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3章 ,變化緩慢,天子也是法家

第313章 ,變化緩慢,天子也是法家

第313章,變化緩慢,天子也是法家

「使不得,使不得,白米飯已經夠這兩小子吃的了。」大爺雖然在勸阻,但卻沒有移動自己的身體。

徐凡也笑道:「小孩子正是長身體的時候,要吃好一點,這樣小孩更聰明,也能讀書考科舉。」

徐凡這番話顯然說到大爺的心坎里去了,大爺笑眯眯道:「這倆孩子打小就聰明,某正在攢錢,打算送他們到縣小學求學。」

陳勝驚訝道:「你們村沒有夫子嗎?」

按照大漢的教育制度,不是每個村裏都應該有小學。

大爺嘆口氣道:「我們這樣的窮鄉僻壤哪裏會有夫子願意過來。我們這裏也就是駒縣有幾座小學,想要讀書就必須要去縣城。」

張良臉色難看道:「朝廷不是給每個村裏留下100畝的夫子田和500畝的學田。」

張良以為漢吏貪墨了這筆田地,所以才導致這裏沒有夫子。

但大爺卻嘆口氣道:「有學田沒有夫子也無用,我等平頭百姓能有幾個讀書認字的,有學問的都是那些貴族老爺,但朝廷把東海郡的貴族老爺們都貶到邊疆了,整個東海郡都沒有幾個人認字。」

這位大爺的話讓徐凡和張良兩人面面相窺了,他們想了很多,卻沒有想到會是這樣的原因。

徐凡也不得感嘆道:「終究是朝廷缺乏人才呀。」

任何事情果然是有得必有失,這個時代的人才終究不是像徐凡後世,他把上層一掃而光,也把人才一掃而光了。而想要短時間擁有大量讀書識字的人才幾乎不可能,只能等待大漢自己培養的人才成長了。

對徐凡來說,唯一的好事就是陳郡培養的小學生快要畢業了,到時候大漢的情況會好一些,人才的缺口不會那麼大了。

而後徐凡又在這個村落看了看,這原本應該是一個小漁村,徐凡和張良他們看到很多小漁船和晾曬的漁網。

徐凡對張良道:「朝廷還是要支持漁業的發展,大海當中有無窮的海魚可以捕撈,只靠這樣的小漁網,小漁船是不夠的,朝廷要建造千石,五千石乃至更大的漁船,去更遠的海域捕魚,以前捕撈上來的魚還會腐爛,但現在我大漢有足夠低廉價格的海鹽,可以完美解決這個問題。」

「漁業是大有可為的行業,發展的足夠強大,天下的百姓都可以食魚兒飽腹。」徐凡可記得他的時代每年都可以從海洋中撈幾百萬噸還是幾千萬噸海魚,總之這些海魚主足夠養活全天下人的數量。

張良簡單回一句道:「朝廷沒有錢。」

徐凡道:「朝廷可以支持有錢的商賈投入漁業行業,弄一個標桿只要他們看到了賺錢,自然會蜂擁而入的。」

遠洋漁業終究是是資金密集型產業,也是技術密集型產業。

資金密集型,主要在於漁船的投入大,而且越是大的漁船,需要的資金越是巨大,一艘千石漁船大概要花費百萬錢購買,而像徐凡說的五千石漁船,要花費兩千萬錢,大漢剛剛結束戰亂,徐凡又清洗了一波貴族豪強,能有幾千萬財力的貴族豪強,也只有最開始跟上徐凡的楚地豪強勉強能找出幾個了。

而技術密集型,在於這年頭不管是水手,還是船長之要,進行遠洋航航行,都要懂一點天文地理,敢離開海岸線太遠,簡直就是在找死,而真想懂天文地理,要不是有學習的渠道,要不就是靠自己的經驗總結,在這個時代都是高尖端人才了。

