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2

資料2

1)何謂南傳符籙派

在我國,符籙派可歸類為傳統的正一道與南傳的符籙派。前者即常見的正一火居道士,他們擅於齋醮法事,共分福建(閩南)、客家、廣府(廣肇)等方言幫,各幫中又分化出許多不同的派別。他們家族代代相傳,鮮少外傳;後者為純符籙派,純粹以符籙行事,不進行齋醮法事。

南傳符籙派的歷史並不久遠。大約明末清初開始出現於中國南方閩粵客家人聚集之處。傳習者多作火居道士的裝束,頭盤髮髻,多有妻室。19世紀中葉至20世紀中葉期間,這些客家道士雲遊東南亞時,向華人民間傳教,且是無私的傳授予各籍貫華人。與上述家族相傳的正一道士比較,則顯得致力於道教的弘揚。

將南傳符籙派傳至本邦的,以廣東客家幫道士為主,少數為北方道士,且教派繁多,諸如流民教、崑崙教、六壬教、金英教、茅山教、三清教、白蓮教、西天茅山教、河天道德教等。民間對其通稱為「茅山」,對於學習符籙派通稱為「學茅山」,符籙師父亦被稱為「茅山師父」。其實,那是出於於人們的不了解,而且是錯的,因為符籙派並非單單茅山一教而已。上述的符籙教派可歸類為「民間道教」。這裏,為了突出其獨有的南方符籙色彩,姑且稱為「南傳符籙派」。

(2)南傳符籙派的特色

與道教其他宗派一樣,南傳符籙派的目的為成仙得道,以符籙為主要修練方術。符籙也是道士用來召神劾鬼、驅邪鎮魔的一種方術。

南傳符籙派的特色乃其符籙不同於北傳正一道、全真道之符籙。(注2)其符籙的文字淺白易懂,最關鍵的是符的下端有個「符膽」,那是許多文字重疊寫於「符架」上,形成一團墨或硃砂。(注3)而且,要成為一位入教弟子,須經過一套特殊的「過教」儀式。然後經常要練習畫符吞服,增強法力。此外,亦習誦念經咒、靜坐等方術。

通常學習符籙者,必須為教門弟子,在十分清醒的狀況下書畫符籙。至於乩童(跳神)、神打、扶乩、神功手所畫的符籙,(注4)絕非符籙派的符籙,那是在神明附身(或附在手上),或神志不清,或清醒的狀況下畫出字跡潦草難懂的符籙,至多可稱為「神符」。

畫符的步驟是:焚香請神、念敕水咒、念敕紙咒、念敕墨咒、念敕筆咒,然後持筆書符,一邊持咒,後下符膽,書畢,念敕印咒,蓋下符印,再催念敕符咒,最後擲「筮」求准,若准(聖筮)則此符有靈可使用。在整套修練的過程中,除了畫符、念咒,還得存思(觀想)、打手訣(手印)、頓腳(於念咒畢都得頓腳,左右腳各有分別)、敕法水、焚化符籙或整張吞服,顯出其不同的色彩。

(3)傳入本邦

要調查南傳符籙派諸教派傳入本邦的歷史,乃十分艱巨之事。許多默默無聞的遊方道士,在各地收了一些弟子為徒,又再雲遊游四海而去,未留下片紙只蘋字記載。

將它傳播本邦的乃源自廣東的客家幫道士,他們為火居道士,少數不婚娶。約在19世紀中葉,客家道士開始南來弘道。有史可考的早期道觀,最早的有芙蓉的天師宮,它由鍾善坤道長創建於1864年,現任的第六代住持為張法景道長。怡保的南天洞,乃龔承德道長創辦於1868年左右,後傳與兒子龔聲揚道長,第三代主持是揚至漢道長,第四代是鄭理吉道長,皆已羽化,自80年代開始,歸南天洞保管委員會管理。怡保龍頭岩,屬東華山派,鍾善坤道長開創於1894年。自80年代末住持李真祥道長羽化後,即無盤髻道士主持。怡保東華洞,百餘年前由丘倫初道長開創,傳了8位道長,當最後一位道長羽化後,一群善信於1983年成立「東華洞佛寺打坐中心」委員會,東華洞逐漸佛化。芙蓉天公五老觀,為鄧德華道長創於1927年。太平新路口的中華佛宮,建立於本世紀初葉,主祀太上老君、副祀真君大帝與齊天大聖。霹靂曼絨縣的清心寺,由客家人(相信為符籙師)建廟於本世紀中葉,主祀太上老君。太平的仙師王爺廟,羅雲亮道長成立於本世紀初葉,第二代住持為其子羅水容,現為其孫羅平順掌廟,改廟名曰「太上老君廟」。檳城朝元洞清觀寺屬天衡山脈,1881年由一班客家道士所創建,供奉三教聖人等仙佛。檳城蓮花觀太上老君、山主饒喜娘等人創於1900年。檳城亞依淡太上廟,客家道士陳某等創建於1901年。檳城亞依淡天有宮自在觀,1903年客家道士盧善福等創建等。這些道教廟宇與南傳符籙派關係密切。

