愛的普通人,日子過得波瀾不驚。她有一個聰明可愛的兒子,但她不要求孩子學這學那,雙休日一家三口就去遊玩。與周圍一些拼盡全力卻活得七上八下不盡如人意的人相比,大家總覺得她的人生本來還可以更為燦爛,而她沒有去做。

對她的人生狀態,大家非常欣賞。在一個難得的機會中,她的一個朋友問起了她的生活哲學。她說起她父親一句話決定了她的人生。

讀初中時她的體質非常弱,大多數體育活動都沒法參加,這使她的體育課自然不會及格,然而她學習又非常爭勝好強,偶爾有一門功課得不到第一就會難過,就會自責。因此,父親說:以你的條件,你不必樣樣追求優秀,但你可以做到良好。她很聽父親的話,比較輕鬆地將每門功課都保持了良好,同時她的體質也恢復到了良好的狀態。高中畢業她給自己的定位是考上一所普通大學,壓力不重反而發揮良好,她輕鬆地考上重點大學。畢業時她那專業極其緊俏。重點大學又可以在全國範圍內選擇工作,她卻選擇了中等城市的專業對口單位,她只求離父母近些,就嫁給了一個愛她的丈夫……就這樣她不急不躁地構築她的良好人生。

良好人生肯定不被小說家與劇作家看好,因為良好人生不能成為他們創作的素材。他們更感興趣的大都是些事業有成而家庭破裂,輝煌的陰影里藏匿著墮落,幸福來臨卻緊隨着死神,那些有一項優秀就難免有一項不及格的人生。

生活是乖戾的,倘若某個人的某個單項特別的優秀,他人生的另一重要單項的缺憾往往也特別的大。或者是,正因無可彌補的缺憾,才發奮地追求優秀。然而,這樣一來自然會失去平靜的心態,從而導致我們生活節奏加快,壓力、緊張、激動都會隨之而來。這種情況下,我們會急躁不已,很容易為小事煩惱。所以讓我們用平靜的心態面對人生吧!

只有這樣,我們才可以當吃則吃,該睡則睡;白天輕鬆工作,黃昏相約散步,保持生活的逍遙自在。

良好的人生是和低調分不開的,它表面上在外人看來是十分的普通,十分的平常,沒有一絲的激情。然而這就是低調人生的本質所在,它可以使人們的生活得到內心的滿足,回歸到內心的平靜,從而得到真實的自己。可以說,平靜的心態,低調的人生,才是人們所追求的真正的人生。

不讓情緒隨便主宰自己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情緒,但你絕不能輕易對它妥協,不管多麼難於控制,你都要把它捏得緊緊的。情緒處理得好,可以將阻力化為動力。

小張是一個公司的業務員,一天,他去拜訪一個客戶,走之前,他在鏡子前審視了一下自己的形象,確定沒有什麼紕漏了,就出了門。

小張來到客戶所在的公司以後,碰巧這個客戶正因為家裏的事情而煩躁不安,一看到小張,氣就不打一處來,顯出一副很不耐煩的樣子,說:「你又來煩我,我現在沒心情,什麼也不管!」說完這些,捎帶着還把小張所在的公司和小張都揶揄了一番,言辭刻薄,目的就是要把小張趕走。

小張忍住怒氣,剋制住情緒,他理了理袖子,然後上下撫摸自己的胸口,就像捉住什麼東西一樣,然後把這個東西,塞進了衣兜里。

客戶很奇怪,就問:「你在於什麼?把什麼東西放進衣兜了?」

「哦,我把剛才的怒氣、沮喪都放進了我的衣兜,所以現在我才能面帶微笑心平氣和地和你說話呀。」小張微笑着對客戶說。

客戶聽後備受感動,想起自己剛才的失態,連忙道歉說:「那我也把我的怨氣放進口袋,希望你能原諒我剛才的失態。」

隨後,他們開始了愉快的交談,客戶還很爽快地簽了訂單。

把所有情緒都表現在臉上,根據情緒來做事情,這是一種率真的表現,可以說,並不是什麼大的缺點。但是,一個真正成熟的人不會讓情緒主宰自己的行為。任由情緒發泄的做法常常讓人不能冷靜地思考問題,也往往使人不能作出最佳的選擇。而且,說哭就哭、說笑就笑不利於贏得別人的尊重,不合時宜地表達喜怒哀樂還會招來禍患。

精明的人有控制情緒的一流功夫。喜怒不形於色,別人無法從他的臉上看出他內心真實的想法,也就無法控制他,即使通過一些蛛絲馬跡作出了判斷,也往往是錯誤的。

工作中有太多的事情需要冷靜面對,有太多的情況需要韜光養晦,如果一味任由情緒表露於外,雖然能夠一時間將情緒宣洩無餘,從而感到暢快淋漓,但勢必會給別人以可乘之機,如果因為情緒而使自己遭受損失,實在得不償失。

所以,還是從現在開始,訓練你的自制力吧。

別跟自己老是過不去

給自己一份寬容,不要過分地去苛求什麼。看開一些,適當的時候不用太在乎別人的看法,也不沒有必要為自己的錯誤而懊惱不已,記住:除了你自己,沒有人會把你更當一回事。放開一些,灑脫一些會更好。

「閉門常思己過,閑談莫論人非。」這話聽起來好像很有幾分道理,甚至成了現代不少人處世的至理名言。每當我們在生活中遇到了麻煩:或與別人發生矛盾,或因某句不適當的話傷了別人,要麼因自己的言行太直率得罪了不該得罪的人,要麼因自己不講方式、不分場合、不肯曲意隨和而因此失去了良好的人際關係,因此而常常苦惱。於是開始懷疑自己的處世能力:是否由於自己的修養不夠?是否自己在社交方面有什麼缺陷哪?

