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七章 南州士之冠冕

第二十七章 南州士之冠冕

話說另一頭,韓嵩的書房雖佈置簡樸,卻不失典雅,他讓兒子將堆滿案幾的簡牘紙卷挪開,請曹操入坐。在接受了九卿印綬冠服后,或許是吃人嘴短,韓嵩也一改方才的安貧樂道,開始討好起曹操來。

「嵩當初就勸劉牧,以曹公之明哲,天下賢俊皆向而歸之,其勢必能滅袁紹,然後必定帶兵南向以擊江漢,到時候荊州絕不能抵禦王師。倒不如早日與袁紹絕交,舉州依附曹公,曹公必然會重待劉牧,這才是真正的萬全之策,可惜他不聽諫,自取衰敗啊。」

王粲這後生不落下風,說道:「韓公,就算劉景升負隅不降,丞相依然寬宥了其子,劉琮兄弟皆得封侯,准許回兗州山陽故里,依舊能長享福祚,子孫晏然。」

「丞相大度!」

曹操擺擺手:「德高,今日攪擾你休憩,除了要拜君九卿之職外,還想請你舉薦荊州有治國才能的賢士大夫。」

韓嵩推辭說:「嵩雖暫行大鴻臚之任,但九卿平素並無察舉之權,豈敢僭職?」他抬起頭看了曹操一眼,見他態度堅決,又道:「若丞相執意如此,那嵩便舉兩位能直言極諫的『賢良方正』。」

這韓嵩雖號稱要遠離官場,不好富貴,但對於朝廷典章還是頗為熟悉嘛。和茂才孝廉這種每歲都有的常舉不同,「賢良方正」乃是漢朝的特舉。遇上災異之類,皇帝才會下詔令三公及中二千石、二千石、郡國守相推薦,九卿當然也有這資格。

韓嵩道:「其中一人丞相見過,正是當初嵩奉劉牧之命去許都朝貢時,同行的主使,荊州別駕,零陵人劉始宗。」

別駕,是州府中總理眾務之官,別看秩祿才四百石,權力卻很大,相當於州刺史的副手。因其地位很高,出巡時不與刺史同車,別乘一車,故名別駕。

「原來是劉先!此翁不是劉表的死忠么?能被朝廷大用?」曹操聞言不樂,他對這個劉先印象特別深刻,那次其與韓嵩聯袂出使,韓嵩和和氣氣,對曹操十分恭謹,劉先則相反,表現得不卑不亢,幾度回懟曹操的問話。

韓嵩道:「丞相有所不知,當初正是劉始宗與嵩共勸劉牧舉州北附,至於他在許都朝上說的話,其實言不由衷,只是為了對得起劉牧正使之職罷了,其內心還是向著丞相的。」

「原來如此。」曹操道:「看來劉始宗是荊州的『晏嬰』啊,出使則不辱君命,歸府則日夜責諫其君,他如今不在襄陽和江陵,不知去往何處?」

韓嵩道:「前年見劉牧二子爭立,劉始宗知情勢不妙,便推辭以病老,如今避於孱陵。」

聽到這曹操看了杜襲一眼,杜襲會意,介紹劉先的家世背景:「丞相,劉始宗出自烝陽劉氏,是長沙刺王之後,其高祖為孝平皇帝時的烝陽侯。」

原來是長沙王一系,那比起劉表這前漢宗親,劉先和當朝天子的親戚關係還更近一些。曹操是很喜歡搞一些漢室宗親充塞於閑差上的,好堵那些懷疑他要行王莽之事者的悠悠眾口。

於是曹操遂定道:「既如此,可徵辟劉始宗入朝為尚書左丞,助荀文若總領尚書台綱紀。」

尚書左丞也是四百石官,看似平調,其實從地方入朝中,還是在尚書台這種中樞,可謂高升了。不過目前尚書台也早就被架空了,真正的決策權,都在「丞相錄尚書事」的曹操手裏攥著呢。

