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二章 李繼遷之死

第一百二十二章 李繼遷之死

,大宋那些年

萬里看西涼,蒼茫一片天,長風知我意,吹夢到雲邊。

公元四百年,西漢名將、飛將軍李廣的後裔李暠建立了西涼王朝,疆域在今天的甘肅、內蒙古及新疆三省交界地區,這是西涼之名最早的起源。

到了李唐時期,李暠被唐朝皇室尊奉為先祖,天寶二年,唐玄宗李隆基追尊李暠為興聖皇帝。因其統治地區為古涼州,又位於後涼西部,故名「西涼」。

唐末五代時,居住在河西走廊西部的吐蕃部落,大部分遷移到了涼州城外的「六穀」,「六穀蕃部」遂興起。宋初,涼州吐蕃眾多部落皆受六穀蕃部大首領潘羅支統率。

潘羅支明白,遏制黨項的西進,是關係六穀政權興衰的頭等大事。要想抵禦黨項,必須建立戰略聯盟,尤其得到大宋的支持和聯合行動。

為了拉攏吐蕃,南北夾擊李繼遷,張齊賢向真宗上表,請求加封潘羅支為王爵。

咸平四年,真宗授予潘羅支為鹽州防禦使兼靈州西面都巡檢使。得到了宋朝的冊封,潘羅支終於吃了定心丸,派部下李萬山率兵討伐李繼遷。

李繼遷的用兵買馬,必經西涼,他也擔心這條道被潘羅支給堵上,於是遣使送上鐵箭,以示結好,順便說服潘羅支歸附自己。

潘羅支殺一使,拘一使,同時奏與真宗,聽候旨意。真宗賜書褒諭,讓他們自由處置。

咸平六年二月,潘羅支派遣咩逋族蕃官成逋到鎮戎軍,請求與宋朝邊軍聯軍討伐李繼遷。

此時,真宗剛剛派人跟李繼遷議和,盡割定難軍五州之地,授予李繼遷為夏州刺史,定難軍節度使,夏、銀等五州觀察使。

宋與黨項剛剛握手言和,在這個關係非常微妙的時期,成逋卻來告訴宋軍,吐蕃約你聯手出兵,攻打李繼遷。

鎮戎軍知軍曹瑋本人善於用間諜,有什麼樣的領導就有什麼樣的下屬。成逋沒有官方文牒,空口無憑,宋朝邊臣有理由相信,這個成逋十有**是假冒的,說不定是李繼遷派來迷惑宋軍的間諜。於是,二話沒說就要將其拘捕,押送部署司。

成逋見勢不妙慌忙出逃,這一逃,宋軍更有理由相信他是假的,於是,就在後面狂追不舍。成逋慌不擇路,不慎馬失前蹄,跌落墜崖。宋將找到成逋的屍體,梟首傳至京師請功。

此時,潘羅支給真宗上的奏章也到了京師,真宗得知真相,龍顏大怒,嚴懲了當事官員,令渭州知州並以禮厚葬了成逋。

李繼遷聽說了這事,覺得正好借用宋軍的誤會,拉攏潘羅支。於是率領大軍自靈州出城駐紮在鏊子山,放還六穀部歸降的蕃部,並派人再次送上鐵箭給潘羅支,稱已經向宋朝稱臣,願與其結好。

成逋死了,潘羅支也很難過,但是還沒到跟宋廷反目的程度,因此對李繼遷拋來的橄欖枝,根本不屑一顧。

與此同時,潘羅支又派遣蕃官吳福聖臘入貢宋廷,感謝朝廷恩信,對李繼遷的桀驁不馴十分惱怒,聲言已集結騎兵六萬,請求宋朝發兵與之合力收復靈州。

真宗深以為然,加封潘羅支為朔方軍節度使、靈州西南都巡檢使,賜以鎧甲器幣。又以加封吳福聖臘為安遠將軍,次首領兀佐等七人為懷化將軍,讓他們出兵,共同對付李繼遷。

吳福聖臘在回來的時候,路過西平地界,李繼遷二話沒說,派人襲擊他的車隊,盡奪宋朝賜給潘羅支的牌印、官告及所賜衣服、器械。還好,吳福聖臘跑得快,不然連小命也搭進去了。

