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的轉折--新明帝國編年史(上)

歷史的轉折--新明帝國編年史(上)

1644年3月19日,農民起義軍領袖李自成攻陷北京,明朝第十六代皇帝——崇禎皇帝自殺,明帝國宣告滅亡。4月,滿洲攝政王多爾袞率領精銳的滿洲八旗,在山海關擊敗李自成,李自成被迫於4月30日撤離北京。滿洲皇帝愛新覺羅.福臨在北京登基,滿清王朝開始統治中國。5月,明朝宗室後裔、崇禎皇帝的堂弟朱由崧在南京即位為皇帝,建立了「南明政權」。

1645年6月,李自成被地主武裝殺害,他所建立的農民起義政權也隨之滅亡。同月,滿清親王多鐸率領八旗大軍攻陷南京,南明皇帝朱由崧被斬首。滿清攝政王多爾袞向全國發佈「剃髮令」,勒令全國人民「留頭不留髮,留髮不留頭」,引起人民的強烈憤怒和反抗。在江南,有上百萬人民因為反抗滿清暴政而被屠殺,滿清貴族企圖通過血腥鎮壓的方式,鞏固他們的**暴政,大半個中國在鐵蹄下呻吟!

1646年12月,滿清肅親王豪格消滅了割據四川的「大西」農民起義政權;除了割據雲南、貴州的南明皇帝朱由榔外,全國基本被滿清王朝統一。全國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不得不暫時忍受滿清貴族的殘酷壓迫。這種日子究竟還要持續多久呢?

1650年,滿清攝政王多爾袞親率10萬八旗精銳部隊攻擊朱由榔的南明政權,企圖一舉消滅中國大陸殘存的最後一個反清勢力。經過兩年的苦戰,多爾袞攻陷了昆明,南明永曆皇帝朱由榔逃亡緬甸,不久被殺害。南明政權就這樣滅亡了,滿清王朝終於統一了中國。清帝國實際上的決策者——攝政王多爾袞是一個精力充沛、陰險狡詐、善於玩弄政治手腕的典型滿洲貴族。他利用被征服人民內部的矛盾,予以分化統治,一面維持森嚴的等級制度,一面又給自己加上「溫和」「開明」的偽裝,騙取被征服人民的信任。滿清帝國是一個徹頭徹尾的征服者,它統治的不是人民而是奴隸,它最大的任務就是壓制這些奴隸的反抗。

1654年2月,多爾袞在班師經過四川時墜馬受傷,終於在幾天後因為傷勢過重,不治身亡,享年41歲。此前滿洲貴族取得的勝利,幾乎完全是因為多爾袞的高瞻遠矚和心狠手辣,現在多爾袞卻突然離開了人世,留下了一個地域遼闊、危機四伏的大清帝國。滿洲貴族都盯着多爾袞留下的權力真空,隨即展開了驚心動魄的政治大搏殺!

努爾哈赤的侄子、鄭親王濟爾哈朗誣告多爾袞生前犯有「謀反大罪」,要求徹底清算多爾袞的「罪行」,引起多爾袞的哥哥、英親王阿濟格反對。滿洲貴族濟爾哈朗、索尼、蘇克薩哈密謀逮捕阿濟格,徹底清除多爾袞的殘餘勢力,但計劃泄密,阿濟格搶先下手逮捕了索尼、蘇克薩哈,控制了北京;濟爾哈朗則逃往關外,組織起一支自己的武裝力量,滿洲內戰正式開始。這場殘酷的內戰持續了近兩年,滿清帝國的大部分實力都被消耗殆盡,精銳的八旗軍沒有用來鎮壓南方的人民起義,反而消耗在內戰的戰場上。最終,英親王阿濟格在蒙古人的幫助下打敗了鄭親王濟爾哈朗,收復了關外遼東的土地,但滿清帝國的統治已經是搖搖欲墜了。這場滿清帝國內戰,對中國歷史造成了非常深遠的影響,可以說,它是後來中國幾百年歷史的轉折點!