接着韓嵩又舉薦了昔日劉表的「治中從事」鄧義,這也是州牧、刺史手下的高級佐官,權力僅次於別駕。

聽完鄧義的事迹后,曹操遂捋髯言:「寧折不彎,此骨鯁之臣也,可拜為侍中。」

侍中名為備顧問應對,拾遺補缺,其實早就是清閑之官了。如此看來,劉先、鄧義都沒得到什麼實質的權力,但不論如何,韓嵩可算是將自己的兩位「同志」舉薦入朝了。

荊州人會贊他的得勢不忘故朋,朝堂諸君則會誇他舉薦得人,因為這兩位確實不俗。而劉、鄧日後也能在許都為官,與自己互為表裏,間或提攜下對方子弟,大家共同進步嘛!那樣本是寒門的韓氏向冠族轉變,就更加順利了,或許到了下一代,真能變成「義陽韓氏」呢。

韓嵩本以為自己這小小的「樹黨」也就到此為止了,不料曹操竟又給他送上一份厚禮。

卻聽曹操道:「劉景升州有大能而不能盡用,而我則不然,恨不得張磔網羅,盡收主客之士。德高只舉薦了兩人,恨少,恨少啊!荊州的江湖之中,不知還有多少俊才呢,野有遺賢,是執政者之過也,德高,你可不能讓我失職啊。」

韓嵩一愣:「丞相的意思是……」

曹操道:「德高方才不是提到了汝南許文休么,他當年在汝南時,與其從弟許子將(許劭)在平輿縣清河之畔搞過『月旦評』。」

曹操當年還不出名時,就曾經大老遠趕到汝南,卑辭厚禮,欲求得許劭一評以提升名望。

許劭剛開始瞧不上這個閹豎之後的毛頭小伙,只不理他,曹操按劍威脅,許劭這才瞥了一眼曹操,又瞧了瞧他手上的劍,微微一笑,留下一句讓曹操狂喜的話。

「君,清平之奸賊。」

「亂世之英雄!」

三十多年了,這十一個字依然深深烙在曹操心中,尤其是后一句,是它們在潁川、在雒陽、在酸棗汴水、在兗州、在許都、在官渡,始終左右著曹操的每一次抉擇。

時至今日,曹操真想再見許劭一次,然後當着面大聲告訴他:

「許子將,君沒有看錯,我曹操,確實就是那唯一能掃平這亂世的,大英雄!」

只可惜,許劭死得早,十多年前就病故在流亡的路上。而他亡后一年,曹操才迎漢帝於許都……這往後曹司空、曹丞相的種種豐功偉績,掃除群凶,許劭更統統看不見了。

拋卻心中的遺憾,曹操繼續道:「而當初天下談起這一類品評識才的『拔士者』,咸稱郭、許,南則許劭兄弟,北有德高的老師,郭有道先生。」

韓嵩點頭,他,也是被老師一句評語點拔而起的微末貧士啊。

「德高傳承師業,聽說早年也在荊州與群賢一起核論鄉黨人物,擢拔了不少尚不知名的士人。」

曹操笑道:「如今德高既已脫困,且為漢九卿,而我又正需要人才,德高何不在江陵重操舊評。對於那些心向朝廷的荊土冠族子弟,還有明白大勢,不仕於劉表,更未與劉備勾結的客籍奇才做一一點評呢?好讓我知其優劣,各盡其用。」

曹操這是想在蒯、蔡壟斷的荊州官場,培植起以韓嵩為首的「清流」的勢力,如此才方便制衡。

「這……」韓嵩聽明白后,內心一時激動不已。

作為郭太的學生,韓嵩最清楚不過,「拔士者」會被所評士人感恩戴德,尊敬程度僅次於舉主、恩師,若真的得勢了,更會備禮物回訪拜謝,自稱「門生」,覺得是評主的一句話讓自己「登龍門」。他們得官后,報效於曹操之餘,也會感激自己,今後入了朝,更少不得要照拂韓嵩的兒孫們了……

