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章朱元璋的能力

第27章朱元璋的能力

蠱士正文第27章朱元璋的能力朱元璋想滅掉日本,劉伯溫拒絕了,他說的話如今都還可以值得深思

1368年,朱元璋坐穩中原寶座,宣告大明王朝的建立。為鞏固新王朝地位、爭取周邊藩國的臣服,朱元璋決定向各國發出國書,邀請它們派遣使者前來朝貢。

隨着洪武大帝即位,1369年,朱元璋向東方列島的日本派遣了七名使者,攜帶着國書渡海而來,目的是促使日本效順,承認大明的皇權,同時向其納貢。數月後,朝廷接待的卻是兩位疲憊不堪、心懷挫折的使者。

朱元璋一覽日本國書後怒不可遏,氣得拍案而起,宣稱要動兵伐日。謀士劉伯溫卻站出來反對,巧妙地勸說朱元璋放棄這一念頭。他的論點令朱元璋深思熟慮,最終選擇放棄對日本的武力行動。隨後的事實證明,劉伯溫的勸諫是英明而明智的。

在氣吞雲陽的大明時代,朱元璋一心想要鞏固新王朝的威名,向四方發出邀請,期盼各國前來朝貢。1369年,他特別關注了東瀛列島,派遣了兩位英勇之士,楊載和吳文華,作為使者前往日本。

他們手捧大明的國書,穿越洶湧的海域,來到了當時日本南朝的執政者懷良親王的府邸。朱元璋的國書中,他特意承認了懷良親王的統治地位,意在傳遞友好的信號。事情並沒有按照朱元璋的期望發展。

懷良親王對大明使者的態度出奇地傲慢,不僅命令斬殺了五名使者,還將楊載和吳文華軟禁於牢獄,日日受盡折磨。兩個月後,才終於釋放二人,並將一封回復國書扔給他們,直接將他們趕出了日本。

回到南京的楊載和吳文華滿臉風霜,見到朱元璋時淚如雨下,他們悲憤交加地述說了日本的不臣之舉,並呈上懷良親王的國書。這並非友好的回信,而是一篇對大明的嘲弄。

懷良親王在信中言辭刻薄,首先質問大明是否認為天下只屬於中華,而非共天下之天下。接着,他明言日本雖小,卻有自己的君主,不願向大明屈膝。更是直言大明貪心無度,欲侵吞日本的野心令人不齒。

懷良親王挖苦朱元璋,稱他為「馬王爺」,嘲笑大明的武力。最後,他更是豪言勝地相見,以挑戰的口吻迎戰大明的王師,詰問朱元璋敢不敢前來。這番話語,猶如一場文辭的戰鬥,直逼朱元璋如何應對。

朱元璋手持這封信,怒火中燒,將日本的國書摔在地上。他宣稱要出兵滅了日本,以彰顯大明的威儀。這時劉伯溫挺身而出,堅決反對出兵日本的提議。

朱元璋生氣地質問劉伯溫,難道要容忍日本的囂張,不予以制裁嗎?劉伯溫卻深情地告訴朱元璋,如今正值大明建立之初,內憂外患,出兵日本只會勞民傷財,不利於國家長治久安。

朱元璋聽罷,雖心頭怒氣未消,卻也深思熟慮。他知道,劉伯溫的智慧勝過他的躁動,於是,最終放棄了出兵的念頭。這一決策,或許是明君明主的睿智,也是劉伯溫深謀遠慮的成功。在這場國書之爭中,大明展現了智慧和剋制,成為了歷史長河中的一段佳話。

在大明初建之際,朝貢之邀使得大明的目光遠及東瀛列島。劉伯溫這位謀士睿智,他認為攻打日本有兩大理由——一是不好打,二是不能打。

首先,日本地勢險峻,山川縱橫,地理條件對大明軍隊而言頗具威脅。島國的多山地形使得戰鬥易守難攻,而日軍在本土的熟悉度將使他們佔盡主導。劉伯溫對朱元璋說,光是渡海作戰就是一個巨大的困難,何況在對方的地盤上,大明軍隊將會面臨無數的阻礙和不確定性。而一旦登陸,無法在陌生的環境中設置有效的攻防點,這將為日軍提供極大的便利,進而易致失敗。

其次,大明國家剛剛建立,內憂外患叢生。朱元璋垂簾聽政,百廢待興,需要大量的人力資源來恢復戰亂中受損的社會結構。已經戰爭所耗盡的男丁數量已然不少,要再次向國內大量徵兵,必然引起民眾的不滿,增加國內動蕩的風險。劉伯溫對朱元璋解釋說,眼下最緊迫的敵人並非是遠在東瀛的日本,而是國內殘餘的元朝勢力和尚未完全平定的邊疆地區,而這兩者對大明的威脅才是當務之急。

