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 羅藝興衰(1)——幽燕梟雄

第十八章 羅藝興衰(1)——幽燕梟雄

巍巍大唐:開國正文第十八章羅藝興衰——幽燕梟雄時間轉眼到了武德七年,也就是公元624年,在消滅江淮輔公祏勢力后,唐王朝的統一戰爭,逐漸接近尾聲,勝利在望。對於李唐王朝而言,除了朔方梁師都以外,基本實現了全國性的統一。或者,確切地講,大唐王朝一統天下的道路上,已經沒有任何能與之匹敵的強敵與勁敵了。

然而,就在大唐即將完成統一戰爭,形勢一片大好,天下初定之時,唐王朝的統治集團內部,卻發生了一件大事。一位曾經為唐朝立下汗馬功勞的功勛大將,竟然舉兵反唐,帶頭與剛剛登上皇位的唐太宗李世民,唱起了對台戲。這位擁兵作亂的大將,不是別人,正是鎮守幽州的一方邊將——燕郡王羅藝。

那麼,羅藝為什麼要在天下大局已定的情況下,執意起兵作亂呢?面對唐太宗李世民的一再籠絡,羅藝為什麼依舊一意孤行,他與唐太宗之間,究竟存在着怎樣的個人恩怨?最終,初登皇位的唐太宗,又是如何平息這場來自內部的兵變,而羅藝又會為自己的謀逆行為,付出怎樣慘重的代價呢?

武德六年二月,正當唐王朝的統一戰爭,朝着勝利越來越近的時候,一個噩耗突然傳來。原來,為李唐建國立下汗馬功勞的一代巾幗英雄——平陽公主,不幸英年早逝。平陽公主的去世,令唐高祖李淵悲痛不已。

平陽公主是唐高祖李淵與太穆皇后竇氏的女兒,也是他們唯一的女兒。李淵與竇皇後夫妻,總共孕育了四子一女,分別是太子李建成、秦王李世民、衛王李玄霸、齊王李元吉、平陽公主。其中,三子李玄霸早逝。所以,唐高祖李淵長大成人的嫡齣兒女,便是李建成、李世民、李元吉、平陽公主四人。

關於平陽公主其人,前文曾經介紹過,她可不是一個深居淺出的小家碧玉,而是一位英姿颯爽的巾幗英雄。當初,李淵決定晉陽起兵時,平陽公主與丈夫柴紹,還留在長安。最後,夫妻二人一商量,柴紹返回太原,協助父親李淵,平陽公主則留在長安周邊,見機行事,伺機而動。

柴紹走後,平陽公主便散盡家財,迅速在長安周邊,招募軍隊。在她的感召之下,所聚集的隊伍,越來越壯大,甚至超過了七萬人。這支軍隊,便是赫赫有名的「娘子軍」。創建「娘子軍」后,平陽公主親自率軍,四處攻城略地,連克戶縣、周至、武功、始平等地。等於是說,平陽公主為父親李淵進入關中,掃除了一個又一個障礙。

後來,李世民親統右路軍,率先挺進關中。當時,平陽公主挑選了一萬多「娘子軍」精兵,與李世民的右路軍,會師渭北。姐弟二人,共同經略關中,迎接父親李淵的到來。平陽公主的丈夫柴紹,隸屬於李世民部下,與平陽公主算是平級。因此,夫妻二人,各領一軍,各自設置幕府。

所以,在李淵攻克長安,建立唐朝的過程中,平陽公主所做出的貢獻,絲毫不亞於日後打下大唐半壁江山的弟弟李世民。李淵稱帝后,封愛女為「平陽公主」。並且,根據《唐會要》的記載,「以獨有軍功,每賞賜異於他主」。因為平陽公主的赫赫軍功,所以她每次得到的賞賜,都與其他公主不同。

平陽公主的去世,使得唐高祖李淵十分悲痛。在他看來,公主之死,不僅是讓自己痛失愛女,白髮人送黑髮人,更是讓大唐蒙受了巨大損失。故而,唐高祖決定,要為公主舉行隆重的葬禮。於是,高祖下詔,以軍禮為公主下葬,「前後部羽葆鼓吹,大輅、麾幢、班劍四十人、虎賁甲卒」。這是歷朝歷代前所未有的葬禮規格。

然而,負責掌管禮制的太常卿,卻認為鼓吹是軍樂,不適合用於婦人葬禮:「禮,婦人無鼓吹」。公主是女人,以軍禮下葬,不合禮制。結果,唐高祖李淵很不高興,在他看來,平陽公主豈能與尋常女子相比。公主為了大唐的建立,勞苦功高,功勛卓著,以軍禮下葬,天經地義,有何不可!面對太常的質疑,唐高祖李淵是這樣予以駁斥的:

鼓吹,軍樂也。往者公主於司竹舉兵以應義旗,親執金鼓,有克定之勛。周之文母,列於十亂;公主功參佐命,非常婦人之所匹也。何得無鼓吹。

最後,唐高祖力排眾議,依舊以軍中之禮,為平陽公主下葬。同時,唐高祖命令有司,根據謚法「明德有功曰昭」,追謚平陽公主為「昭」。所以,平陽公主亦被成為「平陽昭公主」,她也成為了中國歷史上唯一一個擁有獨立謚號的公主。