在滿洲貴族內戰的同時,南方的反清起義軍已經日益壯大,規模甚至超過一百萬人,分散在淮河流域、長江流域和東南沿海地區,完全截斷了北京與南方各省的聯繫。滿清貴族能夠控制的領土,只剩下黃河以北的幾個省份,清帝國的**暴政,眼看已經岌岌可危。

1655年4月,割據廈門的前明將領鄭成功在江蘇沿海登陸,包圍南京,打出「反清復明」的旗號;清帝國的江蘇巡撫被打的大敗,南京城內一片恐慌。但因為糧草供應不上,鄭成功沒有來得及攻下南京,就被迫撤退。第二年3月,鄭成功再次率領15萬大軍在江蘇登陸,再次包圍南京,但這次又陷入了糧草缺乏的困境。6月,為了籌集軍糧和軍費開支,鄭成功召集江南富商的代表開會,頒佈了《江南善後佈告》,規定了三條原則:

1、只有明朝皇室的後裔才是帝國的合法繼承人,一旦推翻滿洲貴族的統治,將擁立萬曆帝的嫡孫朱由槿為皇帝。

2、打敗滿洲貴族后,決不會效仿崇禎皇帝橫徵暴斂的政策;在江南徵收任何稅款,都會事先徵求江南富商們的同意。

3、恢復明朝政權后,將給予江南富商很大的政治權力,允許他們對政策發表意見,主持明帝國的行政工作。

這三條保證,等於說把許多權利都賦予了商人,對商人這樣優厚的待遇是中國幾千年來所沒有過的。這樣,江南的商人們終於同意支持鄭成功,在此後2個月里為他提供了25萬石軍糧和10萬兩白銀,作為他繼續進攻南京的保證。不過,經歷了明朝末年的倒行逆施和滿清貴族的殘酷鎮壓,江南商人對任何人都不完全信任了,他們迫切希望擁有一支屬於自己的武裝力量。這一年的秋天,江南絲綢商出資8萬兩白銀,收編了一支起義軍,拉開了江南商人組建軍隊的序幕。在短短的半年裏,江南的絲綢商、茶商、陶瓷商紛紛出錢收編農民起義軍,把起義軍變成了富商控制的武裝。後來商人控制的軍隊達到20萬之多,甚至超過了鄭成功的軍隊——這也為後來的商人政權打下了基礎!

1657年,鄭成功終於攻陷了南京,接着趁熱打鐵率軍渡過長江,收復了揚州、淮南等地,但在淮北被滿清八旗主力部隊打的大敗,幾乎一半主力都被消滅,被迫撤回南京。聽到鄭成功大敗的消息,江南商人居然彈冠相慶,他們決定藉此機會踢開鄭成功,建立完全由自己掌握的政權。1657年10月,江南大商人在南京召開會議,討論恢復明朝政權的事宜。經過7天的討論,會議決定解除鄭成功的兵權,將其剩餘6萬軍隊編入商人建立的軍隊,江南商人完全掌握了一切兵權,成為一支獨立的政治力量。在此之前,誰又能想到,最終鞏固全國政權的不是滿清貴族,也不是鄭成功,而是這些看似平常的江南大商人?

1658年1月,江南商人擁立萬曆皇帝的孫子朱由槿在南京即位,新明帝國正式成立。新明帝國的大權由商人組成的「帝國議事會」操縱(這可以說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議會」性質的機構了),由議事會任命「內閣」主管行政事務。8月,帝國議事會任命屠大川為北伐軍統帥,率領22萬明軍出師北伐。由於滿清帝國的實力損失很大,幾乎無力抵抗明軍的北伐。9月,新明帝國北伐軍順利攻克河南、山東兩省,渡過黃河進入直隸境內。11月,明軍與清軍在真定會戰,清軍大敗,號稱「百戰百勝」的八旗軍幾乎全軍覆沒,大批滿洲高級將領都戰死沙場,清王朝的滅亡眼看已經不可避免了!