市面上有很多這方面的書,而且看了之後自然也會感到有所收益,但真正的好處也像吃肉一樣,不是吃一塊,馬上我們的身上就會長一塊,這需要一個過程,要經過一個漫長的消化、吸收過程。

但問題是,我們在很多方面出現的這種現象,並不是我們自己的錯。有時候,率直、見稜見角的性格,更讓人喜歡。一個年青人,如果像中年人一樣圓滑和世故,也就少了幾分朝氣、銳氣和膽識,也就沒有了那種打破常規的創新精神,也就很難有多少大的作為。一個人只要不是故意中傷別人,不是惡意給別人製造麻煩,你多保留自己一份個性,就會有更大的社會價值。

而實際上,一個懂得為人處世之道的有修養的人,也就是懂得如何與自己性情相投的人多來往,和自己談不來的人,保持一種和平淡遠的距離。不因別人對自己友好而沾沾自喜,也不因別人對自己有意見而耿耿於懷,更不勉強自己曲意迎合別人甚至眾人。

只要你善於留心,你很快會發現別人的優點,只要你認真地找。當然,我相信,你如果認真的耐心的找,你也會找到你身上的很多的優點。

不要太多的責怪自己,更不要妄自菲薄,要善於發現自己身上的優點,並愛你的優點,從而使這些優點發揚光大,使其更加鮮明,時間一久你就會產生新的自信,就不會覺得自卑。

當你寬容別人的時候,你會感到一種像海一樣的胸懷。當你從另一個角度來寬容自己的時候,你會放下一種沉重的包袱,有如釋重負般的輕鬆。也許你不像春天的花朵那樣招人喜愛,可是在你的身上畢竟有那麼多閃光的優點。

愛你自己的個性吧,不要太曲意於社會,也不要太苛求自己,多給自己一份寬容,這樣你就會有更大的生長的空間。

沒有苛求的人生才豁達。人在各個年齡階段,對人生、社會的看法都會有差異。隨着歲月流逝,時有新的感悟與心得,先前的感悟不斷得以修正。青年時雄心勃勃,憧憬如彩雲繽紛,到了中年,銳氣已失,稜角磨平,遇事便實際而少幻想,平和而少偏激。

我的一位朋友年過不惑,雖無一官半職,單位又屬清水衙門,但他卻對自己的一切十分滿意。在一次閑聊中,他說:人生只有短短几十年,何必太計較得失進退?一切看開一些,少些慾望,也就少些失望,多些滿足。你看我雖地位低微,不也活得很好?

相信他並非無奈而故作輕鬆,因為他一直工作兢兢業業,待人熱情大方,隨時都笑容可掬。不要苛求多是中年以上的人,經受了諸多磨難,邁過了無數門檻,歷練既久,又比較了許多別的人生,才進入練達的境界。

古人也看清了這種現象,歸於「四十而不惑」。一個社會無論人怎樣奮鬥,結果總是造就一個金字塔,越往上人越少,底層的總是多數。身處底層,並不說明你就無能,更不說明你就無德,誰也不一定把握得住自己的命運,這取決於許多主客觀條件。但生活的態度卻是可以由各人選擇的。

「不要苛求」說起來輕鬆,實行起來卻不容易,因為現實的誘惑不經過一番靈魂的拚搏,是難以擋得住的。哪怕你有多高的道德文化修養,修鍊得如何老到,你畢竟是食人間煙火的凡人。無論哪個社會,都充斥着不公平,不公平的事落到你頭上,你就會心理不平衡,就可能夜晚在床上輾轉反側,久不成寐。

要使心理平衡,最終還得靠「不要苛求」這根槓桿來調節。然而,不要苛求並非徹底看透人生。把人生看的太透,從生到死,一覽無餘,人生就變得毫無意思,甚至生和死都可以划等號了。把人生看的太透的,畢竟是少數。他們說「看破紅塵」,其實多屬自以為是。

有一種現象貌似不要苛求,其實是對人生的意義什麼都看不見。其表現時,生活中渾渾噩噩,百無聊賴,得過且過。

魯迅說:「不滿是向上的車輪。」合理把握在一個適當的度內,可以成為一個人奮發向上的內驅力。消極頹廢,和瘋狂爭名奪利一樣,都是不健康的社會現象。

人生在世,坦然接受自己是至關重要的!你的一切,包括你的樣子、你的興趣、你的事業都只屬於你自己,又何必在乎別人怎麼想,怎麼說呢?當然,這種事情說來容易,做起來可就難了。如果你的頭腦里已經塞滿了成千上萬的偶像,又怎麼會不在乎你的樣子會像誰呢?有一點你必須記住:你只能像你自己,你也只能是你自己!

