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人理論學說

超人理論學說

作者:oddyseau2004-3-2913:26:31)

試論尼採在《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中的歷史觀

【摘要】尼採的代表作《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展示了發展的思維方式,辨證的一元論觀點,超人理論,對立統一體的圓周運動。其中所包含的一元論的思想和辨證發展的歷史觀是值得肯定的。

尼採在他的代表作《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中站在一元論的立場上向世人展示了一種發展的辯證的歷史觀,下面我想從四個方面來談談這個問題。

一、發展的思維方式

查拉圖斯特拉在山上度過了十年節制生活之後,在人類面前發表了第一次演講,陳述了從植物到超人的過程:植物→蟲子→猴子→人類→超人。「你們經歷了從蟲子到人的道路,在你們身上多少有點像蟲子。你們以前是猴子,在現在人也比任何一隻猴子更象猴子。」

①尼采認為在生物界中始終存在一種更高的發展,目前的階段絕非最終階段。人這個階段也是發展中的過渡階段,還會超過人這個階段,向下一個階段——超人的階段發展。查拉圖斯特拉斷言:「到目前為止,所有生物都創造了一些超過自己的東西。」

②「創造」這個概**表明,查拉圖斯特拉並不將生物進化理解為一種機械的因果過程,而認為這些生物自身就是發展動力,他(它)們自身創造超出自己的事物並因此而超越自己。遺憾的是存在一種錯誤觀點,這種觀點根深蒂固地左右著人類的思維:人類自以為自己就是宇宙發展的最高階段,人類判定自己是進化結束的最終成果。由於沒有什麼可再發展了,於是乎人類停止不前甚至退回到已經超越的階段。為此查拉圖斯特拉提醒道:「你們想要成為洶湧潮水中的落潮同時寧可返回到動物也不願超越人類嗎?」

③要知道人類是生物中唯一不靠本能在進化潮流中進行創造活動的,而且可以按照自己的意志對抗或順應進化潮流。但是按照查拉圖斯特拉的觀點,即便是人類為了使自己保持為人也必須在極端的對立面之間來回跑。換句話說為了當落潮必須先當漲潮,只有體驗了落潮的失落才能享受漲潮的喜悅。假若人類停滯不前就會退到早已被超過了的階段——動物預備階段。「對於人來說,猴子是什麼?一種大笑或者是一種痛苦的羞辱。而人類對於超人來說正是如此:一種嘲笑或者是一種痛苦的羞辱。」

④當人類回顧自己的歷史時,他看到了成為人之前的全部發展階段。一方面他發現自己在一定程度上已經在猴子中顯現同時猴子又頗具人性,這時他會哈哈大笑;另一方面當他想起自己的祖先曾是猴子時,又會面紅耳赤。有朝一日超人也會產生這樣兩方面的感覺。對此赫拉克立特也有同感:「最漂亮的猴子與人相比也是醜陋的。最聰明的人在上帝身邊看起來如同一隻猴子,這涉及到智慧,美麗和其它的一切。」

⑤查拉圖斯特拉在愛聽聳人聽聞消息的觀眾面前做了他的第一次演講,但是他的聽眾不理解他的演說,因為這些人甚至還未達到人的階段。「你們之中最聰明的人也只是植物和魔鬼的一種矛盾的混種。但是我教你們成為魔鬼或植物了嗎?/你們看哪,我教你們什麼是超人:/超人是大地的意義。你們的意志說:超人是大地的意義!」

⑥在尼采筆下的查拉圖斯特拉看來,由於人類還算不上一個完整出色的整體,只是兩個相互矛盾的部分的組合,這兩部分之間密不可分的關係還未被認識到,所以在從猴子到人的過渡期間就出現了物質和精神的分離。很顯然,尼采不想在進化論的狹隘的意義中去展示人類的生物進化史而想從生物遺傳學方面來演示植物→蟲子→猴子→人類→超人的整個發展史。在此清楚地顯示了尼採的歷史觀是發展的而不是停止的,既不是簡單的機械的因果過程也不同於達爾文的進化論。尼采始終認為達爾文的觀點是片面的,達爾文在生存鬥爭中忽略了精神,沒有黑格爾就沒有達爾文,因此尼采強烈反對把他當作達爾主義者,「受過訓練的有角動物使我對達爾文主義產生了懷疑」。

⑦下面讓我們再看看尼采筆下的精神的三個發展階段。查拉圖斯特拉對眾人說:「我告訴你們精神的三種變形:精神是如何變成駱駝,駱駝是如何變成獅子,最後獅子如何變成小孩。」

⑧這精神的歷史經歷了「物質化」的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即駱駝的階段,刻畫了西方傳統觀**中自我悟性的特徵。在第二階段即獅子的階段,查拉圖斯特拉扮演了傳統價值的批判者的角色。在第三階段即小孩階段指明超人還沒有誕生。乍一看起來似乎精神的三種變形與黑格爾的三段論:正題、反題、綜合很相似。但這僅僅是在一定條件下。在第一階段,精神以駱駝的外形出現,扮演了屈服順從的角色,一個外在的。來世的、永遠固定的超精神強加於它。在第二階段,它認識到了駱駝是一種自鄙的形式,因而徹底否認了駱駝的行為,它自己宣告了自己的死亡,並為自己的新生做好了準備,這是一次鳳凰涅槃,於是精神發展到了第三階段:小孩階段。「小孩是天真與遺忘的」

⑨,表明精神通過產生自己的第二個起點而忘記了以前的失敗和過失。精神在超越了獅子階段以後就把自己的往事忘得一乾二淨,因為在當年它不是自覺自願,而是被外來力量強制的物化的魔鬼精神,只有在小孩階段才恢復了自我,才有了創造性「一個自轉的輪」。「是的,為了創造的遊戲,我的弟兄們,一個神聖的肯定是必要的:精神現在要有它的意志力,失去世界者贏得了他的世界。」

⑩總之,在精神發展的第三階段,只有在這個階段,世界作為精神活動的真正產物才誕生了。尼採在此對精神系列的三種變化的描繪與基督教教義中上帝從虛無中創造了世界的情形很相似。看來堅決反對基督教神學的尼采也無法擺脫時代與環境對他潛移默化的影響。

從以上我們可以看出,尼采認為精神和物質在極端對立中相互依存,並因此形成了一個又一個超越自己又回歸自己的向高級發展的運動。

二、辯證的一元論觀點

尼採用查拉圖斯特拉的名義從植物和魔鬼的情形人手來研究**和靈魂這個古老的問題。按照查拉圖斯特拉的觀點,儘管傳統哲學將人類視為**——靈魂、物質——精神所組成的整體,但在事實上已經將精神物化了,精神變成了可以脫離物質單獨存在的實體。因此就有了查拉圖斯特拉的反問:「我教人們成為魔鬼和植物嗎?」

⑾唯心主義和唯物主義同樣都是人類自我悟性的片面形式,在這其中或者是人的**的那一面或者是人的精神的那一面被否定了。在查拉圖斯特拉一開始演講時我們就聽到了人類應該是被超越的。現在當人類被分裂成**與靈魂兩部分時我們再次聽到他的聲音:「你們看哪,我教人們什麼是超人!」