就在唐高祖還沉浸在喪女之痛時,此時,卻傳來了一個好消息,稍稍緩解了唐高祖李淵的悲痛。什麼好消息呢?負責鎮守幽州,時任幽州總管的大將羅藝,主動奏請入朝。對此,唐高祖很是高興,任命羅藝為左翊衛大將軍。

然而,羅藝萬萬沒有想到的是,此次入京述職,卻無意間涉足到了李唐皇室內部的權力之爭。而且,在這場政治鬥爭中,羅藝一錯再錯,利令智昏,以致於踏上了一條謀逆的不歸路。

所謂李唐皇室內部的權力之爭,說白了,就是太子李建成與秦王李世民之間圍繞儲位的鬥爭。以李建成為代表的太子集團,以李世民為代表的秦王集團,兩大政治集團,在大唐的朝堂之上,展開了激烈的角逐與較量。

自從唐朝建立之後,作為大唐王朝的一代戰神,長期以來,秦王李世民一直擔當唐軍的最高軍事統帥,率領軍隊,南征北討,掃平群雄,打下了唐王朝的半壁江山,立下了無人可比的蓋世功勛。尤其是,武德四年,李世民統率十萬唐軍,東征洛陽,決戰虎牢關,全殲竇建德十餘萬夏軍主力,並一舉攻克洛陽,破鄭滅夏,拔除了王世充、竇建德兩大雄據中原的割據政權,實現了李唐王朝對黃河流域的統一。

攻克洛陽,李世民為唐王朝立下了不世之功。因此,大軍凱旋之日,長安軍民舉行了盛大的歡迎儀式,場面極為隆重。戰後,對於李世民的封賞,唐高祖李淵幾乎到了賞無可賞的地步。最後,唐高祖擬定了一個史無前例的封號,賜予李世民——「天策上將」。這個時候,李世民達到了他人生事業的巔峰。

由於李世民功蓋天下,威震四海,他與大哥李建成之間的兄弟關係,也在逐漸發生變化。首先,李世民手中的權力,越來越大。久而久之,他對太子之位,也開始產生了覬覦之心。於是,這位令天下群雄膽寒的秦王,已經不滿足只是屈居藩王,打算百尺竿頭,更進一步,取代大哥李建成的太子之位,甚至有朝一日,他還要取代父親李淵,君臨天下,成為大唐之主。

與此同時,身為太子的李建成,也察覺出了李世民的狼子野心。隨着李世民功業日盛,李建成感覺到了一種前所未有的危機感,終有一日,李世民會威脅到自己的儲君之位。歷朝歷代,皇權之爭,從來就沒有脈脈溫情可言。所以,李建成當然不會任其蔓延下去,為了鞏固太子之位,他自然要竭力扼制秦王勢力的擴張。

就這樣,李建成、李世民兄弟二人,一個要爭奪儲位,一個則要鞏固儲位。曾經並肩作戰,一母同胞的親兄弟,為了皇位互相角力,展開了殘酷的明爭暗鬥。在這個過程中,長安廟堂之上,許多文臣武將,都捲入了太子、秦王的儲位之爭,其中也包括鎮守幽州的大將羅藝。

關鍵問題是,在李建成和李世民的鬥爭中,羅藝自始至終,都屬於李建成陣營,是站在李世民的對立面上。正因如此,才造成了羅藝日後起兵謀逆的人生悲劇。那麼,羅藝與李世民之間,究竟存在着怎樣不可調解的矛盾?

若要了解這一切,還得從羅藝的人生經歷說起。或許,從羅藝的經歷,可以看出,他的某些不為人知的性格特徵。

從古至今,羅藝在民間的文學形象,極其豐富。比如,明末清初的作家袁於令,在創作的小說《隋文遺史》中,說羅藝原為北齊勛爵大將,北齊滅亡后,他不願歸順隋朝,率軍殺至幽州,勾連突厥,樹起反旗。後來,隋朝對羅藝屢攻不克,只得將其詔安,將幽州割讓於羅藝,令其統領十萬雄兵,鎮守幽州。

並且,這本小說中,還給羅藝虛構了一個夫人秦氏、兒子羅成,秦瓊則成了羅藝的內侄。無論是後來的《說唐》、《隋唐演義》等一系列評書演義作品,基本上都延續了這種說法,羅藝乃是一方封疆大吏:

羅藝,字廉庵,北齊勛爵燕公,隋封靖邊侯,秦瓊之姑父,父羅允剛,夫人秦氏乃親軍護衛秦妲之女,子羅成。

在《說唐》之中,羅藝為人耿直,武藝超群,擅使一桿滾銀槍,羅家槍天下無雙。只不過,後來,羅藝死於蘇定方的暗箭之下。其子羅成,更是排名隋唐第七好漢,武功高強,容貌俊俏,素有「冷麵寒槍俏羅成」之稱。《說唐後傳·羅通掃北》中的主人公大唐掃北王羅通,正是羅藝之孫,羅成之子,第三代隋唐英雄。