學會用你自己的雙腳走路,坦率地面對你的優點和不足。你比你想像的要好得多,不必斤斤計較別人對你的評價。

得而不喜,失而不憂

在榮辱問題上,能做到「寵辱不驚、去留無意」,這才叫瀟灑自如、順其自然。

如何看待榮辱?什麼樣的人生觀自然會有什麼樣的榮辱觀,榮辱觀是人生觀的重要體現。有人以出身顯赫作為自己的榮辱,公侯伯子男,講究某某「世家」,某某「後裔」。在商品經濟社會裏,榮辱則以錢財多寡為標準。所謂「財大氣粗」,「有錢能使鬼推磨」,「金錢是陽光,照到哪裏哪裏亮」,以及「死生由命,榮辱在錢」,「有啥別有病,沒啥別沒錢」等等俗話正是揭示了以錢財劃分榮辱的標準。現實生活中人們的榮辱觀確實在金錢誘惑下發生了變異、動搖、失落。還有一種是「以貌取人」,把一個人的容貌長相、穿著作為劃分榮辱的標準。

以家世、錢財、容貌來劃分榮辱毀譽的人,儘管具體標準不同,但其着眼點,思想方法都是一致的。他們都是以純客觀的外在條件出發,並把這些看成是永恆不變的財富,而忽視了主觀的、內在的、可變的因素,導致了極端的、片面的錯誤,結果吃虧的是自己。

一個人憑自己的努力實幹,靠自己的聰明才智獲得榮譽、獎賞、愛戴、誇耀時,仍然應該保持清醒的頭腦,有自知之明,切莫受寵若驚,飄飄然,自覺豪光萬道,所謂「給點亮光就覺得燦爛」。寵辱不驚,當如阮籍所云「布衣可終身,寵祿豈可賴」。一切都不過是過眼煙雲,榮譽已成為過去,不值得誇耀,更不足以留戀。有一種人,也肯於辛勤耕耘,但卻經不住玫瑰花的誘惑,有了點榮譽、地位就沾沾自喜,飄飄欲仙,甚至以此為資本,爭這要那,不能自持。更有些人「一人得道,雞犬升天」,居官自傲,橫行鄉里,他活着就是為了不讓別人過得好。這些人是被名譽地位沖昏了頭腦,忘乎所以了。

日本有一個白隱禪師,他的故事在世界各地廣為流傳。故事講的是:有一對夫婦,在住處的附近開了一家食品店,家裏有一個漂亮的女兒。無意間,夫婦倆發現女兒的肚子無緣無故地大起來。女兒做了這種見不得人的事,使得她的父母異常震怒。在父母的一再逼問下,她終於吞吞吐吐地說出「白隱」兩個字。

她的父母怒不可遏地去找白隱理論,但這位大師對此不置可否,只若無其事地答道:「就是這樣嗎?」孩子生下來就被送給白隱。此時,他雖已名譽掃地,但他並不以為然,只是非常細心地照顧孩子——他向鄰居乞求嬰兒所需的奶水和其他用品,雖不免橫遭白眼,冷嘲熱諷,但他總是能處之泰然,彷彿他是受託撫育別人的孩子一樣。

事隔一年之後,這位未婚的媽媽,終於不忍心再欺瞞下去了。她老。老實實地向父母吐露真情:孩子的生父是在魚市工作的一名青年。她的父母立即將她帶到白隱那裏,向他道歉,請求他的原諒,並將孩子帶回。白隱仍然是淡然如水,他只是在交回孩子的時候,輕聲說道:「就是這樣嗎?」彷彿不曾有什麼事發生過;即使有,也只像微風吹過耳畔,霎時即逝。白隱為了給鄰居的女兒以生存的機會和空間,代人受過,犧牲了為自己洗刷清白的機會,雖然受到人們的冷嘲熱諷,但是他始終處之泰然,「就是這樣嗎?」這平平淡淡的一句話,就是對「寵辱不驚」最好的解釋,反映了白隱的修養之高,道德之美。

人生無坦途,在漫長的道路上,誰都難免要遇上厄運和不幸。人類科學史上的巨人愛因斯坦,在報考瑞土聯邦工藝學校時,竟因三科不及格落榜,被人恥笑為「低能兒」。小澤征爾這位被譽為「東方卡拉揚」的日本著名指揮家,在初出茅廬的一次指揮演出中,曾被中途「轟」下場來,緊接着又被解聘。為什麼厄運沒有摧垮他們?因為在他們眼裏始終把榮辱看作是人生的軌跡,是人生的一種磨鍊,假如他們對當時的厄運和恥笑,不能泰然處之,也許就沒有日後絢麗多彩的人生。

