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抱打不平二

第二章 抱打不平二

對於唐朝以前的史官們就不同了。他們對於「君舉必書」的態度頗為認真。中國古代的史官有「秉筆直書」的好傳統,成為後世史官競相繼承的品藻和史德。他們都知道「史之為務,申以勸誡,樹之風聲」,「夫所謂直筆者,不掩惡,不虛美,書之有益於褒貶,不書無損於勸誡」(劉知幾《史通》)。因此,對帝王們的言行,隨時都要記錄下來,不管你「舉」得對不對,都要「直書其事」。那怕把屠刀架在脖子上,也要說真話,不說假話。「寧為蘭摧玉折,不為蕭敷艾榮」,絕對不能「蘭艾相雜,朱紫不分」。

帝王和史官,一個要「自稱我長」、「掩惡揚善」,一個要「直書其事,不掩其瑕」;一個要文過飾非,一個要「君舉必書」;一個要為自己樹碑立傳,一個要對後人「申以勸誡」。兩種目的,兩個標準,南轅北轍,形成兩種力量的尖銳矛盾和較量。較量的結果,常常是權力壓倒亢直者,屠刀強過筆杆子。在封建君主**下,史官們屢遭厄難。但是在唐朝以前,至高無上的統治者並不直接插手史官的歷史記載,古時的史官也比較堅持「秉筆直書」的崇高節操。最著名的要數董狐,董狐以秉筆直書聞名,後人將寫文章能依照事實陳述、公正的人稱為「董狐之筆」,他是晉國史官,他寫「趙盾弒其君」,事實上,趙盾非實際弒君者,弒君者是趙穿。可是身為國家重臣的趙盾,非但不思討賊,反而另立公子黑臀為君。因此,董狐才會將弒君一事歸究於趙盾。這是根據其政治責任而書之於史的。司馬遷、孔子、文天祥對其評價非常高。還有齊國的史官因寫了權臣崔杼的「弒君」之罪,結果兄弟二人接連被殺。最後一個弟弟接任太史之職,還是寫「崔杼弒其君」,最後崔杼沒殺他,讓他繼續寫。他們就是與統治者標準不同的情況下堅持着為史執筆的史官信念。就是他們的堅守讓我們還能看到歷史的少許真實面目。

唐朝以前還算可以的史官記史風氣因為李世民的介入給打破了。李世民出於他的需要,着手改變了與史官相互存在的機構,使得史官成為統治者「自稱我長、掩惡揚善」的工具。由於李唐王朝的建立者李淵和李世民都是前朝的臣子通過造反登上皇位的,這在我國傳統的儒家禮教的思想里是不被允許的不忠不義的行為。聖人有雲「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聖人也曾說過:「欲為君,盡君道;欲為臣,盡臣道」。就是提醒每一個人牢記自己的身份,也就是說是皇帝就做皇帝該做的事,是臣子就做臣子該乾的事,不要做出與自己身份不相稱的事來。但是李淵父子身為隋朝臣子卻在君王需要他們盡忠的時候背叛君王,做出為臣者最為叛逆無恥的事來。

李淵是西魏的八柱國之一李虎之孫。李虎因有功於西魏而死後被追封為唐國公。李淵的父親李昞,曾為北周安州(治所在今湖北安陸)總管、柱國大將軍,襲封唐國公。李昞死後,李淵又襲封唐國公。在隋朝,李淵先後做過州刺史、郡太守。大業十一年(615),楊廣又以李淵為山西、河東撫慰大使,鎮壓農民起義,大業十三年(617)初,李淵為太原留守。就在這一年,他起兵反隋了。

在太原起兵之前,李淵早有取隋而代之的打算,他剛做了太原留守,就視河東為自己的地盤,一面鎮壓厲山飛等人領導的起義軍,一面又北向突厥講和,鞏固自己的統治地位。同時,還積極收羅人才,發展力量。例如,隋的右勛衛長孫順德,右勛侍劉弘基,為了逃避進攻高麗,都亡命在太原,依附於他;左親衛竇琮也因犯法而逃到太原。李淵收羅這些隋朝的犯罪官員,顯然是要和楊廣分道揚鑣的。大業十三年七月,李淵經過充分準備,在太原率軍三萬人,向關中進發。十一月,李淵攻破隋都長安,迎楊廣的孫子代王楊侑為皇帝,遙尊在江南的楊廣為太上皇。李淵自己以尚書令、大丞相的身份掌握了實際大權。武德元年(618)三月,宇文化及等人在江都縊殺了楊廣。隨後在從四月到五月之間,代王楊侑被迫讓位,李淵表面辭讓,群臣勸進,經過幾次反覆,李淵自認為已經是名正言順了,才登上了皇帝的寶座。這就是李淵取代隋朝建立的唐朝,就像多年前的楊堅取代北周建立隋一樣,然而我覺得李淵沒有楊堅那麼的幸運。

