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7章 經略西南

第137章 經略西南

第一百三十七章

一時之間,在京城之中的寧王成了一個百官們眼中的香餑餑。

好些官員們絡繹不絕的往寧王府裏面送禮物,想求寧王一見。

寧王對此非常好奇,剛開始有官員來求見的時候,他還好奇地願意見一面,問問他們是否有什麼事情?

等到這些官員們沒有拿自己的事情來煩他,反而表示出一些投效的心思之後,寧王便熄了見這些官員的心思,全都擋住不見。

此時的他並不想介入進儲位之爭當中。在他看來,現在太子哥哥和魏王哥哥都是他的同胞兄弟,都已經羽翼豐滿成了一方勢力。

他一個年紀小他們很多的皇子若是現在輕易進入儲位之爭,才是取死之道呢。

並不是說他真就那麼淡然,對那個最高的位置沒有任何想法。只不過現在天時地利人和都沒有站在他這一邊,若是貿然暴露出自己的野心反倒會引來一些不必要的災禍。

現在太子哥哥和魏王哥哥雖然斗得兇猛,但父皇正值壯年,身體還挺好的,日後會有什麼變數也未可知。

對於他自己來說,最好的選擇自然是韜光養晦,不是有句古語說了嗎:「鷸蚌相爭,漁翁得利」。

他一直都很清醒,現在的他最好的做法就是不要摻和進百官們的這攤子事情來,靜待時機。

然而,即便寧王殿下閉門謝客,他門口的訪客依然絡繹不絕。

有些人覺得寧王作為一個皇子不可能沒有奪位的心思,現在的拒絕可能只是要試試大家的忠心程度而已。

於是他們不厭其煩的在寧王府門口等候着,希望自己的「忠心耿耿」可以打動寧王。

這樣一來,寧王雖然想要息事寧人,但是百官的做法卻將他推到了風口浪尖。

太子殿下和魏王殿下對他都表示出了不滿,覺得這個最小的弟弟在及冠之後也想要加入爭奪儲位的行列來。

於是這兩人在與寧見面的時候,說話常常夾槍帶棒的,再尖酸刻薄的諷刺他幾句也是常事。

寧王雖然想要韜光養晦,但也不代表他是個軟柿子,可以任人揉捏。

面對兩位哥哥這樣不友好的舉動,他也有他的脾氣和應對方式,轉眼便一狀告到了無比疼寵他的皇後娘娘和皇上那裏。

皇後娘娘育有三子,太子殿下、四皇子魏王、九皇子寧王都是從她腹中所出。

常言都說:「手心手背都是肉」,但手心和手背畢竟是不一樣的。

對於皇後娘娘來說,自然很心疼她的第一個孩子,也是讓她地位鞏固的太子。但皇後娘娘最心疼、最寶貝的還是最小的孩子——九皇子寧王。

相比而言,四皇子魏王在她心中就沒有那麼重要的地位了。

皇上對太子也算是喜愛,也曾經付出過很大的心血來培養他。但是讓皇上失望的是,太子殿下的才華和性格、決斷力都泯然眾人,沒有他想像中那麼好,與他想像中接替他位置的儲君有很大一段的差距。

但是皇上更愛能力傑出的四皇子魏王,覺得四皇子魏王最像年輕時候的他,曾經當眾說出:「四皇子英果類我!」這樣的話。

這番話很是傷了太子殿下的心,也讓一些官員們看到了皇上的心意,覺得皇上百年之後更有可能會將大寶傳給魏王殿下,便簇擁到了魏王身邊。

這也是太子和魏王儲位之爭的最主要的源頭——太子這邊佔了「嫡長」,天然是儲位的繼承人,而魏王殿下那邊佔了「賢」和皇上的「愛」,有人押寶在他身上,想要賺取從龍之功。

但是皇上也十分疼愛他的嫡幼子九皇子寧王,否則當時也不會讓他十分看好的很有才華和前途的官員季興邦去做九皇子的師傅了。

九皇子寧王殿下向皇上以及皇後娘娘表明了自己的無辜,說明了自己只想做個富貴閑王,不想介入儲位之爭的意圖,希望自己的兩個哥哥們不要這樣為難自己。

話自然說得很委屈很藝術,也沒有在皇上和皇後面前明著說兩個哥哥哪兒不好,但他這番「唱念坐打」下來,皇後娘娘和皇上自然是震怒不已的。

現在他們兩個還活得好好的呢,他們疼寵萬分的小兒子就已經被兩個兄長如此逼迫,等他們兩個百年之後,這嫡親的小兒子哪裏還能有活路?

再說了,現在他們兩個都還春秋鼎盛,兩個兒子的儲位之爭就已經成現在這副樣子了,等到日後他們年老了,兩個兒子是否也會不把他們放在眼裏?

會不會尚未等他們兩個放權便自己主動來篡權奪位,將他們倆架空變成太上皇或者皇太后?