19世紀中葉美國有個叫菲爾德的實業家,他率領工程人員,要用海底電纜把歐美兩個大陸連接起來。為此,他成為美國當時最受尊敬的人,被譽為「兩個世界的統一者」。在舉行盛大的接通典禮上,剛被接通的電纜傳送信號突然中斷,人們的歡呼聲立刻變為憤怒的狂濤,都罵他是「騙子」、「白痴」。可是菲爾德對於這些毀譽只是淡淡地一笑,不作解釋,只管埋頭苦幹,經過多年的努力,最終通過海底電纜架起了歐美大陸之橋,在慶典會上,他沒上貴賓台,只遠遠地站在人群中觀看。

菲爾德不僅是「兩個世界的統一者」,而且是一個理性的戰勝者,當他遭遇到常人難以忍受的厄運時,通過自我心理調節,作出正確的抉擇,從而在實際行為上顯示出強烈的意志力和自持力,這就是一種理性的自我完善。

世上有許多事情的確是難以預料的,成功伴着失敗,失敗伴着成功,人本來就是失敗與成功的統一體。人的一生,有如簇簇繁花,既有火紅耀眼之時,也有暗淡蕭條之日,面對成功或榮譽,要像菲爾德那樣,不要狂喜,也不要盛氣凌人,而是要把功名利祿看輕些,看淡些;面對挫折或失敗,要像愛因斯坦、小澤征爾那樣,不要憂悲,也不要自暴自棄,而是要把厄運羞辱看遠些,看開些。這樣就不會像《儒林外史》裏的范進,中了舉惹出禍端。范進一心想中舉出名,可是幾次考試都名落孫山,他飽受各種冷眼,連岳父也看不起他,他發奮學習,後來終於中了舉人,然而由於狂喜過度,一口痰上不來,倒地而昏,變成了瘋子。人既要能經受住成功的喜悅,也要有戰勝失敗的勇氣,成功了要時時記住,世上的任何一樣成功和榮譽,都依賴周圍的其他因素,絕非你一個人的功勞。失敗了不要一蹶不振,只要奮鬥了,拼搏了,就可以問心無愧地對自己說:「天空沒有留下我的痕迹,但我已飛過。」這樣就會贏得一個廣闊的心靈空間,得而不喜,失而不憂,才能在人生的旅途中把握自我,超越自己。

學會自己製造好心情

一位學者指出:你改變不了環境,但你可以改變自己;你改變不了事實,但你可以改變態度;你改變不了過去,但你可以改變現在;你不能控制他人,但你可以掌握自己;你不能預知明天,但你可以把握今天;你不可以樣樣順利,但你可以事事盡心;你不能延伸生命的長度,但你可以決定生命的寬度;你不能左右天氣,但你可以改變心情;你不能選擇容貌,但你可以展現笑容。

屠先生是常州著名的資本家,那年頭他下放在蘇皖邊境的一個山野小村,這裏茅屋簡陋,人煙稀少,土黃水黃草黃,人的臉色也黃,連路也沒有5米是直的,委屈自然不少。

有位朋友去看望他,說:「你我是同鄉,有什麼不爽快,今日只管發出來。」他笑:「你以為我在這裏受罪?爽快著呢。養雞、種菜、割草、喂牛,樣樣新鮮,人也特別善良。」

朋友猜度他可能有思想顧慮,介面問:「難道你不戀城裏生活?」「城市?以前上泰山上黃山起五更爬大山為一睹日出,經常不是陰就是雨,掃興而歸。現在我喜歡哪天早點起身,都能見上日出,少說有100種日出看在眼裏了。以前一天疲憊,拖着兩腿到公園去尋口新鮮空氣,現在一出門就新鮮上了,隨時俯下身,閉上眼,深深地吸上一口,什麼滿足都了了。過去上街買點菜,看上去水靈靈的,其實至少隔了一天,有的還浸了一夜水,讓你怎麼燒也出不來鮮味。現在,1分鐘前還在地里,10分鐘后就到嘴了。」

當然,下雨一身泥,屋裏一團黑,離了電視,別了電燈,他全沒有說也沒有想。他的心情之所以這樣好,那是他從來不讓壞的情緒佔據心房。朋友問他:「你為什麼這麼開心?」他反問:「我為什麼不這麼開心?」

是啊,我們為什麼老是有那種缺乏,老是去想自己沒有的?小孩就沒有那種偏愛,那種固執,因此,即使他從天堂翻到了地獄,他也不會去懊喪去怨恨,所以,小孩總比大人們愉快。一個製造好心情的人,他能給世界添樂,把周圍帶活,而且這種樂和活並不要花費什麼。我們擁有的東西實在太少,而沒有的東西又實在太多。如果我們能多看一點自己擁有的,那麼,不僅物質上富有,精神上也一定十分富有。

法國思想家盧梭說得真切:「真正的幸福之源就在我們自身,對於一個善於理解幸福的人,旁人無論如何也不能使他真正潦倒。」人生會有幾段黑暗的峽谷要我們獨自穿行,只有給自己製造好心情的人,才有可能從容地走向光明。

同是上班很近,一個製造壞心情的人會認為:太沒勁了,成年累月呆在一個小圈子裏轉,真單調;一個製造好心情的人會認為:真幸運,我八點上班七點半起身也來得及。

如果同是上班很遠,一個製造壞心情的人會認為:這麼遠,我等於比別人每天多上兩小時的班,還得比別人多一倍警惕扒手的襲擊;一個製造好心情的人會認為:我上下班這段路正好實現了我的早晚鍛煉,我要做件衣服什麼的,一路上都有人給我提供模特,穿件漂亮些的衣服接受欣賞的目光也多些。.「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再順當的人生也有殘缺。生活不會自己變得輕或重,災難也不會因為你的祈禱或詛咒轉彎改道。但是,你卻有辦法改變你的心情你的感受。如果不是硬與自己過不去,應當學會製造出一些好心情和好感受,並且可以說,製造好心情永遠是創造美滿人生的一大技法。不僅遇上挫折和煩惱時需要,就是遇上單調和平淡時也需要。

不能改變環境,但可以改變心情。有了好心情,幸福還會遠嗎!