這也是古代的朝廷沒有發展出遠洋漁業的原因,全是黃土高原上的土鱉,沒有見過這個行業,又怎麼可能進行巨大的投入。

倒是徐凡知道海洋的資源的豐富,就是太過於竭澤而漁了,把好好的一個海洋弄成了近海荒漠。

就在這個時候,漁村的里正出現在徐凡面前行禮道:「我等村落簡陋,難以招待幾位老爺,駒縣距離本村不過二十里,幾位老爺現在趕路,應該可以在天黑之前到達駒縣。」

里正身後還站着十幾個拿着扁擔,鋤頭的青壯,顯然,徐凡要是不識抬舉,他們也不介意把徐凡打出去。

葛嬰和陳勝兩人大怒想要教訓里正,但徐凡制止兩人,而後對里正笑道:「我等著就離開。」

而後幾人離開村落,徐凡對葛嬰道:「派幾個人,去查看一下這個村發生什麼情況。」

葛嬰道:「諾」

沒多久在村外隱藏的上百親衛出現,護著徐凡他們去了駒縣。

翌日,徐凡剛剛醒來。

葛嬰就對徐凡彙報道:「陛下,我們被那個村子的人給騙了,他們之所以把我們離開村,是因為他們村要和鹽商交易,昨晚他們交易了一千石食鹽,賣出了30萬錢。陛下您敢相信,就這樣一個破破爛爛的漁村,他們居然用糧倉來堆鹽。」

在葛嬰的記憶里,鹽一直是奢侈品,用糧倉來堆積鹽簡直不敢想像,上千石食鹽是一筆巨大的財富,葛嬰覺得他們被漁船的百姓欺騙了。

徐凡聽到這話笑道:「沒想到那個裏正還是一個農民企業家,想來要不了多久,那個村莊貧瘠的樣子就會得到改變了。」

徐凡卻沒有自己被欺騙的想法,這個漁村比自己想的要富裕,他更加高興。漁村的里正倒是有的手段,讓他想到了後世那些草莽英雄了,不知道這個裏正能不能冒出頭。

徐凡繼續南下,東海郡遠離沿海的村鎮就差了很多了,這些百姓成為漢民不過兩年,雖然均田了,但普遍不富裕,家庭有幾具鐵制農具就算是富裕人家,要是還有耕牛,就算是本村的首富了,而這樣的人家大部分都是退役士兵的家族。

而在這些地方,大漢新式耕作技術,堆肥技術統統都沒有,他們還是按照幾百年來的耕作技術,來耕作屬於自己的土地,大漢對這片土地的影響極其有限,這裏的百姓甚至可以用桃花源的一句話來總結,乃不知有漢。

徐凡對張良道:「大漢想要讓天下的百姓共同富裕任重道遠。」

他的影響力終究有限,信息時代的徐凡,還是對這個世界緩慢的變化,太難以適應。

張良寬慰道:「陛下已經朝着這個目標一步步前進了,好歹因為減稅,均田,東海郡的百姓已經不用擔心餓死了,只要再多積累幾年時間,當地百姓混個溫飽不成問題。」

徐凡一行人剛剛到淮陰,就看到東海郡守王道,郡尉王陵,郡監軍李玉三人帶着一下漢吏對徐凡行禮道:「臣東海郡太守王道,郡尉王陵,郡監軍李玉,見過陛下。」

徐凡南巡整個南方的太守都有的緊張不已,王道雖然早就做好迎接的準備,但他卻沒有想到,天子會撇開大部隊。他們花了大量的精力才在淮陰縣找到天子他們。

徐凡道:「不用多禮。」

而後徐凡招三人上去道:「朕這一路,經過東海郡,發現此地也算是政通人和,你們治理的不錯。」

王道等人喜道:「這是臣等應該做的。」

「但問題還是有一些,你們東海郡產業還是太過於單一了,和食鹽行業競爭壓力非常大,現在齊國也被我大漢佔據,整個天下有近十個郡可以生產食鹽,很快會供大於求。

你應該想辦法整合產業鏈形成集群優勢,同時要開通溝通中原的運河,好讓你東海近的食鹽獲得更多的市場。」

徐凡記得這一片好像是後世揚州的地界,托后是明清的電視劇福,揚州鹽商可謂是大名鼎鼎。顯然這裏發展鹽業也是有優勢。

「同時也要開發食鹽業上游的產業,你們東海郡鹽多了,可以想辦法多捕撈魚,做成鹹魚乾等等。總之一個郡縣能賺錢產業越多,當地就會越富裕。爾等為官一任,造福一方,好要制定一個長遠的產業戰略,這樣即便是爾等離開,當地百姓也會記得你們的事迹。」