但,這心思只動了一下,韓嵩抬眼看到曹操那對黑不見底的眸子,就立刻將它收了起來。

「不妥,不妥,大批荊州主客士人都要成為我的『門生』,若真如此,我便樹黨太過了。」

《易》:曰日中則昃,月盈則食。枝繁葉茂招人忌憚,當心被曹操事後變了心意,直接將他家這棵樹砍嘍。

韓嵩尋思,自己倒不如將這遍撒於荊州的人情,集中在一個人身上:一個現今最需要自己扶危濟困的人。如此既能避免曹操日後猜忌,以那人的才幹本領,日後大概率會發達,一樣能給予韓家巨大回報。

於是韓嵩推辭道:「丞相謬讚了,嵩當年在襄陽漢水魚梁洲上參與品評,其實不過是湊數,真正的評主,是家住魚梁洲的兩位賢者啊。」

「一位是沔南隱士龐德公,為人清雅而不好富貴,劉牧親自登門辟請而不就。他對荊州本地士人最為了解,總是能給他們取一個最合適的名號。」

「一位是潁川名士司馬德操,學識廣博,離鄉避難后,便與神交已久的龐德公為鄰,兄事之,龐德公稱他為『水鏡』,意思是有知人之鑒也。德操嘗在襄陽官學教授古文經,從南陽到益州,都有人不遠千里持束脩來拜師。而德操對外州之士的才幹高低,尤其瞭然於心。」

「這兩位,難道不比嵩更適合來做評主么?」

曹操搖頭道:「誠如德高所言,此二人確實是高士,尤其是司馬德操,我早就聽荀公達(荀攸)提起過。於是抵達襄陽后,也派人去尋訪過這兩人,但司馬德操已老邁不堪,我剛在長坂大破劉備,回師時就聽到他病故的消息。」

「而龐德公卻是在三個月前攜其妻登鹿門山,說是去採藥,這之後再也沒出過山,他的兒子也說不清去向。民間或言已死,或言隱居,甚至有說龐德公修道飛仙的……倉促間如今能尋來?德高切勿推辭!」

韓嵩卻是鐵了心要遠離這差事,嘆道:「非是嵩不願助丞相取賢,只是老朽身居牢獄數年之久,對外界變化一無所知,已不能盡曉荊州的賢才後進了,更別說新近從外州來的流寓之士。」

「這件事,還是交給年輕俊才來做罷。」

曹操不樂:「噢?除了德高,誰還能擔此重任?」

韓嵩笑道:「那人,在南郡年輕之輩中,名望第一,在諸後生之右。」

「他還是司馬德操最得意的弟子,被德操讚歎為『南州士之冠冕』。」

「他更是龐德公的嫡親侄兒,德公賜號曰『鳳雛』。」

「此人正是如今的南郡功曹,龐統、龐士元!」

……

而此刻的郡守府廁中,徐庶也從驚愕中緩過神來,並控制住自己使出遊俠手段將此人制服在地的衝動,因為他辯出了這熟悉聲音的主人身份,只低聲罵道:「龐士元,你這是何意?」

「哈哈哈哈。」

黑影見身份被識破,也不裝了,低聲笑了幾聲后道:「許久不見,故尾隨而至,來嚇嚇元直。」

徐庶冷笑:「原來在腌臢之地唬人,是汝等南郡冠族認為的雅事?」

「是統唐突了,還望元直兄恕罪啊。」

龐統在黑暗中給徐庶作揖,順便提醒道:「但元直,你褻褲還沒提上呢!」

「你……」

徐庶都不知道該氣還是該笑,索性轉過頭,繼續將憋了許久的尿撒完。而龐統就在一旁背過身去負手而立,只聽着稀里嘩啦的水聲。

徐庶倒也不尷尬,反正他當年在水鏡先生門下求學時,住在魚梁州對岸白沙曲的龐統也經常會過來,有時夜裏就不走了。龐統雖出身冠族,卻不拘禮節,與身上還有些遊俠習性的徐庶挺合得來,二人關係親密到喝了酒後經常同榻而卧、抵足而眠,尿在一個溺桶里。

