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 川中島的兩雄

資料 川中島的兩雄

賴山陽有句關於川中島合戰的詩:

西條山下千曲河。越公虎越峽如蛇,汝蟄未見吾已瞰。

衝破夜sè八千騎。霧曉晴出大旗攀,兩軍相搏如山裂。

快劍未出腥風聞。虎吼蛇逸河雪噴,毒龍有蹩誰其待。

是的,在戰國之世,龍虎的身旁也不乏期待的毒龍,就好像織田信長和北條氏康那樣。

在戰國時代,及的上兩人的,不過織田信長,德川家康,豐臣秀吉等寥寥數人。但真的像謙信和信玄這樣以軍略決定勝負的,不過這兩人而已。就好比說豐臣秀吉這樣取得天下的名將吧,即使他率領三萬大軍,謙信只用區區一萬人就能將其擊敗。在戰爭方面,兩人確實是無可否認的天才,可以將士兵訓練的就像手足一般靈活,兵勢之強連霸王信長都為之汗顏。

著名軍評家木村高敦曾經講過,三軍法規之完善整齊,讓人感覺到危險氣氛的,沒有人能勝得過武田信玄。沉重如石,象手足般揮自如的,沒有人能勝的過上杉謙信。

天正五年織田信長率領五萬大軍進入加賀,在手取川擺下背水一陣迎接謙信的三萬五千軍。戰爭還沒有開始,因為謙信軍恐怖的軍勢,織田方的人就開始腳軟起來。等到謙信一出現,織田家的兵士就開始爭先恐後的往河裏退卻,謙信見狀大笑:"堂堂信長,竟不敢與我決戰。"率領軍隊追擊那些在河中退卻的織田家士兵,斬千餘枚丟在路上,從此就連信長也不敢與其當面交鋒。

元龜三年三方原合戰之時,德川家康從后突襲,本來已經佔到上風。武田軍突然收攏部隊,在zhongyang不斷敲打太鼓,以密集的部隊衝擊家康本陣。使德川家康連續三次到了死亡的邊緣,要不是忠臣夏目七郎左衛門帶着家康的旗幟沖向另一個角落,使家康能從虎口逃生的話,天下恐怕永遠都不會姓德川。

上述兩個例子,戰國時代的諸位將領,單是從軍略的角度上講,恐怕沒有一個人能勝的過謙信和信玄。

說川中島合戰是戰國第一慘烈的合戰,相信也無人反對吧!在關原合戰這種決定天下的大戰中,東西兩軍死傷人數合計只有兩千多人。而在小小的一個川中島,武田軍便丟下了四千六百具屍體,上杉軍的陣亡人數也在三千四百人以上;雙方馳騁多年的名將陣亡人數也高達四十餘名。

或許,這才堪稱真正的戰鬥吧!

在介紹川中島合戰之前,或許還是先談談兩人的過去比較好吧!

[信玄的信濃經營]

武田家是八幡太郎源義家之弟,新羅太郎三郎源義光之後(算起來與佐竹家是遠親)。從寬治年間義光擔任甲斐守開始在甲斐定居,到了孫子信義這一代開始,移往菲崎町的西南居住,從此以此地為名(武田),統率甲斐的源氏各家。作為源氏的名門,還將許多源家的名寶傳下來,如八幡太郎的御旗、盾無之鎧、義弘的太刀等。

信玄,作為新羅三郎的第十九代後裔,來到這個世界上。

幼名勝千代,十六歲時元服,當時的幕府將軍足利義晴賜與一個晴字,稱為武田晴信,信玄不過是後來入道后的法號而已。從小便留下了許多逸話,如把庭中又打又鬧的馬斬,殺死歷年的狐狸等,讓許多武田家的老臣看到了中興的希望。

天文五年十一月,父親信虎在攻打信濃海之口城的時候,信玄第一次隨軍出征,是為信玄的初陣。

海之口城的守將平賀源心,是力敵七十人的猛將,再加上手下三千人的拚死作戰,武田軍數度攻城都沒有得手。這時天降下了八尺的大雪,在沒有辦法之下,武田軍被迫與十二月二十七rì決定退軍。

武田軍名將板桓信形(也作信方)親自率軍三百殿後,以一副必死的決心讓平賀源心以為大難已過,防守開始鬆懈。誰知道半夜時分,信虎突然率領大部隊冒雪返回,平賀家的士兵早已失去了抵抗的能力,海之口城陷落,源心也死與亂軍之中。