按照評書演義作品的說法,羅藝是鎮守一方的異姓藩王。那麼,歷史上的羅藝,是否如演義中那樣手握大權,呼風喚雨呢?雖有一些出處,但總體來說,差別不大,演義和正史,有一個共同點,羅藝是封疆大吏。只不過,唯一不同的是,演義中的羅藝,生活於北齊時代;而正史中的羅藝,則是活動於隋、唐時期。

羅藝,字子延,本為湖北襄陽人士,卻長期寓居於京兆府雲陽縣。所以,羅藝從小到大,都是生活在關中一帶。不過,羅藝可不是普普通通的草根出身,相反,他是出身於將門世家。羅藝的父親羅榮,在隋朝擔任左監門將軍。因此,也使得羅藝的身上養成了一些武將的習氣。

這種武將習氣,似乎間接導致了羅藝日後的人生軌跡。什麼樣的武將習氣呢?根據《舊唐書·羅藝傳》的記載,「藝性桀黠,剛愎不仁,勇於攻戰,善射,能弄槊」。羅藝為人桀驁不馴,剛愎自用,卻驍勇善戰,精於騎射,擅使馬槊。其中,羅藝身上最鮮明的性格特徵,便是桀驁不馴,不服管。

大業中期,羅藝由於屢立戰功,官至虎賁郎將。後來,大業八年,隋煬帝第一次東征高句麗,羅藝奉命督軍北平郡,受右武衛大將軍李景節制。李景此人,可不是什麼等閑之輩,此人歷經北周、隋朝,身經百戰,先後參加過北周滅北齊、討伐尉遲迥、隋平南陳、遠征遼東等大戰,軍功無數,堪稱一代名將。

但是,羅藝在督軍北平郡期間,卻與老將軍李景發生了矛盾。原來,羅藝年少時熟諳兵事,軍紀嚴明。可是,羅藝本人倨傲任性,眼高於頂,多次與李景發生衝突,總是被李景羞辱。時間一長,羅藝對李景懷恨在心,想要除掉這個與自己作對的老傢伙。於是,羅藝打算陷害李景。

當時,李景鎮守幽州,各地義軍蜂起,形勢很不樂觀。為了防守幽州,李景到處招募勇士,加強軍事力量,抵抗農民起義軍。沒想到,羅藝覺得,這是一個除掉李景的好機會。因此,羅藝向隋煬帝舉報,說李景暗地裏招募死士,意圖謀反。不料,隋煬帝根本不信,還派李景的兒子,前往幽州,安撫李景:

縱人言公窺天闕、據京都,吾無疑也。

原本,羅藝想要通過無中生有,向隋煬帝告御狀,借刀殺人,除掉老將李景。結果,卻是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弄得自己灰頭土臉。不過,從另一個角度,也可以看出,羅藝此人,心胸狹隘,睚眥必報,不懂得隱忍,一味愛出風頭。

可是,話又說了回來,一般狂人都是有能耐的。羅藝雖然為人桀驁不馴,但他是有自己的過人之處。如果沒有兩把刷子,恐怕羅藝早就人頭落地了。正是因為羅藝能力出眾,才能在隋末亂世中,稱雄一方,佔據一席之地。

所謂時勢造英雄,羅藝能夠在亂世中迅速崛起,與當時的社會背景,密不可分。隋朝末年,天下大亂,各地群雄並起,軍閥割據。由於長期戰亂,導致田園荒蕪,民生凋敝,農民起義此起彼伏。

另外,涿郡當地,物產豐盈,加之武器精良,糧草充足,並且,臨朔宮中,積攢了大量的金銀財寶,屯駐着數萬大軍,可謂兵家必爭之地。因為涿郡重要的戰略地位,也成為了各方勢力垂涎三尺的目標:

后遇天下大亂,涿郡物殷阜,加有伐遼器仗,倉粟盈積。又臨朔宮中多珍產,屯兵數萬,而諸賊競來侵掠。

負責留守涿郡的隋朝虎賁郎將趙什柱、賀蘭誼、晉文衍等人,都不能抵擋農民起義軍的進攻。唯獨羅藝獨自率軍出戰,前後破賊殺敵,不可勝數,故而威名日重。木秀於林,風必摧之。羅藝立下無數戰功,很快便遭到了一些人的忌恨。

隋將趙什柱等人,看到羅藝大出風頭,心裏很不舒服,開始將羅藝視為眼中釘,肉中刺。羅藝也看得出來,這幾位將軍,對自己很不友善。乾脆,先下手為強,將這幾個人一鍋端掉,然後佔據幽州,獨立發展。如何才能達到這個目的呢?羅藝決定煽動百姓,在百姓之中大肆宣揚:

吾輩討賊,甚有功效,城中倉庫山積,制在留守之官,而無心濟貧,此豈存恤之意也。

果然,羅藝的這番挑撥,在百姓之中迅速傳開,激起了當地百姓的憤慨。不久之後,羅藝領兵回城,郡丞親自前來迎接羅藝。沒想到,剛一照面,羅藝便立刻拿下郡丞,隨即陳兵城下,擺開陣仗;城內的趙什柱等人,見此情景,害怕不已,紛紛前來聽命,表示屈服。緊接着,羅藝入城,下令分發府庫財物,賞賜將士,開倉放糧,賑濟饑民。一時間,境內的軍民百姓,十分高興,沒有人出來反對羅藝。