⑿當我們思考超越人——這個前進中的質的飛躍時,讓我們再回憶一下人類已經超越的那些階段,以便更好地理解從猴子到人的過程中如何出現了靈魂和**的分離。首先要回憶的是從植物→蟲子→猴子→人的發展過程中被描繪為在兩個平面上發生的過程。其一是空間的平面:活動半徑由植物到人遞增,因而活動餘地和生活空間變大了變廣了。為了適應擴展了的生活空間帶來的多樣性,就必須在思想這第二個非空間的平面上加工出新的東西來。生活空間愈是色彩斑斕,思想活動就愈是抽象枯燥。這思想活動不得不把各種秩序、條理帶人生存所必須的繁雜的多樣性中,井以這種方式形成了與生活空間相關聯的意識。這樣一來在猴子階段就逐漸現出了猴子和世界的二元不同性的經形,儘管還沒有達到人類所特有的反省、抽象那樣高級的程度。人類不僅在與世界的聯繫中而且在自身中也發現了我與非我的二元性。這樣一來人類將自身也作為客體對立起來,並用這種方式與自己拉開了距離,於是乎意識的我與**的我撕裂了,勢不兩立地對立了。

人類出現的這個錯誤已被尼採在《真實的世界究竟是如何成為寓言的》這篇文章中討論過。人類的這個錯誤在於:意識到了自身卻忘記了出身,忘記了從植物一直到人類的整個發展史,所以才使精神和物質相脫離。假如人類從生物發展史的起源階段就正確理解自身意識,那麼人類就會自然而然地在自身中找到自己超越過的每一個階段,發展成人類的這個生物進程就會被描繪成**和精神辯證關係的自然延續。而西方人在很長時間裏卻不是這樣。他們使靈魂和**相互脫節,他們為精神杜撰了一個完全不同的、更高級的起源並因此發明了一個非感官所能感覺到的、超自然的世界。物質和精神的徹底分裂在**和靈魂這個問題上清清楚楚地表現出來了。

當人類由如此相互對立的。老死不相往來的兩部分組成時又該如何想像作為一種自身統一的生物的人呢?靈魂和**之間的脫節問題在這個疑問中得到了最高體現。這些僵化的規則希望將關於兩個世界的二元論以及物質和精神的鴻溝最終地永久地固定下來,而尼采筆下的查拉圖斯特拉卻用具有大地意義的超人的理**來與之相對抗。儘管這是用一種唯心主義來對抗另一種唯心主義,但查拉圖斯特拉的對抗顯然技高一籌,這對抗產生了新事物,因為它使兩個對立面之間有了即使是瞬間統一的可能性,正如在彩虹中可以看出它是光與水等等元素共同作用的結果一樣,從物質與精神、**與靈魂的相對抗中就產生了超人。總而言之,尼采筆下的查拉圖斯特拉把傳統的靈魂和**對立分裂的二元論思想理解為人類一種自我誤解的結果,這正是尼採的高明過人之處。一旦人類消除了這種誤解,那麼靈魂和**相互撕裂的問題就解決了,這就意味着人類階段被超越了,那麼隨之而來的就是超人階段。無論如何對於人類來說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即大地的意義和生活的意義不存在於一個靜止的、物化了的精神產物中,不存在於魔鬼、上帝、理**式的理性中,而只存在於對立面的對立統一的辯證關係之中。

從以上分析人們不難看出,尼採用一元論克服了二元論,儘管尼採的出發點仍是唯心主義,但是他用發展的辯證的唯心主義來取代僵化的靜止的唯物主義,這無疑是一種進步。

在《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中,尼采還擬人化地諷刺揭露了當時靈魂和**之間的錯誤關係:「從前靈魂蔑視**,這種蔑視在當時被認為是最高尚的事:——靈魂要**枯瘦、醜陋並且餓死。它以為這樣便可以逃避**,同時也逃避了大地。/啊,這靈魂自己還是枯瘦、醜陋、餓死的,殘忍就是它的淫樂!」

⒀對於查拉圖斯特拉來說,**在傳統的形而上學和基督教那兒所受到的貶低是一種謬論。這種謬論認為,人應該拋棄一切感官的感受,拋棄人類的以往的動物的歷程而只通過關注精神就能向更高階段發展。這種謬論只承認精神的積極因素和**的消極因素。查拉圖斯特拉的看法正相反,如果靈魂能夠作為**的靈魂而存在,那麼它試圖從**中獨立出來的每一次嘗試都是胡鬧;如果靈魂貶低**,那無異於貶低靈魂自己,靈魂和**永遠相輔相成不可分離。查拉圖斯特拉還認為,靈魂對**的評價恰恰等於**對靈魂的判斷:「你們的**是怎樣說明你們的靈魂呢?你們的靈魂難道不是貧乏、污穢與可憐的自滿嗎?」

⒁靈魂為自己創造了一個虛幻的世界,它臆想着戰勝**的輝煌勝利,但這只是可憐又可笑的精神勝利法。只有與**同時存在,靈魂才能越來越豐富;只有當精神和物質相互終結併產生於對方之中時才會出現「貧乏、污穢與可憐的自滿」的反面。查拉圖斯特拉的結束語是:「不是你們的罪惡,而是你們的節制向天呼喊!/那道用舌頭舔你們的閃電何在?那個應當向你們注射的瘋狂何在?/現在我教你們什麼是超人:他就是這閃電,他就是這瘋狂!」⒂查拉圖斯特拉在這兒抨擊的正是被基督教深惡痛絕的「罪惡意識」:如果人們滿足了**的**就意味着背叛精神,就意味着有罪。查拉圖斯特拉公然與基督教教義背道而馳,他認為原罪不存在於違背精神的罪惡中而存在於違背**的罪惡中,當人類真的因為有罪過要受到懲罰時,**首當其衝在劫難逃。為了徹底摧毀基督教教義,需要電閃雷鳴,以便讓二元論人物及其觀點徹底暴露,以便讓千百年來僵化凝固的教條都活動運轉起來。

與此同時,尼采以聖者來反襯突出查拉圖斯特拉的發展、運動的一元論觀點。聖者追求盡善盡美。他將自己對人類的愛當作這個世界上最完美的事情,可惜,這個愛永遠不可能從理想變為現實。因為人類存在的有限性從原則上禁止他們去達到那位聖者所要求的完美。持有這種看法的聖者讓自己孤立於人類之外而轉向唯一能滿足這個要求的生物:上帝。誰要是像這位聖者一樣在對上帝的愛中找到了自己的滿足,那他就實在無法理解為什麼查拉圖斯特拉背離完美的事物而去尋找不完美的事物。

聖者的這種觀點是由他的以宗教為基礎的生活方式決定的。聖者崇尚完美,並因此而完全脫離並不完美的人類世界。他獨居在森林中每天讚美上帝。聖者所理解的完美是自身封閉的。不變的、無法超越的,因此可以說聖者為自己選擇的生活方式是靜止不變的,這一點,從尼採的筆下可以清楚地看出。查拉圖斯特拉跳舞,聖者唱歌、譜曲、作詞。他的歌聲表達了他對盡善盡美的執著的追求。通過歌唱他不斷地接近完美並與之越來越相似。前面已經談到當查拉圖斯特拉跳舞時,聖者唱歌。他伴着歌聲在原地動,可以說他始終停留在圓周的中心點上,所有的半徑從此開始,所有的直徑通過此處,聖者圍繞自身絕對旋轉。他的生活方式凝固成油畫般的靜態的完美,在其內部所有的運動都消失貽盡。