自19世紀中葉開始南傳本邦後,慢慢遍佈我國各地,尤其客家人聚集或曾經活躍之處,如怡保、芙蓉、吉隆坡、檳城、太平、關丹、沙巴、砂勞越、柔佛等地。

盛行於北馬的崑崙教、六壬教與茅山教,即由3位客家道長──曾必齊(增城客家人)、張彪士(廣東客家人)與馬英(鶴山客家人)弘揚而興盛起來。他們於19世紀末期從中國南來抵吉隆坡,與一班10餘名的符籙派道士,秘密進行反英政府活動。他們善使符咒,聲稱「擁有刀槍不入的法力」。不過,舉事不幸失敗,結果他們3人一齊逃奔至太平。曾必齊在太平與怡保收了多名徒弟,60年代羽化於怡保龍頭岩;馬英定居太平,收的徒弟不多;張彪士往北馬、檳城傳教,徒弟頗多。(注5)目前北馬上述3個教門的弟子,並非全部源自他們門下,顯然除了他們,尚有多名符籙師活躍於當地。

另一位著名的符籙大師陳飛龍則致力於弘揚金英教。他原居廣東博羅縣羅浮山百鶴洞,本世紀30年代末期南來弘教,從香港到泰國,進入吉打、霹靂、吉隆坡,後回羅浮山修練。他在泰國、吉打、霹靂與吉隆坡收下多名徒弟。其中一位高足吳金洪,是太平與霹靂著名的符籙師,收有百餘徒弟,包括前金寶國會議員杜添福律師、前勞工局局長陳德平、怡保醫院書記長陳永富、多位軍方與警方高級人員、商人、知識份子及錫克、印度友族同胞,且多為英文教育者。(注6)

戰後,一些法壇醞釀成立新組織,申請註冊成為合法團體。比如太平的金英祖師廟,即由羅水松成立於1957年,1966年註冊獲准。太平的崑崙靜坐中心成立於1972年,註冊於翌年得到批准。怡保的崑崙古洞亦在70年代末成立與註冊。吉隆坡雙溪毛糯的茅山教總壇乃李興創於50年代,旋後申請註冊。戰後初期是符籙派興盛期,80年代後,社會轉型,時勢嬗變,即由盛轉衰。

上述的法壇只是冰上一角,相信尚有眾多的私人住家法壇私下進行收徒活動,鮮少公開活動。

(4)教派簡介

除非深入調查,不然很難詳悉諸教派的歷史,而且多數教派歷史失傳,叫人無從入手。

流民教

流民教通稱「鳳陽」,據說源自安徽省鳳陽府,教士們多不嫁娶,善使各種奇特的法術和幻術。他們到處流浪,以走江湖變幻術或賣葯為生,流民教符籙已逐漸失傳,門人不多。

茅山教

奉茅盈、茅固、茅衷為教主,(注7)尊稱為茅山祖師,與歷史上陶弘景所開創的上清派(後改稱為茅山宗)不同。(注8)本教以純修符籙為主,教徒眾多,遍佈各地,教主誕辰為農曆五月初三、八月廿八日。

崑崙教

奉先秦時代的道家始祖老子(太上老君)為教主,尊稱他為昆崙山天尊。發源於廣東客家地區,教徒集中霹靂、北馬。教主誕辰為農曆七月初一。

六壬教

教主即六壬仙師,其史不詳。除了修練符籙,亦重視六壬神算方術。教徒遍佈北馬、中馬。教主誕辰為農曆三月十八日。

金英教

奉金英祖師、茅山仙師、潮源洞師為教主,尊稱三教祖師。歷史約300年,史料較完整,不過充滿神話味道,令人難以相信。據該教《羅浮山白鶴寺金英傳序》雲,金英成佛時,曾與金禪老祖結義為兄弟,後因金禪打破了玉盞琉璃盆,被佛主貶斥下凡轉世受苦,於是轉世為唐三藏,西域取經功成,回西天極樂,並前往探訪把守東河的金英。金英聞後十分www.hetiqi.com,決定前往西域,途中於波羅沙甲遇合茅山三仙師之末師,不久又遇上七姑仙女最小的一位,即在潮源洞修行的潮源洞師,三仙一見如故,共結為教友,同往取道,後成為三教祖師。(注9)