大宋皇帝賜予的官印、官服一應賞賜,被李繼遷給截胡了,這口惡氣潘羅支說啥也咽不下。

咸平六年五月,潘羅支聚集六穀部和者龍等族,出兵攻打李繼遷的老巢西平府。說實話,李繼遷有點瞧不起潘羅支,結果大意失荊州,混戰之中被流箭射中,身負重傷,黨項軍大敗。潘羅支收穫了不少馬匹、鎧甲等戰利品,凱旋而歸。

李繼遷兩次送鐵箭給潘羅支,向六穀吐蕃首領示好,潘羅支都沒答應。

這次潘羅支出兵教訓了李繼遷,展示了自己的實力。西涼知府丁維清覺得時機到了,可以讓潘羅支跟李繼遷坐到談判桌上,聊一聊「結盟」的事了。

◆將計就計

丁維清知道李繼遷這人就是個青皮無賴,為人處世反覆無常,嘴裏吐不出三分實話,最喜歡玩的就是詐降。

就拿打仗來說吧,打得過就打,打不過就跑,被堵住了就投降,投降沒多久,逮住機會就立刻造反。如此循環往複,往複循環,沒完沒了。

說起詐降,銀、夏諸州都巡檢使曹光實,就是死於李繼遷的詐降計。

當年曹光實在地斤澤襲擊了李繼遷,獲其母妻。李繼遷自知不是曹光實的對手,便到城門外詐降。曹光實信以為真,僅僅帶了百餘騎前往,在葭蘆川遭李繼遷突襲,殞命沙場。

有句話叫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既然李繼遷兩次主動遣使送上鐵箭,丁維清決定將計就計,讓潘羅支接受李繼遷的邀請,向李繼遷詐降,逮住機會,剷除這個狂妄之徒。

李繼遷對六穀吐蕃來說,一直是個危險的存在,潘羅支早想幹掉李繼遷,現在聽丁維清這麼說,覺得是個機會。

六月,潘羅支向李繼遷致信,詐稱會盟修好,要求歸附李繼遷。

收到潘羅支的信函,李繼遷這個氣就不打一處來。「當初請你你不來,現在自動找上門來,我呸!門都沒有!」

李繼遷嘴上雖然這麼說,其實他心裏也發虛,擔心潘羅支這是使詐。

在西平府鬱悶地休養了兩個月後,李繼遷又開始按捺不住了,他不顧自己箭傷未愈,決定出兵攻打西涼,報一箭之仇。

◆聲東擊西

《孫子兵法》云:「善守者,藏九地之下;善攻者,動九天之上,故能自保而全勝也。」為了甩開宋軍,一舉拿下西涼,李繼遷決定採用「聲東擊西」之計。

李繼遷「盡籍五州丁壯,大會諸族於鹽州」。他放出消息,揚言「我與西涼自來無事,向為萬山等族所誘,與之構隙,今六穀眾盛,難以加兵,不復進取」。聲稱自己即將進攻環州和慶州。