之後,羅藝殺掉了渤海太守唐禕,還有幾個不願服從自己的人,威振邊朔。沒過多久,柳城、懷遠兩地,相繼歸附於羅藝。得到柳城、懷遠后,羅藝去舊迎新,罷黜了原柳城太守楊林甫,改郡為營州,以襄平太守鄧暠為營州總管,羅藝本人,則自稱幽州總管。就這樣,羅藝初步有了自己的地盤,趁機自立,割據幽、營二州,成為了北方的一大割據勢力。

的確,幽州從古至今,便是重要的戰略要地。根據《周禮·夏官·職方氏》的記載,幽州是古代九州之一,大致位於今天東北一帶,「東北曰幽州。其山鎮曰醫巫閭,其澤藪曰貕養,其川河泲,其浸菑時」。

五代十國時期,天下紛亂。後晉兒皇帝石敬瑭,為了奪取後唐江山,主動向契丹稱臣,將幽雲十六州割讓於遼國。至此之後,中原門戶洞開,失去了抵禦游牧部落南下的長城防線。對比之下,遼軍鐵騎每次大舉南下,都是一馬平川,暢通無阻,深入中原腹地。這也是造成兩宋積弱的外部因素。

收復幽雲十六州,成為宋王朝統治者夢寐以求的事情。比如,太平興國四年,北宋第二位皇帝宋太宗趙光義,親率十萬大軍,消滅了五代十國最後一個割據政權——北漢。之後,宋太宗打算乘勝出兵,一舉收復幽雲十六州。結果,高梁河之戰,十萬宋軍,被遼國名將南院大王耶律休哥的九千鐵騎,殺得大敗。就連宋太宗本人,大腿也中了兩箭,乘坐驢車倉皇而逃。從此,宋太宗「高梁河車神」的大名,便家喻戶曉。

由此可見,幽州的重要戰略意義。隋唐時期,幽州更是拱衛北方邊境的軍事重鎮、交通中樞和商業都會。所以,羅藝佔據幽州,等於是擁有了一塊能夠操練兵馬,割據稱雄的軍事要地。

與此同時,羅藝佔據幽州,自然也引起了各方割據勢力的關注。因此,羅藝成為了各方勢力爭取、拉攏的對象。這些的割據群雄的想法,即使不能讓羅藝率部歸降,也可以與他結成同盟。

例如,宇文化及在洛陽被李密瓦崗軍擊敗后,帶領殘部,敗退進入河北。到了河北后,宇文化及看到羅藝佔據幽州,兵強馬壯,便打起了羅藝的主意。於是,宇文化及遣使傳召羅藝,儼然一副要收編羅藝的姿態。

羅藝看得出來,宇文化及已經是苟延殘喘,朝不保夕,滅亡是遲早之事。如果接受宇文化及的傳召,無疑就是和他綁在同一輛戰車上,白白為他陪葬,羅藝才不會做這種賠本的買賣。因此,羅藝對下屬說道:

我隋室舊臣,感恩累葉,大行顛覆,實所痛心。

打定主意后,羅藝當即斬殺了宇文化及的使者,並為隋煬帝公開發喪,哭吊大臨三日。如此做法,羅藝用實際行動,斷然拒絕了宇文化及的傳召。宇文化及企圖拉攏羅藝,以失敗而告終。

宇文化及拉攏羅藝,還是相對溫和的方式,僅僅是遣使傳召。結果,羅藝並不買他的賬,斬殺來使。但是,這並不代表其他人,像宇文化及這樣含蓄。有些割據群雄,對待羅藝的態度,可以說是簡單粗暴,甚至直接兵戎相見。

雖然,羅藝所佔據的幽州,戰略位置重要。但畢竟,地盤過於狹小,發展空間有限,更何況,處於群雄環伺的河北。幽州孤懸河北,被各方勢力團團包圍。等於是說,長期以來,羅藝一直處在竇建德、高開道等河北群雄的虎視眈眈之下,他們都對幽州垂涎已久,早就想收入囊中,特別是稱雄河北的夏王竇建德。

自從竇建德崛起以來,橫掃河北,平滅各方割據勢力,幾乎佔領了整個河北。唯有一些小規模的割據勢力,還沒有完全消滅。其中,兩支勢力最為典型,一個就是幽州羅藝,一個是曹州孟海公。這兩支割據勢力,以羅藝的實力,較為強大。故而,竇建德將羅藝視為一塊難啃的骨頭,一心要消滅羅藝,攻下幽州。

面對竇建德的咄咄逼人,羅藝心知肚明。在他看來,自己雖然地盤狹小,但是幽州固若金湯,易守難攻,麾下部眾亦非等閑之輩;並且,羅藝的手下,更有薛萬均、薛萬徹兄弟這樣的猛將。所以,羅藝認為,自己完全有實力和竇建德拼上一拼。就算不能重創夏軍,至少守住幽州,應該不成問題。