朱元璋內心的憤怒仍未平息。他坐在龍椅上,拿着日本懷良親王的嘲弄信,怒火中燒。他宣稱要出兵滅了日本,以震懾這個囂張的島國。劉伯溫依舊勸說,以國家穩定為重。朱元璋聽罷,只覺愈發不悅。

日本懷良親王的挑釁使得朱元璋決定不甘示弱,他憤然投下懷良親王的國書,聲稱要派遣軍隊征討日本。這時,劉伯溫走上前,眉宇間透露出堅定與智慧,對朱元璋說:「臣以為,攻打日本,非明主所宜為。我等不妨坐等其內部矛盾加劇,日本自亂而定。」

朱元璋終於在劉伯溫的堅持下,放下手中的兵符。在日本的國書和嘲弄面前,他選擇了剋制,選擇了觀望。這場風波平息,劉伯溫的謀略使得大明在這場外交風波中保持理智,最終成為歷史長河中的一段佳話。

在1265年,元朝的忽必烈皇帝向日本發出了一系列國書,表達了他對這個島國的臣服的期望。令忽必烈頗感奇怪的是,這些國書居然都沒有得到任何回應。

五年後,一位名叫趙良弼的重臣自告奮勇,決定親自前往日本,以解開這個謎團。他手捧國書,踏上了這段充滿未知的旅程。

趙良弼在日本逗留了整整三年,卻始終未找到這個國家的統治中心,也沒見到日本的執政者。回國后,他向忽必烈皇帝彙報了他在日本的見聞。那是一個混亂不堪的國家,盜匪橫行,百姓苦不堪言。他得知了幕府、將軍、天皇等名詞,但卻無法理清這些權力的轄區和關係。

忽必烈對這個神秘的國度充滿了好奇心,他決定親自出征,一探究竟。

1274年10月,忽必烈親自率領大軍東渡,日本得知后也開始備戰。當忽必烈的軍隊即將靠近日本時,一場突如其來的颱風卷席而至,幾乎摧毀了他的整個海軍。只得灰頭土臉地返回中國。

時隔七年,忽必烈再次找到借口,決定再次攻打日本。命運的捉弄再次顯現,一場颱風再度來襲。十四萬大軍在風暴中支離破碎,不少人被日本海軍擒殺,忽必烈再次戰敗而歸。

這兩次神奇的「神風」救了日本於水深火熱之中,被日本人傳頌為天神的庇佑。在中國,這段歷史也成為了傳奇,被譽為「神風傳說」。

儘管心懷復仇之念,但受過歷史教訓的朱元璋開始明白,這片島國並非易攻之地。他下令不再提及攻打日本的念頭,並留下諭旨,無論日本是否朝貢,都不得輕舉妄動。

日本並未停止對大明的騷擾,這成為了歷經三百年之久的「倭患」。每一代大明皇帝都為此頭疼不已,頻頻致書於日本國王,要求其控制海盜。日本政府對此束手無策,也無法阻止這股來自東海的狂風。朱元璋想滅掉日本,劉伯溫拒絕了,他說的話如今都還可以值得深思

1368年,朱元璋坐穩中原寶座,宣告大明王朝的建立。為鞏固新王朝地位、爭取周邊藩國的臣服,朱元璋決定向各國發出國書,邀請它們派遣使者前來朝貢。

隨着洪武大帝即位,1369年,朱元璋向東方列島的日本派遣了七名使者,攜帶着國書渡海而來,目的是促使日本效順,承認大明的皇權,同時向其納貢。數月後,朝廷接待的卻是兩位疲憊不堪、心懷挫折的使者。

朱元璋一覽日本國書後怒不可遏,氣得拍案而起,宣稱要動兵伐日。謀士劉伯溫卻站出來反對,巧妙地勸說朱元璋放棄這一念頭。他的論點令朱元璋深思熟慮,最終選擇放棄對日本的武力行動。隨後的事實證明,劉伯溫的勸諫是英明而明智的。

在氣吞雲陽的大明時代,朱元璋一心想要鞏固新王朝的威名,向四方發出邀請,期盼各國前來朝貢。1369年,他特別關注了東瀛列島,派遣了兩位英勇之士,楊載和吳文華,作為使者前往日本。

他們手捧大明的國書,穿越洶湧的海域,來到了當時日本南朝的執政者懷良親王的府邸。朱元璋的國書中,他特意承認了懷良親王的統治地位,意在傳遞友好的信號。事情並沒有按照朱元璋的期望發展。

懷良親王對大明使者的態度出奇地傲慢,不僅命令斬殺了五名使者,還將楊載和吳文華軟禁於牢獄,日日受盡折磨。兩個月後,才終於釋放二人,並將一封回復國書扔給他們,直接將他們趕出了日本。

回到南京的楊載和吳文華滿臉風霜,見到朱元璋時淚如雨下,他們悲憤交加地述說了日本的不臣之舉,並呈上懷良親王的國書。這並非友好的回信,而是一篇對大明的嘲弄。

懷良親王在信中言辭刻薄,首先質問大明是否認為天下只屬於中華,而非共天下之天下。接着,他明言日本雖小,卻有自己的君主,不願向大明屈膝。更是直言大明貪心無度,欲侵吞日本的野心令人不齒。

