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土木堡與京師

第二章 土木堡與京師

永樂十九年,因靡費太甚,遷都北京后,永樂皇帝撤銷大寧諸衛。明朝北疆南移數百里。蒙古貴族乘機擴展勢力,分為瓦剌、韃靼、兀良哈三大部,互爭雄長。

正統四年,瓦剌部首領也先嗣位,成為了新一任瓦剌太師,也先繼位之後,用武力迫使諸部服屬。方不離在位時,攝於方不離的聲威,也先尚不敢妄動,可自從正統十三年三月,方不離倒台過後以來,也先的一顆不甘寂寞的心,開始跳動了。表面上也先的確越發的恭順了,與明朝互通貢市,請求通婚,以保和好;暗地裏卻刺探明朝虛實,尋機舉兵,圖謀恢復元朝統治。

明朝北疆邊鎮守將察知瓦剌軍蓄謀南攻,多次奏疏加強戒備,以防不虞。而太監王振操縱朝中大權,竭力粉飾太平,致使北疆邊備每況日下、岌岌可危。正統十四年也先派兩千人來京師進馬,詐稱三千,以冒領糧食。要說這太監也不全然是混吃等死的,我們的王振王公公就是一位心懷雄心、立志學習那位燒掉西夏王李元昊在天都山行宮的李憲,成為太監中的戰鬥機。命令禮部核實使者人數過後,按實際人數發給賞賜,又將瓦剌貢馬削價五分之四,僅付給瓦刺索求諸物的五分之一。這引起了瓦剌貴族的不滿。

正統十四年七月,也先以為攻明時機成熟,以明廷刁難其貢使和毀棄婚約為由,傾全力分四路大舉攻明。命脫脫不花可汗率東路攻遼東,阿剌知院率中路攻宣府,另遣一部為西路,攻甘州,自率精騎攻大同。七月十一,也先率師進至貓兒庄,擊殺大同參將吳浩。明廷聞敗,命大同總督宋瑛、駙馬都尉井源、總兵朱冕和左參將石亨各領兵萬人出陽和口抵禦。

長城於此時尚未完成,而御駕親征在明宣宗前幾乎成為明朝廷的慣例,加上王振圖謀邊功,竭力慫恿英宗親征,企圖以勢嚇退瓦剌軍。英宗平日裏對宦官王振言聽計從,拒聽兵部尚書鄺野、左侍郎于謙和吏部尚書王直等文武重臣再三諫阻,下令親征,並命其弟郕王朱祁鈺留守京師。同日,陽和口之戰,明軍又敗,宋瑛、井源、朱冕戰死,石亨敗逃大同,塞北城堡接連失陷。與此同時,阿刺部攻獨石,破永寧城,進逼居庸關。脫脫不花部圍攻鎮靜堡,遭明軍抗擊,撤圍而去。

七月十六,英宗和王振倉促率領大軍號稱五十萬前往大同迎戰。同行的還有英國公張輔、兵部尚書鄺野、戶部尚書王佐及內閣大學士曹鼐、張益等百餘名文武官員,但英宗不讓他們參預軍政事務,把一切軍政大權都交給王振一人獨斷。七月十九,在進軍途中,鄺埜等群臣屢請回師,均遭拒絕。七月廿三,至宣府。七月二十四,也先偵知明軍主力出征,且行陣如蟻,首尾難顧,遂佯裝畏懼,主動北撤,隱伏塞外,縱明軍兵驕,尋機待戰。廿八日,明軍至陽和,目睹屍橫遍野,將士驚恐。

八月初一,師至大同,王振不見瓦剌軍蹤影,急欲北進,炫耀兵威。這時,鎮守大同的太監郭敬密報王振,瓦剌兵勢甚銳,且大同以北各地明軍慘敗,若繼續北行,正中其計。王振遂定回師,命劉安為大同總兵、郭登為參將,鎮守大同,掩護主力東撤。初三,明軍開始按既定路線由蔚州經紫荊關返京師。軍行四十里,王振擅改行軍路線,令全軍折向宣府,經居庸關而返。

將士輾轉宣府、大同間,饑渴疲憊。也先察知明軍易道北行,指揮混亂,斷定並非用計,立即改變設伏之策,發揮蒙古騎兵倏來忽往、靈活機動的特點,揮師突入長城,跟蹤追擊。七月十三,瓦剌大軍追至,恭順伯吳克忠、都督吳克勤率兵斷後,戰死沙場。成國公朱勇、永順伯薛綬率騎五萬來援救,至鷂兒嶺,中伏死,五萬騎兵全部覆沒。

