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9

第079

本草經》的歷史地位不可低估,它將東漢以前零散的藥學知識進行了系統總結,其中包含了許多具有科學價值的內容,被歷代醫家所珍視。而且其作為藥物學著作的編撰體例也被長期沿用,作為中國第一部藥物學專著,影響是極為深遠的。《本經》首次提出了「君臣佐使」的方劑理論,一直被後世方劑學所沿用,有序例(或序錄)自成一卷,是全書的總論,歸納了13條藥學理論。

《本經》的問世,對中國藥學的發展影響很大。歷史上具有代表性的幾部《本草》,如《本草經集注》《新修本草》《證類本草》《本草綱目》等,都淵源於《本經》而發展起來的。藥物之間的相互關係也是藥學一大關鍵,《本經》提出的「七情和合」原則在幾千年的用藥實踐中發揮了巨大作用。

藥物之間,有的共同使用就能相互輔佐,發揮更大的功效,有的甚至比各自單獨使用的效果強上數倍;有的兩葯相遇則一方會減小另一方的藥性,便其難以發揮作用;有的葯可以減去另一種藥物的毒性,常在炮製毒性葯時或者在方中制約一種葯的毒性時使用;有的兩種藥品本身均無毒,但兩葯相遇則會產生很大的毒性,損害身體等等。這些都是業醫者或從事藥物學研究的人員必備的基本專業知識,十分重要,甚至操縱着生死之關隘,不可輕忽一分半毫。

很長一段歷史時期內,《本經》都是醫生和藥師學習中藥學的教科書,或者是作為必讀書,被放在了非常重要的位置上。書中對於藥物性質的定位和對其功能主治的描述十分準確,其中規定的大部分藥物學理論和配伍規則,到今天,也仍是中醫藥學的重要理論支柱。對於現代的中醫臨床,《本經》的論述仍舊具有十分穩固的權威性,同時,它也成為了醫學工作者案頭必備的工具書之一。

規定了藥物的劑型

《本經·序錄》認為:「藥性有宜丸者,宜散者,宜水煮者,宜酒漬者,宜膏煎者,亦有一物兼主者,亦有不可入湯、酒者,並隨藥性,不得違越。」此處一方面體現了在2000年前中藥劑型已有的成就,另一方面也體現了藥物劑型工藝以及對哪些葯宜用哪種劑型的研究經驗,如消石「煉之如

《神農本草經·序錄》認為」凡欲治病,先察其源,先候病機,五臟未虛,六府未竭,血脈未亂,精神未散,服藥必治。若病已成,可得半愈。病勢已過,命將難全。」此處首先告誡人們,有病必須早治;其次強調了疾病的痊癒與否,不能完全依賴藥物的作

強調辨證施藥

要辨別軀體病(如「癰腫瘡瘍」、「風濕症」)與內臟病(如「鬼疰蠱毒」)的差異而用藥。前者用「瘡葯」、「風濕葯」,後者用「毒藥」。若通覽書中365味藥物的功效和主治,還可以發現,書中根據內科疾病、婦科疾病、外科疾病、五官科疾病、皮膚病等等不同病種而施以不同藥物予以治療,這些內容都充分體現了辨證施治的用藥思想。

《神農本草經·序錄》認為:「病在胸膈以上者,先食后服藥;病在腹以下者,先服藥而後食;病在四肢血脈者,宜空腹而在旦;病在骨髓者,宜飽滿而在夜。」這說明本書作者在認真總結前人用藥經驗的基礎上,認識到服藥時間與藥物療效之間的密切關係。

踐行「葯有陰陽」理論的價值

薄則通。氣薄則發泄,厚則發熱。」「氣味辛甘發散為陽,酸苦涌泄為陰」,具體內容可詳見於《素問·陰陽應象大論》。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農門團寵:福運小龍女有錦鯉商城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台言古言 農門團寵:福運小龍女有錦鯉商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