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宰相寇準

第24章 宰相寇準

立后風波過去,後宮一場風平浪靜。且按下後宮之事,卻回來說朝中諸臣們。

自澶州回來后,老宰相畢士安便因病重去世了。宰相之位空缺,趙恆升了參知政事王旦與寇準同殿為相。

王旦多年來為副相,輔佐過李沆、呂蒙正、畢士安等老相。在澶淵之盟時,正是最緊要關頭,忽然傳來留守京中的雍王元份忽然重病的消息,當時畢士安立刻舉薦王旦回京主持大局。王旦快馬回京,持聖旨直入禁宮,與元份連夜進行交接壓住局勢,日夜住在行衙之內辦事,京中除有關人員外竟全不知道東京留守的人事變動。直到趙恆御駕回京,王旦之子在迎接聖駕時,忽然看到父親竟是從宮中率隊出迎,也嚇了一跳。王旦多年政績出色,又經此一役,深得趙恆的信任,因此畢士安病倒之時,趙恆與畢士安同時想到了王旦。

畢士安一病,寇準本以為自己可以獨相,不想趙恆又任了王旦加以鉗制,心中甚為不服,每於趙恆面前,攻擊王旦。

趙恆不勝其煩,這日回到嘉慶殿中,便說起了朝中的兩相之爭,說了一會兒,便端起茶來喝時,忽然發現:「咦,小娥,你今日為何一日不發?」

劉娥微笑道:「一國之相,執宰天下,臣妾一婦人爾,焉敢妄評!」

趙恆把茶一放,笑道:「朝臣們說什麼的都有,倒把朕鬧暈了。朕今日倒想聽聽你一個局外人,有什麼看法?不許躲懶,朕今日非叫你講不可!」

劉娥笑道:「臣妾只得一個躲懶的方兒,官家偏教不許躲懶,這可叫臣妾難說了!」

趙恆眼睛一亮:「好,且聽聽你這個躲懶的方兒!」

劉娥執壺又倒了一杯茶,笑吟吟地奉上道:「常言道解鈴還須繫鈴人,他們二人自己的事兒,還是讓他們自己解決好了,官家何必傷這個腦筋!」

趙恆微微一笑:「怎麼說?」

劉娥俯身在趙恆耳邊細細地說了一通,趙恆喜得道:「好好好,卿真是虞卿再世陳平重生啊!」

過了一個月,趙恆召來了寇準,行禮賜座已畢。

寇準又道:「官家,臣還是認為,王旦是才學平庸,雖然在朝中人緣很好,卻只不過是和稀泥打哈哈,做得一個老好人罷了。無卓越才識,無獨立見解,只堪為副相,不能獨擋一面。他為首相統率百官,只怕不能叫人心服,若是百官人人學他這樣唯唯諾諾,只怕朝中儘是庸官了。」

趙恆凝視着寇準:「寇準,這就是你眼中的王旦嗎?」

寇準昂然道:「正是!」

趙恆看着面前兩疊如山的奏摺,笑道:「你想不想看看王旦是如何評價你的?」

寇準冷笑道:「無非是評臣太過剛愎自用,獨斷專行,不將他這個丞相放在眼中罷了!」

趙恆將右手邊厚厚的一疊奏摺一推道:「這就是王旦與你同殿為相半年來,針對你的所有奏摺,你自己拿去看看吧!」

寇準接過奏摺,帶着一種漫不經心的態度,打開第一本奏摺,然後,一本本地翻看下去。他的臉色,從起初的輕慢,漸漸變得不安,變着窘迫不安,臉色忽青忽白,到最後已經漲成紫紅色了……

這是王旦自上任以來,為寇準所做的各類辯護舉薦擔保奏摺共四十三件,分析細緻,指出寇準雖然確有犯其中種種,但為小節,同時又列舉其種種政績功勞,更進一步將趙恆一軍,以為仁厚之君,方能舍短用長,成就一代功業;同時更有數封奏摺,舉寇準才能,力保寇準安居相位,自己願為副相輔佐。最後一封奏摺寫道:「官家賜彈劾寇準之章問臣,臣以為此中種種,皆為寇準好人懷惠,又欲人畏威,皆大臣所當避,而准乃以為已任,此其所短也。然文官好名,武官好財,直臣無忌,順臣無膽,人有長短,此皆常性也。知臣莫若君,惟明主擇長用短。功大於過,建樹大於疏失,皆能用也,然非至仁之主,孰能全臣下之終!」