獻上這條妙計的,正是初陣的晴信,這次勝利,讓武田家的老臣們更加覺得:只有晴信才是武田家的中興之主。以至在晴信放逐父親信虎之時,全體武田家臣都倒象了晴信的一方。

2【川中島決戰之前後】

以後的兩三年,晴信開始接近女sè,對詩歌等京都文化產生興趣,經過板桓信形以死相柬后,晴信徹底的放棄了這些能讓人墮落的東西。

二十一歲時放逐了殘暴的父親信虎,繼任武田家第十八代當主。林城的小笠原長時和瞰訪郡的領主瞰訪賴重聽說信玄年幼無知,兩家合兵一萬二千人來攻,被信玄施展前後夾攻之計,在菲崎以六千兵打敗了兩倍於己的兵力,史稱"菲崎合戰",從此信玄開始了信濃的經營,以信玄自己的話來講:只有不斷地征服他家的勢力才能真正保存自己家。這種以攻代守的方針使信玄統一了整個信濃,武名響遍整個東國。

本來,信玄如果選擇直接上洛的方式可能會更好,但是穩重的信玄還是達成了與東海道霸主今川家和關東北條家的三家同盟,與此同時,由於北信濃的豪族村上義清跑到越后,說動了謙信(當時還叫長尾景虎)的俠義之心,信玄與謙信這對前世修來的冤家終於在川中島碰頭了。

[謙信的立場]

上杉謙信幼名長尾虎千代,又名喜平二。元服後起名為長尾景虎,永祿四年三十二歲時繼任關東管領,改稱上杉政虎。同年十二月在上洛時被將軍足利義輝賜與苗字,改稱上杉輝虎。謙信則是入道后的法名,最早使用這個名字是在謙信四十一歲時寫信給家臣sè部勝三郎之時,至此通稱上杉謙信。

談到謙信,就不能不談一下關東管領這個職位的由來。關東管領是足利尊氏在關東之時,建立了以兒子基氏為中心的關東武家體制,基氏的表弟上杉憲顯擔任執事一職。到了基氏的曾孫滿兼之時,升任與將軍同級的關東公方,作為執事的上杉氏也自然的升任關東管領之職。到了上杉憲政這一代,食客出身的伊勢新九郎長氏(即北條早雲)一躍成為關東八州的霸主,被早雲孫子氏康打的到處亂跑的上杉憲政沒辦法,只好委託俠義的長尾景虎幫忙收回關東故領,作為報答,將上杉和關東管領讓給景虎。作為上杉家支流的長尾景虎答應了憲政的請求率軍三萬下關東,在唐澤山大破佐野宗綱軍,與蘆名,大寶氏聯軍包圍了小田原城,由於是名將北條氏康守城,加上小田原不可擊破般的牢固。謙信決定撤軍,在撤軍之前,謙信隻身一騎靠近小田原城城壕,面對城牆上的三十多支步槍,漫不經心的連飲三杯茶,大喝:"小小北條,不配做我的對手!"后離開,據說北條家無人不被謙信這種談笑於千軍萬馬之中的氣勢嚇倒,以致在確定上杉謙信退卻的情況下都不敢追擊上杉軍。

或許只有這,才是無人不知的上杉謙信真正吸引人的地方。

[兩雄的心境]

北信濃的豪族村上義清,與同國的高梨政賴、井上清政等,領地被武田信玄所吞併,走投無路之下,跑到越后投靠謙信。

其中以高梨政賴的一番說詞最為出名:「我等安居己土多年,怎奈信玄屢番侵襲,以至身無寸土可容之,願借君之威武,歸還舊領。」

謙信聽后,很爽快的承諾了:「信玄取公等之國,人人皆嫌其暴戾。公等出身名族,得此大辱,既然脫賴與吾,吾自感男兒意氣所在,何須公等請求,自當懲之,決不惜力也。」

此時,當時威震東海道的村上義清也答應謙信在合戰時出仕(義清在戰前的備戰和戰後的調整上都很出名),謙信更是如虎添翼,決定要與信玄一決高下。

在作戰方面,信玄與謙信的觀念有很大的不同。信玄在作戰時講究后途勝利一說,即保存己軍實力,逢戰只勝三分,一有機會必給予敵人毀滅一擊。而謙信則剛剛相反,千方百計尋求與敵人決戰的機會,經常身先士卒,與敵軍的大將交鋒。在川中島合戰時單騎闖入信玄本陣,以圖斬殺信玄可以充分說明謙信的求戰jīng神。