懷良親王挖苦朱元璋,稱他為「馬王爺」,嘲笑大明的武力。最後,他更是豪言勝地相見,以挑戰的口吻迎戰大明的王師,詰問朱元璋敢不敢前來。這番話語,猶如一場文辭的戰鬥,直逼朱元璋如何應對。

朱元璋手持這封信,怒火中燒,將日本的國書摔在地上。他宣稱要出兵滅了日本,以彰顯大明的威儀。這時劉伯溫挺身而出,堅決反對出兵日本的提議。

朱元璋生氣地質問劉伯溫,難道要容忍日本的囂張,不予以制裁嗎?劉伯溫卻深情地告訴朱元璋,如今正值大明建立之初,內憂外患,出兵日本只會勞民傷財,不利於國家長治久安。

朱元璋聽罷,雖心頭怒氣未消,卻也深思熟慮。他知道,劉伯溫的智慧勝過他的躁動,於是,最終放棄了出兵的念頭。這一決策,或許是明君明主的睿智,也是劉伯溫深謀遠慮的成功。在這場國書之爭中,大明展現了智慧和剋制,成為了歷史長河中的一段佳話。

在大明初建之際,朝貢之邀使得大明的目光遠及東瀛列島。劉伯溫這位謀士睿智,他認為攻打日本有兩大理由——一是不好打,二是不能打。

首先,日本地勢險峻,山川縱橫,地理條件對大明軍隊而言頗具威脅。島國的多山地形使得戰鬥易守難攻,而日軍在本土的熟悉度將使他們佔盡主導。劉伯溫對朱元璋說,光是渡海作戰就是一個巨大的困難,何況在對方的地盤上,大明軍隊將會面臨無數的阻礙和不確定性。而一旦登陸,無法在陌生的環境中設置有效的攻防點,這將為日軍提供極大的便利,進而易致失敗。

其次,大明國家剛剛建立,內憂外患叢生。朱元璋垂簾聽政,百廢待興,需要大量的人力資源來恢復戰亂中受損的社會結構。已經戰爭所耗盡的男丁數量已然不少,要再次向國內大量徵兵,必然引起民眾的不滿,增加國內動蕩的風險。劉伯溫對朱元璋解釋說,眼下最緊迫的敵人並非是遠在東瀛的日本,而是國內殘餘的元朝勢力和尚未完全平定的邊疆地區,而這兩者對大明的威脅才是當務之急。

朱元璋內心的憤怒仍未平息。他坐在龍椅上,拿着日本懷良親王的嘲弄信,怒火中燒。他宣稱要出兵滅了日本,以震懾這個囂張的島國。劉伯溫依舊勸說,以國家穩定為重。朱元璋聽罷,只覺愈發不悅。

日本懷良親王的挑釁使得朱元璋決定不甘示弱,他憤然投下懷良親王的國書,聲稱要派遣軍隊征討日本。這時,劉伯溫走上前,眉宇間透露出堅定與智慧,對朱元璋說:「臣以為,攻打日本,非明主所宜為。我等不妨坐等其內部矛盾加劇,日本自亂而定。」

朱元璋終於在劉伯溫的堅持下,放下手中的兵符。在日本的國書和嘲弄面前,他選擇了剋制,選擇了觀望。這場風波平息,劉伯溫的謀略使得大明在這場外交風波中保持理智,最終成為歷史長河中的一段佳話。

在1265年,元朝的忽必烈皇帝向日本發出了一系列國書,表達了他對這個島國的臣服的期望。令忽必烈頗感奇怪的是,這些國書居然都沒有得到任何回應。

五年後,一位名叫趙良弼的重臣自告奮勇,決定親自前往日本,以解開這個謎團。他手捧國書,踏上了這段充滿未知的旅程。

趙良弼在日本逗留了整整三年,卻始終未找到這個國家的統治中心,也沒見到日本的執政者。回國后,他向忽必烈皇帝彙報了他在日本的見聞。那是一個混亂不堪的國家,盜匪橫行,百姓苦不堪言。他得知了幕府、將軍、天皇等名詞,但卻無法理清這些權力的轄區和關係。

忽必烈對這個神秘的國度充滿了好奇心,他決定親自出征,一探究竟。

1274年10月,忽必烈親自率領大軍東渡,日本得知后也開始備戰。當忽必烈的軍隊即將靠近日本時,一場突如其來的颱風卷席而至,幾乎摧毀了他的整個海軍。只得灰頭土臉地返回中國。