寇準看完,出了一身冷汗,此中種種皆是王旦從別人的彈劾件上一一反駁為他辯護的話,而且也的確是指出他的種種疏忽之處。他自己為人剛愎自用慣了,竟不知自己平時種種不經意之所為,若是教人上綱上線,竟是無數大罪。然細細想來,自己確有粗疏無忌之處,若是細究起來,論個「無人臣之禮」的名目,確是跑不了的。然王旦奏摺,將對方奏摺上事,一件已經上綱上線之事,又化為性格粗疏之小事,將種種連自己都不能為之辯解的事,或辨解掉,或乾脆以一句「聖主能容」的大高帽送上去給趙恆消掉。

寇準將奏摺恭恭敬敬地送上去,退後一步跪下請罪道:「臣慚愧,臣不及王旦器識雅量也,此才是丞相度量。」

趙恆微笑道:「朕知道,你口中服了,心中卻未服。你且起來罷!」他拿起手中另一疊奏摺道:「王旦保你,是因為朕還沒有給他看這疊奏摺。這是你所給朕上的有關王旦的奏摺三十五封,你想不想看看,王旦看了這些奏摺,會有什麼反應!」

寇準冷汗潸然而下,想一想自己若換了是王旦,平時不斷地為這個人說好話,要是一下子知道這個人竟然一直在說自己的壞話,真是神佛都會嗔怒。

趙恆揮手,令寇準轉入一旁的屏風后,又召來了王旦。

王旦行過禮后,趙恆又以方才對待寇準的話,照樣與王旦說了,也同樣將另一疊奏摺給王旦看了。王旦慢慢地翻看着,或者是年紀稍大的緣故,王旦的反應比寇準平靜多了。

看完了奏摺,王旦也如寇準一樣,將奏摺呈上去,並退後一步請罪道:「微臣慚愧!寇準所說,確是有理,臣過於中庸,不能如他這般直言敢諫,這是臣的短處。他所指出的每一件事上的過失,確實都是真的。」

趙恆看了屏風后一眼,故意道:「王卿每每直說寇準的長處,寇準卻每每指責你的過失,你有何感覺?」

王旦從容道:「臣輔佐李相、呂相、畢相等,做了很久的副相,在位時間久,經手的事件也多,因此上過失必然比別人更多,這本是實情。寇準為人忠直,並不因為臣與他身為同僚的緣故,而向官家隱瞞臣的過失,這正是臣之敬重他的地方!」

話猶未完,寇準已經從屏風後轉了出來,向著王旦跪下道:「王相,寇準慚愧!」

王旦忽然見寇準自屏風後轉出,愕然片刻,恍然大悟,向著趙恆磕頭,顫聲道:「官家真是仁德之君。臣、臣感懷無地!」

趙恆親見自己導演的這一出兩相和圓滿成功,不由欣慰大笑。戰國時有廉頗與藺相如將相不和,幸有名士虞卿設計,將藺相如為國相讓之心轉告廉頗,廉頗負荊請罪,將相和傳為千古美談。今日劉娥設計,卻又把將相和的故事今日重演,讓寇王二相交好,朝局大安。得意之下一時忘形道:「卿等不必謝朕,此乃德妃所獻的妙計也!」

寇準錯鍔道:「后妃不得干政,官家豈可聽婦人之見?」

趙恆不想此時一團高興的局面,卻被寇準一言而弄得老大不舒服,沉下臉來道:「與國有益的事,何人不能提議,何言不可採用!你堂堂宰相,卻無容人之量……」他說這裏,猛然住口,已經是顧及了寇準面子。

寇準大為難堪,他的性子極烈,更不能忍受此語,方上前一步想要開口,旁邊王旦卻搶前一步道:「萬歲教訓的是,臣忝為宰輔,不能善處臣僚之間的關係,實是有負聖恩,慚愧無比!」