本來歷史的前進,王朝的更替是很正常的。但是受中國傳統儒家禮教思想的影響,作為臣子,造反取代皇帝不管是什麼原因都是謀朝篡位、大逆不道的。就像後來的明朝皇帝朱棣通過武力的四年去取代了侄子建文皇帝的皇位時,哪怕他作為皇室之人在禮教的範圍內有一定的皇位繼承權都被當時乃至後來的文人騷客所無法接受,因為他做了做臣子不該做的事。或許就是為了證明自己的李唐王朝取代楊廣的隋王朝的合法性,所以楊廣只能以一個「不合法」的皇帝身份出現在歷史的書籍中的,於是李淵做了皇帝之後對於楊廣就有一個定性的評價—謚號「煬」。何為「煬」,在古代《謚法》說嗎,「好內遠禮曰煬,去禮遠眾曰煬,逆天虐民曰煬,好大殆政曰煬,薄情寡義曰煬,離德荒國曰煬」。而所謂的謚號,即在人死後按其生平事迹評定褒貶給予的稱號,簡單地說就是人死後的蓋棺定論。楊廣被謚號「煬」就是荒淫昏暴的意思。作為一個惡名,楊廣因為隋煬帝這三個字臭名昭著,千百年來已經是家喻戶曉的了,可謂是真正的遺臭萬年啊。如果李唐僅僅只是給楊廣一個不好的蓋棺定論的謚號是不會讓真正楊廣消失在歷史的時空裏的,於是他們通過塗抹歷史來讓楊廣真正變成隋煬帝。

千百年來,李唐給予楊廣的歷史形象已根深蒂固,尤其在封建王朝時代幾乎沒有人質疑過。或許就是因為唐太宗李世民做皇帝做的太成功的原因吧,以致於許許多多的盲目崇拜他的人都在相信他下令編寫的史書是沒有錯的。沒有看到那個偉大的「貞觀之治」的背後稍帶有隋王朝強大與富有的影子;更沒有人看到楊廣那永不被李世民磨滅的歷史成就——科舉與大運河。因為大運河依然在流淌,科舉依然在延續,這是唐太宗和後來文人騷客的筆墨無法改變與掩蓋的事實與歷史。歷史就是歷史,歷史僅僅是歷史。近年來,中國乃至外國的學者都已注意到楊廣史實被歪曲篡改的事實。例如1959年萬繩楠教授撰寫了《論隋煬帝》一文中認為楊廣「不僅對我國的統一與鞏固有貢獻,而且對我國社會經濟、政治與文化的發展也有所貢獻」,並且認為他「是一個很有才能和氣魄的政治家、軍事家與文學家」。

到了今天,雖然主流的思想里楊廣的歷史形象並沒有什麼的改變,還是像電視劇《隋唐英雄傳》裏的楊廣一樣還是「色中餓鬼」、「荒淫昏暴」。但是許多人卻有不同的聲音,有的人認為楊廣「雖屬亡國之君,卻是有為之主」;是「偉大人物」,甚至有人直呼:「雄傑乎,英主乎」。

真正的楊廣到底是什麼樣的一個帝王呢?

為什麼我說這個在主流的歷史上被稱為最為偉大的帝王唐太宗李世民塗抹歷史磨滅楊廣的歷史成就、甚至玷污楊廣呢?

歷史的真相又是如何呢?

隨着歷史的筆墨讓我們以一個未知者的身份去認識與了解楊廣,然後再去評判這個可憐的帝王吧。你會發現他在歷史的天空中委屈與孤獨了千年。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暴君的偉大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玄幻奇幻 暴君的偉大
上一章下一章

第二章 抱打不平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