上帝之死的想法對於聖者來說是不堪設想的。因為死亡意味着一種由活轉變為死的變化過程。聖者之所以愛上帝是因為上帝是至高無尚的完美無暇的化身的體現,是一成不變的無比至尊的代表的體現,也就是說排除了任何運動變化的可能性,上帝絕不可能變成別的什麼,也絕不可能死去,上帝必須永遠是上帝,永遠是盡善盡美、完美無暇的化身。對於聖者來說這個永遠的存在象徵性地固定在他停留的那個中心點,使他也成為完美與永恆。對於查拉圖斯特拉來說,在現實世界中不存在永恆不變的事物,在現實世界中萬事萬物都在誕生、變化和終結,而絕不可能超時空而存在。

如果在我們這個唯一的真實世界裏談論上帝,那麼上帝就必須被認為和其他的萬事萬物一樣是發展變化的,而不是凝固不變的,那麼上帝也會和其他的萬事萬物一樣存在着產生和終結,對於已經終結的上帝,人們可以如此這般地說,上帝死了!聖者是個典型的二元論者,象其他的二元論者一樣在他那裏真實的世界與想像的世界被相互顛倒,真實的世界被歪曲成了表象的世界,而想像的世界卻被稱之為真實的世界,所以尼采才針鋒相對地寫了那篇教育戲劇《真實的世界究竟是如何變成寓言的》。

我們可以舉個通俗的例子,在想像中人們總是把現實世界描繪為一汪靜止不動的清泉,這汪清泉總是被描繪成無比純、無比凈、無比透明。但事實上真實的世界是一個骯髒的池沼。柏拉圖認為真實的世界代表了昏暗的洞穴,而這昏暗的洞穴又被看作人類**的象徵。而對於蘇格拉底來說最艱難的就是從上面的大地回到下面的洞穴中,即從明亮的精神那裏返回污穢的**中。這一上一下、一個天堂一個地獄活生生地將一個完整的生物的人撕裂成兩部分。總而言之尼采通過塑造這個追求盡善盡美的二無論者——聖者,反襯了查拉圖斯特拉辯證、發展的一無論觀點。

三、超人模式

查拉圖斯特拉說:「人類是一根系在動物和超人之間的繩索,一根懸在深谷上的繩索。/往彼端去是危險的,停在半途是危險的,向後望也是危險的,戰慄或者不前進,都是危險的。」⒃查拉圖斯特拉的意思是說,人類剛好處在猴子階段和超人階段的過渡中。如果他回首自己的歷史,那他就面臨遵循早已無效的規則的危險;如果他躊躇不前,他就會發現自己的腳下是萬丈深淵,這樣他就會因懼怕跌落而戰慄甚至墜落。與回首、前瞻和停止相聯繫的這三種危險給人的印象是,查拉圖斯特拉將人類與一個走繩者相比較,後者隨着他在繩上邁出的每一步都會陷入一種死亡的危險之中,而人類卻是繩索和走繩者的合二而一。這就是說並不存在一條現成的路(繩索)和某個在這條路上行走的人(走繩者),而是如果沒有走路的人,也就不存在這條路。

路是由於有了那個在路上行走的人才產生的。此人知道自己曾經是誰,也知道他將會是誰,但是不肯定自己能否夠成為他將是的人。超越自己要冒很大的風險,因為人們為此必須將習慣的、久經考驗的、安全的事物拋開,以便朝着一個未知的目標前進。絕沒有現成的道路通往這個目標,人們要在奔向目標的過程中自己創造出路來。路途中的每次懷疑和猶豫都會產生災難性的後果,因為只要人們一停止前進,腳下的路和遠處的目標就消失了;行者腳下若踩空同樣也就跌人了未知和虛無的深淵。

人類只有永無止境地向前走,才會腳踏實地,即腳踩繩索。換句話說,人類通過行走自己創造出支撐自己走路的支架,最終目的也不再會同路脫離開,因為目的不是別的,正是走路本身。隨着每一步的邁出,就意味着不斷的離開和到達。這條直直的繩索,從固定的一端伸展到另一端,可以理解成繞圓周行走的辯證法。這行走代表了生命,代表了超越自己的強烈追求。在走這條路時,人類產生出了作為繩索的超人。人類走在這根繩索上,與此同時,人類就是這根繩索。

查拉圖斯特拉繼續說:「人類的偉大之處,在於他是一座橋樑而不是一個目的。人類的可愛之處,在於他是一個過程和一個終結。」⒄橋樑以及前面提到的繩索都可以理解為走過去,朝着人類還不曾是的情形前進。而人類本身也正因為是一座承前啟後的橋樑而不是一個目標才變得偉大。如果人類是目的,那他就不能自己設定目的,他就無法將自己設計為他將要成為的情形,而會受到他的內在的目的性的限制,那麼人類所做的一切努力最終不外乎僅僅是去實現他無需去做就已經存在的目的了。被視為目的的人類顯然不能通過自我超越而向更高層次發展,因為他就是他自己的最高層次。

但是,假如人類將自己視為一個通向最高層次的階段,通過一次次的自我超越,建立起連接現在的他和將來的他的橋樑,那麼人類的這個事業就比人類將自己本身當作目標的事業要偉大得多。只有當人類走出現在的自我以後才決定自己要成為誰和要幹什麼時,那麼在最初的意義中人類就是自由的。這時,只有在這時,人類的目標才不再是人類,而是超越了人類的超人。因此查拉圖斯特拉才說,人類的偉大和可愛之處在於,他是一個過程和終結。過程表示超越作為人的自我運動;終結表示通過這個運動人類階段消失了,超人階段來臨了,如同涓涓細流匯人奔騰咆哮的無邊大海。

對於人類之後的超人階段,查拉圖斯特拉用散文詩的形式抒發了自己對其的熱愛:「我愛那些只知道為終結而生活的人。因為他們是跨過橋者。」⒅誰作為人類而終結,誰就跨過了橋,就邁向了超人。「我愛那些偉大的輕蔑者,因為他們是偉大的崇拜者,是射向彼岸的渴望之箭。」⒆渴望之箭意味着渴望超越自己的努力,這種努力鄙視人間的一切目的,唯獨想要到達彼岸世界。「我愛那些人,他們不先到星星後面尋找某種理由去終結、去犧牲,他們為大地犧牲,使大地有朝一日能屬於超人。」⒇任何一個能正常思維的人都不會為一個虛無飄渺的來世作出犧牲。地球,我們生活的大地,有足夠的理由讓人類為它做出超越自我的犧牲。

人類向超人超越的過程是一個極其艱難曲折危機四伏的過程,隨時可能付出生活的代價。走繩者無疑代表人類,他想建立一座由動物通向超人的橋樑。走繩者是查拉圖斯特拉所喜愛的人們中的一個。這些人蔑視未來的理想社會,敢於進行危險的超越,勇敢地向著超人的理想前進。超人的事業是前所未有的事業,必將受到舊勢力的瘋狂攻擊,走繩者的墜落就標誌着基督教教義的勝利,這教義抨擊所有違背基督教教義的事為原罪並對觸犯原罪的人處以死刑。走繩者在其過去(順從的羔羊)和未來(獨立的個體)之間被拉來扯去,最終過去獲勝了,未來被放棄了,魔鬼戰勝了超人。但是這一結局並不是最終結局,每個作為走繩者的個體都必須在從動物到超人的過渡中經受多次這樣的死亡(「原罪」),直到有一天他成功地在自身內超越人類這個階段。