寇準只得退後一步道:「臣也告罪!」

趙恆勉強一笑道:「你們兩位同心協力,輔佐朝綱,便不負朕今日這一番苦心安排了!」揮了揮手:「你們下去吧!」

半個時辰后,劉娥端坐嘉慶殿,聽着張懷德把剛才御書房之事稟報之後,點了點頭:「知道了!」

劉美之妻錢惟玉正坐在一旁,與她下着棋,見劉娥聽到寇準說到「豈可聽婦人之言」時,眉毛跳一下,然後無聲無息地嘆了口氣,轉而若無其事的繼續下棋。

錢惟玉低下頭來,也視而不見、聽而不聞地繼續下棋,過了片刻,走了一著棋道:「這馬橫在這裏,娘娘每走一步都要礙著,打算怎麼辦呢?」

劉娥淡淡一笑,走了一步道:「我的炮走這裏,不就把你的馬移到這裏不擋路了嗎?」

錢惟玉笑着也走了一步道:「可是我這相走上,不就把馬替下來了嗎?」

劉娥嘆息道:「太遲了,此時我的車已經直逼中軍,這馬走回來的時候,棋局已經結束了。」

錢惟玉微微一笑,拂亂了棋局站起來道:「娘娘棋力高超,臣妾口服心服。」

劉娥接了雷允恭端上來的茶,輕拂著茶湯上的白沫,半晌才道:「我累了,就不留嫂嫂了!」

錢惟玉行了一禮,無聲退出。

過了數日,資政殿大學士王欽若抱了新修成的《歷代君臣事迹》全卷目錄進殿來。

王欽若字定國,他外貌醜陋,個子矮小,而且脖子上長著一個肉瘤,初見之下,未免教人厭惡輕視。然而他口才極好,天下大事、歷代功過,皆可隨口道來,但與他相談一會兒,便會讓人產生「以貌取人,失之子羽」的感覺來。

王欽若文才極好,十八歲那年,正是太宗皇帝親率軍進兵太原,他作《平晉賦論》進獻,令得太宗皇帝大為讚賞。他少年成名,未免有些狂放,在太宗淳化三年時,他三試皆表現出色,已經在殿試后被定為狀元。誰知道放榜之前,他和同中一甲的同窗好友許載兩人高興過頭了,跑到酒樓里大喝了一頓,被告了狀說他縱情喝酒,袒腹失禮,太宗大怒,結果一個到手的狀元就這麼丟了。王若欽大受大擊,此後變得心思隱藏,待人處事便多了幾分防備戒心。

早年為官時,他尚是存着為國為民的心思。雖然丟了狀元,改判亳州判官、監會亭倉時,當年天久雨,谷難干,倉司以老百姓送來的谷不幹拒絕收納。好些人遠道送來因候收糧用盡盤纏,走投無路。王欽若知道后,令倉司全部收下,卻又防著這批不夠乾燥的穀子不致霉爛變質,就另放一處,又奏請凡來倉要糧者,不分先後,一列先支濕谷。就這樣,把一件隱含危機的事情解決。

此奏摺上呈后,趙恆見疏大喜,說他肯憐惜百姓,有相才,改判三司,后升任大理寺等,他上書清冤案空刑獄減冗官去蠹吏,歷任里頗有政績,因此屢次升遷。直到澶淵之盟時,因為上奏移駕江南,被寇準斥為奸佞,更將他調到宋遼交鋒最激烈的天雄軍去做知府。令得王欽若大恨,心想政見不同乃是常情,寇準竟因此想將他置於死地,實是狠毒,於是存下一份恨意來。他也是有才之人,到了天雄軍后卻也能號令三軍奮勇作戰,打退過遼人數次進攻,因此又被趙恆調回中樞。

王欽若回到京城,知道寇準在朝必沒有他的出頭之日,因此上辭了趙恆要他作副相的旨意,只肯接受一個大學士之職,自請與楊億、錢惟演等人一起,將歷代君臣事迹,採摭銓釋了經、史、《國語》、《管子》、《孟子》、《韓非子》、《淮南子》、《晏子春秋》、《呂氏春秋》、《韓詩外傳》和歷代類書、《修文殿御覽》,分類編纂。用編年體和列傳體相結合,共勒成一千一百零四門。門有小序,述其旨歸。分為帝王、閏位、僭偽、列國君、儲宮、宗室、外戚、宰輔、將帥、台省、邦計、憲官、諫諍、詞臣、國史、掌禮、學校、刑法、卿監、環衛、銓選、貢舉、奉使、內臣、牧守、令長、宮臣、幕府、陪臣、總錄、外臣等三十一部。部有總序,言其經制,歷時三年,已經全卷修訂完成。寇準見王欽若只是修史,不曾問政,倒也不把他放在心中。