八月十四,大軍抵達土木堡這個距離懷來城僅二十里的堡寨,因為一千多輛武鋼車的輜重未能如期抵達,王振不顧文武百官反對下令就地宿營。翌日,瓦剌大軍圍困土木堡,明軍只得倉促應戰,英國公張輔,泰寧侯陳瀛,駙馬都尉井源,平鄉伯陳懷,襄城伯李珍,遂安伯陳塤,修武伯沈榮,都督梁成、王貴,尚書王佐、鄺野,內閣大學士曹鼐、張益,侍郎丁鉉、王永和,右都御史鄧棨等,皆戰死,明英宗盤而坐,不久被俘,王振被護衛將軍樊忠用大鐵鎚所殺,樊忠不久亦戰死。此役明軍死亡過半,大量輜重盡為也先掠奪,只有大理寺右寺丞蕭維楨、禮部左侍郎楊善等數人僥倖逃出。

土木堡之變傳回北京,朝野震動。兵部侍郎于謙藉機,提出請回遼東經略方不離。王直以遼東路遠,事情緊急恐怕來不及請回方不離為由,想要打掉于謙這個念頭。可偏偏就在這時,方不離出現了。原來從大軍開拔的那天,從來不問政事的孫太後知道,這次自己的皇兒算是毀在了王振那個太監的手上了,甚至可能江山不保,連夜寫了懿旨,發往遼東。

方不離接到懿旨的那天,笑聲響徹了瀋陽府。天還沒亮,遼陽府的城門打開,十多個騎着馬的黑影,沿着官道,向著京師疾馳而去。到的時候,正好遇見了廷爭。

方不離到了,所有的大臣都沉默了下來。他們知道這個男人的力量,當朝廷大義正統加持其身過後,天下間,已經沒有什麼能夠阻攔得了他了。

臨危受命,方不離最終還是成為了自從胡惟庸這位中書省丞相死去四十多年過後,第一位中書省丞相。由於原先的五軍都督府都督盡墨土木堡,而今的五軍都督府竟然沒了都督。是以由中書省丞相方不離請旨過後,代原前、后、左、中都督府都督署名發出號令,將兩京、河南的備操軍,山東、南京沿海的備倭軍,江北及北京諸府的運糧軍,全部調入京師。不過,或許是方不離老了,他忘記了自己在遼東訓練的五萬新軍,也許他沒有忘記,因為他下令讓遼東新軍枕戈待旦等候調遣。

方經略…不對,現在應該是方相回到了京師,又調集了大軍入駐京城,民心為之一定。因為他們過往的經驗告訴他們,這世間的事情沒有能難得住方相國的。也先收到方不離復職…不對,是升遷為中書省丞相過後,原打算放回朱祁鎮,由得明廷君臣內鬥,可又有些不甘心,失去了一批悍將精兵,就算方不離再厲害又如何?抱着僥倖心理,也先還是出兵了。

十月初一,瓦剌約二十萬大軍,分三路進攻京師。東路軍兩萬人馬從古北口方向進攻密雲。中路軍五萬鐵騎,從宣府方向進攻居庸關。西路軍十萬大軍則是由也先親自率領,挾持朱祁鎮自集寧經大同、陽和,攻陷白羊口后,揮師南下,直逼紫荊關。聞聽了得知瓦剌大軍已向京師逼進,中書省、五軍都督府下令戒嚴京城。

十月初五,中書省、五軍都督府聯名詔諸王遣兵入衛。初八,中書省丞相方不離命于謙提督各營兵馬,將士皆受其節制。劉安、王通被赦出獄,協守京師。初九,也先抵紫荊關親自督戰。投降瓦剌軍的明朝宦官喜寧熟知紫荊關關防部署,引導瓦剌軍偷越山嶺,腹背夾攻關城,守將韓青、孫祥戰死,紫荊關被攻破。瓦剌軍便由紫荊關和白羊口兩路進逼北京。

十月十一,瓦剌大軍抵達北京西直門,妄圖以朱祁鎮迫使明朝獻城投降。可也先運氣不好,一支流失,奪去了朱祁鎮的性命。也奪走了他手上最後的一張王牌。

就在也先準備撤兵的時候,卻得知,自己的東路軍竟然被遼東新軍全滅。儘管遼東新軍也損耗數千,可這對也先卻是一個不曉的打擊,兩萬人馬還在其次,他最心愛的幾個兒子孫子還在裏面呢。傷心欲絕的也先,失去了所有的理智,留下三萬鐵騎監視明軍動向。率領七萬大軍會合了中路軍的五萬鐵騎,撲向了遼東新軍。最後,瓦剌大軍丟下來四萬多具屍體,逃遁大漠,大漠局勢為之一變。

不過遼東新軍也不是全無損傷,最後活着到了京師的,只有兩萬五千餘人…

方不離大權在握,拔劍四顧,卻發現自己沒了敵人,心中茫然,忽然想起來自己二十年前的那個老冤家——華山派。華山坐擁兩省,徒眾不計其數,萬一造反,後果不堪設想。方不離連忙請旨意,以薛劍為右軍都督府都督,統攝掌陝西都司、陝西行都司、四川都司、四川行都司、廣西都司、雲南都司、貴州都司七個都司的大軍,防備華山派趁火打劫,動亂天下。

可惜,他還是晚了一步…(未完待續。)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華山氣宗的形意宗師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玄幻奇幻 華山氣宗的形意宗師
上一章下一章

第二章 土木堡與京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