我們在前面已經談到繩索和走繩者是不可分的,繩索這條路的存在正是由於人們在它上面行走,隨着邁出的每一步超越自己的行為都重新進行,這種行為的總和就是超人。換句話說超人是走繩者、繩索和目標交織在一起向前進的一個整體。遺憾的是走繩者沒有能夠將這個統一體堅持到底,他在行進中失去了冷靜和平衡,摔了下去。在某種程度上人們可以說走繩者掉進了**和靈魂的二元論中,墜進了他想超越的物質和靈魂之間的鴻溝中。這墜落使由走繩者、繩索、目標三方面組成的統一體破裂了,解體了。如果一個人讓宗教或形而上學的偏見主宰著自己,那他就會被它(們)所超越,走繩者的悲慘結局就是一個最好的例子。

查拉圖斯特拉試圖讓走繩者在臨死前明白,他(走繩者)本來已經超越了基督教關於魔鬼和地獄的教義,只是他還未來得及做出不存在靈魂不死的結論。要知道**和靈魂始終相依相存;**是經濟基礎,靈魂是上層建築,**終結了,靈魂也就不存在了。走繩者雖然沒有走到繩索的那一端,但他用自己寶貴的生命向世人展示他是一位勇敢者、創新者,是一位向著超人理想奮勇直前者。從這個意義上說,他是一位大無畏的先驅。

查拉圖斯特拉在其演講的結尾談到了自己所扮演的角色——超人的宣告者。「我愛所有那些人,他們象沉重的雨點,一滴一滴地從人們頭頂上的烏雲中落下;它們預告著閃電的到來,並作為預告者而終結。/看吧,我是一道閃電的預告者,一滴自雲中落下的重雨點:但是這道閃電便是超人。——」

(21)查拉圖斯特拉不是超人,也不是超人的代表,而是超人的宣告者。他要將人們的注意力吸引到預示著超人的閃電事件中。這閃電將舊世界突然間照亮,撕掉了它的全部偽裝,展露出猙獰的本來面目,並宣告了它的末日。這閃電錶明了舊的思維方式和舊的歷史觀的終結,這閃電預示了新的質的飛躍的來臨。隨着這閃電的到來,作為宣告者的查拉圖斯特拉就終結了。因為閃電、雷鳴、暴風雨過後,人類就成功地過渡到了超人,作為超人的宣告者就成為多餘的人了。人類自身超越了傳統的人物形象,並把這個新形象放到恰當的位置上。一旦超人的理**直接進人到人類的意識中,查拉圖斯特拉的使命就完成了,那時他將同其他人一樣,把所有的力量集中在更新自己,全力以赴地創造一座由動物向超人過渡的橋樑。

非常遺憾,查拉圖斯特拉的演講超出了人類理解水平的地平線。所以,當查拉圖斯特拉結束演講時,聽眾大聲轟笑、怪叫、咂舌頭。人們嘲笑他,就象當年蘇格拉底向洞穴人解釋他的理**時受到的嘲笑一樣。即便在那兒,洞穴人也向蘇格拉底嚎叫;讓我們看看你的理**吧!接着他們指向每一堵有陰影的牆,在這些洞穴人看來,這些陰影就是真理的化身。蘇格拉底無法向他們展示什麼是理**,並不僅僅因為他從陽光普照的世界回到昏暗的洞穴中感到頭暈目眩,還因為而且首先是因為理**表達的方式和牆上陰影表達的方式截然不同,理**是無論如何無法以陰影的形式出現的。查拉圖斯特拉和蘇格拉底的遭遇如此相似,聽眾想看見他宣揚的超人,但人們沒有搞明白,超人是無法看見的,只能做出來。遺憾的是,按照人類的傳統悟性,人類只能理解物化了的。

客觀上觸摸得到的形體,而恰恰在這種意義上既不存在超人,也不存在理**。超人就不是人,更不是那種超級人。超人不是個體,而是個體一項活動的總稱。這項活動的特點是既超越出去又在更高的程度上回歸自己。所以,只有當我們去做這件事時,只有當我們去超越人類自身時才會有超人。由於世人的不理解,查拉圖斯特拉下山後的第一次演講失敗了。人們用舊的思維方式來理解查拉圖斯特拉的超人學說,似乎他要宣佈一個新的救世主的降臨。按照傳統觀**這個新的救世主是特定的個體的人,他以說教者的身份來此地教訓人類,人們想看的就是這種人。

回顧人類的思想史,人類對於超出了自己理解力的改革者通常都採取從**上消滅的解決辦法。到目前為止查拉圖斯特拉是第一個倖免於難的人,這也許得益於人類的誤解。在世人看來,查拉圖斯特拉是個難得的白痴,一個令人捧腹大笑的丑角,但恰恰是這個丑角向舊世界的尊貴無比的人物形象和至高無上的理性觀**宣戰。

三、超人模式

查拉圖斯特拉說:「人類是一根系在動物和超人之間的繩索,一根懸在深谷上的繩索。/往彼端去是危險的,停在半途是危險的,向後望也是危險的,戰慄或者不前進,都是危險的。」⒃查拉圖斯特拉的意思是說,人類剛好處在猴子階段和超人階段的過渡中。如果他回首自己的歷史,那他就面臨遵循早已無效的規則的危險;如果他躊躇不前,他就會發現自己的腳下是萬丈深淵,這樣他就會因懼怕跌落而戰慄甚至墜落。與回首、前瞻和停止相聯繫的這三種危險給人的印象是,查拉圖斯特拉將人類與一個走繩者相比較,後者隨着他在繩上邁出的每一步都會陷入一種死亡的危險之中,而人類卻是繩索和走繩者的合二而一。這就是說並不存在一條現成的路(繩索)和某個在這條路上行走的人(走繩者),而是如果沒有走路的人,也就不存在這條路。

路是由於有了那個在路上行走的人才產生的。此人知道自己曾經是誰,也知道他將會是誰,但是不肯定自己能否夠成為他將是的人。超越自己要冒很大的風險,因為人們為此必須將習慣的、久經考驗的、安全的事物拋開,以便朝着一個未知的目標前進。絕沒有現成的道路通往這個目標,人們要在奔向目標的過程中自己創造出路來。路途中的每次懷疑和猶豫都會產生災難性的後果,因為只要人們一停止前進,腳下的路和遠處的目標就消失了;行者腳下若踩空同樣也就跌人了未知和虛無的深淵。

人類只有永無止境地向前走,才會腳踏實地,即腳踩繩索。換句話說,人類通過行走自己創造出支撐自己走路的支架,最終目的也不再會同路脫離開,因為目的不是別的,正是走路本身。隨着每一步的邁出,就意味着不斷的離開和到達。這條直直的繩索,從固定的一端伸展到另一端,可以理解成繞圓周行走的辯證法。這行走代表了生命,代表了超越自己的強烈追求。在走這條路時,人類產生出了作為繩索的超人。人類走在這根繩索上,與此同時,人類就是這根繩索。