孔明就不一樣了,他為人雅度,身上有種令人不敢褻瀆玷污的氣質,偶爾到魚梁州,也總是含笑着拒絕龐統那三人同睡,徹夜攀談的建議。

哎,說起這個,徐庶又想到,他們的師長,同時也是忘年的朋友水鏡先生司馬德操,已經不在人世了。徐庶隨劉備南渡漢水時,趕去水鏡先生家看過,想帶他一起走。

但那會司馬德操已經老病得無法下榻,曾經的清雅名士彷彿只剩下一具虛弱佝僂的形骸,徐庶遂只能含淚拜別。等到他投入曹營時,才聽辛毗說,司馬德操在曹操佔領襄陽后第三日便病故了。

只不知,龐統是否已聽說了這個消息?雖然戰亂尚未平息,交通也被曹軍後續部隊阻塞,但他們這些冠族的消息渠道,一向是頗為靈通的。

雖然曾親密無間,但自從徐庶去新野投入劉備麾下,而龐統也被徵辟為南郡功曹后,二人便已好多年未謀面了。

如今再會,龐統一照面就道破了孔明聯江東的策略,這其實不難,曹操幕府的杜襲等智士,時間一久也能看出來,還是被徐庶「玄德南奔蒼梧」的情報給誤導了。

「但我詐降內應的算計,士元又是從何得知?莫非他是故意詐我?」

徐庶在短短的當口想到了這些,等提上褻褲,整理好衣裳,他先問龐統:「士元,郡府眾人都說你告病,公務由縣功曹代勞,為何卻還能混進來?」

龐統道:「病癒后趕來,門口曹兵見到我印綬齊全,身着官服,搜身也未發現什麼兇器,便放我進來了。」又笑道:「既然知道元直也在此,我怎能不來見一面呢?」

徐庶正色道:「德操先生亡故一事,你可知之?」

龐統斂容,嘆了口氣:「已知矣,吾父從襄陽捎信來江陵。」龐統父親就是龐德公的二弟,做過縣令,後來受兄長影響,急流勇退,專心經營龐氏的產業莊園。

徐庶道:「師長逝,士元不悲傷么?怎麼還有心來戲弄我。」

龐統說:「聞訊當日是很難過的,只欲流泣,但又想起先生在時,與吾等談論生死,他很欣賞莊子,常言:生死不過須臾。」

「於是我便收起淚來,奔出宅邸,跑到天地之間,放嘯長歌以當哭!以此送別德操先生。」

這就是龐統行事的作風啊,不了解他的人,會將他當做一個狂悖之士,但徐庶明白,他種種行為都發自真心,徐庶也露出了微笑:「若德操先生聽到你的歌,他一定會說……」

龐統與徐庶同時說出了那熟悉的兩個字,司馬德操的口頭禪:「佳!佳!」

二人還是如此默契,不由相對哈哈發笑,若此刻有郡府小吏鑽進廁中,看到這兩個傢伙的樣子,定會對他們投以異樣的目光。其實徐庶和龐統,都非常懷念當初在魚梁州求學時,那段與水鏡先生、諸葛亮一起泛舟褰裳,率爾休暢,師徒四人歡情自接的時光。

但那都是過去的事了,如今的他們,還能剖心置腹么?

笑罷之後,徐庶收斂神色,問起自己最關心的事:「那麼,士元,你方才所言何意啊?」

龐統卻反問:「元直問的是孔明那句,還是關於你降曹之事啊?」

徐庶嘆息:「士元何必明知故問呢?」

龐統遂拊掌道:「前者,了解孔明的人自然能領會,一猜便知;而後者,我雖不曉究竟,但只覺元直降得有蹊蹺,故用詐言試探耳!」

徐庶很想將自己的計劃全盤托出,甚至拉龐統來協助自己,那樣一定能增加舉事成功的可能!但他很清楚,和自己這外鄉單家子不同,像龐統這樣的荊州本土冠族子弟,家大業大,很多時候對未來的抉擇考慮得更多,是不能由著自個性子來的,不說別的,龐統老父和堂兄龐山民一家,還在襄陽呢!