時隔七年,忽必烈再次找到借口,決定再次攻打日本。命運的捉弄再次顯現,一場颱風再度來襲。十四萬大軍在風暴中支離破碎,不少人被日本海軍擒殺,忽必烈再次戰敗而歸。

這兩次神奇的「神風」救了日本於水深火熱之中,被日本人傳頌為天神的庇佑。在中國,這段歷史也成為了傳奇,被譽為「神風傳說」。

儘管心懷復仇之念,但受過歷史教訓的朱元璋開始明白,這片島國並非易攻之地。他下令不再提及攻打日本的念頭,並留下諭旨,無論日本是否朝貢,都不得輕舉妄動。

日本並未停止對大明的騷擾,這成為了歷經三百年之久的「倭患」。每一代大明皇帝都為此頭疼不已,頻頻致書於日本國王,要求其控制海盜。日本政府對此束手無策,也無法阻止這股來自東海的狂風。

楊堅出身於關隴貴族集團,未稱帝前鮮卑名為普六茹堅。父親楊忠,據說祖上出身於北魏的武川鎮,是西魏十二大將軍之一,拜於獨孤信麾下,北周武帝時官至柱國大將軍,封隨國公。556年,楊堅與獨孤信女兒獨孤伽羅成婚,獨孤伽羅就是隋朝著名的獨孤皇后,對楊堅的幫助和影響力極大。

別看楊堅出生於名門貴胄,仕途也很坎坷。周武帝初期遭權臣宇文護猜忌和多次謀害,差點被害。568年,父親楊忠去世,楊堅承襲隨國公之爵。之後,周武帝聘其女楊麗華為太子妃,楊麗華即周宣帝的大皇后。但不久,隨着地位的提升,楊堅又遭讒言,受到周武帝的猜忌。雖然周武帝沒拿他怎樣,但他從此一直小心翼翼,如履薄冰。

周武帝宇文邕雄才大略,滅了北齊之後,有統一天下之志。如果,周武帝沒有英年早逝的話,可以說楊堅很難有出頭之日。578年,周武帝北伐突厥途中突發疾病去世,荒暴的周宣帝宇文贇繼位,楊堅的機會終於來了。

周宣帝荒淫無度,濫施刑罰,排擠宗室,愛好出巡,使北周國勢日衰。579年,周宣帝傳位於年幼的周靜帝宇文衍,自己接着醉生夢死。周靜帝即位第二年,楊堅就當上大丞相,並加快了篡奪北周大權的計劃。580年,年僅22歲的周宣帝去世,楊堅矯詔當上了輔政大臣,總知中外兵馬事,奪取了北周軍政大權。

楊堅之後大肆剪除北周宗室,為改朝換代作準備。然而,他的行為引發了一些北周元老和重臣的不滿,最出名的有三個:尉遲迥、司馬消難和王謙。

尉遲迥是相州總管,孫女為周宣帝的一個皇后,是周宣帝爺仗人;司馬消難是鄖州總管,周靜帝的老仗人,是當朝國仗;王謙是益州總管,關隴貴族集團王雄之子,烈士子女,對北周忠心耿耿。所以,尉遲迥、司馬消難認為改朝換代應該是自己,怎麼也輪不到楊堅,而王謙則是對北周感情很深。

580年6月,以尉遲迥為首的三大總管發動了針對楊堅的叛亂,史稱「三方叛亂」「三總管之亂」。叛軍勢大,楊堅還是非常忌憚的,尤其是尉遲迥。不過,楊堅「挾天子以令諸侯」,師出有名,又獲得了并州總管李穆和關隴貴族的支持,開始着手平叛。

楊堅很會用人,以名將韋孝寬為帥攻打尉遲迥,消滅了尉遲迥,焚毀鄴城。隨後,楊堅又派王誼、梁睿分別攻打司馬消難、王謙,司馬消難南逃陳國,王謙被殺。至此,楊堅只用了4個多月就平定了三方叛亂。

581年,楊堅被晉封為隨王,又得到了關隴貴族集團的支持,改朝換代的準備工作一切就緒。同年,周靜帝被迫「禪位」給楊堅,隨朝建立,改元開皇,后定都大興城,北周滅亡。因「隨」含「走之」,不吉利,遂改為「隋」。楊堅就是隋文帝。楊堅建隋之後,為了以絕後患,對北周宗室大加誅殺,幾乎屠戮殆盡。

隋朝建立后,隋文帝一改北周對突厥的和親納貢政策,表現冷淡,斷絕納貢。突厥一看就急了,加上北周和親的千金公主的挑唆,再者突厥也不希望隋朝強大甚至完成統一。於是,581-582年,突厥沙缽略可汗引軍南下,掠奪河西諸州。同時,北齊殘餘高保寧也與突厥配合犯邊。

隋文帝也不是吃素的,認為與突厥早晚必有一戰,不如現在就打,隨即展開反擊,多次發動對突厥的戰爭。

突厥也不是鐵板一塊,內部可汗林立,有隙可乘。因此,隋朝著名外交家長孫晟以「遠交近攻,離強合弱」策略分化瓦解突厥。583年,突厥分裂為東、西突厥。同年,遼西高保寧被部下殺死,隋朝遂將遼西納入版圖。