竇建德與羅藝,一個要攻下幽州,一個則要守住幽州。雙方在這樣的內心驅使下,勢必要有一戰。終於,竇建德、羅藝之間的較量,還是到來了,兩軍在幽州城下,展開了一場激烈的廝殺。這場幽州之戰,讓雙方均付出了巨大的代價。

武德三年十月,竇建德率領大軍,圍困幽州。夏軍數倍於己,幽州孤城一座,且羅藝手上能夠作戰的兵力,遠遠不如竇建德。如果與竇建德硬碰硬,顯然不行。所以,羅藝只能尋找外援。

當時,幽州周邊存在着一股割據勢力——高開道。於是,羅藝主動向高開道求援。所謂唇亡齒寒,高開道當然不能讓竇建德獨吞幽州。接到羅藝求援后,高開道立刻率領兩千騎兵,馳援幽州。竇建德見高開道率軍前來,遂引兵而去。第一次攻打幽州,竇建德沒有順利將其攻下。

但是,不久之後,竇建德捲土重來,集結二十萬大軍,再次進攻幽州。顯然,此番再攻幽州,竇建德是有備而來,足足糾集了二十萬夏軍,無論如何,也要一舉拿下幽州,消滅羅藝。

戰鬥伊始,夏軍大舉攻城,原本已經突破城防,登上幽州城牆。不料關鍵時刻,羅藝麾下兩員猛將薛萬均、薛萬徹兄弟,率領百名先登死士,由地道而出,突然直擊夏軍後背,掩殺過來。夏軍猝不及防,四散潰走,被斬首一千二百餘級。

薛萬均、薛萬徹兄弟,出其不意,大敗夏軍。看到夏軍敗退,羅藝不免有些輕敵了,率領軍隊出擊,準備進攻夏軍大營。不曾想到,竇建德早已在大營排好陣型。等到羅藝漸漸靠近大營,夏軍將士突然衝出戰壕,發起反擊。羅藝一時不察,被打得大敗。隨後,竇建德乘勝追擊,一直追至幽州城下。

然後,竇建德再次展開攻城,還是無法攻克幽州。萬般無奈之下,竇建德只得率軍,撤出幽州,返回大本營洺州。

竇建德兩次進攻幽州,與羅藝打成了平手。夏軍耗費了大量兵力,最終還是沒能攻下幽州,反而損兵折將。同樣,羅藝雖然保住了幽州,但自己的損失也不小,差一點就失去了幽州。

兩次幽州之戰,讓羅藝明白了一個道理。雖然幽州城池堅固,但畢竟勢單力孤,長期孤懸北方,絕非長久之計。這一次頂住了竇建德的進攻,不代表下次還能頂住。所以,羅藝認為,若要保住幽州與手中的兵馬,必須依附於一個強有力的靠山。很快,羅藝鎖定了一支「潛力股」——李唐王朝。

攻打幽州失利,竇建德清楚地意識到,羅藝的確是一塊難啃的骨頭,短時間內,很難將其消滅。這個時候,竇建德想到了折中的策略,意欲招降羅藝,不費一兵一卒,拿下幽州。故而,竇建德、高開道二人,相繼派出使者,前來面見羅藝。二人的意思很明確,就是希望羅藝可以和自己合作。

不過,羅藝已經打定主意,準備率部歸附李唐,哪裏再肯與竇建德、高開道合作。更何況,竇建德兩次攻打幽州,和羅藝結下了深仇大恨。與竇建德合作,無疑與虎謀皮。因此,羅藝對下屬闡明了降唐之意,說道:

建德、開道,皆劇賊耳,化及弒逆,並不可從。今唐公起兵,皆符人望,入據關右,事無不成。吾率眾歸之,意已決矣,有沮眾異議者必戮之。

正好此時,唐朝也向羅藝拋出了橄欖枝。不久,唐朝特使張道源,來到山東,派人向羅藝傳達了唐高祖李淵的意思,羅藝大喜過望。隨即,武德三年,羅藝主動上表唐高祖,表示願意歸順大唐。

對於羅藝的歸誠,唐高祖求之不得,給予了羅藝極高的待遇,唐高祖下詔,加封羅藝為燕郡王,賜姓李氏,籍冊歸屬宗正寺管理。賜姓封王,足見唐高祖對羅藝的重視,這也是為了籠絡住這位歸附李唐的梟雄。從此之後,羅藝不再是割據一方的草頭王了,而是唐王朝正式承認的封疆大吏。

另外一個方面,儘管羅藝主動歸降唐朝,唐高祖對其賜姓封王;但是,他所統轄的幽州,其實與當初杜伏威的情況差不多,都是表面上降唐,地盤還在自己手中。略微有所不同的是,杜伏威佔據的江淮地區,土地廣袤,而羅藝的地盤,空間狹小,他缺少和唐朝討價還價的資本與實力,對唐朝根本構不成威脅。

降唐之後,羅藝的確恪盡職守,為唐朝戍守幽州重鎮,並立下了赫赫戰功。其中,最為人熟知的,便是參加了平定河北劉黑闥叛亂的戰爭。從武德四年至武德五年,劉黑闥在河北兩次舉兵叛唐,聲勢浩大,波及範圍廣,危害性大,對唐朝中原之主造成了極大的威脅。