查拉圖斯特拉繼續說:「人類的偉大之處,在於他是一座橋樑而不是一個目的。人類的可愛之處,在於他是一個過程和一個終結。」⒄橋樑以及前面提到的繩索都可以理解為走過去,朝着人類還不曾是的情形前進。而人類本身也正因為是一座承前啟後的橋樑而不是一個目標才變得偉大。如果人類是目的,那他就不能自己設定目的,他就無法將自己設計為他將要成為的情形,而會受到他的內在的目的性的限制,那麼人類所做的一切努力最終不外乎僅僅是去實現他無需去做就已經存在的目的了。被視為目的的人類顯然不能通過自我超越而向更高層次發展,因為他就是他自己的最高層次。

但是,假如人類將自己視為一個通向最高層次的階段,通過一次次的自我超越,建立起連接現在的他和將來的他的橋樑,那麼人類的這個事業就比人類將自己本身當作目標的事業要偉大得多。只有當人類走出現在的自我以後才決定自己要成為誰和要幹什麼時,那麼在最初的意義中人類就是自由的。這時,只有在這時,人類的目標才不再是人類,而是超越了人類的超人。因此查拉圖斯特拉才說,人類的偉大和可愛之處在於,他是一個過程和終結。過程表示超越作為人的自我運動;終結表示通過這個運動人類階段消失了,超人階段來臨了,如同涓涓細流匯人奔騰咆哮的無邊大海。

對於人類之後的超人階段,查拉圖斯特拉用散文詩的形式抒發了自己對其的熱愛:「我愛那些只知道為終結而生活的人。因為他們是跨過橋者。」⒅誰作為人類而終結,誰就跨過了橋,就邁向了超人。「我愛那些偉大的輕蔑者,因為他們是偉大的崇拜者,是射向彼岸的渴望之箭。」⒆渴望之箭意味着渴望超越自己的努力,這種努力鄙視人間的一切目的,唯獨想要到達彼岸世界。「我愛那些人,他們不先到星星後面尋找某種理由去終結、去犧牲,他們為大地犧牲,使大地有朝一日能屬於超人。」⒇任何一個能正常思維的人都不會為一個虛無飄渺的來世作出犧牲。地球,我們生活的大地,有足夠的理由讓人類為它做出超越自我的犧牲。

人類向超人超越的過程是一個極其艱難曲折危機四伏的過程,隨時可能付出生活的代價。走繩者無疑代表人類,他想建立一座由動物通向超人的橋樑。走繩者是查拉圖斯特拉所喜愛的人們中的一個。這些人蔑視未來的理想社會,敢於進行危險的超越,勇敢地向著超人的理想前進。超人的事業是前所未有的事業,必將受到舊勢力的瘋狂攻擊,走繩者的墜落就標誌着基督教教義的勝利,這教義抨擊所有違背基督教教義的事為原罪並對觸犯原罪的人處以死刑。走繩者在其過去(順從的羔羊)和未來(獨立的個體)之間被拉來扯去,最終過去獲勝了,未來被放棄了,魔鬼戰勝了超人。但是這一結局並不是最終結局,每個作為走繩者的個體都必須在從動物到超人的過渡中經受多次這樣的死亡(「原罪」),直到有一天他成功地在自身內超越人類這個階段。

我們在前面已經談到繩索和走繩者是不可分的,繩索這條路的存在正是由於人們在它上面行走,隨着邁出的每一步超越自己的行為都重新進行,這種行為的總和就是超人。換句話說超人是走繩者、繩索和目標交織在一起向前進的一個整體。遺憾的是走繩者沒有能夠將這個統一體堅持到底,他在行進中失去了冷靜和平衡,摔了下去。在某種程度上人們可以說走繩者掉進了**和靈魂的二元論中,墜進了他想超越的物質和靈魂之間的鴻溝中。這墜落使由走繩者、繩索、目標三方面組成的統一體破裂了,解體了。如果一個人讓宗教或形而上學的偏見主宰著自己,那他就會被它(們)所超越,走繩者的悲慘結局就是一個最好的例子。

查拉圖斯特拉試圖讓走繩者在臨死前明白,他(走繩者)本來已經超越了基督教關於魔鬼和地獄的教義,只是他還未來得及做出不存在靈魂不死的結論。要知道**和靈魂始終相依相存;**是經濟基礎,靈魂是上層建築,**終結了,靈魂也就不存在了。走繩者雖然沒有走到繩索的那一端,但他用自己寶貴的生命向世人展示他是一位勇敢者、創新者,是一位向著超人理想奮勇直前者。從這個意義上說,他是一位大無畏的先驅。

查拉圖斯特拉在其演講的結尾談到了自己所扮演的角色——超人的宣告者。「我愛所有那些人,他們象沉重的雨點,一滴一滴地從人們頭頂上的烏雲中落下;它們預告著閃電的到來,並作為預告者而終結。/看吧,我是一道閃電的預告者,一滴自雲中落下的重雨點:但是這道閃電便是超人。——」

(21)查拉圖斯特拉不是超人,也不是超人的代表,而是超人的宣告者。他要將人們的注意力吸引到預示著超人的閃電事件中。這閃電將舊世界突然間照亮,撕掉了它的全部偽裝,展露出猙獰的本來面目,並宣告了它的末日。這閃電錶明了舊的思維方式和舊的歷史觀的終結,這閃電預示了新的質的飛躍的來臨。隨着這閃電的到來,作為宣告者的查拉圖斯特拉就終結了。因為閃電、雷鳴、暴風雨過後,人類就成功地過渡到了超人,作為超人的宣告者就成為多餘的人了。人類自身超越了傳統的人物形象,並把這個新形象放到恰當的位置上。一旦超人的理**直接進人到人類的意識中,查拉圖斯特拉的使命就完成了,那時他將同其他人一樣,把所有的力量集中在更新自己,全力以赴地創造一座由動物向超人過渡的橋樑。

非常遺憾,查拉圖斯特拉的演講超出了人類理解水平的地平線。所以,當查拉圖斯特拉結束演講時,聽眾大聲轟笑、怪叫、咂舌頭。人們嘲笑他,就象當年蘇格拉底向洞穴人解釋他的理**時受到的嘲笑一樣。即便在那兒,洞穴人也向蘇格拉底嚎叫;讓我們看看你的理**吧!接着他們指向每一堵有陰影的牆,在這些洞穴人看來,這些陰影就是真理的化身。蘇格拉底無法向他們展示什麼是理**,並不僅僅因為他從陽光普照的世界回到昏暗的洞穴中感到頭暈目眩,還因為而且首先是因為理**表達的方式和牆上陰影表達的方式截然不同,理**是無論如何無法以陰影的形式出現的。查拉圖斯特拉和蘇格拉底的遭遇如此相似,聽眾想看見他宣揚的超人,但人們沒有搞明白,超人是無法看見的,只能做出來。遺憾的是,按照人類的傳統悟性,人類只能理解物化了的。