584年,沙缽略可汗西抗西突厥,南抗大隋,內外交困,被迫向隋朝求和。之後,其妻千金公主被賜姓楊氏,封大義公主代表隋朝和親,厥開始向隋稱臣納貢。

隋文帝跟周武帝一樣,也有統一天下之志。587年,隋文帝廢掉附屬國西梁蕭琮,西梁滅亡,併入隋朝版圖。至此,隋朝離統一全國只剩下一個南陳了。

588年,隋文帝命晉王楊廣全權負責滅陳事務。同年,以楊廣、楊俊、楊素為行軍元帥,賀若弼、韓擒虎等為將,隋朝發50萬大軍南下滅陳。南陳後主優柔寡斷,六神無主,無法招架。589年,隋軍攻破建康,俘陳後主,南陳滅亡。

590年,嶺南俚人女首領冼英知陳朝已亡,率眾歸順隋朝,並被封為譙國夫人,開幕府。之後,楊素又平定了江南士族豪強的叛亂。

至此,隋朝結束了自西晉末年以來280餘年的分裂局面,重新實現了全國的大一統,為隋唐盛世奠定基礎。

西南地區在北周內亂時脫離控制,584年隋文帝設立南寧州總管府對當地爨氏實行羈縻統治。595年,爨氏叛亂。596年,隋朝派軍征討,設協州、恭州防備。

同年,庫莫奚內附,居於安州。597-598年,高句麗兵犯營州,隋文帝派軍討伐,佔領遼河以西,深入契丹,後撤回。

599年,厥突利可汗不堪都藍可汗侵擾,只好南遷,被隋封為啟民可汗。后都藍可汗被殺,在隋朝的幫助下,啟民可汗成為厥首領,向隋稱臣。600年,西突厥達頭可汗進犯隋朝邊境,隋文帝派楊廣、楊素出靈武,楊諒、史萬歲出馬邑,大破之,拓地千里。

604年,隋文帝病逝,一說被楊廣所弒,晉王楊廣繼位,是為隋煬帝。隋煬帝也是個雄心勃勃的君主,不滿足當下的現狀,意在開疆拓土,重現漢朝盛世。

隋煬帝

605年,隋煬帝遷都東都洛陽,並修建大運河,為其征戰四方的宏圖大業作準備。同年,隋煬帝派劉方攻打不安分的林邑國,攻破其都占城,一舉滅之。林邑王范梵志逃亡海上,並向隋朝謝罪。隋軍不久後撤走,林邑很快復國。

隋煬帝很想打通自漢朝以來的絲綢之路,並使西域各國歸順。但是,當時的西域各國或聽命於西突厥,或聽命於吐谷渾。所以,隋煬帝要經略西域,首先要解決西突厥與吐谷渾。

吐谷渾為慕容鮮卑的一支西遷所建,隋初多次犯邊。後來,吐谷渾可汗慕容伏允娶了隋朝宗室女光化公主,成為了隋朝的女婿,稱臣納貢。但是,吐谷渾並不安分,利用這層身份經常刺探隋朝情報,與西突厥私通,令隋朝大為惱火。

隋煬帝派裴矩出使西域,裴矩回國后建議,要想暢通絲綢之路必須消滅吐谷渾。恰巧608年,西域的高車部落進犯隋境敦煌,然後就後悔了,向隋煬帝請罪。於是,隋煬帝派裴矩去勸高車攻吐谷渾,將功補過。

面對高車從西部的突襲,吐谷渾被打了個措手不及,慌忙東逃,並向隋朝求救。609年,隋煬帝乘機親率大軍西征吐谷渾,一舉滅掉吐谷渾,將青海和塔里木盆地東南部納入版圖,並設置西海、河源、鄯善、且末四郡。青海的併入,在大一統王朝的歷史上是第一次。不過,吐谷渾王慕容伏允南逃黨項,並沒有被抓住。

608年,隋煬帝派薛世雄攻打伊吾國,並建立伊吾城。610年,伊吾被併入隋朝版圖,設立伊吾郡。

611年,隋煬帝又派人遊說處於困境當中的西突厥處羅可汗。西突厥處羅可汗是個孝子,母親是漢人,居於大興城,面對內外交困的處境,處羅可汗只好向歸順隋朝,稱臣納貢,不再干涉隋朝與西域各國的交往。

至此,隋朝的版圖大幅擴展,臻於極盛,西起且末,東至遼河,北起大漠,南逾交趾,面積約437萬平方公里。而且,隋煬帝也終於打通了西線絲綢之路,加強了中原與西域的聯繫。

除了經略西域之外,隋煬帝還在東南方向有所動作。607年,隋煬帝兩次派人前往流求,希望其能夠歸順。但是琉球主不從,於是隋煬帝於610年派大兵討伐,殺流求主,俘虜數千男女而還。只不過,隋朝並沒有將流求併入版圖。