最初的一次川中島合戰,是在天文二十三年初,雙方稍作一些衝突后便宣告結束,這一年的秋天兩軍再度對峙達七天之久,仍然沒有進行大規模的會戰。直到第二年七月左右,第三次川中島合戰之時,兩軍才有決一勝負的趨勢。信玄和謙信已各自擺好己軍的陣地,準備進行大規模的會戰,這時候由於今川義元的調停,戰爭還是沒有打響,雙方保持了近一年的和睦。由於謙信自武藏出兵,討伐與與武田家有聯盟關係的北條家,出於義理,信玄屯兵於信濃,一副威脅謙信後方越后的樣子。

3【川中島決戰之前後】

然而,由於謙信在永祿三年,四年這兩年的關東征戰中所向披靡,引起了信玄的極大不滿。信玄於是在信濃大規模增兵,有一舉奪下越后之勢,在小田原陣中的謙信,聽到這一消息后,連忙收兵返回越后,決定與信玄展開決戰。

這樣便拉開了永祿四年九月十rì第四次川中島合戰的序幕。

[川中島]

川中島的南邊,是源於甲武信岳的千曲川,與源於南駒岳的犀川在川中島以西合流,川中島就是兩川之間的一塊三角洲地帶。

千曲川,川如其名,水流緩慢,河道捲曲,南邊是信玄的信濃地區。犀川的水流如犀牛般,流極快,北邊是謙信的越后。川中島四郡,則是上杉和武田兩大勢力中的中立地帶,自古便是兵家必爭之地,自然也成為了武田和上杉兩軍爭霸的軸心。

永祿三年,山本勘助奉信玄之令,僅用八十rì就在千曲川的東岸築成了海津城(即今天的松代城),由武田軍名將高坂彈正昌信(netrì虎綱)駐守,給上杉軍帶來了極大的威懾力。

山本勘助,身材矮小,有一眼眇目,長相極其醜陋。曾先後出仕北條家和今川家,但都得不到重用,得到信玄家臣,名將甘利虎泰的推薦后出仕武田家。勘助一進武田家,就向信玄推薦了當時還只是上州一介食客的真田幸隆,信玄當即將幸隆邀入賬下,在山本勘助的鬼才和真田幸隆的謀略,為武田家的興旺帶來了極大的幫助。

於關東返回越后的謙信,在修養兩月後,於八月八rì率領jīng兵一萬三千人自居城netrì山城往川中島出,全軍分為兩部,一部由北國街道越過險路大田切和小田切,自善光寺進;另一路越過道倉福嶺,自信濃飯山出。(越后戰記中記載:謙信對這一戰極為看重,認為這一戰關係到rì後上杉家的安危,甚至在戰前表露過戰死的意願。)

謙信到底是戰國的頭號名將,識破了信玄建造海津城的用意(誘謙信大舉攻打海津城,信玄可以很快地集結軍隊來到謙信軍背後,前後夾擊,給予上杉軍毀滅xìng打擊)。於是便不用常規的戰法直接攻打海津城,而是引兵來到西條山(即妻女山),正好避過了海津堅城正面的防守,正好繞到了海津堅城的背面。

高坂昌信不愧名將,看到了己軍的不利局面后,馬上以狼煙通知信玄,請求援軍。

信玄自十八rì收到消息,馬上集結南信濃諸軍,率領兩萬二千大軍出陣,二十二rì早便到達離川中島只有三十七里的上田地方。

血戰,已經一觸即了。

[啄木鳥戰法]

甲越兩將在南北對峙了幾天後,戰局仍然僵持着沒有一些改變。

在上杉軍中,由於面對的是近三倍的武田軍,很多上杉名將都開始不安起來

直江山城守景綱和甘柏近江守景持先後三次來到謙信處詢問是否有派留守netrì山的長尾政景出陣的必要(直江景綱的說詞:「敵人已經在川中島斷了我軍的糧道,我軍的糧食也將在十rì之內用盡,大人,要不要叫留守netrì山城的軍隊過來援助。」)

謙信聽后,笑着道:「這一萬兵,剛好留做恐嚇信玄軍之用,使其尾不得兩顧。徜若信玄真的貿然出擊越后,我便轉道進甲斐進入甲府城屠城,則武田可滅也。」(有些自大的想法)上杉軍中的將士得知此事後,士氣大振。

謙信不愧名將,深知在此時作為一軍的主帥透露出緊張情緒會給越后軍帶來的惡果,於是便在陣中成rì吟詩做對,好象根本都沒生過戰爭一樣。

反觀武田軍中,由於在優勢兵力下多rì不見勝負,士氣已經開始下降,以宿將飯富兵部(虎昌)為的武田軍宿將都開始着急起來,紛紛要求戰決。(武田軍中的眾將都認為若等到謙信留守在越后的援軍徜若到達,後果將不堪設想。)