1659年1月,明軍開始進攻北京。滿清貴族提出與新明帝國舉行和談,但是新明帝國怎麼可能接受?眼看談判沒有指望,英親王阿濟格、安親王岳樂、領侍衛內大臣鰲拜等滿洲貴族只得逃往關外,逃回他們15年前的故鄉,北京隨即被攻陷,短命的滿清王朝宣告滅亡,它對中國15年的殘酷統治,也成為了一場噩夢。6月,明軍攻陷山海關,北伐戰爭圓滿結束了。第二年,關內各省全部被明軍收復,在舊明帝國滅亡16周年之際,新明帝國終於完成了中國的統一!

在名義上,皇帝還是帝國的最高決策者;實際上,在明帝國復辟后,「議事會」和「內閣」掌握了一切大權,所有行政事務幾乎都由內閣處理,皇帝成為一個徒有虛名的傀儡君主。新明帝國的最高決策權被議事會牢牢掌握著,軍隊也是由議事會控制的;而帝國議事會的決策權,實際上又完全由江南大商人掌握的,是大商人的壟斷政權。因此當時有一種說法:「新明帝國的大權實際上是由江南的絲綢販子、陶瓷販子、鹽販子和茶葉販子掌握的」,這種說法雖然刻薄,卻也形象地揭示了新明帝國「商人政權」的本質。

1664年,帝國議事會宣佈恢復中斷了20年的科舉考試製度,允許儒家地主官僚進入政府;新明帝國的中下層官職如知縣、知府等,基本上由出身科舉的儒家官僚擔任,高級官職則由江南的大商人擔任。帝國議事會通過了《恩蔭條例》,允許大商人的子孫不經過科舉考試,直接擔任重要官職,這就使商人政權得到了進一步鞏固。雖然新明帝國的權力大部分歸於大商人,但中小商人、地主官僚也不是沒有發言權,大商人並不能想幹什麼就幹什麼。新明帝國政府在各種勢力之間保持着微妙平衡,形成了實質上的「君主立憲制」。

(這種君主立憲制度,比英國的君主立憲制度還要早20多年!)

新明帝國面臨的最大問題,還是財政稅收問題,因為舊明帝國和滿清帝國的財政體系搞的都是一團糟,勞民傷財,而且效率低下。江南商人們深受前明財政體系混亂之害,因此決定徹底改革財政系統,建立統一的稅收制度。1668年,議事會成立了專門的「帝國財政部」,並將帝國預算分為中央預算和地方預算兩部分,這已經具備了現代國家財政制度的雛形。不久,議事會又開始試行「包稅制度」,將山西全省的賦稅承包給山西票號,由票號代為徵收、押運、上繳國庫。「包稅制度」實際上就是把國家的收稅任務轉包給私人經營的票號、銀行,從而大大提高了帝國政府的財政效率,增加了帝國財政收入,並且促進了商品經濟的發展,被稱為新明帝國「最偉大的改革措施」之一。與此同時,在歐亞大陸另一端的英國、法國,與此相似的「包稅制度」也在緊鑼密鼓地推廣之中!

1685年,全國除了雲南、貴州、廣西和江南之外,都實行了包稅制度,明帝國財政收入增加了一倍,近代金融資本也開始形成,新生的資本主義制度開始蓬勃發展。精明的山西票號商人利用包稅制度為自己獲得了大量流動資金,再用這些流動資金進行工商業投資、施放高利貸、販賣各地特產品,從中大賺一筆。隨着經濟地位的提升,山西商人的政治影響力也越來越大,明帝國基本形成了江南商人和山西商人「雙頭統治」的格局。尤其是山西三大票號的掌柜商人,一時間權勢熏天,掌握著帝國的財政命脈,被當時的人們尊稱為「白銀皇帝」。

1693年,明帝國中央銀行——「大明銀行」成立,本部設在北京,初期資本有700萬兩白銀,60%由山西票號提供,它的主要職責是統籌全國貨幣供應,為帝國政府籌措資金。此後,北京的地位日趨重要,成為帝國的「陪都」。同年,帝國議事會通過了《加強邊防法案》,在北京、山西等北方邊境地區組建了5個新軍團,準備對蒙古、滿洲游牧部落進行討伐。

(大明銀行的建立,只比英國的英格蘭銀行稍晚,而且兩者有一個驚人的相似:都是為了給對外戰爭籌備軍費而建立的。這兩個中央銀行的建立,標誌着世界金融業進入了一個空前發展的階段!)