為了平定劉黑闥叛亂,唐朝花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歷時一年,才剪平劉黑闥勢力,平定河北叛亂。在平叛河北的過程中,羅藝負責鎮守幽州,立下了赫赫戰功。唐軍平叛河北,羅藝曾經出兵配合過秦王李世民、太子李建成的軍事行動。

比如,秦王李世民第一次率軍,出征河北,攻打劉黑闥時,羅藝率領所部數萬兵馬,大破叛將劉十善於徐河,俘斬八千人。第二年,劉黑闥藉助突厥支持,死灰復燃,太子李建成掛帥出征,羅藝再次領兵,與李建成會師於洺州,共同討伐叛軍。在平定河北一事上,羅藝與李建成、李世民兄弟皆有交集,並立下戰功。

然而,平定河北叛亂不久后,武德六年二月,羅藝竟然主動上表唐高祖,奏請入朝述職。其實,奏請入朝述職,對於羅藝而言,是沒有選擇的決定,或者說,這是大勢所趨。

前文說過,唐朝招降羅藝,與招降杜伏威的性質差不多。無論是杜伏威,還是羅藝,雖然名義上歸降唐朝,但在唐高祖李淵眼中,依舊屬於地方軍閥,獨立於中央朝廷之外。隨着唐朝統一戰爭的不斷勝利,這種現象,不會持續太久。

到了武德六年,唐王朝已經完全統一北方,用兵南方的戰爭,也在逐漸接近勝利。可以說,天下形勢初定,大唐一統天下,只是時間問題而已。這種情況下,擺在羅藝面前的選擇,只有離開幽州,主動奏請入朝,才能打消唐高祖的疑慮。因此,羅藝主動離開了經營多年的幽州,入朝述職。

羅藝主動入朝,對此,唐高祖很是高興。他覺得,羅藝還是很有眼力見的,省得自己傳召羅藝入京了。所以,唐高祖對羅藝「遇之甚厚」,拜其為左翊衛大將軍,依舊讓羅藝執掌兵權。

雖然羅藝離開了幽州,來到長安。但是,唐高祖也清楚,羅藝常年鎮守幽州,威名赫赫,戰功無數,乃是一員邊軍大將,仍然要發揮他的長處。正好,那個時候,突厥經常入侵唐朝邊境。由於羅藝鎮守幽州期間,與突厥打過交道,素有威名。故而,唐高祖命羅藝以幽州總管本官,率領天節軍,鎮守涇州,抵禦突厥:

時突厥屢為寇患,以藝素有威名,為北夷所憚,令以本官領天節軍將鎮涇州。

縱觀唐高祖武德年間,羅藝的行為,還是比較安分守己的,配合過秦王李世民、太子李建成平定劉黑闥叛亂,又奉命鎮守涇州,抵禦突厥進攻,擁有與突厥作戰的經驗。這樣看來,羅藝也算是一位唐朝的開國元戎。

然而,唐太宗李世民即位之後,貞觀初年,羅藝居然變得不安分起來,非但不服從唐太宗的命令,甚至最後打起反旗,擁兵作亂。那麼,究竟是什麼原因,導致羅藝重新反叛呢?面對羅藝的叛亂,唐太宗李世民又該如何應對?這一切的根源,那就是羅藝捲入了李建成、李世民兄弟的儲位之爭中。

自從李世民攻克洛陽,破鄭滅夏,加封「天策上將」之後,他與大哥李建成之間的矛盾,逐漸顯現出來,且愈演愈烈。因為李世民功高蓋世,對太子儲位產生了覬覦之心,有了入主東宮的野心。李世民的狼子野心,讓太子李建成也有了危機感。就這樣,兄弟二人針對太子之位,展開了激烈的爭奪角逐。

對於太子之位的爭奪,李建成、李世民兄弟二人,各不相讓,使出了渾身解數。為了扼制李世民的奪儲勢頭,李建成絞盡腦汁,平定河北叛亂,便是最後的例證。同樣,平叛河北,也成為了羅藝政治投機的開始。

試想一下,李世民為什麼敢以秦王身份,挑戰大哥李建成的太子之位?歸根結底,兩個字:軍功。自唐朝建立以來,李世民統率唐軍,南征北戰,橫掃群雄,打下了大唐王朝的半壁江山,立下了無人可比的蓋世功勛。

李世民的秦王集團,堪稱是李唐王朝軍事力量的中流砥柱,具備雄厚的軍事實力。唐初七場統一戰役,四場都是由秦王府完成的。況且,李世民本人,更是執掌大唐軍權的「天策上將」;同時,秦王府謀臣如雲,猛將如雨,秦瓊、程咬金、尉遲敬德、段志玄、張公瑾、侯君集、屈突通、劉弘基這些不世出的名將,都是出自秦王集團。所以,在軍事方面,秦王集團具有壓倒性優勢。

太子集團與秦王集團對抗的第一步,就是要在軍事上有所建樹,和秦王集團搶奪軍功。眾所周知,李世民和整個秦王府,為大唐出生入死,打下了大唐的半壁江山,這個功勛是無人能比的。