信玄在眾將的一致請求下,認為決戰時機以到,於是在再次在軍中召開會議。會議上,宿將飯富兵部虎昌先提出了與上杉謙信決一死戰的計劃,遭到眾人的否決。接着馬場民部與軍師山本勘助提出了用謀的方針,得到了信玄的肯,山本勘助更是獻上一計(啄木鳥戰法):

4【川中島決戰之前後】

將兩萬武田軍分為兩部,一部一萬二千人,越過奧森平地上的西條村到達倉科村,明天卯刻之時攻擊妻女山,無論勝敗,謙信都會越過川流,以尋求逃出川中島的途徑,這個時候信玄率領八千旗本埋伏在此,前後夾攻,武田方的大勝是可以肯定的了。

會議結果,通過了山本勘助的計策,以馬場民部信房、高坂彈正昌幸、飯富兵部虎昌和真田幸隆為的一萬二千人,浩浩蕩蕩的開往倉科村。

而武田軍出陣的消息很快就為謙信所察覺,(關於此事rì本史學界有三種不同的說法,長年以來一直為此問題爭論不休:一,謙信在遙望海津城時現武田軍中的炊煙似乎比平常繁急了許多,從而預感到武田軍的出陣;二,上杉軍的間諜現了武田軍埋伏在倉科村的一路部隊,謙信通過這一消息猜到了信玄分兵兩路以圖兩面夾擊的意圖;三,武田軍中出了上杉謙信的內應,謙信通過這一層關係得知了武田軍的行動。)在艱苦的等待了二十四天後,謙信感覺到與武田軍決戰的機會終於來臨,於是下令兵士含枚之後悄悄地由妻女山上下山,接着渡過千曲川,出川中島地方,同時命令甘柏近江守景持在此地jǐng戒,為自己留好了一條退路。

九月十rì午前四時左右,上杉軍神奇地出現在犀川南邊的陣地上,這一消息被信玄派出偵察的浦野民部現,信玄得知此消息沒有顯示出像一般人那樣的緊張布鶴翼之陣迎擊上杉軍賴以成名的車懸陣,武田軍和上杉軍的決戰終於打響。

最先出擊的是上杉的先鋒隊,猛將柿崎丹波守景家的一千五百人,於午前七時左右沖入水澤西端的武田左馬助典廄信繁陣中,由於寡不敵眾的緣故(信繁只有七百人),使得信繁部很快就混亂起來。這個時候,右翼的內藤與諸角部想上前營救,但是為了保持陣形(由十二節組成,中間由百足使番隊穿差傳遞信息),信玄忍痛下達了不準營救信繁部的決定。

消息傳到信繁耳里后,這位武田家中的副將已經知道了自己的命運,下令道:「今rì一戰,有死而已!」這一天,他頭帶武田菱前立,身穿黑系緋打威鎧,騎着鹿毛馬,越后軍如洪水般朝他涌去。到了此刻,信繁把隨身的母衣脫下(後來傳給了兒子信豐),手持三尺長的大刀衝進敵陣,鬼神般地與越后兵士激戰,最終刀折力盡后戰死。信繁的戰死,恐怕是武田軍歷次川中島合戰的最大損失。這位脾氣溫順,素有威信的一門名將戰死後,信玄便再也找不到一位比信繁更加信任可靠的副將來寄以重任了。直到大多數信繁的部隊都戰死後,姍姍來遲的山縣昌景部才將柿崎景家部擊退。(rì本曾經有史學家提出信玄故意讓信繁戰死一說)

這個時候,前方的新田部與穴山部又生激戰,雖然穴山信君的兵力稍佔優勢,但依然敵不住新田軍強大的衝擊,這個時候,老將諸角豐后守虎定與內藤修理昌豐率己部來援,上杉軍中的本庄、安田、長尾軍馬上迎住了武田軍。幾個突擊過後,諸角軍潰敗,身穿桶皮大鎧頭帶火火焰兜的諸角虎定,手持大身槍沖入越后軍陣地中,其勇猛之勢,讓勇猛的越后軍都想起了鬼神阿修羅,在取二十三枚后壯烈戰死。

接着,上杉謙信終於找到與武田信玄旗本隊決戰的機會,由zhongyang朝信玄的鶴翼陣突去。信玄右翼的望月吉棟隊與武田太郎信義隊率先衝出,將信玄的整個陣勢扯亂,以至左備原隼人部和武田逍遙齋部被迫出擊,兩軍的旗本部隊開始接戰起來。