客觀上觸摸得到的形體,而恰恰在這種意義上既不存在超人,也不存在理**。超人就不是人,更不是那種超級人。超人不是個體,而是個體一項活動的總稱。這項活動的特點是既超越出去又在更高的程度上回歸自己。所以,只有當我們去做這件事時,只有當我們去超越人類自身時才會有超人。由於世人的不理解,查拉圖斯特拉下山後的第一次演講失敗了。人們用舊的思維方式來理解查拉圖斯特拉的超人學說,似乎他要宣佈一個新的救世主的降臨。按照傳統觀**這個新的救世主是特定的個體的人,他以說教者的身份來此地教訓人類,人們想看的就是這種人。

回顧人類的思想史,人類對於超出了自己理解力的改革者通常都採取從**上消滅的解決辦法。到目前為止查拉圖斯特拉是第一個倖免於難的人,這也許得益於人類的誤解。在世人看來,查拉圖斯特拉是個難得的白痴,一個令人捧腹大笑的丑角,但恰恰是這個丑角向舊世界的尊貴無比的人物形象和至高無上的理性觀**宣戰。

四、對立統一體的圓周運動

尼採在《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中塑造了查拉圖斯特拉的兩個動物形象:鷹與蛇。這兩隻動物象著着一個對立統一體。在這個統一體中對立面既相互對立又相依相存。鷹這個高傲的動物盤旋在高空,它代表了理智與精神。蛇這個聰明狡滑的動物生活在地面,它代表了**與物質。儘管這兩種動物向前運動的方式不同,但是其共同點是都做圓周運動:鷹在空中畫圈,蛇在地上留曲前進。蛇纏繞在飛翔的雄鷹的頸上的情影直觀地表現了對立面的統一。鷹與蛇,精神與物質是如此的不同,只有圓周運動才將二者聯繫在一起。對於尼采來說超越自我的行為就是向高層次發展的原則,它既超越自己,又在超越后回歸自我,只不過是在更高的層次上。鷹與蛇儘管相互對立,截然不同,可它們二者之間沒有敵意,它們在友好的合作中完成圓周運動。同樣的,精神和物質不是相互抵毀,而是相互依存、相互補充,精神通過物質來實現,物質通過精神來提高。

蛇在與鷹的共同飛翔中離開了它在地上的居留地升躍到了它依靠自己的力量無法達到的層次,同樣的,物質作為精神的實現者進人了它通過自己的努力無法涉足的領域。精神中有物質,物質中有精神,不論物質還是精神都存在向更高層次發展的要求。這種要求作為權力意志的原則在共同的又存在差異的圓周運動中表現出來。

人類好比鷹與蛇的統一體。因此查拉圖斯特拉乞求高傲(鷹)永遠伴隨他的智慧(蛇),因為只有這樣才能保證人類永遠以圓周運動的方式前進。在這圓周運動中人類存在的對立面辯證地統一在一起,相互鬥爭,相互依存,就象查拉圖斯特拉的鷹與蛇一樣。它們各是不同種的生物,但是纏繞在一起共同做圓周運動。在現實世界中精神(靈魂)既要緊跟物質(**),以便不與物質脫節並隨時汲取生活的活力,同時精神還要反作用於物質,發揮其獨特的能動作用。

最後,讓我們分析一下查拉圖斯特拉的終結。從表面意義上看,這首先是指查拉圖斯特拉本人。他在十年前走了自下而上之路——復活,現在走的是自上而下之路——終結。從一個非表面的意義上看,查拉圖斯特拉在進行這兩種相反的運動中執行的是權力意志的原則,這一點在形成過程中表現得非常直觀。傳統的二元論觀點把對立面不是看作既矛盾又統一的,而是看成極端相反、水火不相容的。

恰好在這一點上尼采與傳統的二元論者分道揚鑣。西方哲學界的普遍錯誤在於他們把對立面作為誓不兩立的二元論固定、延襲下來了,其實質問題為如何看待對立面之間的關係。在真實世界(即西方傳統觀**中所說的表象的世界沖對立面之間的關係是對立統一的辯證關係二者既極端對立又相互依存,並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尼采一針見血地指出了這一點。在《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中,尼采表達了清晰明確的一元論思想。二元論的思想淵源流長,無論是在人類早期哲學的璀璨明珠希臘哲學中還是在人類宗教史上歷史最長分佈最廣影響最大的基督教教義中同樣存在着兩個世界的學說——真實的世界和表象的世界。這兩個世界之間的關係被絕對化了。形象地說,好比人們設定了圓周的直徑,卻忘記了圓周本身。

這樣一來勢必給人造成一種錯誤印象:這是一對無法調節、無法統一的對立面,人們只能選擇或者這一面或者那一面;或者向上到精神,踏上通往所謂的真實的、美妙的世界之路,或者是向下到物質,墜入所謂的表象的邪惡的世界之中,二者之間是一道無法逾越的鴻溝。尼采力圖超越二者之間的鴻溝,他用形象的比喻和散文詩的語言生動地表述了二者之間的對立統一關係以及圓周式的前進方式。超人的思想是尼采超現實的想像,超人的理論無疑應歸人唯心主義的體系。但是這裏面所包含的一無論的思想和辯證發展的歷史觀是無論如何應該肯定的。

另外尼採的唯心主義體系裏所包含的異常生動的辯證法思想,比起當時在歐洲大陸廣為流行的庸俗唯物主義機械唯物主義和拜物教不知要高明多少倍。馬克思主義以前的唯物論,由於其機械的、形而上學的性質,沒有在強調思維依賴於存在,精神依賴於物質的前提下,充分估價意識、精神、主觀的巨大能動作用,人類這方面的正確認識首先是在唯心主義哲學範疇中被體現出來了。尼採在《查拉圖斯特如是說》中所提出的超人理論和永恆輪迴的思想就是出類拔萃的例證。

四、對立統一體的圓周運動

尼採在《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中塑造了查拉圖斯特拉的兩個動物形象:鷹與蛇。這兩隻動物象著着一個對立統一體。在這個統一體中對立面既相互對立又相依相存。鷹這個高傲的動物盤旋在高空,它代表了理智與精神。蛇這個聰明狡滑的動物生活在地面,它代表了**與物質。儘管這兩種動物向前運動的方式不同,但是其共同點是都做圓周運動:鷹在空中畫圈,蛇在地上留曲前進。蛇纏繞在飛翔的雄鷹的頸上的情影直觀地表現了對立面的統一。鷹與蛇,精神與物質是如此的不同,只有圓周運動才將二者聯繫在一起。對於尼采來說超越自我的行為就是向高層次發展的原則,它既超越自己,又在超越后回歸自我,只不過是在更高的層次上。鷹與蛇儘管相互對立,截然不同,可它們二者之間沒有敵意,它們在友好的合作中完成圓周運動。同樣的,精神和物質不是相互抵毀,而是相互依存、相互補充,精神通過物質來實現,物質通過精神來提高。

蛇在與鷹的共同飛翔中離開了它在地上的居留地升躍到了它依靠自己的力量無法達到的層次,同樣的,物質作為精神的實現者進人了它通過自己的努力無法涉足的領域。精神中有物質,物質中有精神,不論物質還是精神都存在向更高層次發展的要求。這種要求作為權力意志的原則在共同的又存在差異的圓周運動中表現出來。