1699年3月,由鄭成功的兒子鄭經率領的明軍「北方兵團」開始討伐蒙古游牧部落。鄭經的軍隊裝備了540門臼炮、120門榴彈炮和9000支火輪槍,是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陸軍之一。經過周密的部署,鄭經在張家口附近打了一個漂亮的埋伏戰,殲滅3萬科爾沁蒙古騎兵,打死科爾沁、喀喇沁兩個部落的首領,沉重打擊了蒙古游牧部落的囂張氣焰。幾個月之後,鄭經又從北京、山西聯合出兵,進攻察哈爾蒙古部落,殲滅了察哈爾騎兵主力。9月,察哈爾親王向明朝投降,接受明朝管轄。這也是300年以來,蒙古人在明朝人面前最慘重的一次失利。

1700年3月,鄭經率領12萬明軍從山西大同出發,越過燕山山脈,從山路直插喀喇沁部落的大本營赤峰。4月,經過激烈的赤峰會戰,明軍殲滅了喀喇沁部落的騎兵主力,喀喇沁貴族紛紛向明朝投降。科爾沁部落也向明朝投降,接受明朝中央政府的管轄,蒙古部落基本平定。一個月之後,鄭經又在蒙古騎兵的協助下進攻滿洲人控制的遼東地區,在滿洲都城盛京城下與滿洲主力軍進行最後決戰。在明軍裝備的450門臼炮、100門榴彈炮的密集轟擊下,滿洲主力軍全軍崩潰,最後一代滿洲皇帝也被鄭經活捉後送往南京。7月,遼東半島基本平定,殘餘的滿洲部落主動向明朝投降稱臣,接受明朝官員的管轄。曾經不可一世地君臨天下的滿洲貴族,就這樣滅亡了!

在短短的兩年時間裏,蒙古和滿洲部落都遭到了毀滅性打擊,要麼滅亡,要麼稱臣,明朝的軍隊駐紮到了蒙古草原和東北平原。事實證明,一個擁有強大財政體系和精良武器裝備的近代國家,是可以輕易擊敗游牧騎兵的。此後不久,新疆的準噶爾部落、外蒙古的喀爾喀部落也派人向新明帝國稱臣納貢,2000多年來一直困繞中國的「北方游牧民族威脅」終於煙消雲散。從此開始,游牧民族再也不可能對中國歷史造成重大影響了。

1705年,明帝國出動由10艘重型戰艦、25艘中型多桅帆船和100多艘小型艦船組成的艦隊,擊敗荷蘭殖民者,收復了被荷蘭人強佔100多年的台灣島。憑藉台灣的地理位置和豐富資源,華南地區的海上貿易開始發展壯大。此時,明帝國面臨着海外貿易、海外殖民的大好時機,歐洲殖民者還沒有到達東亞大陸,整個遠東地區只有菲律賓和印度尼西亞是西方國家的殖民地,明帝國掌握著太平洋上最強大的海軍,如果它想對海外進行擴張,誰又能阻擋它?然而,掌握帝國大政方針的江南商人和山西商人們並沒有抓住這個寶貴的時機,反而消極對待海外貿易,更不願意實施海外殖民的方針,使中國錯過了向海外發展的絕好機會。錯失這個時機,即使在幾百年後看來,也是令人扼腕嘆息的!