保持心態的平衡

在競爭激烈的環境中,人人都渴望成功,並希望早日成功、出人頭地。這種進取向上的精神是可貴的,但在進取的同時,還要注意其他的一些問題,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要保持心態平衡。

南北朝時,顏之推編寫了《顏氏家訓》一書,裏面儘是一些智慧的語錄,絕無偏激之言。

顏之推從不喜歡極端的言行,而是謹守自身分寸,崇尚中庸之道。「欲不可縱,志不可滿」,此為《禮記》中的著稱之言,其意為慾望和想法不能完全放縱,必須考慮與他人相處是否影響對方,造成彼此的傷害,如何與人協調平衡才是最重要的一點。

顏之推引用此語,再作一番議論:「宇宙可臻其極,惰性不知其窮,唯在少欲知足,為立涯限爾。先祖靖侯戒子侄曰:『汝家書生門戶,世無富貴;自今仕宦不可過二千石,婚姻勿貪勢家。』吾終身服膺,以為名言也。」世人皆喜高官厚祿,卻不想隨之而來的嫉恨之災與逸樂之禍。他們大抵喜歡追求地位、名利,然而其慾望愈深,招來風險愈大,且風險性也在不知不覺中增強,更無從判斷這虛名與錢財構築的高台何時倒塌。這種現象在亂世之中最為明顯,所以顏之推才告誡子孫切勿貪圖高官厚祿,能位居中層最好。

靖侯乃顏之推的祖先,仕於東晉,因為屢建奇功,所以升至極高的官職,也因此引來桓溫試圖與之結盟的事件。當時朝中權勢最大、擁有呼風喚雨實力的人非桓溫莫屬,他見到靖侯軍權在握,為穩固自己的權位,便以招親為誘餌,想要加強彼此的勢力。然而,靖侯面對桓溫,卻一口回絕了。這是一般人絕對難以做到的,誰不想攀龍附風,藉機拉攏位高權重者,以保障自身的利益呢?唯獨靖侯不這麼想,他擔憂的是勾結權貴、結黨營私勢必會引來災禍。而且,他考慮到樹大招風,權勢過高的家族易招他人嫉恨,倘若有心胸狹隘者存心陷害,這種家族又怎能長久呢?如果不多加考慮,便與這種大家族結親,便不知何時會遭受連累,枉受無妄之災。萬一被誅九族,家族命脈便中斷無繼。由於考慮到這些,為求自家之福,靖侯便以此慎重地告誡子侄。

其孫顏之推謹守祖訓,凡事均抱持適可而止的態度。他說:「天地鬼神之道,皆惡滿盈。謙虛沖損,可以免害。人生衣趣以覆寒露,食趣以塞飢乏耳。形骸之內,尚不得奢靡,己身之外,而欲窮驕泰邪。」

那麼,如何生活才是顏之推所能接納,並符合中庸之道的呢?他說:「常以二十口家,奴婢盛多不可出二十人,良田十頃,堂室才蔽風雨,車馬僅代杖策,蓄財數萬,以擬吉凶急速,不啻此者,以義散之;不至此者,勿非道求之。」

這段話如果以現代人的眼光來看,可能會令人有些疑惑,甚至誤解他所謂的質樸儉約。原來他所謂的簡樸竟是如此豐富的物質生活!但我們不要忘了,古代社會地大物博,人口稀少,更何況顏家乃當時的貴族之家,其維持貴族身份地位所需條件當然比一般百姓要高。在上段引用話語中,顏之推不過是列出貴族生活的最低需求罷了!單純就其觀點而言,他依然不主張過度奢華地生活。

同樣,在仕途上,顏之推也抱持適可而止的心態,不奢求高官厚祿,因此他說:「仕宦稱泰,不過處在中品,前望五十人,後顧五十人,足以免恥辱,無傾危也。高此者,便當罷謝,偃仰私庭。」

這種生活態度,大多數人必以「消極」稱之,或許在局勢穩定的情況下,不求仕途上的進取便無法發揮所長,而這種不求「上進」的態度自然被視為消極的生活態度了。然而換個角度設想,假使處於動蕩不安、競爭激烈的時代,積極求進達一高峰,卻因政局變化而遭貶謫,如此升高降低,自己的生活必然受到極大的影響,勢必使人難以適應。因此顏之推所設定的仕途限制也不無道理,乃是符合時代局勢的一種合理的生活態度。

