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節 黃粱一夢

二節 黃粱一夢

?陽光直射雲山頂上,在山頂那個空曠的用着青白玉石鋪成的廣場上灑下一片金黃,有山風呼嘯而過,吹得山間的雲霧分分合合,直讓人分不清如今是在山上,還是在雲中。.

廣場的正中央有一松一柏兩株千年古樹並排而立,兩樹皆有數人合抱大小,筆直著插向天宇,鬱郁蒼蒼間,讓人望不著頂。兩樹靠近外邊,憑空的被颳去一塊樹皮,顯了那森白的軀幹,一副對聯刻在樹上,曰:

「晨鐘暮鼓,驚醒世間名利客;

道號經聲,喚回苦海夢迷人。」

在兩樹中間離地幾丈的地方,掛着一口大鐘,鐘身之上,被人用劍划著「黃梁鍾」三個大字,字體龍飛鳳舞,飄逸超凡。大鐘旁邊的木錘還在搖晃不歇,顯然方才的鐘聲便是這大鐘發出。

在兩株古樹的後面,有一座道觀,倒好似這兩株古樹便是這道觀的守護神,道觀依山而建,得天獨厚,俯瞰著整個荊南大地,在清晨陽光的照映下,就如那天宮凌霄寶殿一般,顯得金碧輝煌,飛檐走壁甚是恢弘大氣。道觀的正門上掛着一塊牌匾,匾上寫着「雲山派」,觀那手跡,與那「黃梁鍾」正是同一人所書,正門兩邊也刻着一副對聯,曰: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道觀裏面的佈置與那些尋常道觀並沒什麼兩樣,正堂上供奉著道教三清祖師爺塑像,下邊擺着一張供桌,供桌上灰塵滿布,想來是平常少人打掃,桌子上面放着一個香爐,三柱清香正在裊裊燃燒着,香爐旁邊是木魚、木劍、銅錢、八卦等道士們常用物品。

在三清祖師爺塑像旁邊卻是還掛着一幅圖畫,圖上畫的那人頭戴浩然巾,身着青布袍,腳踏步雲靴,腰間系著一把白色寶劍,端的是神采不凡,不過觀那派頭,卻是一副儒教士子打扮。

……………………

一位身材微胖的中年道人立在畫像前,彷佛石化了一般,久久的默然不語沒有動靜,道人不修邊幅,腰間掛着一隻黃色酒葫蘆,身上道袍補丁橫生,時有油漬,看起來甚是邋遢,與着道人背上的那一把白色寶劍看起來很不相搭,道人的這一把寶劍正是那畫像上人物身上的那把。

也不知過了多久,道人才喟然長嘆了一口氣,拱手向著那畫像行了一禮,道:「不才雲山派第三十八代掌門人郭……」道人說到這裏,頓了頓,咬咬牙繼續道:「郭不守今日招收雲山派第三十九代傳人李易,特此榮稟祖師爺知曉!」

郭不守向著祖師爺請示完畢,復又行了一禮,轉過身來,坐在了供桌旁邊的一張椅子上,對着正跪在三清祖師爺塑像前的一個小孩。

這個小孩正是穿越了的李易,後世的李易那日拿了道觀前那位道人所贈送的玉石枕頭回家后,晚上沉睡而去,早上醒來的時候,便發現自己成了現在的這個小孩了,從自身記憶的融合中,李易得知自己原本是一個孤兒,因為北方大旱,隨着流民南下逃難,快要餓死在路邊的時候,虧得郭不守從旁路過,救了自己。

郭不守孑然一身,在見得李易之後,也不知是怎麼想的,動了收李易為徒,傳承雲山派香火的念頭,於是就將李易帶到了雲山之上,今日正是為李易舉行那入門儀式。

李易在得知這些后,心中的鬱悶可想而知,正所謂男怕入錯行,女怕嫁錯郎,若真要修道,或許應該進那些傳聞中執天下牛耳的大門派,如道教的龍虎山,佛教的少林寺,儒教的孔府書院等等,這雲山派,孤家寡人的,看起來很沒前途啊!

李易在逃難的過程中,曾聽人說過,如今的九州修真界,是道佛儒三教並駕齊驅,三教各自結成一個同盟,想要爭奪天下第一大修真教派,其中道教的翹楚便是龍虎山天師道,佛教的領袖為少室山上的禪宗祖庭少林寺,儒教的盟主自然是青州曲阜的孔府書院了。

本朝太祖昔日奮起於草莽,逐鹿於群雄之時,曾得到以龍虎山天師道為首的道教的大力支持,後來本朝太祖奪得天下,便敕封道教為國教,龍虎山天師道歷代天師為世襲國師,於是道教一舉超越了佛儒二教,執掌天下修真之牛耳。當今天子號稱道君皇帝,對道教更是優待有加,龍虎山天師道幾乎成為了修真界朝聖的殿堂。

但十一歲的小孩子即便知道這些,又能有什麼用?畢竟李易什麼都不能改變,更何況郭不守對李易有救命之恩,如今又言辭切切,收為唯一弟子,後世李易為人便是恩怨分明,這等情分,李易怎能辜負?

