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常中的亘古

無常中的亘古

「無常地變化,萬事萬物輪轉不休,倒不如放下,自成亘古。」——題記

幼時便有思考過一個問題——人會死嗎?死了又會去哪呢?那時看過些佛經,知曉些因果報應,一想到死後未知的世界,不禁開始后怕,想到虛無的宙宇,想到未測的以後。

或許這是一個古今共議的問題吧。

秦有秦始皇,漢有漢武帝,也許亦是思考到了這個問題,感受到了來自未知死亡的威脅,想要逃避逃脫,便開始求仙問道追尋長生不死的道路。

究其根源,他們欲長生不死,也是出於對權利的慾望,對俗世的執著。他們害怕無常的變化,因而想在無常中追求亘古不變的永存。

可結果,秦始皇病終馬車,屍首久不得安葬;漢武帝垂死發覺一生對於無常的執著,含悔而終……

這麼一看,確實生死是不可捉摸的,無常是無法掌控的。那麼人,是否也因知曉早晚要命歸黃泉而鬱郁終日呢?

百思不得其解,我翻開了《海奧華預言》。本來對這類書籍不甚感興趣,但總覺著有種莫名的魔力驅使我,要將這本書中的世界探索。

且不論其他,我從中追尋到了許許多多在當今社會苦思不解的問題的應答。書中的那名為海奧華的星球令我着迷。書中所描述的一切,例如在我們自認為高級的文明前還有像亞特蘭蒂斯這樣的文明——外星降臨地球而誕生的文明。除此之外還有許多曾輝煌在地球的文明,但最終邁向的,仍是滅亡——無常中仍有不變的滅亡。

但與我們如今所崇尚的物質文明不同,他們所追求的是精神文明。

他們的文明與我們如今的社會文明截然不同。他們甚至不用錢這類貨幣做交易,一切都公屬於社會。有這麼一個優良的制度,人人平等,沒有物質的雜分擾陳。而這正是我們如今無法想像的,也無法去做到的。我們離不開錢,也無法想像沒有錢的生活。

我們的思維被物質所局限性了。

我想正如書中的濤說的那樣,我們的文明走偏了方向。我們應該明白世事無常中輪來輪去,一切物質的東西都會在浩瀚的更迭中歸於虛無,唯有思想,唯有精神永存。

物質會引起人的慾望,而慾望會引發人性的陰暗一面,撩撥起戰爭、死亡。可偏執的我們人執意要去追逐,終會歸於塵土的物質。我們的環境如今正在變差,如今我們的地球正在向我們呼救。

而許許多多的人為了謀取那一時的利益,不顧地球,不顧未來千秋萬代,或許他們想,等到地球變得惡劣不健康的時候,他們或許早就不存活在這世上了吧,也就不必遭受那份苦痛。他們現在就可以盡情的享受,盡情地縱慾。

然而他們或許不知曉人是回輪迴的,俗話說的好,風水輪流轉,死亡不一定真的便是結束,惡果終歸會物歸原主——這便是無常中循環的亘古。

合上書頁,心中仍迷霧繚繞,意猶未盡地又拿起了另一本書——《前世今生》,渴望在投石問路間得以仙人指路。

書的內容是一位叫凱瑟琳的女人講述自己的前世的種種。輪迴故事很多,讀下來感受不一。但我心覺,重要的或許並不是內容講了些什麼,而是心中學到了些什麼。

有很多人或許不相信有轉世輪迴,但是我想如果我們知曉轉世輪迴,知曉因果報應,知曉有生必有死,生生不息,無常更替。那也可以放下,了悟生死的真正奧義。知曉了死不一定是真正的結束,或許我們便會釋然,在最終都要降臨的死亡之前,做一些有意義、有價值的事情——至少此生,你能為他人點亮一盞燈,能為他人指明一條道,也算是一種美滿。

放下執著,接受無常,迎來心靈的更古不變。我想正如《前世今生》這本書里所說的,人或許生來並不平等,但最終會平等;最終都會與一切告別,所以不要太追求完美,不要在意缺陷,愛和寬容才是最重要的。

很喜歡這本書里作者的一個比喻:每個人都是平等的,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塊璀璨生輝的鑽石,但有的奪目生光,有的卻蒙灰於角落,黯然失色。是因為它們不同嗎?並不是。每塊鑽石都擁有一千個未細雕琢的鑽面,需要人用心去打磨。有的人在生活中學會了雕琢心靈的藝術,從此將心靈的璞玉打磨得煜煜生輝;有的人頹然在社會的角落,悲觀世事,自甘墮落,總是抱着自我消極的觀念,忘記了自己所擁有的美玉,便也只能消損於紅塵。

這不正好生動地描摹了生命的無常有恆常的真諦嗎?每塊璞玉所擁有的資質都相同,這是恆常;可最終誕生的卻是迥異的傑作,這是無常。然而決定這一切的,又是人的心,人的靈。

「心有多大,世界就有多大。」

用一顆包納海川的心,釋懷生死,接納無常,擁抱世界,迎接心靈的亘古不變。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黃粱一夢忽逢醒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其他 黃粱一夢忽逢醒
上一章下一章

無常中的亘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