因此,李建成的太子集團,如果想要抗衡李世民的秦王集團,首先,就要和秦王集團搶奪軍功。在軍功上,不敢說是超越秦王集團,但最起碼,應該在軍功上,和秦王集團平分秋色。這樣,才有打敗秦王集團的資本。

正好,武德五年四月,洺水之戰不久后,劉黑闥藉助突厥的扶持,死灰復燃,重新在河北舉兵叛唐。劉黑闥的二度叛亂,讓太子集團的不少成員認為,這是一個千載難逢的好機會。

於是,魏徵、王珪等謀士,向太子李建成建議,主動請纓掛帥河北。一來,可以立下戰功,在軍事上有所建樹;二來,則能趁機結納山東豪傑,培植勢力,積累與秦王集團對抗的政治資本。因此,經過一番權衡之後,第二次河北平叛,最終,唐高祖李淵還是命太子李建成掛帥出征。

李建成率軍出征河北,身為幽州總管的羅藝,主動出兵,與太子所部會師於洺州,討伐叛軍。而恰恰在第二次平叛的過程中,李建成成功拉攏了羅藝,將他發展成自己的人。也就是說,在李建成、李世民兄弟的儲位之爭中,羅藝是實打實的太子一黨,站在了秦王李世民的敵對陣營。

正是因為,羅藝曾經是太子集團成員,所以,玄武門之變后,羅藝一直惴惴不安,擔心李世民會秋後算賬。尤其是李世民當了皇帝之後,這種不安愈發強烈。最後,在巨大的精神壓力之下,羅藝竟然鋌而走險,舉兵謀逆。

也許,有人會感到奇怪,玄武門之變后,李世民採取寬恕政敵的策略,赦免了不少原先太子、齊王一黨的重要成員,幾乎所有曾經與李世民為敵的人,都臣服於他。為什麼偏偏羅藝起兵謀反,與眾人不同呢?

原因很簡單,李建成、李世民的爭鬥當中,羅藝作為太子一黨,幹了一件不知天高地厚的蠢事,把秦王李世民給深深得罪了。因而,羅藝心裏便存着疙瘩,擔心李世民會翻舊賬。那麼,這是一件什麼事呢?

說起來,這就是一件雞毛蒜皮的小事,李世民根本沒有放在心上。可是,羅藝卻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總是認為李世民不懷好意,想要隨時報復自己。可以說,完全是羅藝的疑心作祟。關於這件事情,史書上有着明確的記載:

藝自以功高位重,無所降下,太宗左右嘗至其營,藝無故毆擊之。高祖怒,以屬吏,久而乃釋,待之如初。

這件事說大不大,說小不小。那是發生在羅藝剛剛入京的時候,他是帶着軍隊來的。有一次,秦王李世民派遣左右親信,來到羅藝營中,例行公事。沒有想到,羅藝自恃功高位重,有些狂妄得沒了邊際。對待李世民派來的親信,羅藝一點面子都不給,居然無緣無故,將他們毆打了一頓。

俗話說,打狗還得看主人。況且,這些人都是代表秦王而來,例行公事。打了這些人,等於是當面扇了李世民一記耳光。大家想想,李世民何許人也,大唐的第一戰神;羅藝又是什麼人,一個曾經的地方軍閥而已。堂堂大唐戰神,竟被一個地方軍閥如此羞辱,李世民的內心感受,可想而知。

事後,不僅李世民不高興,就連唐高祖李淵,也有些生氣了。無論是維護朝廷尊嚴,還是維護兒子的顏面,唐高祖都覺得,羅藝做得有些過分。因此,唐高祖下令,將羅藝關押起來,以示懲戒。不久之後,突厥犯邊,唐高祖又將羅藝重新釋放出來,允許他戴罪立功,也算是給了李世民一個面子,給了羅藝一點教訓。

所以,這才是羅藝一直惴惴不安的原因。在唐太宗李世民當皇帝之前,羅藝曾經深深得罪過他,二人結下了梁子。玄武門之變,羅藝雖然沒有直接參與其中,但作為隱太子一黨,羅藝卻惶惶不可終日,加上他又曾經對李世民不恭。因此,羅藝非常擔心,李世民在殺掉太子、齊王后,會拿自己這個邊將開刀。

說到這裏,有人也許又會問,難道羅藝不清楚李世民的實力與能量嗎,他難道不清楚這件事的後果嗎?他當然清楚。那麼,羅藝對李世民的態度,為什麼還如此無禮,甚至不惜得罪他?主要原因有二。

第一,羅藝誤判形勢。

這件事發生的時候,正是太子集團、秦王集團斗得最激烈的時候。況且,羅藝那時已經站在太子陣營,與李世民是敵對關係。羅藝畢竟是一介武夫,帶兵打仗還可以,政治上卻不是多麼敏感。

在羅藝看來,太子李建成、秦王李世民互相爭奪儲君之位,兩大陣營互相角力,勢均力敵。從表面上看,鹿死誰手,尚未可知。因此,羅藝錯誤地認為,李建成是太子,李世民是秦王,單從政治身份而言,似乎李建成的勝算更大,李世民的希望,極其渺茫,幾乎不存在打敗太子,取而代之的可能。