人類好比鷹與蛇的統一體。因此查拉圖斯特拉乞求高傲(鷹)永遠伴隨他的智慧(蛇),因為只有這樣才能保證人類永遠以圓周運動的方式前進。在這圓周運動中人類存在的對立面辯證地統一在一起,相互鬥爭,相互依存,就象查拉圖斯特拉的鷹與蛇一樣。它們各是不同種的生物,但是纏繞在一起共同做圓周運動。在現實世界中精神(靈魂)既要緊跟物質(**),以便不與物質脫節並隨時汲取生活的活力,同時精神還要反作用於物質,發揮其獨特的能動作用。

最後,讓我們分析一下查拉圖斯特拉的終結。從表面意義上看,這首先是指查拉圖斯特拉本人。他在十年前走了自下而上之路——復活,現在走的是自上而下之路——終結。從一個非表面的意義上看,查拉圖斯特拉在進行這兩種相反的運動中執行的是權力意志的原則,這一點在形成過程中表現得非常直觀。傳統的二元論觀點把對立面不是看作既矛盾又統一的,而是看成極端相反、水火不相容的。

恰好在這一點上尼采與傳統的二元論者分道揚鑣。西方哲學界的普遍錯誤在於他們把對立面作為誓不兩立的二元論固定、延襲下來了,其實質問題為如何看待對立面之間的關係。在真實世界(即西方傳統觀**中所說的表象的世界沖對立面之間的關係是對立統一的辯證關係二者既極端對立又相互依存,並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尼采一針見血地指出了這一點。在《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中,尼采表達了清晰明確的一元論思想。二元論的思想淵源流長,無論是在人類早期哲學的璀璨明珠希臘哲學中還是在人類宗教史上歷史最長分佈最廣影響最大的基督教教義中同樣存在着兩個世界的學說——真實的世界和表象的世界。這兩個世界之間的關係被絕對化了。形象地說,好比人們設定了圓周的直徑,卻忘記了圓周本身。

這樣一來勢必給人造成一種錯誤印象:這是一對無法調節、無法統一的對立面,人們只能選擇或者這一面或者那一面;或者向上到精神,踏上通往所謂的真實的、美妙的世界之路,或者是向下到物質,墜入所謂的表象的邪惡的世界之中,二者之間是一道無法逾越的鴻溝。尼采力圖超越二者之間的鴻溝,他用形象的比喻和散文詩的語言生動地表述了二者之間的對立統一關係以及圓周式的前進方式。超人的思想是尼采超現實的想像,超人的理論無疑應歸人唯心主義的體系。但是這裏面所包含的一無論的思想和辯證發展的歷史觀是無論如何應該肯定的。

另外尼採的唯心主義體系裏所包含的異常生動的辯證法思想,比起當時在歐洲大陸廣為流行的庸俗唯物主義機械唯物主義和拜物教不知要高明多少倍。馬克思主義以前的唯物論,由於其機械的、形而上學的性質,沒有在強調思維依賴於存在,精神依賴於物質的前提下,充分估價意識、精神、主觀的巨大能動作用,人類這方面的正確認識首先是在唯心主義哲學範疇中被體現出來了。尼採在《查拉圖斯特如是說》中所提出的超人理論和永恆輪迴的思想就是出類拔萃的例證。

註釋:

①②③④⑥⑧⑨⑩⑾⑿⒀⒁⒂⒃⒄⒅⒆⒇(21)尼采:KritischeStudienausgabevonG.ColliundM.Monti-nari,Band4,WalterdeCruyter,Berlin/NewYorkl988,第14,14,14,14,14,29,31,31,14,14,15,15,16,16,16-17,17,17,17,18頁.

⑤參見赫拉克立特:《未完成作品》,第82-83頁。

⑦尼采:KritischeStudienausgabevonG.ColliUndM.Montinari,Band6,WalterdeGruyter,Berlin/NewYork1988,第300頁。

【來源】華南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刊期】2002年第2期(總第136期)

【發表日期】2002.04.25

關於弗里德里希·威廉·尼采(1844年-1900年),後人給了他這樣的評價:

「著名德國哲學家和思想家。尼采首先是一個語言學家,然後作為一個哲學家或者稱之為自由思想者,他的許多著作里都包含了現代心理學的內容。他是一個充滿著反叛精神的詩人哲學家,他強力地批判了西方傳統的基督教文化,否定基督教

傳統的道德體系,主張重估一切價值,更提出了超人理論和永恆輪迴的命題,渴望建立起一個全新的強力的思想文化體系。」

但讀完尼採的傳記,我覺得我是不能理解他的,或者更廣義地說,我不能理解那些有使命感的人,而我即使是對自己的使命感都沒有。尼采試圖使人崇高,試圖構建一個更美好,和諧的社會,或者他創造的「超人」試圖這樣做,在我看來,這是不可能的,因為無論是使一個人崇高,或者是使一個社會和諧,都是一項大得無法想像的系統工程,不是一個人的努力所能完成的任務。

我大概能理解他個人的痛苦體驗,但我不能理解他思考人類的命運時的痛苦體驗,因為我覺得除了那些大規模的災難,人的不幸總是個體性的,並不存在一個整體性的不幸。所以我能理解,為什麼莎樂美會對他感覺厭倦,為什麼他的一個個朋友會棄他而去。一個人最終能讓自己的心靈達到某種和諧,就已經很不錯了。

他的一個略具母性的年長一些的女性朋友這樣評價他:

「尼采是個和藹可親的人,他那善良友好的天性多麼有效地與他毀滅性的智力相抗衡。」

他的那些毀滅性的智慧為他創造了那些毀滅性的作品,他試圖毀滅那些既定俗成的東西,但首先毀滅的是他自己,這一點,他自己也能意識到:「我愛那樣的人,他的靈魂在受傷害的情況下也深沉不露,他可能由於一個小小的經歷而毀滅。」他創造了超人,但他自己不是超人,他創造了閃電,又被閃電化成了灰燼。斯特林堡和他差不多是同時代的人,他自稱是瑞典最熾熱的火焰,尼采也完全可以說自己是德國最熾熱的火焰,只不過斯特林堡灼傷的只是自己,而他灼傷的是整個人類。

他的永遠輪迴的觀**很有意思,昆德拉在他的小說《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中運用了他的這個觀**,或者是讓男女主角來演繹這種觀**,從而小說中男女主人公的命運不再只是個體性的,而有了某種普遍性的意義。

他與他的精神上的導師瓦格納的決裂對他的一生具有重要的意義,但我從他強迫莎樂美接受他的觀**的舉動看,如果他活得足夠長,他也未必不是另外一個瓦格納,他之所以討厭他的導師,就是因為他自命不凡,想要所有的人臣服於他。

尼采說他自己:「我四處徘徊,象犀牛一樣孤獨。」這句話,我能理解。

尼采終生未婚,但人們永遠也忘不了他的那句名言:「回到女人身邊去,別忘了帶上你的鞭子」,不知這與他在莎樂美那裏感情受挫有沒有關係,我覺得他這句話既得罪了女人,也得罪了男人。莎樂美後來回憶說,尼采見到他說的第一句話是:「我們從哪顆星球一起掉到這裏的?」,與寶哥哥見到林妹妹說的話是一個意思。但後來他們之間不再那麼美好,莎爾美說:「後來發生的事與尼採的天性與優雅舉止極不吻合」,傳記里尼采寫的一封信證明了這一點。