在各方威服之後,只有東北的高句麗仍然盤踞遼東和朝鮮半島,遊離於隋朝的宗藩體系之外。611年,高句麗越遼河犯邊,侵佔遼西。隋煬帝也是個暴脾氣,哪裏能夠忍受。

於是,612-614年,隋煬帝發動了三次對高句麗的戰爭,但是均以失敗告終。第一次隋朝收復了遼西,設置了遼東郡,但是因為隋煬帝招搖過市,大講排場,泄露機密,瞎指揮,扔下30萬具屍體而返;第二次眼看就要成功了,但爆發了楊玄感之亂,只好撤兵;第三次是連年征戰,隋軍逃亡嚴重,而高句麗連年戰爭也吃不消,於是乞降,隋煬帝正好借個台階下,撤兵。

隋煬帝這個人是個典型的「工作狂」,愛好出巡,又非常能折騰。但是隋煬帝急功近利,老百姓受不了,東遷洛陽,又得罪了關隴貴族集團。其實,早在三征高句麗之前,已經有老百姓揭竿而起。615年,雖然第三針高句麗失敗之後,天下已是遍地烽火,狼煙四起。同年,吐谷渾趁機復國,伊吾也重新獨立,被西突厥控制。

617年,隋煬帝的姨表兄李淵在太原起兵,並攻入長安,立代王楊侑為傀儡皇帝,遙尊遠在江都的隋煬帝為太上皇。618年3月,隋煬帝在江都被部下宇文化及所殺。5月,楊侑被迫禪位,李淵建立唐朝,隋朝滅亡,享國37年。不過,一些忠於或者表面上忠於隋朝的勢力仍然存在。

625年,唐朝削平各方割據勢力,基本上統一了全國。但是在北方,仍有厥扶持的梁師都和隋朝宗室殘餘、隋煬帝之孫楊政道。

630年,唐朝聯合薛延陀攻打厥,俘獲厥首領頡利可汗,送入長安,厥滅亡,殘部歸順唐朝。同時,由於厥滅亡,隋朝殘餘勢力楊政道與祖母蕭后也一起歸唐,與頡利可汗一樣,均被妥善安置。至此,隋朝的最後一支殘餘勢力消亡。

隋朝結束了自西晉以來近三百年的分裂割據局面,再次實現了中國的大一統,為隋唐盛世奠定基礎,可以說功莫大焉。而且,隋朝又開創了三省六部制、科舉制等制度,還興修了大運河,對唐朝及其以後的朝代影響深遠。不過,隋朝尤其是隋煬帝在位期間,過分的動用民力,急功近利,造成了大量的軍民傷亡。同時,隋朝在拓展版圖方面又不是很徹底,往往得而復失,過於短暫,如流星一般曇花一現,這個問題直到唐朝時期才得以解決。

楊堅出身於關隴貴族集團,未稱帝前鮮卑名為普六茹堅。父親楊忠,據說祖上出身於北魏的武川鎮,是西魏十二大將軍之一,拜於獨孤信麾下,北周武帝時官至柱國大將軍,封隨國公。556年,楊堅與獨孤信女兒獨孤伽羅成婚,獨孤伽羅就是隋朝著名的獨孤皇后,對楊堅的幫助和影響力極大。

別看楊堅出生於名門貴胄,仕途也很坎坷。周武帝初期遭權臣宇文護猜忌和多次謀害,差點被害。568年,父親楊忠去世,楊堅承襲隨國公之爵。之後,周武帝聘其女楊麗華為太子妃,楊麗華即周宣帝的大皇后。但不久,隨着地位的提升,楊堅又遭讒言,受到周武帝的猜忌。雖然周武帝沒拿他怎樣,但他從此一直小心翼翼,如履薄冰。

周武帝宇文邕雄才大略,滅了北齊之後,有統一天下之志。如果,周武帝沒有英年早逝的話,可以說楊堅很難有出頭之日。578年,周武帝北伐突厥途中突發疾病去世,荒暴的周宣帝宇文贇繼位,楊堅的機會終於來了。

周宣帝荒淫無度,濫施刑罰,排擠宗室,愛好出巡,使北周國勢日衰。579年,周宣帝傳位於年幼的周靜帝宇文衍,自己接着醉生夢死。周靜帝即位第二年,楊堅就當上大丞相,並加快了篡奪北周大權的計劃。580年,年僅22歲的周宣帝去世,楊堅矯詔當上了輔政大臣,總知中外兵馬事,奪取了北周軍政大權。

楊堅之後大肆剪除北周宗室,為改朝換代作準備。然而,他的行為引發了一些北周元老和重臣的不滿,最出名的有三個:尉遲迥、司馬消難和王謙。

尉遲迥是相州總管,孫女為周宣帝的一個皇后,是周宣帝爺仗人;司馬消難是鄖州總管,周靜帝的老仗人,是當朝國仗;王謙是益州總管,關隴貴族集團王雄之子,烈士子女,對北周忠心耿耿。所以,尉遲迥、司馬消難認為改朝換代應該是自己,怎麼也輪不到楊堅,而王謙則是對北周感情很深。