金英教的開山始祖為林顯江,他原為廣東博羅縣羅浮山的客家道士,創教於清朝期間,曾收了佛岩寺的一位僧人陳飛龍為徒,由他把金英教傳播本邦。(注10)

教主稱三教祖師乃以金英代表佛、茅山代表道與潮源代表仙也。他們的誕辰分別為冬至三天(冬至日起共3天)、五月初三與二月十五。教徒多在北馬、霹靂與吉隆坡等地。

南傳符籙派諸教門的入教弟子究竟有多少?目前猶無正式統計數目。不過,據我的初步估計,相信至少有2萬餘人,包括少數的印度與錫克同胞。單單在太平的拉律登縣估計約有2000餘名。(注11)他們已不蓄髮盤髻,不穿道服,與一般人無異,不知就裏者根本不曉得他們是符籙弟子。從中國南來且作道士裝束的符籙師,被尊稱為「道長」、「道士」,至於時下的符籙弟子,則稱「居士」較妥當。他們的數量遠超從事齋醮的道士,居我國各道派的首名。從事我國道教研究工作,絕對不可忽略南傳符籙派。

符籙派以符籙救世,注重的是現世,關心的是受苦受難的群眾,此乃它受到群眾尊重及支持的主因,亦顯見其頑強且蓬勃的生命力。

(5)符籙的種錄

符籙派救世的宗旨,導致為了滿足各階級的需求,而產生形形色色的符籙,應有盡有,單單治病方面,即分內科、外科、眼科、牙科、兒科、婦科、傷科等。本世紀初所發現的敦煌唐代道家符咒,高國藩教授在《敦煌古俗與民俗流變──中國民俗探微》一書中,把它分為14類。即吞符(治病用)、護身符(分百姓、官吏、仙人、和尚帶的符)、吞帶並用的符(可去一切鬼邪)、洗眼符(治眼病)、箭符(扎在箭上,士兵打仗用)、符印、宅符(分鎮宅、房內、地窖符等,可除鬼保大吉)、門符(分門口、門上符;可使夫妻相愛)、床符(分床腳、床上、床墊符、可保產兒順利,不做惡夢)、樹符(保護樹木生長)、墓穴符(安墓大吉利)、掛符(有端午驅鬼符,掛在堂屋裏或室內)、乘雲符(能乘雲飛天)、隱形符(可隱身)。(注20)

符籙可以千變萬化,只要將其文字與符膽上的文字作出更改,要它何作用則會產生其效能。一般上,師父傳授的符籙正邪均有,為善為惡全由徒弟選擇,這是一種考驗。

南傳符籙諸教派的符籙與種類,可謂大同小異,現在作如下分類。

修練類(供修者書畫吞服,可保平安):十二元帥符、七星符、廿四節令符(30張)、初一十五符、四季符、銅人符、鐵筆符(3張)、十二神符……。

法術類(供變化各種魔術、幻術用):千斤墜符、封刀符、隱身符、騰雲駕霧符、雪山符、銅皮鐵骨符、吞針符、飛刀符……。

護身類(保命護身用):十二時辰符、過身符、戰符、褲帶符、手帕符、卅六大符、銅人符、隔煞驅邪符、五雷護身符……。

安宅類(安車鎮宅用):隔邪安宅符、羅庚符、禁小人官非口舌符、五雷符、八卦符、九夙破穢符、毛山符、呂山符……。

興旺類:轉鴻運符、解五方運符、貴人符、百無查禁忌符、家宅興旺符、招財符、生意符、呂山生意符、生意貴人符……。

治邪類:收邪破降符、鎮邪符、送陰鬼符、食鬼大王符、破除惡降符、破除廿四凶神符、治邪犯煞符、沖犯符、收鬼吊犯符、斬妖攝魔符、驅邪斬鬼符……。

和合類(用於夫婦、父子、兄弟、朋友、上司下屬或其他動物的和合術,使其不吵不分離):人緣符、和合符……。

破開類(用於婚外情、誤交豬朋狗友,使分開,不可亂用):破開符……。

治病類:眼症符、飛砂符(眼症)、心氣肚痛符、癲狂病符、頭風痛符、心驚符、安神符、退熱符、雪山大熱症符、外傷符、火燒傷符、化骨符、眼痛目腫符、止血符、止咳符、止嘔符、牙痛符、牙筋腫痛符、治惡瘡符、疔瘡符、無名腫毒符、發冷符、治邪風符(半身不遂)、治生蛇符(庖疹)、華陀百病葯符、辟邪百病符、治邪病符、怪病符、不明病符、一切異症符、瘟疫符……。