招商引資已經是徐凡那個時代婦孺皆知的事情了。

王道,王陵,李玉三人點頭道:「臣等謹遵陛下教誨。」

話分兩頭。徐凡在南巡的時候,張良的《大同書》已經開始轟傳天下,成為了整個大漢學界最大的熱點。

三川郡,洛陽城。

假相陳平看完張良的《大同書》和張良講課的內容。忍不住妒忌道:「張良的運氣也太好了,什麼好事情都輪到他。」

他看完《大同書》和講義的內容,就明白這思想內容和行文風格就是天子的,當初天子的《敵友論》就是簡單明了,卻又直至核心。

陳平好還真沒有想錯,先是徐凡用後世的文章的格式寫出來,張良再想辦法轉化成這個世界的文章,當然張良也加入了大量他的想法,要不然張良是不會在《大同書》上寫自己的名字的。

其實《大同書》上第一作者是徐凡,張良是第二作者,但天下人卻認為《大同書》是張良的想法,畢竟天子位高權重只能排在第一位,只有真正和徐凡接觸多的人,才明白《大同書》核心思想是來自天子的。

陳平想到張良制定的《諸侯禮》已經傳遍整個大漢了,現在已經有人說張良是大漢的周公,這種可以青史留名的事情,沒有人可以拒絕。他現在權利和錢財都不缺,就缺一個可以名留青史的機會了,他陳平也想要被人稱之為陳子。

陳平想了想自己和張良的差距,比資歷,他比張良早投靠天子一年時間,他都成為2000石太守,張良才投靠天子。比才能他也自認為自己不會輸給張良,這些年天子交代的任務他都完成的非常好。

想了想陳平覺得,自己和張良最大的差距就是,張良從一開始就待在天子身邊,是天子的近臣,而他卻是從地方起家的。

「果然還是要在陛下面前留下一個好印象啊」陳平感嘆道。而後開始書寫自己最近做的事情,請天子指導,提供意見。

關中,長安城。

孔鮒看着最新的《大同書》感嘆道:「陛下和歷代帝王最大的不同之處,他不屑於隱藏自己的想法,甚至天子和法家走向對立面,法家要帝王則威不可測。而天子想要更多的人了解自己的想法,這本《大同書》就是天子改造大漢的想法,天子這是要在整個天下找他的追隨者。」

「當整個大漢上下都知道天子的想法之後,願意追隨天子的,天子就會重用他們,不願意追隨天子的,天子也會毫不留情的把他們趕出大漢,天子對待六國貴族豪強就是這樣,這些人不肯追隨天子均田,天子就聯合漢吏,毫不留情的把他們掃蕩一空。《敵友論》算是被天子用的出神入化了。」