但是,西方殖民者是不會錯失這個時機的,東南亞的廣闊海域,中國不去佔領,歐洲國家就會來佔領。1710年,法國殖民者的魔掌開始伸向安南(即現在的越南),在東南亞沿海建立了許多海軍基地,並積極策劃進一步入侵中國沿海。1724年,法國海軍出動30艘大型武裝帆船,悍然入侵中國的海南島,佔領了海南的大部分地區,這是西方殖民國家第一次入侵新明帝國!明帝國議事會大為震驚,急忙出動海軍主力對法軍發動反擊。明朝艦隊多次試圖在海南登陸,但在法**隊的猛烈抵抗之下,均以失敗告終。面對法國先進的大型武裝帆船,明帝國的海軍已經落伍了。新明帝國終於嘗到了固步自封的苦果!

1725年5月,一位穿着英國海軍制服的外交使節乘坐小型三桅船來到了明帝國首都南京,他自稱來自大英帝國的首都——倫敦。這個英國使節向帝國議事會提交了一份照會。照會中說,英國願意出動艦隊支援明帝國,幫助明軍收復海南島;作為交換條件,明帝國應該把珠江口外的一個小島——香港島及其北面的九龍半島租借給英國,作為英國對華貿易的中轉站。雖然明帝國對英國很不熟悉,但為了擊敗法軍,也只有讓英國人來試一試了;只要能收回海南島,出租一個小小的香港又有什麼可惜?經過激烈的辯論,明帝國議事會決定同意英國的要求,與英**隊聯合作戰。1726年1月,英國出動32艘佛蘭芒武裝帆船,與明朝艦隊聯合進攻法國艦隊,經過2個月的艱苦戰鬥,終於殲滅了法軍主力,收復了海南島。作為報答,帝國議事會同意將香港島和九龍半島租借給英國,並給予英國「貿易最惠國」待遇。中國南方的貿易門戶,第一次向歐洲國家敞開了!

此後數十年,英國、荷蘭、西班牙等歐洲國家都以香港為基地,與中國進行貿易,香港逐漸成為華南最大的商業城市。廣東商人也通過與西歐各國的貿易,積累了巨額財富,廣州、珠海、汕頭等沿海城市都迅速發展起來。到了18世紀末,廣東商人每年的外貿總額已經超過1億兩白銀,控制了中國進出口貿易的命脈。

把香港這個小島租借給英國,結果卻導致了中國海外貿易的大發展和廣東商人的勃然興起,這恐怕是明帝國議事會無論如何也想不到的吧。

18世紀初,山西商人得到帝國議事會的批准,開始開發滿洲的資源,尤其是人蔘、鹿茸等珍稀藥材資源。為了深入開發滿洲的豐富特產,明帝國在松花江流域建立了長春縣和吉林縣,松花江、黑龍江流域的固定人口迅速增加,東北地區成為明帝國新的經濟增長點。在那個時代,每一個中原人的目光都投向了東北的黑土地。但是與此同時,俄羅斯帝國也將觸角伸向了遠東地區,他們早在18世紀初,就在外興安嶺、黑龍江流域和烏蘇里江流域建立了許多軍事據點,不斷侵犯中國領土。俄羅斯沙皇還派遣精銳的哥薩克騎兵入侵蒙古,企圖將蒙古併入俄國版圖;蒙古游牧部落在明朝軍隊的協助下,利用明朝援助他們的火槍、大炮,多次挫敗俄羅斯騎兵,俄國在遠東地區的擴張野心受到了遏制。但是,擴張成性的俄國人是不會善罷甘休的。

此後的二十多年裏,俄國騎兵一直不停地騷擾中國北方邊境,成為明朝的一大禍患。1740年,由於俄羅斯帝國不斷入侵新疆、蒙古和東北,明帝國議事會的大商人們終於達成共識。通過了《保證北方安全法》,把陸軍主力部隊調往北方,對俄國發動反擊。從這時開始,明軍和俄軍經常在新疆、蒙古和黑龍江流域發生衝突,雙方互有勝負,俄羅斯帝國始終無法戰勝明帝國,完成它在遠東的擴張。