環州和慶州毗鄰長安,是長安城的西北屏障,真宗聞知,命在西面主持軍事的張凝嚴陣以待,同時調集西北各路軍隊馳援環州、慶州。

當宋軍在往環州、慶州集結之時,「游擊戰專家」李繼遷卻帶着自己的騎兵,向著環州相反方向的涼州疾馳而去。

誰也沒想到李繼遷會千里奔襲,攻打涼州。

咸平六年十一月,當李繼遷的大軍突然出現在涼州城下,六穀吐蕃首領潘羅支大驚失色,趁亂棄城而逃。

滄海橫流方顯英雄本色,危難關頭堪酬豪傑初心。西涼知府丁維清登上城頭,親自率兵抵抗,終因寡不敵眾,戰死當場,西涼府陷落。

李繼遷不費吹灰之力佔領涼州城,大獲全勝。此時,宋軍還在向環州、慶州全力集結,得知李繼遷調虎離山,聲東擊西,攻取了西涼,一個個大眼瞪小眼,全都傻了眼。

◆潘羅支詐降

都城涼州失守,潘羅支再次向李繼遷致信,請求會盟修好,聲言要歸附李繼遷。

軍師張浦懷疑其中有詐,建議道:「兵務慎重,貴審敵情。羅支倔強有年,未挫兵鋒,遽而降順,詐也。不若乘其詭謀未集,一戰擒之,諸蕃自伏」。

李繼遷此時佔據了西涼,自恃兵強馬壯,深信潘羅支是因為懼怕自己才來投降的。說道:「我得涼州,彼勢已促,力屈而降,何詐之有?況殺降不祥,爾勿疑,以阻向化之心。」

他讓張浦帶兵先返西平,以免後患,自己這就前去和潘羅支會盟,接受他的投降。張浦怏怏而回。

會盟大會,李繼遷時刻保持警惕,嚴密防範,雙方歃血為誓,結為同盟。李繼遷非常順利地拿到潘羅支的降表和會盟書,隨後率軍返回西平府。

此時,潘羅支秘密聚集了六穀部和者龍族數萬兵馬,在三十九井設下埋伏。

李繼遷一到,西涼伏兵四起。毫無準備的黨項兵奮起迎戰,李繼遷左眼中箭,傷勢很重,在眾人的掩護下,狼狽地逃回西平府。

天道好輪迴,蒼天饒過誰。

李繼遷一生狡詐,多次以詐降手段取勝,此次卻陰溝翻船,被潘羅支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偷襲成功。玩兒了一輩子鷹,最後卻被鷹給啄瞎了眼。

史載:「羅支陰集六穀諸豪及者龍族兵數萬,合擊之於三十九井,保吉大敗,中流矢,奔還靈州。」

潘羅支計敗李繼遷,使黨項羌的西進計劃受挫,潘羅支因此聲望大增。

◆咸平之治

至道三年三月,真宗趙恆即位為帝。第二年,他迎來了屬於自己的第一個年號——咸平。

咸平,天下到處都太平之意。隋人有詩云:「錫以蕃祉,永保咸平。」

為什麼用咸平?趙恆的用意很明顯,老爹趙光義的第一個年號叫「太平興國」,有其父必有其子,自己用「咸平」,同樣也是希望天下太平,國泰民安,風調雨順。

趙恆接手的的帝國,外強中乾,北面的遼國和西北的黨項虎視眈眈,戰亂不息,國內還時不時爆發一下農民起義。就是這樣的一手爛牌,聰明的真宗也能打出王炸。

趙恆勤於政事,任用李沆、呂端、曹彬、呂蒙正等能臣,政治清明,經濟繁榮,稅收富足,人文鼎盛,人口數量亦成倍增長,統治日益鞏固,國家管理日益完善,出現了難得的治世,人們將這一時期,稱之為「咸平之治」。

歷史總是驚人地相似,出現治世的原因,這幾點是必不可少的:

政治上君明臣良,治理有方,廣開言路,反腐倡廉;

軍事上國家統一,社會穩定,兵強馬壯,多有勝績;

經濟上愛惜民力,修養生息,降低賦稅,鼓勵生產;

文化上重視文教,厲行節儉,思想統一,團結奮進。

經濟的發展,首先帶動了人口的增加。太宗至道三年,全國人口是四百萬戶,到了咸平六年,達到六百八十多萬戶,短短六年多時間,人口增長了一半以上,土地耕作面積增至五億多畝。治世不治世,從人口快速增長的勢頭和土地面積都能可見一斑。

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咸平年間誠為多事之秋,天下一點也不太平。首先是北面的遼國年年來犯。其次西北的李繼遷,不斷地攻城掠地,殺傷不少宋軍,盡得定難五州之地。還有就是咸平三年在蜀地爆發的王均兵變,對大宋王朝的西南根基也是致命的摧殘。

一個年號用了六年,也沒能實現天下天平。

咸平六年年冬,真宗決定明年啟用新的紀年。宰相李沆從浩瀚的書海中尋出兩個閃著金光的大字——景德。

景者,大也,指皇帝的基業;

德者,得也。《素書》云:「德者,人之所得,使萬物各得其所欲。」皇天無親,惟德是輔。讓別人各有所得,收穫滿滿,豐衣足食,各展其能,讓萬物各得其所,這才是真正的德。有德則得,無德則不得。德高賢人聚,德重好運來。德,既是對皇帝的讚美,也是對皇帝行為的期許和考量。