既然如此,雙方勢均力敵,平分秋色。同時,羅藝又為太子李建成效力,自然要竭盡全力,為自己的主子賣命。故而,羅藝故意折辱李世民,也是在向李建成賣個好,博一個不錯的印象。

第二,羅藝性格使然。

前文說過,羅藝為人桀驁不馴,狂妄倨傲,以抗上聞名。比如,前面說過,隋朝末年,羅藝督軍北平郡,與駐守幽州的老將李景不和,二人鬧得很不愉快。結果,羅藝憤憤不平,竟然想要公報私仇,意圖陷害李景,向隋煬帝誣告李景謀反。幸好,隋煬帝了解李景的為人,才沒有被羅藝的一面之詞蒙蔽。

不難看出,羅藝的性格當中,具有一種天生叛逆的成分。歸降唐朝之後,羅藝長期鎮守幽州重鎮,統率邊軍,屢立戰功。這樣一來,更讓羅藝桀驁不馴的性格,變得一發不可收拾,看誰都不順眼,不把任何人放在眼裏。《新唐書·羅藝傳》中記載了羅藝的性格,「負其功,且貴重不少屈」。

羅藝狂妄自大,目空一切,不把任何人看在眼裏。甚至,羅藝還不把戰無不勝的秦王李世民放在眼裏,最終得罪了李世民。羅藝的性格,特別容易得罪人,這並不奇怪。但是,羅藝為什麼吃了熊心豹子膽,竟敢得罪秦王李世民?

事實上,羅藝與李世民之間,曾經有過合作。劉黑闥起兵作亂之後,李世民率軍平叛討逆,羅藝作為鎮守幽州的大將,主動出兵,策應李世民主力的行動。也就是這次軍事合作,讓羅藝有些輕視李世民。

眾所周知,在唐初統一戰爭中,李世民居功至偉,南征北戰,橫掃群雄,打下了大唐的半壁江山,是當之無愧的第一戰神。然而,在羅藝看來,他卻不是這樣認為。所謂耳聽為虛,眼見為實。平叛河北的過程中,使得羅藝對於李世民的印象,有了一種認定,眾人有些神化這位秦王了。

前文提及過,平叛河北的過程中,李世民只注重武力征討,忽略了政治安撫。雖然經過洺水之戰,李世民大破劉黑闥主力,但是,不久之後,劉黑闥藉助突厥勢力,死灰復燃。不過,李建成掛帥親征河北,一改李世民的武力征討模式,偏重於安撫人心,迅速擊敗叛軍,徹底平定河北局勢。

通過平定河北叛亂,羅藝認為,太子李建成比秦王李世民要強。因此,李建成親征河北期間,趁機籠絡山東豪傑,發展勢力,羅藝自然而然,投到了太子李建成的麾下,為太子集團效力。至於如何對待秦王李世民,羅藝的做法,簡單粗暴,毫無情商,當眾羞辱秦王,將自己架在爐火上燒烤。

太子李建成、秦王李世民的爭鬥,將半數文武官員牽涉進來。當然,其中有些人,完全是政治投機行為,羅藝便是其中之一。可是,羅藝的眼光,實在是太差勁了。他一廂情願地認為,太子、秦王的鬥爭,李世民絕對鬥不過李建成的,自己站在太子一方,絕對是勝利者的一方。

可惜,羅藝失算了。他沒有想到,處於劣勢的秦王李世民,竟然劍走偏鋒,孤注一擲,通過一種流血政變的方式,發動「玄武門之變」,殺死太子李建成、齊王李元吉,從而逼迫唐高祖李淵退位。

玄武門之變,李世民完勝,羅藝直接傻眼了。原本,自己還是太子集團的重要成員,一夜之間,居然變成了隱太子的舊部。回想起自己曾經得罪過李世民,想必新太子李世民肯定恨透了自己。

按照羅藝的思維,李世民剛剛殺掉太子李建成、齊王李元吉,局勢不穩,肯定要樹立威信。什麼是樹立威信的最好辦法呢?殺人。作為手握邊軍的大將,又是原先隱太子的心腹,而且又曾經得罪過李世民。往事重新湧上心頭,羅藝越發感到不安,覺得李世民一定拿自己開刀,死期將至。

那麼,剛剛當上太子,手握大權的李世民,是否會如羅藝想像的一樣,為了穩固地位,大量清除太子、齊王餘黨,對羅藝下手呢?唐太宗李世民即位后,明明已經表示不計前嫌,主動向羅藝示好,對其封官賜邑,恩重有加。既然如此,羅藝為何依舊執迷不悟,一意孤行,走上了謀逆的不歸路?最終,羅藝又會落得一個怎樣的下場。面對公開起兵謀逆的羅藝,初登大寶的唐太宗,又將怎樣平息這場邊鎮兵變呢?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巍巍大唐:開國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軍事歷史 巍巍大唐:開國
上一章下一章

第十八章 羅藝興衰(1)——幽燕梟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