580年6月,以尉遲迥為首的三大總管發動了針對楊堅的叛亂,史稱「三方叛亂」「三總管之亂」。叛軍勢大,楊堅還是非常忌憚的,尤其是尉遲迥。不過,楊堅「挾天子以令諸侯」,師出有名,又獲得了并州總管李穆和關隴貴族的支持,開始着手平叛。

楊堅很會用人,以名將韋孝寬為帥攻打尉遲迥,消滅了尉遲迥,焚毀鄴城。隨後,楊堅又派王誼、梁睿分別攻打司馬消難、王謙,司馬消難南逃陳國,王謙被殺。至此,楊堅只用了4個多月就平定了三方叛亂。

581年,楊堅被晉封為隨王,又得到了關隴貴族集團的支持,改朝換代的準備工作一切就緒。同年,周靜帝被迫「禪位」給楊堅,隨朝建立,改元開皇,后定都大興城,北周滅亡。因「隨」含「走之」,不吉利,遂改為「隋」。楊堅就是隋文帝。楊堅建隋之後,為了以絕後患,對北周宗室大加誅殺,幾乎屠戮殆盡。

隋朝建立后,隋文帝一改北周對突厥的和親納貢政策,表現冷淡,斷絕納貢。突厥一看就急了,加上北周和親的千金公主的挑唆,再者突厥也不希望隋朝強大甚至完成統一。於是,581-582年,突厥沙缽略可汗引軍南下,掠奪河西諸州。同時,北齊殘餘高保寧也與突厥配合犯邊。

隋文帝也不是吃素的,認為與突厥早晚必有一戰,不如現在就打,隨即展開反擊,多次發動對突厥的戰爭。

突厥也不是鐵板一塊,內部可汗林立,有隙可乘。因此,隋朝著名外交家長孫晟以「遠交近攻,離強合弱」策略分化瓦解突厥。583年,突厥分裂為東、西突厥。同年,遼西高保寧被部下殺死,隋朝遂將遼西納入版圖。

584年,沙缽略可汗西抗西突厥,南抗大隋,內外交困,被迫向隋朝求和。之後,其妻千金公主被賜姓楊氏,封大義公主代表隋朝和親,厥開始向隋稱臣納貢。

隋文帝跟周武帝一樣,也有統一天下之志。587年,隋文帝廢掉附屬國西梁蕭琮,西梁滅亡,併入隋朝版圖。至此,隋朝離統一全國只剩下一個南陳了。

588年,隋文帝命晉王楊廣全權負責滅陳事務。同年,以楊廣、楊俊、楊素為行軍元帥,賀若弼、韓擒虎等為將,隋朝發50萬大軍南下滅陳。南陳後主優柔寡斷,六神無主,無法招架。589年,隋軍攻破建康,俘陳後主,南陳滅亡。

590年,嶺南俚人女首領冼英知陳朝已亡,率眾歸順隋朝,並被封為譙國夫人,開幕府。之後,楊素又平定了江南士族豪強的叛亂。

至此,隋朝結束了自西晉末年以來280餘年的分裂局面,重新實現了全國的大一統,為隋唐盛世奠定基礎。

西南地區在北周內亂時脫離控制,584年隋文帝設立南寧州總管府對當地爨氏實行羈縻統治。595年,爨氏叛亂。596年,隋朝派軍征討,設協州、恭州防備。

同年,庫莫奚內附,居於安州。597-598年,高句麗兵犯營州,隋文帝派軍討伐,佔領遼河以西,深入契丹,後撤回。

599年,厥突利可汗不堪都藍可汗侵擾,只好南遷,被隋封為啟民可汗。后都藍可汗被殺,在隋朝的幫助下,啟民可汗成為厥首領,向隋稱臣。600年,西突厥達頭可汗進犯隋朝邊境,隋文帝派楊廣、楊素出靈武,楊諒、史萬歲出馬邑,大破之,拓地千里。

604年,隋文帝病逝,一說被楊廣所弒,晉王楊廣繼位,是為隋煬帝。隋煬帝也是個雄心勃勃的君主,不滿足當下的現狀,意在開疆拓土,重現漢朝盛世。

隋煬帝

605年,隋煬帝遷都東都洛陽,並修建大運河,為其征戰四方的宏圖大業作準備。同年,隋煬帝派劉方攻打不安分的林邑國,攻破其都占城,一舉滅之。林邑王范梵志逃亡海上,並向隋朝謝罪。隋軍不久後撤走,林邑很快復國。

隋煬帝很想打通自漢朝以來的絲綢之路,並使西域各國歸順。但是,當時的西域各國或聽命於西突厥,或聽命於吐谷渾。所以,隋煬帝要經略西域,首先要解決西突厥與吐谷渾。

吐谷渾為慕容鮮卑的一支西遷所建,隋初多次犯邊。後來,吐谷渾可汗慕容伏允娶了隋朝宗室女光化公主,成為了隋朝的女婿,稱臣納貢。但是,吐谷渾並不安分,利用這層身份經常刺探隋朝情報,與西突厥私通,令隋朝大為惱火。