太祖朝使用過乾德的年號;趙光義對太祖說:「江山在德不在險」,然而終其一生,也不敢用這個字作年號;聰明如宋真宗者,非「德」無以彰顯自己的皇恩浩蕩,非「德」無以彰顯自己的文治武功,福德恩澤。

景德之下,皇帝厚德洪福,播於四海八荒,惠及天下蒼生。

孔子曰:「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一個好的名字就是一個好的風水,人如此,國亦如此,取一個好名,可以為美好燦爛的前程錦上添花,甚至可以改變運氣。

◆李繼遷託孤

公元1004年的春節,如期而至,正月初一,真宗下詔改元景德。

大宋啟用新年號的第二天,景德元年正月初二,黨項羌的一代梟雄李繼遷,終因箭傷過重,在拖延了兩個月後,回力無天,走到了生命盡頭。

人之將死,其言也善。在生命即將結束的最後一刻,這位梟雄做了一個奇怪的決定,他告訴兒子阿移:「你不是我,你要上表歸附宋朝,不要與宋抗爭,即使宋廷一百次不同意,你也不要放棄努力……一定要讓宋朝接受你的歸降。」同時交代阿移,為了防止其他部族趁火打劫,自己的喪事要密不發喪。

接着又將親信張浦等跟隨自己多年的部下叫到身邊,囑咐眾位,一定要好好輔佐少主,見機行事,保住祖宗基業。

李繼遷生而英奇,長而剽悍。當繼捧入覲,夏綏傾覆,田無一成,卒無一旅,始奮其雄才,策其群力,激羌戎以先烈,約契丹為強援,盡復五州,懾從諸族,恢萬里之基,創累世之業,若非雄傑,孰能為焉。李繼遷用自己一生的奮鬥史,很好地詮釋了什麼叫有志者事竟成。

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的英雄,每個英雄也有其自身的局限。

古語有云:「善騎者墜於馬;善水者溺於水;善飲者醉於酒;善戰者歿於殺;善用刀劍者,死於刀劍之下;行詐術之人,必死於詐術之下。」世界本是一個圓,這便是命。

景德元年正月初二,這位黨項領袖,一代梟雄李繼遷,終因自己的傲驕,斷送了性命,走完了不屈的一生,時年四十二歲。

二十三歲的李阿移在李繼遷靈前嗣夏王位,改名李德明。他聽取了父親的遺命,對外封鎖消息,秘不發喪。

李德明,小字阿移,李繼遷長子。在少年時代就表現得非常深沉,頗有器度,善於權謀。

在李繼遷出奔地斤澤、創立基業的過程中,李德明一直隨父東征西戰。咸平三年,遼聖宗授予他為遼朔方軍節度使。

李繼遷一死,無人再能制衡六穀吐蕃和其他部族的崛起。幼主強臣,李德明一方面要拉攏朝臣,樹立自己的威望,扶植自己的勢力,一方面還要防範那些心懷不軌的部族和有實力的朝臣,夏政權迎來了最為艱難的時刻。

首領的突然離世,這個春節,黨項人註定過得不會愜意。在遠隔千里的京師開封,又是另一番景象。

◆天塌地陷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朝野多歡民康阜,千門萬戶懸彩燈。

這是大宋王朝第四十五個春節,景德元年在十二生肖上屬於甲辰龍年。

京師開封,物華天寶,瓦肆勾欄,簫鼓喧天,黼黻華裳,嘉會高堂。

正月十二,白天,邊關警報至京,威虜軍、莫州同時傳來戰報,「契丹奚王蕭觀音奴、南府宰相耶律奴瓜、皇太妃蕭胡輦等各率兵四萬餘騎,自鑒城川抵達宋遼邊境涿州,聲言準備修築平塞軍、故城、容城等城堡。」

真宗道:「敵騎利於野戰,聲言修城築堡,或非其意。」遂詔邊關州縣嚴密備戰。

是夜,就在人們沉浸在春節的熱鬧和喜慶之中,歡笑盡娛,樂哉未央,一場意外陡然從天而降——京師地震了!