看到己方不利的局面,自感慚愧的山本勘助晴幸,不顧六十三歲的老齡,手持三尺太刀並率領手勢兩百出陣,衝到最危險的越后軍zhongyang。在身受八十六處重傷后壯烈戰死,手下兩百壯士也全部戰死,無一逃脫者。

在兩軍旗本大戰的八幡原上,武田太郎義信部很快就被擊潰,義信也被越后重兵包圍。這個時候,義信家臣初鹿野源五郎忠次率兵三百殺出一條血路,見勢不妙的義信連忙撤退,初鹿野親任殿軍一職,壯烈戰死。(身中槍傷刀傷七十三處)

武田軍那時的狼狽形象,可以說是信玄初陣以來都從來沒有生過的。在高坂昌信的著作《甲陽軍鑒》中清楚的記載着:越軍如阿修羅般的勇猛之勢,將甲軍徹底擊潰(這裏有些誇張),戰死者續出,武田軍自信玄以下名將戰死者眾……。由此可見當時以jīng銳而聞名天下的甲斐軍的混亂狀況。

5【川中島決戰之前後】

越後主將謙信看準時機,手持二尺四寸五分的順慶長光,腳踏名馬放生月毛出陣,身邊隨從只有十二騎(還有一名叫做荒川伊豆守的猛將)。不一會就殺到了信玄的本陣,謙信看到了端坐陣中的信玄,謙信也不答話,策馬沖向信玄,謙信的第一刀被信玄用軍扇擋住,第二刀砍到了信玄的手腕上,第三刀被信玄閃過,只砍到了肩膀上,這個時候原大隅守虎義挺槍來刺,信玄的身邊突然衝出二十多位侍者,謙信知道取信玄的級無望,大笑數聲後撤離了信玄的本陣。(事實上謙信在槍術上得到佐野天德寺的真傳,手忙腳亂的信玄當然不是謙信的對手)

這個時候,信玄的一萬二千軍終於在妻女山方向出現,武田軍士氣大振,剛剛渡過貓瀨的小山田部開始猛烈突擊上杉軍右翼的新田部,上杉軍開始敗退。謙信命令由甘柏近江守景持殿後,全軍由犀川退卻,由於當時犀川的水還相當深,上杉軍溺死或自相踏死者無數,但是由於甘粕景持的拚死抵抗,硬是沒讓武田軍名將高坂昌幸和馬場信房軍前進一步。

午後八時許,上杉軍終於退出戰場,第四次川中島合戰告終。

這場戰役的勝敗,至今仍為人們所討論不休。

武田軍自副將武田信繁以下大將戰死者五人,軍師山本勘助自感失職,戰死在亂軍之中;主將信玄、義信還負了傷,戰死人數也比上杉軍多出近一千人;反觀上杉軍,則一名名將都沒有戰死或者負重傷。單從戰爭的角度上來講上杉軍或許略佔上風。

但是武田軍作為守方,不但守住了己方的領地,還使上杉軍退回越后,從局面上獲得了勝利,在戰爭史上其實這樣的慘勝其實也相當多見,所以至今仍有很多人認為此戰是以武田軍的勝利而告終。

與信玄和謙信同處一個時代的豐臣秀吉在統一天下後作出了這樣的評價:「卯刻到辰刻是上杉軍勝利,辰刻到已刻是武田軍的勝利。是的,兩軍各勝兩個時辰,或許是一個最公平的說法。

自此戰之後,信玄開始迴避與上杉謙信的正面戰鬥,試圖用政治手段瓦解越后軍內部,兩人的衝突也不如以前那麼明顯起來。

二十一年的戰鬥,使兩人都不得不承認對方的才能,信玄死後,上杉謙信大哭三rì,誓終生再不入甲信一步。信玄也相信謙信的人格,在遺言中命令武田勝賴在自己死後要與上杉軍和睦相處,以維持領地的和平。

信玄的沉着深慮,謙信的剛勇果敢,為世人所公認為戰國武將的雙壁。

但是,信玄在三方原大破家康,將入尾張之時,不幸帶着遺憾去世,終年五十三歲。謙信也在手取川大破信長軍不久後去世,年僅四十九歲。

如果兩人在多有十年的xìng命,恐怕不止是信長和秀吉的事業沒那麼容易成功,或許連整個天下、乃至歷史都會有一番徹底的改變啊!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風雲戰國之一代軍神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言情穿越 風雲戰國之一代軍神
上一章下一章

資料 川中島的兩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