趙恆對此書甚為重視,如同當年太宗親訂《太平御覽》,時時關注此書的修計過程,至全卷完畢,下詔更名為《冊府元龜》:「冊府」是帝王藏書的地方,「元龜」是大龜,古代用以占卜國家大事,意即作為後世帝王治國理政的借鑒。

王欽若進來前,卻為寇準提撥了幾名官員,趙恆正召了他來問道:「朕看這幾名官員,照例資歷功績都不夠,不知你為何破格提拔?」他本是循常問問也罷了。

誰知道寇準卻道:「臣認為,臣身為宰相,自有進賢能退庸才的權力。若是事事依例而行,那不過是一個小吏的能力罷了!」這竟是叫皇帝不必過問。

趙恆素來不擅言辭,有時候聽得臣下們滿口大道理,雖然覺得不喜,卻也一下子得再找個人來反駁才行。那日澶淵之盟前陳堯叟王欽若力主南遷,趙恆聽着不入耳,因此找了寇準來反駁。如今被寇準一句話,也噎得說不出話來,他是知道寇準性情的,也無心再理會,揮揮手令他下去。卻見寇準直著脖子出去了,趙恆看着他的背影久久不語。

正在此時,王欽若捧了編寫的《冊府元龜》新卷出來,趙恆亦如太宗修編《太平御覽》一樣,對此書的修編進度也是親自過問。見寇準昂然直出,趙恆看着他的背影半晌不語,心中已經有數了,這邊放下書卷,漫不經心地說了一句:「寇相又有什麼事情,頂撞官家了嗎?」

趙恆強笑道:「這個又字說得可笑,人君自能容諫臣,卻也算不得頂撞。」

王欽若卻笑道:「這又是王相做老好人,次次拿這話打圓場。官家這般容忍寇準,不過是以為他在澶淵之盟中有功於社稷嗎?」

趙恆意外地看了一眼王欽若:「你這話又怎麼說?」

王欽若微微一笑:「澶淵之役,官家不以為恥,反而認為是寇準有功,豈不怪哉!」

趙恆收了笑容,沉聲喝道:「王欽若,你且說個明白!」

王欽若跪下道:「臣素習史書,《春秋》上說,所謂城下之盟,實是屈辱無比。在遼軍兵臨澶州城下之時,官家以萬乘之尊正在澶州城中,與遼人訂立了城下之盟,怎麼不是恥辱呢?」

真宗的臉立刻變得鐵青,不再說話。

王欽若見勢再進一言道:「寇準從來好賭,是個很資深的賭徒,賭徒通常在錢輸得快沒有的時候,把剩餘所有的錢全部押上去做最後一博,這叫孤注一擲。官家以為寇準請求御駕親征的目地是什麼?他是危難之時立為宰相,卻拿不出更好的退敵之策,只有把自己手頭的全部賭注都押上,那個時候,他能夠押得上的,只有官家。官家就是他的孤注,北伐澶州若是成功,功勞自是他的,北伐澶州若是失敗,那所有的危險——」他偷偷瞄了一眼真宗的臉色,大聲道:「這辱君喪國所有的危險,卻都是由官家承擔了!」

真宗渾身一震,一拍御案喝道:「大膽王欽若,竟敢口出妄言?」

王欽若卻道:「官家聽說過馮道這個人嗎?」

趙恆一怔:「馮道?」馮道此人,他自是知道的。

馮道生時,乃在亂世。馮道一生,歷經五代:梁、唐、晉、漢、周,前後仕八姓十二帝。江山變易、皇位更替,可是馮道卻一直為相,且任何一個新帝立朝,都不得不任用馮道繼續為相,這其中的奧妙,卻是不得不讓人想上一想。

王欽若道:「正是。臣記得,周世宗在世時,欲征劉贇,馮道以為不可,再三諫阻。而惹怒了世宗,結果此戰不利,世宗回時,馮道已死,乃追謚追封,以示敬重。馮道死時,百官相送,痛泣不已,稱讚甚隆。」

趙恆點了點頭,卻有些不解其意。

王欽若又道:「當日周太祖郭威進攻洛陽,漢主劉承祐為亂兵所殺后,郭威乃認為大業已成,可馮道卻仍然當道而立,不以為主,反迫使郭威如往常一般向他行禮。當時郭威手握兵權,已可稱帝,卻因為馮道的態度,而不得已立劉贇為帝,依舊稱臣。這又是為了什麼?」