沒人知道明天和意外哪個先到,景德元年註定是個不平凡的一年,大地,一次次露出它的猙獰。

正月十七,「是夜,京師地復震。」

正月二十三,「是夜,京師地復震,屋宇皆動,有聲移時而止。」

現在我們知道,開封並不在地震帶上,只是處於冀魯斷塊和豫皖斷塊兩個二級構造單元交界的凹陷內,不會發生六級以上的地震。此次地動屋搖,地下還一度發出轟鳴,由此可見,此次震級起碼在五級以上。

山河變色,草木同悲,地震損失如何,史書未載。北方房屋多半土牆夯築,這個規模的地震,免不了牆倒屋塌,生命轉瞬即逝,天寒地凍,百姓露宿街頭,京師到處,哀鴻遍野。

開封連震三次,一次比一次厲害,殘垣斷壁,滿目瘡痍,京師上下,人心惶惶。

西漢大儒董仲舒有言:君主統御四方,是上天所授,臣民反抗天子,就是反抗上天。君主為政應法天行德政,為政而宜於民,否則,天象就會示警,降下種種災異以警告君主。

真宗對宰相李沆道:「坤道貴安靜,京師震動若此,皆朕聽覽不明所致。」

李沆是真宗的老師,真宗這麼說,這是在打大臣們的臉。李沆急忙頓首叩頭,引咎自責,說招此天災,自己有不可饒恕之過。

真宗道:「朝廷命令,尤其應該謹慎,每出一令,不免遭到謗議,又不能把別人的嘴堵上,那樣更會堵塞言路。」

李沆低頭附和道:「人言可畏,人言可畏……。」

地震波向四面發散,災難在升級。

正月二十四,「冀州地震。」

正月二十五,平虜軍城中起火,焚民居廬舍甚眾。

又過數日,益州、黎州、雅州接連發生地震。

四月初三,「邢州言地震不止。」

四月十四,「瀛州地震。」

五月初一,「邢州言地連震不止。」

邢州位於中國五大地震帶的「華北地震帶」之上,看來,此次地震,邢州損失最重,真宗下詔,「賜邢州減田賦一半,免運送軍糧之勞役。」

沒什麼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的全國援助互動,更沒有啤酒飲料礦泉水、花生瓜子八寶粥,除了讓你少交一半的賦稅,少出點苦力,沒有多少實質上的物資援助,大宋朝廷的賑災僅此而已。

不久「詔修邢州城……賜邢州修城卒緡錢有差。」地震震倒了城牆,朝廷下令讓兵卒修復,朝廷賜錢獎勵。為什麼沒征派百姓服役?很顯然老百姓正忙着修復自家倒塌的房子,哪有閑功夫。

過了半年,本以為太平了,誰知又來了,十一月十八,「石州地震。」

一年九震,至今為止,景德元年也是中國有史以來地震記載最多的年份。

◆這事還沒完

《易經》有云:「在天成象,在地成形,變化見矣。」

古時講究天人感應,天象的變化預示著人間有大事發生,民間一向有「天上一顆星,地下一個丁」之說。古人認為國之君主、國母亦或重臣殤滅,天必降異象,或大地震動或天雨流星。

這次京師接連三次地震,接着冀、益、黎、雅、邢、瀛諸州也陸續發生地震。卻不想這事真有映射,景德元年三月十五日,李太后崩於萬安宮,享年四十五歲。

太后得病期間,真宗親調藥餌,每對近臣,憂形於色,說着說着,就會流淚。又多次張榜,以重金懸賞民間,遍求名醫,為太后診治。

皇太後過世,那也屬於國喪,喪葬禮儀相當繁瑣。真宗甚是悲傷,幾度哭暈過去。

第三天,百官三次上表請真宗治理國事,未准。

第六天,宰相李沆等人到宮門,見真宗依然甚是悲痛,接連五次上表。說北方和西北軍事吃緊,請求真宗上殿聽政。

三月初,邊關告急,文書頻傳,遼軍入侵,兵犯長城口。威虜軍鈐轄白守素與部署魏能合力將其擊敗,一路追過陽山,斬首級、獲器械甚眾。真宗詔賜二人錦袍、賞金帶,眾將士亦得不同賞賜。