隋煬帝派裴矩出使西域,裴矩回國后建議,要想暢通絲綢之路必須消滅吐谷渾。恰巧608年,西域的高車部落進犯隋境敦煌,然後就後悔了,向隋煬帝請罪。於是,隋煬帝派裴矩去勸高車攻吐谷渾,將功補過。

面對高車從西部的突襲,吐谷渾被打了個措手不及,慌忙東逃,並向隋朝求救。609年,隋煬帝乘機親率大軍西征吐谷渾,一舉滅掉吐谷渾,將青海和塔里木盆地東南部納入版圖,並設置西海、河源、鄯善、且末四郡。青海的併入,在大一統王朝的歷史上是第一次。不過,吐谷渾王慕容伏允南逃黨項,並沒有被抓住。

608年,隋煬帝派薛世雄攻打伊吾國,並建立伊吾城。610年,伊吾被併入隋朝版圖,設立伊吾郡。

611年,隋煬帝又派人遊說處於困境當中的西突厥處羅可汗。西突厥處羅可汗是個孝子,母親是漢人,居於大興城,面對內外交困的處境,處羅可汗只好向歸順隋朝,稱臣納貢,不再干涉隋朝與西域各國的交往。

至此,隋朝的版圖大幅擴展,臻於極盛,西起且末,東至遼河,北起大漠,南逾交趾,面積約437萬平方公里。而且,隋煬帝也終於打通了西線絲綢之路,加強了中原與西域的聯繫。

除了經略西域之外,隋煬帝還在東南方向有所動作。607年,隋煬帝兩次派人前往流求,希望其能夠歸順。但是琉球主不從,於是隋煬帝於610年派大兵討伐,殺流求主,俘虜數千男女而還。只不過,隋朝並沒有將流求併入版圖。

在各方威服之後,只有東北的高句麗仍然盤踞遼東和朝鮮半島,遊離於隋朝的宗藩體系之外。611年,高句麗越遼河犯邊,侵佔遼西。隋煬帝也是個暴脾氣,哪裏能夠忍受。

於是,612-614年,隋煬帝發動了三次對高句麗的戰爭,但是均以失敗告終。第一次隋朝收復了遼西,設置了遼東郡,但是因為隋煬帝招搖過市,大講排場,泄露機密,瞎指揮,扔下30萬具屍體而返;第二次眼看就要成功了,但爆發了楊玄感之亂,只好撤兵;第三次是連年征戰,隋軍逃亡嚴重,而高句麗連年戰爭也吃不消,於是乞降,隋煬帝正好借個台階下,撤兵。

隋煬帝這個人是個典型的「工作狂」,愛好出巡,又非常能折騰。但是隋煬帝急功近利,老百姓受不了,東遷洛陽,又得罪了關隴貴族集團。其實,早在三征高句麗之前,已經有老百姓揭竿而起。615年,雖然第三針高句麗失敗之後,天下已是遍地烽火,狼煙四起。同年,吐谷渾趁機復國,伊吾也重新獨立,被西突厥控制。

617年,隋煬帝的姨表兄李淵在太原起兵,並攻入長安,立代王楊侑為傀儡皇帝,遙尊遠在江都的隋煬帝為太上皇。618年3月,隋煬帝在江都被部下宇文化及所殺。5月,楊侑被迫禪位,李淵建立唐朝,隋朝滅亡,享國37年。不過,一些忠於或者表面上忠於隋朝的勢力仍然存在。

625年,唐朝削平各方割據勢力,基本上統一了全國。但是在北方,仍有厥扶持的梁師都和隋朝宗室殘餘、隋煬帝之孫楊政道。

630年,唐朝聯合薛延陀攻打厥,俘獲厥首領頡利可汗,送入長安,厥滅亡,殘部歸順唐朝。同時,由於厥滅亡,隋朝殘餘勢力楊政道與祖母蕭后也一起歸唐,與頡利可汗一樣,均被妥善安置。至此,隋朝的最後一支殘餘勢力消亡。

隋朝結束了自西晉以來近三百年的分裂割據局面,再次實現了中國的大一統,為隋唐盛世奠定基礎,可以說功莫大焉。而且,隋朝又開創了三省六部制、科舉制等制度,還興修了大運河,對唐朝及其以後的朝代影響深遠。不過,隋朝尤其是隋煬帝在位期間,過分的動用民力,急功近利,造成了大量的軍民傷亡。同時,隋朝在拓展版圖方面又不是很徹底,往往得而復失,過於短暫,如流星一般曇花一現,這個問題直到唐朝時期才得以解決。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蠱士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軍事歷史 蠱士
上一章下一章

第27章朱元璋的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