趙恆很自然地回答:「馮道不允,郭威因此不敢。」說到這裏,竟是不由地一怔,細細沉吟起來,彷彿是有什麼東西,似一層窗戶紙被戳破了,竟是另有一番天地。

王欽若就道:「馮道能夠一直不倒,不是馮道需要向新帝乞活,而是新帝需要得到馮道的合作。當年晉元帝南渡,得王導相助,乃有『王與馬共天下』之說。可王導的背後,是琅琊王氏,人才倍出,財雄勢厚。然馮道出身平平,他的背後,可沒有王氏這樣一個豪族。那麼馮道憑什麼有這樣的底氣?」

趙恆遲疑地道:「憑的是……時值亂世」他忽然就有些明白了。那時候便是帝王將相,也不過是如同草芥,朝生不知暮死。

王欽若就道:「馮道的背後沒有豪族,但有着跟他一樣,無數在亂世之中同樣有能力卻無所適從的讀書人。只要這些人聯合在一起,便是亂世中君王也不得不倚仗的力量。這就是馮道自後梁,歷經五代,而凝聚出的力量。這股力量保住了亂世之中,不管江山改易,也能夠最大限度的保持中樞運轉,而不至於一團混亂,還能令新君得以征錢糧坐江山的根本。這股力量超乎於君權之上,曾有功於社稷,令天下不可或缺。」

趙恆張了張口,說不出來,好一會兒才能發聲,他的聲音乾澀:「朕有些明白你的意思了。」寇準需要他上前線,北地需要他上前線。他若南遷,那這北方一片土地,就要拱手送給遼人。至於戰爭是否能贏,他這個皇帝能不能活,大宋江山能不能存,其實並不重要。寇準效忠的是這股力量,不是他這個皇帝,也不是大宋王朝。的確,從後唐至今,有過多少朝代更換,都不過三朝,而大宋至今,也不過三朝。

這樣的領悟,似一盆冷水當頭澆下,寒徹心扉,痛可椎心。

不錯,他也知道,「社稷為重,江山次之,君為輕」。當日他毅然下了死戰之心,而前往戰場,自然也是抱有此心。可是他這個皇帝可以懷有犧牲之心,但卻不是可以讓臣子當成輸贏的賭注的。自己多番猶豫掙扎,卻只是臣子的籌碼。那麼到底誰才是皇帝,今日之域中,到底是誰之天下。是他,還是以寇準為首這批人背後北方的豪族。

而這樣的臣子,不止這一個兩個,而是大半個朝堂的力量。

趙恆看着王欽若,聲音艱澀道:「朕曾經向王旦提議,以你為相,可王旦反對。他說的不是你王欽若能力不行,也不是你王欽若人品不端,他說的是『我朝至今未嘗有南人為相』。朕曾以文章擇蕭貫為狀元,寇準卻與朕力爭說朕只得改立蔡齊。」

王欽若道:「而寇準因此於外誇耀:『又與中原奪一狀元矣!』」

趙恆用力一捶桌案:「這是我大宋江山,不是他們的掌中之物!」王欽若長揖,沒有說話,但這沒有說話,卻無疑比開口,更令趙恆憤怒。

北人排擠南人,這是將這大宋江山,視為禁臠。難道南人不是大宋之子民,還是這些人,仍然將這大宋趙氏,視為過客。

趙恆只覺得腦中一片暈眩,怒喝一聲:「滾出去!」

王欽若磕了一個頭,踉蹌著退了出去。他的樣子雖然狼狽,可是出了御書案,卻不由地嘴角掛上一絲詭笑。

這日趙恆下朝回來,劉娥卻見他整個人似有些崩潰,忙上前問:「官家,怎麼了?」

趙恆忽然問他:「朕是不是一個沒用的皇帝?」

劉娥詫異道:「怎麼這樣說?官家御駕親征,為天下換來和平。勤政愛民,令百姓生活安康。沒有人會認為官家不是一個好皇帝啊。」

趙恆冷笑道:「可在他們眼裏,這個位置是誰來做,恐怕都是沒有區別的吧。」

劉娥問:「他們是誰?」

趙恆欲言又止,擺了擺手:「罷了。」

劉娥卻道:「官家,你答應過我,咱們之間,沒有隱瞞的事。」

趙恆猶豫半日,這才將今日與王欽若之事說了,嘆息:「朕以為,朕每日兢兢業業,勤於政務,不敢有絲毫懈怠。寧可自己為難,也不願意讓朝臣失望。朕很想做好一個皇帝,可如今才知道,他們並沒有如朕待他們一樣待朕。」