1758年,明帝國議事會先後通過了《東北墾殖法》和《新疆墾殖法》,此後又通過了《河套墾殖法》,鼓勵內地剩餘人口向東北、新疆、蒙古地區遷徙墾荒。新明帝國在邊境開墾的地區,先後建立了遼寧、吉林、黑龍江、寧夏、甘肅五個行省,中國的版圖達到了歷史上前所未有的高峰!明軍主力還第一次越過了烏蘇里江,擊潰了入侵東北的俄**隊主力,遏止了俄國在遠東的擴張野心。意識到明帝國實力的強大,俄國沙皇也不得不向明帝國政府提出展開邊境談判,經過談判桌上激烈的勾心鬥角,雙方於1765年簽定了《中俄璦琿條約》。《璦琿條約》規定,黑龍江以南、烏蘇里江以東都是中國領土,貝加爾湖以南的蒙古是中國領土,阿爾泰山以南、巴爾喀什湖以東的新疆地區也是中國領土,俄羅斯帝國不能對這些地區提出領土要求。雖然中國在這個條約中,承認了俄國對巴爾喀什湖以西、黑龍江以北和庫頁島的主權,但這個條約至少遏止了俄羅斯帝國向遠東的擴張;此後100多年,俄國人再也沒有入侵中國領土。

1773年,新疆、青海的準噶爾部落糾集新疆的維吾爾部落,在新疆、青海、甘肅發動了針對明軍的大規模叛亂,企圖把新疆、青海從明帝國的版圖中分裂出來,建立獨立的「準噶爾帝國」。這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次大規模的游牧民族暴亂!明帝國議事會對此做出了強烈的反應,他們以罕見的全票通過了《消滅西方游牧部落的命令》,出動40萬大軍鎮壓叛亂。1774年,明軍兵分兩路,分別在青海湖和新疆塔里木河大敗準噶爾聯軍,平定了準噶爾和維吾爾部落發動的叛亂,新疆、青海地區的游牧部落殘餘勢力全部被肅清。從此,游牧部落對中國歷史的影響就全部結束了。

1776年,應**喇嘛和班禪額爾德尼的邀請,明帝國第一次進軍西藏,驅逐了那裏的準噶爾殘餘勢力。帝國建立了新疆、青海、西藏三個行省,並在拉薩設立了「駐藏大臣」,專門管理西藏事務。西藏從此成為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此後,明帝國又在外蒙古和唐努烏梁海設立了軍隊哨所,並於1790年建立外蒙古、內蒙古兩個行省,由明朝政府派遣的官員直接統治蒙古地區。明帝國的領土範圍達到最高峰,以凜然不可侵犯之勢屹立在歐亞大陸的最東端。

(但是必須指出,在陸地上戰無不勝的明朝大軍,在海上卻是十分無能的,以至於連收復海南島都需要英國艦隊的援助。中國還是沒有成為一個面向海洋的國家。)

整個18世紀,明帝國雖然在軍事上取得了一系列成功,但國內經濟發展卻遭遇了瓶頸。在江南、廣東、山西等地,商品經濟已經比較發達,人民生活比較富裕,然而在廣大的中西部地區,小農經濟還是佔據着統治地位。貧富差距日益擴大,少數大商人手中集中了全國大部分財富,佔全國90%人口的農民卻非常貧窮,生活水平並沒有什麼提高。中國在科學技術、思想文化和政治制度上,已經開始落後於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必須進行一場政治改革,才能趕上歐洲國家的發展步伐。

(18世紀後期,中國陷入經濟停滯,也是一切商人國家的通病。歐洲的威尼斯、佛羅倫薩、荷蘭,這些曾經強大不可一世的商人國家,在經濟發展100多年之後,都出現了經濟停滯的窘境。中國的情況,還要更加嚴重一點,因為中國畢竟還有數以億計的農民。)

中國的命運,已經走到一個決定性的十字路口了!近代世界的帷幕,正在徐徐拉開!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共和國戰爭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耽美同人 共和國戰爭
上一章下一章

歷史的轉折--新明帝國編年史(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