所以徐庶只能先設法欺瞞龐統,等慢慢試探出他對未來的計劃后,才能考慮更多。

但想瞞過龐士元何其難也,他太了解徐庶了,而當年徐庶做出北投劉備的決定時,還曾邀約過龐統,對其大讚劉備英雄了得……所以也不好用欺騙曹操的那些話來敷衍,徐庶只能半真半假地嘆道:

「士元不知道么?長坂之敗,我老母被執,只能北詣曹公,還能有什麼辦法?」

龐統這才恍然:「竟是如此,現在如何,伯母無恙吧?」

徐庶苦笑:「家母尚好,只是被曹丞相扣在當陽,作為人質,我便只好屈身於曹營。」

龐統唏噓:「真是讓元直為難了,你可是很欣賞劉玄德這位『當世之英雄』的,自稱要輔佐他成就齊桓晉文之業,如今卻得為其死敵效力。」

龐統話語里仍充滿懷疑,但沒有深究,只問起另一事:「我今日來會元直,卻是想詢問吾弟龐林下落。」

「吾父信中說,仲叢在劉玄德到襄陽城下駐馬呼喊時,便棄了州吏的職務,帶着妻女,出城隨他妻兄襲文祥同去了。元直既然經歷了長坂一戰,可知仲叢一家下落?不會死於亂軍中了罷!」

龐林和他妻子襲氏啊,徐庶還真知道,龐林在襄陽做劉琮身邊的文書吏,他這些年目睹劉表父子的種種無作為,對以一己之力扛起荊州北部防務的劉備十分欽佩。加上妻兄襲禎在去年投入劉備麾下,成了徐庶同僚,龐林就更受影響了,這才有衝動之下不顧宗族,毅然南行的舉動。

而在長坂,龐林也和他的妻女失散,只狼狽地追隨劉備到達江津。在徐庶決定為了母親北還時,劉備甚至將襲禎、龐林也喊來,告訴他們,可以與徐庶一起走,去尋找妹妹、妻女,自己絕不會怪二人。

但伱猜龐林說了什麼?他竟搶先道:「若愛妻與吾女死於亂軍,我當追隨將軍,好為她們報仇;若二人僥倖生還,被曹軍俘虜,吾兄龐士元尚在,必能庇護她們,我何憂也?」

見龐林如此堅決,襲禎也受他鼓舞,決定跟劉備走到底。

徐庶入曹營後向辛毗打聽,才得知龐林的妻女果然被曹軍所擄。他為其求情,而辛毗在看了徐庶奉上的名單有龐林后,遂下令將這對母女作為人質,在當陽和徐庶的母親、劉備二女一同看管起來,也算避免了襲氏被曹兵玷污的命運。

徐庶將這些事原原本本告訴了龐統,直聽得龐統苦笑道:「只可憐我那弟妹,竟嫁了一個這樣拋棄妻女的丈夫;也可憐我老父,竟生了一個不顧宗族安危的兒子;更可憐我自己……有弟如此,不如無有!」

「虧得有元直說項,我替不肖弟拜謝了!」

說着龐統竟真的要在這骯髒的廁中下拜,徐庶連忙扶住他,一時間念頭百轉,越發覺得,龐統是可以和自己站到一條邊,共同謀划「曹操敗后」的舉事,將在當陽的人質一併救下。

「士元還是先擔心自己罷。」

徐庶遂故意以言語激之:「曹丞相已得到了追隨左將軍而去者的名單,汝弟龐林赫然在列,曹公令襄陽曹軍緝捕汝父,查抄莊園、土地。」

徐庶危言聳聽道:「若是叫曹軍知道你就在江陵為吏,還敢混入府中,負責宿衛的武衛營定會將你當場擊殺。士元還是快走吧,明天一早逃出城去,先留着這有用之身,再想辦法聯絡龐氏的姻親故舊,找機會營救家人!」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匡扶漢室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其他 匡扶漢室
上一章下一章

第二十七章 南州士之冠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