劉娥勸他:「那又怎麼樣?官家是為天下人做這個皇帝的,並不止是為了幾個朝臣。官家有所作為,有自己的想法,從自己角度的衡量,而不是朝臣的衡量。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寇準有寇準的利益,王欽若何曾不是有王欽若的利益。」

趙恆點了點頭,他自然明白,王欽若這麼說,也是站在他自己的利益方面。南人被北人壓得狠了,自然什麼話也說得出來。但是王欽若說的,又何曾沒道理呢。

看着劉娥,趙恆忽然想到關於立后之事,握着她的手嘆道:「馮道雖死,馮道的體系所凝結的力量,卻依舊掌控著一切。蜀中、江南、吳越之地的人才,想要擠進中樞,難如登天。朕要立后,這本是家事,如今令不能行,以小見大,朕受到掣肘甚多。」

只有做出一個重大的變局,把朝中人事重新調整,天子,才能有天子之威,有天子之權。

劉娥看着他的眼神,便知道他心中已經有了決斷。也不禁暗嘆王欽若這番幾年潛心修史,卻是可怕。以史為鑒,可以知得失,而一個通史之人,有多大的殺傷力,由此可見一斑。

趙恆自心中存了事,待寇準的態度未免有些冷淡了。寇準在王旦面前雖然稍作收斂,但是於眾大臣之中,依然樹敵無數。王欽若早有準備,暗中下手,一時風言風語潛傳。寇準性本粗豪,落在有心人眼中的錯處便能挑出許多來,朝中諸人何等眼利,頓時牆倒眾人推,紛紛有人告狀。趙恆耳中聽得多了,更加不悅。

且說寇準一心要做一個聲垂千古的名臣,行事未免有些剛愎過激。凡是君王有言,必要頂撞的以求讓史官記錄下來求一個諫臣之名,凡是同僚提議必不肯合拍的,開科取士故意排斥江南人士,錄取官員必要選取貧寒的,提撥下屬必是要選取直言敢說的,賑災放糧必是要超出預算給的,若是聽到有什麼民間案情,便一定要自己經過指派開封府要偏袒貧窮一方的。他既然性情如此,則未免有人投其所好,故意不依著司法程序,天天拿着狀紙到他的門上投遞,只要得寇相一紙書信,無論有理與否都能贏;也有些下屬為了升遷,故意惹事而博得直言之名;也有地方官吏將誇大其辭,故意虛報賑災數目而落入私囊的。

他的性子又豪放,日日府中開宴招待賓客,酒似流水,歌舞不休。當時勸諫過他的人也不少,張詠還在蜀中時,聽到寇準為相,當場說:「寇公奇才,惜學術不足!」這話傳到寇準的耳邊,等到張詠還京時,特地將他請來故意問他道:「張公說惜我學術不足,不知道有何以教我!」張詠見寇準一臉的不以為意,沉吟片刻說:「霍光傳不可不讀!」說罷起身而去。

寇準疑疑惑惑地看着張詠去了,懷着滿腹不解拿了漢書來看,翻到「卷六十八霍光金日磾傳第三十八」這一節,從「霍光字子孟,驃騎將軍去病弟也。父中孺,河東平陽人也,以縣吏給事平陽侯家,與侍者衛少兒私通而生去病。中孺吏畢歸家,娶婦生光,因絕不相聞……」一直看到最後「霍光以結髮內侍,起於階闥之間,確然秉志,誼形於主。受襁褓之託,任漢室之寄,當廟堂,擁幼君,摧燕王,仆上官,因權制敵,以成其忠。處廢置之際,臨大節而不可奪,遂匡國家,安社稷。擁昭立宣,光為師保,雖周公、阿衡,何以加此!然光不學亡術,暗於大理……」時,失笑道:「原來如此,張詠大約自負才學,不過是說我不學無術罷了!」遂放下了書不再理它。

直到若干年後,寇準再拿起這本書,翻看這段「霍光傳」時,才能明白張詠的一片苦心。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天聖令(叄)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科幻靈異 天聖令(叄)
上一章下一章

第24章 宰相寇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