我們處在一個積極變化的社會中,很多新事物在不斷湧現,很多新的行業也在積極發展,在這樣的浪潮中,在積極追求個人事業巔峰的時候,我們不妨思及顏之推倡導的人生態度,試圖了解知足常樂的情趣,捕捉中庸之道的精髓,稍稍放慢生活步調,才不易陷入過度偏激的生活泥沼之中。

培養自己積極的心態

沒有一種生活是完美的,也沒有一種生活會讓一個人完全滿意,我們可能做不到從不抱怨,但我們應該讓自己少一些抱怨,而多一些積極的心態去努力進取。

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我們可以隨處就能找到時常抱怨的人。抱怨自己的專業不好,抱怨你的住處很差,抱怨沒有一個好爸爸,抱怨工作差、工資少,抱怨你空懷一身絕技沒人賞識你。其實,現實有太多的不如意,就算生活給你的是垃圾,你同樣能把垃圾踩在腳底下,登上世界之巔。

在職場上,很多人認為只要把自己的本職工作做好,把分內的事做好,就可以萬事大吉了。當接到老闆或上司安排的額外工作時,就老大不願意。不是滿瞼的不情願,就是愁眉不展,嘮嘮叨叨地抱怨不停。

在彼得擔任汽車公司經理時,有一天晚上,公司有十分緊急的事,要發通告信給所有的營業處,所以需要抽調一些員工協助,當彼得安排一個做書記員的下屬去幫忙套信封時,那個職員傲慢地說:「那有礙我的身份。分外的事我不做,再說我到公司來不是做套信封工作的。」

聽了這話,彼得一下就憤怒了,但他仍平靜地說:「既然不是你分內的事就不做,那就請你另謀高就吧!」那個員工就這樣失去了抱怨分外的工作,不是有氣度和有職業精神的表現。一個勇於負重、任勞任怨,被老闆器重的員工,不僅體現在認真做好本職工作上,也體現為願意接受額外的工作,能夠主動為上司分憂解難。因為額外工作對公司來說往往是緊急而重要的,盡心儘力地完成它是敬業精神的良好體現。

如果你想成功,除了努力做好本職工作以外,你還要經常去做一些分外的事。因為只有這樣,你才能時刻保持鬥志,才能在工作中不斷地鍛煉、充實自己,才能引起別人的注意。

飛利浦是一家公司的員工,他的升遷是非常迅速的,為什麼他會得到一再提拔呢?原因就是他樂意去做他分外的事,從而引起了老闆的注意。

飛利浦總是在忙完自己的工作后,不斷地為他人提供服務和幫助,不管那個人是他的同事還是上司。飛利浦將那些分外的工作,也當做自己的事來做,任勞任怨,不計報酬。漸漸地,老闆有了只找飛利浦幫一個小忙或分擔一些重要工作的習慣。

接到額外工作時,不要愁眉不展,抱怨不停,多做分外工作對你的成功大有奸外。它不僅會使你會獲得良好的聲譽,多一次學習和鍛煉的機會,而且還是一筆巨大的無形財富,在你的職業發展道路上總是有好處的。它會使你儘快地從工作中成長起來。

因為如果抱怨成了一個人的習慣,就像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於人無益,於己不利,生活就成了牢籠一般,處處不順,處處不滿;反之,則會明白,自由的生活着,其實本身就是最大的幸福,怎麼會有那麼多的抱怨,偉大的航海家哥倫布,曾先後4次率領船隊橫渡大西洋,發現了加勒比海內所有的島嶼,以及中美洲地峽和南美洲大陸。他能夠在航海事業上取得如此大的成就,遠離抱怨是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哥倫布的成功是多種因素構成的。但是,如果他遇到困難的時候總是抱怨個不停,他就不能果斷地採取行動,就不能找到陸地,更不能安全返回西斑牙。他的與眾不同之處,就是遠離抱怨,冷靜地面對現實,接受事實,並積極想辦法解決問題。這才是一個成功者遇到問題時應該採取的態度。

我們應該以積極進取的態度去面對人生,無論在學習、工作,還是生活。我們前進的道路上或許有鮮花和掌聲,同時也會有困難和挫折,事事不可能一帆風順,但有了積極進取的精神,在生活中就會奮發向上,不甘落後,因為人生只是短暫的一瞬,生命的弓弦應該是緊繃不松的。生命不息,奮鬥不止,應該是每個人生存的原則,要把握機遇,就要積極進取,時刻準備着。機遇不會隨便來到你的身邊,即使有幸到來了,如果來到沒有準備的頭腦身邊,也是來去一場空。我們要拋棄抱怨的心態,積極進取,做一個機遇喜歡光顧的人。

勿用煩惱面對一切

我們生活的這個世界是什麼樣子?莎士比亞曾說:「一千個觀眾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佛家有言:心存牛糞,看人都是牛糞;心存如來,看人都是如來。每個人對世界、對人對物都有自己的看法,善美還是醜惡,快樂還是痛苦,完全取決於一個人的心境。

我們所看到的是什麼樣的世界,完全取決於我們的內心。假使我們以嗔恨之心去看世界,那麼我們看到的就是羅剎世界;假使我們以貪慾之心去看世界,則會看到餓鬼世界;假使我們以怨恨、嫉妒之心去看世界,那麼我們看到的就是阿修羅世界。

換一種心境,假使我們能夠放下我們痛苦的煩惱心,以清凈之心去看世界的話,那麼我們就能夠窺見那神聖、清凈與和樂的凈土世界了。凈土世界其實遍佈一切世間和出世間,往生凈土與人間之凈土並沒有差異,凈土就在我們心中,對於能夠洞徹本自心性的人來說,當下便是凈土!