婦科類:安胎符、催生符、治動土符(動了胎氣)、肚痛符、胎前產後食符、求子符、追胎符、下胎符(用於胎死腹中,不可亂用)……。

兒科類:小兒夜啼符、肚痛符、氣痛符、小兒藏魂魄符、驚風符、猴索符、(猴症)……。

訴訟類:禁是非口舌官司符、見官府符、打管司符……。

離失類(用於尋找離家出走或失蹤者):防人走路符、找人符……。

防賊類:拿賊符、防盜符、追物符(物被偷,令其交回)……

六畜類:制瘟神符、救豬胎符、六畜犯符、豬瘟符、豬羊雞牛瘟符……

禁蟲類:遠隔蛇蟲鼠蟻符、禁蚊符……。

禳災類:祈雨符、禁雨符、定風符……。

鬥法類:鬥法符、飛刀符、飛針符、破化神功符、封山符……。

邪法類(用邪術害人):癲狂符、收命符、飛砂符(令人瞎)、攝魂魄符(可控制人神志)、冷地方符(令無人光顧)……。

尚有許多難於歸類的,姑且不錄。符籙可以千變萬化,只要將其文字與符膽上的文字作出更改,要它何作用則會產生其效能。一般上,師父傳授的符籙正邪均有,為善為惡全由徒弟選擇。這是一種考驗,少數心術不正者會以邪術害人,那是其個人之事,非符籙害人,他也得面對誓言引致的果報。

結語

逾百年來在我國的流傳,符籙派逃不過社會發展所決定的必然趨勢,由興盛轉向衰落,原因不外為五:

(1)龐大的符籙派弟子,文化水平十分之低,且多數不諳教義,夜郎自大,互相傾軋;

(2)在科學發達的現代文明衝擊下,人們的見識擴大,相對的,符籙派在民間的影響力日益縮小;

(3)一些弟子將符籙商業化,或以邪法害人,騙財騙色,令人痛心疾首;

(4)教外人士的攻擊與歧視,以及作出惡意且偏頗的破壞,他們妄自菲薄,全盤否定民族文化;

(5)符籙弟子不懂得引進和宣揚高層次的道教文化,以提高本邦道教文明與知名度。

雖然它有種種負面弊病,無論如何還是得談其正面的貢獻:

(1)符籙乃道教的古文化,它豐富了我國的宗教文化;

(2)科學非萬能,不能完全解決人生的問題,因此,某些人需要精神上的寄託,符籙發揮了心理治療的效用,令他們獲得寄託和安慰,滿足他們求財、求子、求平安、求治病、求貴人等意願,構成社會的進步與積極一面;

(3)教育信徒行善救世,不行邪惡之途,維持社會的道德風氣;

(4)東南亞各國民間里,有許多擅巫術的巫師,他們或使邪法害人,造成人心惶惶。無形中,符籙派在多元社會中具平衡作用,與邪巫對抗,成為華裔精神上的一大寄託;

(5)吸引一些受英文教育的華裔入教,間接鼓勵他們學習中文與書法,認識中華文化主流之一的道教文化。

道教著名學者任繼愈指出,道教文化是中國古代文化遺產中的重要組成部份,長期以來影響頗大,深深滲入於民族文化的諸多方面。道教文化中精華糟粕混融,不乏值得批判地繼承發揚者。

南傳符籙派百年流傳,已成我國道教主流,它是最大的道派,擁有眾多弟子,深入基層。雖然它有着迷信、愚昧且庸俗的一面,但我們不應該因此而排斥它,反而應予以協助和匡扶,以提高彼等的素質,讓它在我國站起來,並在宗教界扮演其重要的角色,增添宗教文化的異彩,豐富我們的精神和文化生活。因為它是我們文化遺產中重要的一部份。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傲仙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言情穿越 傲仙
上一章下一章

資料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