當然,李易與郭不守的談話中得到的信息也是一個很重要的因素,如今朝廷已顯敗露之象,貪官污吏草菅人命,老百姓們敢怒不敢言,這還罷了,九州大地處處妖獸橫行,擄人為食,李易要真敢一個人出去行走江湖,怕是一個不小心,就成了那些妖獸們的腹中美餐。

不過最終讓李易下定決心要皈依雲山派,卻是方才發生的一件事情,李易在隨着郭不守路過那道觀前松柏樹上掛着的黃梁鍾時,郭不守指著那黃梁鍾,為李易講了雲山派的來歷:

原來這雲山派祖師爺,也就是道觀內畫像上的那人,姓盧名萃之,旁人稱為盧生,盧生本是唐代一儒教學子,在進京趕考的過程中,於邯鄲的旅館中偶遇那在人間遊歷的道教八仙之首呂洞賓,期間盧生向呂洞賓傾訴著懷才不遇,窮困潦倒,呂洞賓便給了盧生一個兩端有孔的玉石枕頭,道:「且慢說話,先睡一覺!」

盧生於沉睡中便做了一夢,夢中盧生考得進士,連連陞官,娶得嬌妻美妾,但又遭受誣陷,幾乎喪命,虧得那皇帝為他平反冤獄,盧生後來出將入相,封得國公,享盡人世間的榮華富貴,高壽九九八十一歲而亡。

盧生這時候才驚醒過來,卻是發現店主人正在煮的黃粱米飯尚未成熟,盧生患得患失間,呂洞賓卻笑咪咪的對他說道:「人生百年,猶白駒過隙,如何不正是一場清夢?」

盧生茅塞頓開,幡然醒悟,遂拜了呂洞賓為師,開始那求道之旅,後來盧生來到這雲山,一日觀那山上的雲生雲滅,終於悟得大道,羽化成仙,這雲山派便是盧生傳下的道場。

這故事李易前世便知道,正是那成語「黃粱一夢」的典故,不過讓李易驚奇的卻是故事中呂洞賓送與盧生的那個兩端有孔的玉石枕頭,自己不也得了這麼一個枕頭么?且後來那道人離去時候唱的「黃粱猶未熟,一夢到華胥」,不正是講的這件事情?

李易幾乎肯定,讓自己穿越的「罪魁禍首」便是這個玉石枕頭,但那道人是誰?李易後世曾見過呂洞賓的畫像,顯然不是,也不是這雲山派的祖師爺盧生。

李易雖然想不清楚,卻也知道其中必然有所關聯。

唉!緣分啦……

………………………………

郭不守擺了擺衣襟,正色道:「徒兒,你既入我們雲山派為第三十九代傳人,那麼本門的一些事條戒律,卻是應該知道的,日後你收取徒弟,也要為徒弟講解!」

李易拱手稱是,道:「還請師傅教導!」李易稀里糊塗的就做了這個雲山派的第三十九代傳人,當然不願意再繼續的稀里糊塗下去。

郭不守點了點頭,對李易的反應比較滿意,遂咳嗽一聲,繼續道:「本門名為雲山派,坐落於道教……厄……第六十九福地雲山之上。」道教有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七十二福地,雲山派為第六十九福地,換而言之,那就是倒數第四名了,也難怪郭不守向李易介紹起來,很有些汗顏。

不過郭不守麵皮並不薄,或許是怕打擊到李易對雲山派的信心,郭不守很快就恢復過來先前的神采,與李易宣揚起雲山派的好處來,道:「徒兒可不要小看這道教第六十九福地,要知道世上名山何止千萬,雲山能夠入選得這些洞天福地就很不錯了!」

這話好像並沒有什麼說服力,昔日師傅也這麼對自己說過,當時初入雲山派門牆的自己也很不以為然,郭不守腦海中想起幾十年前的自己來,於是看了下面的李易一眼,趕緊將這雲山的介紹略過,道:「本門第一代祖師爺盧生曾向呂洞賓仙長習道,呂洞賓仙長乃是道教八仙之首,太上老君之記名弟子,因此本門可算是道教太清一脈,這可要遠比那些佔據名山大川的旁門左道更正宗的。」

「太清一脈?師傅,難道還有玉清一脈,上清一脈么?」李易看着自己正在跪拜的道教三清祖師爺塑像,奇道。道教三清李易倒知曉,相傳上古盤古大神開天闢地後身殉,其三道清氣化成了道教三清,便是太清太上老君、玉清元始天尊、上清通天教主。

「道教雖然勢大,卻也不是鐵板一塊。」郭不守翻了個白眼,一副你是白痴的模樣,道:「這事徒兒最好弄個明白,省得以後行走江湖,被那些所謂的『同門』算計,無辜丟了性命,做了那冤死之鬼,害我雲山派斷了道統。」

李易兩世為人,自知人心險惡,反覆無常,郭不守這話雖聽起來很彆扭,說的卻是正理。

……………………

順求收藏,推薦,拜謝!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三教九流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科幻靈異 三教九流
上一章下一章

二節 黃粱一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