有一個女人已經34歲了,過着平靜、舒適的中產階層的家庭生活。但是,她突然連遭四重厄運的打擊。丈夫在一次事故中喪生,留下兩個小孩。沒過多久,一個女兒被熱水燙傷了臉,醫生告訴她孩子臉上的傷疤終生難消,母親為此傷透了心。她在一家小商店找了份工作,可沒過多久,這家商店就關門倒閉了。丈夫給她留下一份小額保險,但是她耽誤了最後一次保費的續交期,因此保險公司拒絕支付保費。一連串不幸事件讓女人近於絕望。她左思右想,為了自救,她決定再做一次努力,儘力拿到保險補償。在此之前,她一直與保險公司的下級員工打交道。當她想面見經理時,一位多管閑事的接待員告訴她經理出去了。她站在辦公室門口無所適從,就在這時,接待員離開了辦公桌。

機遇來了。她毫不猶豫地走進裏面的辦公室。結果,看見經理獨自一人在那裏。經理很有禮貌地問候了她。她受到了鼓勵,鎮靜地講述了索賠時碰到的難題。經理派人取來她的檔案,經過再三思索,決定應當以德為先,給予賠償,雖然從法律上講公司沒有承擔賠償的義務。工作人員按照經理的決定為她辦了賠償手續。

但是,由此引發的好運並沒有到此中止。經理尚未結婚,對這位年輕寡婦一見傾心,他給她打了電話。幾星期後,他為寡婦推薦了一位醫生,醫生為她的女兒治好了病,臉上的傷疤被清除乾淨。經理又通過在一家大百貨公司工作的朋友給寡婦安排了一份工作,這份工作比以前那份工作好多了。不久,經理向她求婚。幾個月後,他們結為夫妻,而且婚姻生活相當美滿。

這個女人雖身處絕境,但她的心沒有絕望,所以她也沒有永遠處於絕境。只有內心美好,才能看到一個世界的美好;唯有內心坦蕩,才能逍遙地活在天地之間。

牢騷太盛防腸斷

「牢騷太盛防腸斷,人間正道是滄桑」。現實就是如此,我們必須坦然面對,不能只知發牢騷,否則,如果在牢騷中錯過了人生正點的班車,那又將會在報怨中錯過下一次坐正點班車的機會。正如泰戈爾所說:「如果錯過了太陽時你流了淚,那麼你也要昏過群星了。」

街談巷議,茶餘飯後的聊天中,常常可以聽見一些人牢騷滿腹。他們往往都認為自己是世界上最委屈的一個,簡直比竇娥還委屈。他們抱怨工作職位低,賺錢少,老闆克刻;抱怨生活上老婆丑、不溫柔……總之,生活中一切不會他意的地方都要發一通牢騷,以泄私憤。

人畢竟是有感情,有慾望的,不能像老虎那樣,只要吃飽,啥也不想,不會去想看電視,更不會想着找小秘;不能像獅子那樣不論生熟,不論是煎炒烹炸,不論是國產的還是進口的,只要有肉吃即可。人總會有灰心氣餒、不滿意的時候,此時發點牢騷、罵幾句娘倒也未嘗不可,但如果整天牢騷滿腹,不論大事小事,好事壞事,只要不合我意就怨天尤人,就未免有點不正常了。

有這樣一個故事:

相傳,有個寺院的住持,給寺院裏立下了一個特別的規矩:每到年底,寺院裏的和尚都要面對住持說兩個字。第一年年底,住持問新和尚心裏最想說什麼,新和尚說:「床硬。」第二年年底,住持又問他心裏最想說什麼,他回答說:「食劣。」第三年年底,他沒等住持問便說:「告辭。」住持望着新和尚的背影自言自語地說:「心中有魔,難成正果,可惜!可惜!」

新和尚對待世事都持一種消極的心態,所以才不能安於現狀,一味報怨。而他的抱怨,也讓他失去了修成正果的機會。

牢騷也好,報怨也罷,都是因為抱有的心態不對,看問題的角度不對,如果能夠以積極的心態,換個角度,相信人的心情會一下子好起來。事物在一個人心中的好壞,決定於此人的心態,而不是事物本身,正所謂「以我觀外物,外物皆着我色」。牢騷滿腹者,不妨轉換一下心情,讓樂觀主宰自己,心情肯定會一下子好起來。下面這個故事講的正是這樣的道理:中國有一位著名的國畫畫家俞仲林擅長畫牡丹。

有一次,某人慕名要了一幅他親手所繪的牡丹,回去以後,他高興地掛在客廳里。

此人的一位朋友看到了,大呼不吉利,因為這朵牡丹沒有畫完全,缺了一部分,而牡丹代表富貴,缺了一角,豈不是「富貴不全」嗎?