皇上和皇后越想越生氣,便將太子殿下和魏王殿下以「不孝不悌」的理由分別訓斥了一頓,還將斥責他們「不孝不悌」的文書昭告天下,讓百官們都看一看,狠狠的傷了這兩位殿下的面子一番。

在這個奉行「天地君親師」的年代裏,最講究的便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便是「忠義孝悌」。

現下皇上和皇后對太子殿下和魏王殿下這番「不孝不悌」的評價可謂是相當之嚴重了。

兩位殿下被申飭之後,均跪在大殿前面壁思過好幾個時辰,直到跪暈過去,被小太監拉回自己的府中。

之後他們在府里養傷了一段時間,上了好幾份請罪的摺子給皇上和皇后,才慢慢的又重新扭轉了他們在皇上和皇后心目中的形象,使得皇上皇后對他們態度好了一些,不再像之前那麼厭惡。

經此一役,兩位殿下可以說是元氣大傷了。

他們從中明確的看出了九皇子寧王殿下在皇上和皇后心中的分量。覺得這位九皇子也是一個狠人。

這樣的人像現在這般不出來奪位還好,若真出來和他們奪位的話,真是一個心腹大敵。

所以最好還是先不要打壓他,讓他有了逆反心理,有了危機感,不得不出來奪位。最好的方法應該是先安撫他,把他拉攏到自己的陣營裏面來。

兩位殿下在養病的過程中想到此事就是眼前一亮——寧王殿下這麼受皇上和皇後娘娘的寵愛,若是能將他拉到自己的陣營裏面來,自己豈不是就可以壓倒對方了!

於是,在接下來的時間裏,太子殿下和魏王殿下爭先向寧王殿下示好,想要將他拉到自己的陣營這邊來。

可是寧王殿下從來都是居中端坐,不偏不倚。

他對太子殿下這個大哥十分尊敬,可對魏王殿下這個二哥也敬重有加。

精明的他從來不做站隊的事情,油滑的很。只是向二位兄長表示自己會尊重父皇和母后的決定,擁護他們最終選中的那個繼位者。

太子殿下和魏王殿下見自己拉攏不了寧王,也只得作罷。

但是他們卻不敢對寧王態度不好,以免將他推到對方陣營之中去,因此對寧王殿下都還是客氣有加。

連帶着,他們也將收拾寧王的黨羽季興邦的這件事往後放了放,沒有想着要動季興邦。

就這樣,在波雲詭異的京城當中,季興邦雖然處在暴風眼中,但卻絲毫無傷。

他帶着其他官員的羨慕嫉妒恨,帶着皇上的聖旨,帶着寧王殿下的殷殷囑託,帶着自己的女兒季昀舒悠悠的再赴江南省省城。

只不過這一次,他不再做為一個布政使,而是作為西南省的巡撫,西南省的最高長官去經略西南。

俗話說:「新官上任三把火。」季興邦新上任的這三把火燒得也很旺。他將當時周巡撫阻攔他的所有想法都付諸了實踐。

首先,他要從科舉制度開始改革,他寫了摺子上表給皇上,申請在西南省內的府試和鄉試之中錄取一定比例的西南夷各族學子。同時在所有的學校當中都推行雙語教學,學子們不僅學習漢語,還要學習至少一種少數民族的語言文字。

其次,便是改革官制。這些西南夷各族學子考中秀才或者舉人後,也能在西南省內授官,去經略漢地,給他們做官的機會,給他們上進的機會,更是給他們與漢族民族交融的機會。同時也會委派懂得當地西南夷少數民族語言的秀才或者舉人去做縣令,方便互相之間的交流。

第三,便是加強女子的教育。申請朝廷派更多的女官到西南省來設立大景女學,或是其他有識的女子到西南省設立女子私塾,提升西南省女子的文化水平。希望日後西南省的女子也能有機會到京城去參加女官的考試。

季興邦一直覺得只有開啟明智,將西南夷的各族人民當成同樣的大景子民來對待,長此以往才能夠使大家心往一處想,力往一處使,真正成為一家人,真正對大景朝產生歸屬感。

否則便是之前自己推廣一個新式農具這樣明顯純利國利民的好事都那麼艱難,日後要推行一些其他的政策可怎麼辦呀?更要遇到多少嚴重的阻礙?

好多政策初看的時候可能沒有那麼多的好處,也可能這會暫時犧牲一部分人短暫的利益,但是這些政策長期推行下去必然是會利國利民的。

可若是未開啟明治民智,西南夷的各族人民都不理解這些政策,不願意接受,那麼就完全沒有辦法推廣。

所以季興邦這個新上任的西南省巡撫最先燒的這三把火歸根結底都與「教化」問題有關。

他想慢慢的吸引西南夷各族人民學漢語,學漢學,通過科舉入世仕,也管理一下漢人,了解漢人的生活方式。

也慢慢的引導漢族人學西南夷的語言文字,入仕之後到其他少數民族所在的地方進行管理,更加了解少數民族的風俗習慣、生活方式和想法等等。

大家只有互相之間有了更多的接觸,有了更多的融合,才會更加理解對方,與對方真正親如兄弟姐妹一般。

不過互相之間的接觸和了解帶來的也不必然是理解與親善,也有可能會加劇雙方的矛盾,引起戰爭或者亂象。

這其中的度很難把握,只能說具有相當大的難度。這也是前任的巡撫周大榮遲遲不敢動教育這一塊,不敢像季興邦這般「開民智」的原因。

但是季興邦這個年輕的西南巡撫在上任后便以大無畏的姿態,轟轟烈烈的推廣了他的政策,希望能實現他的抱負。

他覺得這樣做雖然風險與收益並存,但肯定是對民眾來說是好處多過風險的,他願意去冒這個險,願意去為西南省的廣大百姓們去做這個事情。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重走科舉路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台言古言 重走科舉路
上一章下一章

第137章 經略西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