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說書人

1說書人

張天天出生於195(農曆3月15日),是老張家的長子長孫,又恰逢***解放海南島,其祖父欣喜之餘手書了一幅書開國元勛的《七律·人民***佔領南京》送給剛出生的孩子。

那時的人們在孩子出生后的吃奶時期,父母常給孩子起個小名,有易」養活」的意思。據載,我國很早就有了」小名」的類稱,例如:三國時期曹操的小名叫阿瞞、劉禪叫阿斗等等,至於主角張天天的小名就叫」大娃子「。

兩年後,其祖父在琢磨大名時突然想起了當初送給大孫子的那首詩,於是又寫了一幅,並把字一個個的剪下來混到一起讓孩子自己抓,結果就抓了兩個天字。

頭一個是「天翻地覆慨而慷」的天,意為:天翻地覆的巨大變化,是足以令人慷慨高歌和歡欣鼓舞。第二個是」天若有情天亦老「的天,這是開國元勛借用唐李賀《金銅仙人辭漢歌》中詩句,雖然是重字但不同意思,遂採納為其大名。

張天天不算特別聰慧,玩心也大所以學習成績並不特別理想,在班裏排名也就屬於中下等。

小學畢業后被分到市裏一所最差中學就讀,繼續混日子的張天天遇到了著名的歷史事件,本就無心學業的他開始停課鬧革命。不久又趕上了知識青年上山下鄉運動,他的求學生涯就此結束了。

插隊到某個生產隊干起了農活,什麼農活都干過,每天跟着生產隊長出工,生產隊給他記工分8分······

從1964年開始,領導的一個講話「為什麼要讓封建帝王將相、才子佳人控制文藝舞台?不能歌頌工農兵。」傳統的東西都不要了,曲藝也要說新唱新。說評書的都得說新書,可得會呀?一些評書藝人被下放到農村體驗生活。

張天天也迎來了自己的新室友,更為他開啟了一扇新的藝術大門。新室友是曲藝團的正式演員,可惜年齡大了,記憶力也不行了,像新作品《鐵道游擊隊》《草原風火》《戰鬥的青春》《林海雪原》等等已經記不住詞了。

都說」三十不學藝「,老先有餘了,只好繼續貓在鄉下」體驗生活「。

體力勞動是枯燥的,晚上或農閑時張天天就纏着新室友」講故事「。帝王將相、才子佳人的不敢講,老先生就給他講神鬼妖狐、神魔鬥法的。

畢竟是專業演員,時而慷慨激昂、指點江山,時而眉飛色舞,語言風趣,令人慾罷不能。可是老先生肚子裏的東西也有限,不到一年時間就被張天天給掏空了,於是兩人合作又開始記錄和整理,把以前說過的回目記錄成冊。

張天天雖然學習不咋地,怎麼也上了十來年學,一些遣詞造句、寫作手法還是知道一點的,老先生勝在經驗豐富,又有正經的師承,閑來無事兩人還真編纂了幾個短篇小品。

老先生就開始教他表演,如何掌握節奏,如何運用聲調,何處埋灰、哪裏做扣······

張天天沒事時就在麥場給鄉親們講書,新作品講完了就將《聊齋》《濟公傳》等等,農村裏就沒城裏那麼嚴,老鄉們也樂的聽個趣兒,而老先生則在每天散場后給他指點一番。

慢慢經驗足了他就給鄉親們講報紙,把新聞當段子講,生產隊長知道后覺得小夥子不錯,就讓他當了隊里的廣播員,每天在大喇叭里講報紙。

幹了不到一年,他竟然被墾殖場調到了場部機關做宣傳工作,擺脫了繁重的體力勞動,也和亦師亦友的老先生分別了。

到了1979年張天天以」頂職「的名義終於回到了他出生的城市,接了父親的班進入」紅衛製藥廠「(后改名為省中藥廠)炮製車間當了一名炮製工學徒。

雖然分隔兩地,他和老先生一直有書信來往,而老先生也於1978年被恢複名譽,重返評書舞台。

得知張天天回城后郵寄了大量的評書資料給他,叮囑其不要輕易放棄這個愛好。

又過了一年,三十歲的張天天終於娶妻生子,過起了平凡的小日子。

學徒三年結束后,張天天正式成為一名炮製工,又因為其才藝兼職在廠文工團當了一名相聲演員,主說單口相聲(因為評書段落太長不適合在廠聯歡會上演出)。

這份兼職雖然沒給他帶來經濟上的收入,卻也因為一人多職成功的躲過了1993、1994兩次下崗大潮。

然而,由於現代醫學的強勢衝擊,曾經是特長的中醫急診總體水平出現滑坡。以至於1995年中藥廠銷售業績不佳,張天天也終於光榮下崗了。

身有一技之長的張天天也跟隨着文工團里被下崗的同事們一起參加」走穴「式的演出,倒比上班時掙得還多。

真正接觸到商業演出之後,張天天也漸漸摸准了現代觀眾們的喜好,有針對性地寫出了一些新作品。

終於在1998年和幾位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開辦了一家茶舍,表演形式以曲藝為主。

張天天每天在下午和晚上各有一場評書表演。其中下午是傳統作品,而晚場是新作品演出,新編纂的《閻羅王大戰熾天使》《濟公爺智斗貪判官》等大受歡迎。

就這樣張天天波瀾不驚的活到了七十三歲,因為肺癌死於省人民醫院。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冒牌神語者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玄幻奇幻 冒牌神語者
上一章下一章

1說書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