如今北方未寧,西北麟府路也正吃緊,接連傳來戰報。先是柳谷川蕃部來犯,麟府路折家軍在折惟昌的帶領下,出兵擊退他們,擒獲一千三百餘人,斬獲甚眾;接着又奏報,在神堆打敗黨項兵,破其寨柵。

三月二十五日,真宗在崇政殿西廳,身着喪服哭着會見文武百官。

四月初一,為皇太後上謚號為明德。百官三次請求真宗到正殿理事,真宗這才採納眾臣的意見,正式理政。

然而天象映射之事還沒完。

又過了三個月,景德元年七月初三,宰相李沆在待漏院等候早朝。

古時用銅壺滴漏計時,文武百官須待漏盡,宮門開啟才可入朝。因此,宰相及大臣們在宮外休息的地方被稱為「待漏院」。

賢臣良將在待漏院等待早朝,他們想到的是如何讓百姓安居樂業;如何使四方夷族歸順朝廷;如何將戰亂儘快平息;如何墾地開荒;如何薦賢舉能;如何驅奸除惡;如何防災救災等等。

去年九月,呂蒙正因年老多病,自動請求解除宰相職務,大宋朝的宰相就剩下李沆一人。

景德元年地震頻發,如此多災多難,是所有人都不曾料到的。李沆成了救火隊隊長,事無巨細,大事小情,都得他來過問。眾人明顯感覺,這半年以來,李沆的頭髮又白了不少,人也顯得蒼老許多。

李沆坐着坐着,越來越感覺渾身不自在,大顆大顆的汗珠順着臉頰直往下淌。李沆知道,自己的老毛病又犯了,於是和眾文武打了個招呼,立刻起身打道回府,想着回去歇一歇,養一養就會好了。

宰相因病回府,真宗立即命太醫前往診視,派去撫問的使者相望於道。第二天,真宗又親自上門探視,賜白金五千兩,讓李沆好好養病。

誰知真宗這邊剛回到宮裏,就得到傳報,大宋朝的擎天博玉柱,架海紫金梁,宰相李沆已在家中溘然仙逝,享年五十八歲。

國失宰輔,如失左膀右臂,真宗當時就淚奔了,又換了袍靴,再次前往拜靈痛哭。

《群英歌》云:「趙普開國元勛,曹彬清雅仁厚。居正方重自持,熙載清介自守。潘美征伐多績,李沆先見知人。」

這人好好的,說沒就沒了。真宗對左右說:「李沆忠良純厚,始終如一,怎麼會想到他不享有長壽呢!」說完又哭了起來。

詔令輟朝五日,贈李沆太尉、中書令,謚文靖;錄其三弟、一子,甥及妻之兄子,皆賜同進士出身。

李沆作為太宗、真宗兩朝重臣,以清靜無為治國,注重吏事,尤為注意戒除人主驕奢之心,有「聖相」美譽。

太宗趙光義贊「李沆、宋湜,皆嘉士也」,又贊:「李沆風度端凝,真貴人也。」

真宗贊其:「卿真長者矣。」

一代能臣張詠曾云:「吾榜中得人最多,慎重有雅望,無如李文靖;深沈有德,鎮服天下,無如王公;面折廷爭,素有風采,無如寇公。」

王旦贊其:「李文靖真聖人也」;李贄在《藏書》中將李沆列為「忠誠大臣」;王夫之稱其為「宋一代柱石之臣」;《宋史》贊:「李沆為相,正大光明。」

雲山蒼蒼,江水泱泱,先生之風,山高水長。

然而,和此起彼伏的地震相比,死幾個至關重要的人,也沒啥大不了的,這些都不是這一年最大的災難。一場更大的滅國危機,已經在大遼國蕭太后和遼聖宗耶律隆緒的醞釀之下,洪水般洶湧而來。

永遠都不要指望,你的敵人會跟你講仁慈。趁你病要你命,落井下石,趁火打劫,在你流血的傷口上捅刀子,你想到的想不到的,都會到的。

成則興,敗則衰。蕭太后這娘倆,已經豁出去了,竟然拿國運當賭注,想要玩一票大的。

大遼要舉全國之精銳,傾巢南下,不搗開封,誓不罷休。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大宋那些年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軍事歷史 大宋那些年
上一章下一章

第一百二十二章 李繼遷之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