此人一看也大為吃驚,認為牡丹缺了一邊總是不妥,拿回去預備請俞仲林重畫一幅。俞仲林聽了他的理由,靈機一動,告訴買主,既然牡丹代表富貴,那麼缺一邊,不就是富貴無邊嗎?

那人聽了他的解釋,覺得有理,高高興興的捧著畫回去了。

同一幅畫,因為心態不同,便產生了不同的看法。所以,凡事都應持一種積極的心態,往好處想,不是看什麼都不順眼,這樣就會少些煩惱、苦痛、牢騷,多些歡樂、平安。

欣賞自己,肯定自己

任何對客觀環境的不滿和怨天尤人都是無濟於事的,只有以積極向上的精神去面對,才是解決問題的最佳方法。同樣的瓶子,你為什麼要裝毒藥呢?同樣的心裏,你為什麼要充滿著煩惱呢?

如果把一個麵包圈放在你面前,你會先看到麵包還是先看到裏面的圈呢?

樂觀的人注意的是整個麵包,而悲觀的人注意的是麵包圈中間的那個洞。我們對待生活的態度和情緒,就像變幻的天氣。當你覺得悲觀失望的時候,你所看到的事物都是處在一片陰霾之中;但如果你選擇一種樂觀的生活態度,你的生命中就會一直充滿陽光。

蘇格拉底單身時,和幾個朋友一起住在一間七八平方米的小屋裏。生活非常不便,但他一天到晚總是樂呵呵的。有人問:那麼多人擠在一起,連轉個身都困難,你有什麼可樂的?蘇格拉底說:朋友們在一塊兒,隨時都可以交換思想,交流感情,這難道不是很值得高興的事兒嗎?過了一段時間,朋友們一個個相繼成家,先後搬了出去。屋子裏只剩下了蘇格拉底一個人,但是每天他仍然很快活。那人又問:你一個人孤孤單單的,有什麼好高興的?我有很多書啊!一本書就是一個老師,和這麼多老師在一起,時時刻刻都可以向它們請教,這怎能不令人高興呢?幾年後,蘇格拉底也成了家,搬進了一座大樓里。這座大樓有七層,他的家在最底層。底層在這座樓里環境是最差的,上面老是往下面潑污水,丟死老鼠、破鞋子、臭襪子和雜七雜八的髒東西。蘇格拉底還是一副自得其樂的樣子。

那人又好奇地問:你住這樣的房間,也感到高興嗎?是呀,你不知道住一樓有多少妙處啊!進門就是家,不用爬樓梯;搬東西方便,不必花很大的勁兒;朋友來訪容易,用不着一層樓一層樓地去叩門詢問……特別讓我滿意的是,可以在空地上養一叢一叢的花,種一畦一畦的菜。這些樂趣呀,數之不盡啊!蘇格拉底情不自禁地說。

過了一年,蘇格拉底把一層的房間讓給了一位朋友。這位朋友家有一個偏癱的老人,上下樓很不方便。蘇格拉底搬到了樓房的最高層,可是每天他仍是快快樂樂的。那人揶揄地問:蘇格拉底先生,住七層樓是不是也有許多好處呀!蘇格拉底說:是啊,好處可真不少呢!僅舉幾例吧:每天上下幾次,有利於身體健康;光線好,看書寫文章不傷眼睛;沒有人在頭頂干擾,白天黑夜都非常安靜。

後來,那人遇到蘇格拉底的學生柏拉圖,問道:你的老師總是那麼快快樂樂,可我卻感到,他每次所處的環境並不那麼好呀,柏拉圖說:決定一個人心情的,不是在於環境,而在於心境。

你活得快不快樂,重要的是你是否欣賞自己,肯定自己。欣賞的角度不同,所得到的感受也迥然有異,或晴空萬里或烏雲密佈,全在於你個人的選擇!

一個人前往韓國慶州的石窟寺觀佛。他站在佛像前看了許久,既沒有感到佛的慈悲之像,也沒有莊嚴肅穆之感。

正在他苦思冥想原因之時,寺中的住持走近對他說:施主,你應當跪在佛像正前方的位置,才能得到他的精神。這不是讓你膜拜,而是佛像的雕塑者是站在求神者的位置設想之後才建的。當你跪着看的時候,佛的下垂的眼瞼會讓你覺得是俯視的慈暉。

那個人照此做了。果然如住持所說,藝術品的欣賞要站在某個特定的角度或距離才可以獲得十足的神韻,那我們對待生活的態度不更應如此嗎欣賞的角度不同,所得到的感受也迥然有異,或晴空萬里或烏雲密佈,全在於你個人的選擇!

只有站好位置,選取最佳的角度,你才會發現美麗的所在。每一個人都是別人無法取代的絕對存在,有自己的特殊價值。每個人都應該喜歡自己,善待自己,這樣才會快樂,才會有成績。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智勝未來書系(套裝四冊)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其他 智勝未來書系(套裝四冊)
上一章下一章

第五十章《生存本領》(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