雖然《大同書》是張良寫的,但孔鮒卻明白這是天子的思想,現在天子也面臨一個和始皇帝一樣的問題,大漢以後的道路如何走。

始皇帝交出一個不合格的答卷,他想快速建立一個大統一的帝國,結果欲速則不達,導致大秦帝國分崩離析。

而天子卻以大同世界吸引天下人,帶領天下人朝着這個目標前進,雖然這條路才剛剛邁出第一步,但孔鮒卻很看好大漢朝廷,他也很想看看,大漢能不能邁入大同世界。

伏生看完《大同書》道:「論證嚴謹,大同道路清晰,雖然現在還不知道能不能實現大同之治,但天子卻是第一個敢對大同世界前進的帝王,只憑這點,天子已經勝過無數帝王了。」

「只是這大同書讓我感到一絲法家之味?」伏生前不久才駁斥了韓非的《五蠹》,發現張良引用的例子,很多都是和韓非殊途同歸的。

孔鮒更是直接說道:「為兄卻覺得更像韓非之言,層層遞進,邏輯嚴謹,讓人難以反駁,張子之名,實至名歸。」

孔鮒當年也是見過韓非的,韓非是荀子的弟子,而他也在荀子門下求學過。那是一種學神對學霸的打擊,他是萬萬不敢和韓非比肩的。這部《大同書》論證的方法和韓非幾乎一模一樣,思維模式也是相同,要不是他已經知道韓非已經死了,他都以為這是韓非新寫的文章。

叔孫通喜道:「陛下要建立大同世界,而我儒家也要建立大同世界,我等儒生和陛下志同道合,這《大同書》要成為我儒家經典之一,每個儒生都要深入學習,理會其中之意,為建設大同世界出力。」

長安城,李斯府。

李斯和張蒼兩人也在品味新出來的《大同書》

李斯看完全部內容笑道:「原來天子也是法家。」

張蒼嘲諷笑道:「不要因為張子應用事力和韓非很像,就說天子是法家,我大漢和暴秦可是完全不同的。」

李斯卻淡然道:「《大同書》論證兩大支柱是生產和分配,這生產不就是我法家的盡地之力的另一種說法,只是換了一個稱呼而已。

而分配不就是限制帝王貴族的權利,防止他們多吃多佔,但我法家也是限制貴族權利和利益,集權於帝王,集利益於朝廷,好讓朝廷有足夠的錢糧,富國強兵。

而天子的《大同書》連天子自己的權利都進行限制。以前我法家講王子犯法與庶民同罪,而限制大漢不過是更進一步,說天子犯法與庶民同罪。」

李斯冷笑道:「天子敢開這個口子,就不擔心自己的後代真被人以『天子犯法與庶民同罪』給砍了。

徐凡還真不擔心,砍天子多大的事,後世太常見了,古今中外的事例數不勝數,原本歷史400多年後,有個天子會當街被人殺了。路易十六知道不,人家當着幾萬百姓的面被一刀兩段。亞歷山大知道不,全家都被殺光了。

張蒼嚇的冷汗直流道:「可不敢亂說。」

明明是進行學術探討,怎說出如此嚇人的話?

不過張蒼想了想李斯的話,發現他說的還真有幾分道理,但他還是反駁道:「你法家為君王集權,殘害天下的百姓,而現在天子卻想要帶領天下百姓實現大同,這和伱們法家完全不同。」

李斯卻淡然道:「世界變了,我法家自然也要跟着變,春秋戰國,諸侯爭霸,法家為君王集權,壓榨百姓,才能快速富國強兵。天子有句話說的好,錢從哪裏來?這是一個千古難題。天下的錢糧是有限的,百姓獲得多了,國家就少了。」

「而戰國又是一個競爭極其激烈的亂世,君王不能集權,國家就難以合力對外擴張,朝廷缺乏糧草,就沒有足夠的錢糧來養兵保衛國家,春秋時期那些講仁義的國家,就是因為沒有足夠的錢糧兵力來保家衛國,最後被那些強勢的諸侯國吞併。」

「但現在的情況卻又不同了,天下和平穩定,已經不需要集權於帝王加快朝廷決策的效率,朝廷也不需要佔據太多的錢糧用於準備戰爭。新的時代要有新的應對方法。」

而後李斯黯然道:「我大秦就是沒有找對方法,天下已經統一了,卻還在用戰國時期的制度來管理天下,卻忘記了天下大勢已變,國家和朝廷的制度,也應該順應新的天下發展變化而進行調整,最後大秦卻是倒在了沒有順應時代變法身上。」

(本章完)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秦末,我成為了位面之子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都市青春 秦末,我成為了位面之子
上一章下一章

第313章 ,變化緩慢,天子也是法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