在這本有關他的傳記里,這是唯一一次提到他的感情生活,而關於他的性,一點也沒有提,羅素說,他後來的發瘋與他年青時期染上的性病有關,想來,他應該有過性的經歷。而我覺得情與性對於一個哲學家是多麼重大的一個問題,與這個問題相比,整個人類的不幸又算得了什麼。

這本書的最後,他已經在瘋癲中,有一天他看到他的妹妹在哭,他說:

「伊麗莎白,你為什麼哭呢?難道我們不幸福嗎。」

讓人辛酸。

尼采發瘋前寫下這樣的詩句

太陽西沉

你的焦渴很快就會熄滅

燃燒的心

空氣中瀰漫着清新

我呼吸著這陌生的嘴巴里發出的芬馨

偉大的涼爽就要來臨

他好象很清楚自己最終的命運。

188*9年1月3日,尼採在都靈的卡羅·阿爾伯托廣場看到一個馬車夫用鞭子抽打一匹老馬。他抱着馬哭了起來,然後昏倒了。人們扶起了他,發現他已經瘋了。

尼採的時光

——我眼中的尼采

參考書目:

1.《現代西方哲學十五講》

2.《尼采其人其說》

憶起曾經的一句隨手翻閱而得來之言:「哲學就是哲學史。」哲學跟隨人類社會的進步文明自身也在不斷的進化與整合,它存在自身的體系而這種體系往往隨着人類社會物質與精神世界的進步而瓦解和解構重組,而尼采正是在西方哲學這種大背景中成為西方哲學的開拓者。

尼采曾一度成為哲學界爭論的焦點所在,他的哲學體系深邃,其哲學語言極為隱晦,這往往成為眾人誤解他哲哲學思想的重要原因所在。哲學風格超凡脫俗,激烈的表現他思想的超前,然而他卻在很多重要的方面奠定了現代西方哲學的基礎,極大的影響了後來的許多的西方哲學家。

一.尼采與藝術

叔本華可以說把尼采帶入了哲學的大門,而尼采雖然接受了叔本華悲觀主義的前提,卻得出了完全相反的結論。

尼采將悲劇看作希臘藝術最高的成就,他認為它的快感產生於這樣的想法:儘管現象界不斷變動但生命歸根結底是美的,具有不可摧毀的力量。在埃斯庫羅斯和索福克功斯那裏,悲劇就是生命本身的宣洩。

就此可以了解尼采是追求生命本質的哲人,他強調追尋驅動生命原動力,他強調感性與身體對自我實現中所佔有的重要地位。當西方文化的社會重點降落在科學與理性上時,尼采敏銳的預感到:「科學受它的強烈妄想的鼓舞,毫不停留地奔向它的界限,它的隱藏在邏輯本質中的樂觀主義在這限上觸礁崩潰了。」

藝術與生命恰恰與之相反,其本身無法用邏輯去把握,它是永恆的生成,是不確定者。

二.權力意識

尼采認為真實的世界是流動和生成,而不是存在,認知的目標不是知識,而是要掌控。尼採的權力意識意在從流動的世界中使用「權力」去固定存在,便於我們掌控,使之為我們服務。權力意識即為一種要想征服、掌握、克服的原始衝動和**。

這是尼采實用主義和知識觀,權力意識也必將否定絕對真理。他更進一步肯定謊言的價值,模糊真理與謊言,真理與錯誤的區別。

這恰恰與馬克思的哲學理論暗合,兩者均肯定了世界的流動(發展)性,而不同之處在於前者更為超越性的提出實用主義的真偽觀**。僅僅從一點來說,這就是偉大的思想進步,真正的哲學家的成功就在於探究本質並提出質疑儘管他的理論的正確性還有特商榷。

而僅從尼採的真偽觀來說,我個人是十分贊同並予其讚美之詞的。

三.人和超人

從馬克思的唯物主義辯證論中我們得知「人」是具有社會與自然雙重屬性的存在。尼采認為「人」之所以為人,區別只在於人能超越自己動物的本性,不再是動物,而成為一個真正的人。

尼采認為:個性、價值、尊嚴不是天賦的,而是我們作為人的一項任務:自己努力完善自己以成為自己。

由此我們便可得知:超人,即為通過努力對自身原始的屬性進行超越,進而成為趨近於完善之人的人。

尼采將這種「超人」的體系理論加在社會北京下,反映出他對當時社會道德體系的批判和否定。他將道德分為兩類:一類是「人主道德」,即積極進取,獨立特行;崇尚偉大,鄙視柔弱;追求創新,拒絕平庸。第二類被稱作「奴隸道德」它的特點是同情、仁慈被看成美德,而強者和獨立不羈的人則被看成危險人物。它是弱者和無力者的道德。

讀到此處,不禁讓我想到同為德國的二戰納粹頭目希特拉,他似乎將「強者」的角色表演的汗暢淋漓,他的意識強加、種話改造、稱霸世界的行為也正是尼采「超人」理論的極端體現。

然而以社會主流的認識規律來講,紀錄採的「超人」理論可以成為大多數人向上攀登的理論基礎與指導方向。

超人並不是人類必然要達到的一個階段或目標。相反,它是一個幾乎難以達到的目標。在當社會體系的金字塔模型上,自我現實即處在其頂端。而人類不斷的自我超越與自完善也正佐證尼采超人的正確性。

尼采曾放言說:他的理論是說給的二百年之後的耳朵的,勇敢之心是不得不讓現代的我們所選讚美的。

關於尼採的解讀自始至於終都是艱難而痛苦的,他的每一步走的如此艱辛,但每一步的的都將他思想的足跡飧在西方哲學史上,甚至全人類的精神文明史上。

他自詡為太陽,這位表面冷竣,語言如同火山爆放樣充滿激情的哲人最終將生命獻給了終生的哲學事業。有人稱他為瘋子,然而休整又為真的瘋子?也許尼采更加喜歡後人將他喻為孤寂的思考進行,如同他自詡的太陽,以他萬丈的光芒,溫暖世間在萬物,給予他們智慧和最為珍貴的勇氣,而他自己將永遠作為茫茫宇宙將一顆永恆而孤獨的恆星,懸掛在宇宙的盡頭。

這就是尼採的時光,我眼中的尼采。

最後我讀到他有關「永恆輪迴」的理論,「我認為一切者具有多而又多的價值,以至它們不會如此短暫易逝:我在為所有事物尋求永恆……曾有的一切者是永恆的——大海又將它們衝來。」

也許這便是尼采一生的信**所在,無數的體驗與感知,一切的美好將會重現,人類終將戰勝虛無。

尼采所給予人類的並不是科學,而是精神的信仰,一種催人超越,催人攀登的精神信**。

這是我心中的尼采。

尼採的時光

——我眼中的尼采

參考書目:

1.《現代西方哲學十五講》

2.《尼采其人其說》

憶起曾經的一句隨手翻閱而得來之言:「哲學就是哲學史。」哲學跟隨人類社會的進步文明自身也在不斷的進化與整合,它存在自身的體系而這種體系往往隨着人類社會物質與精神世界的進步而瓦解和解構重組,而尼采正是在西方哲學這種大背景中成為西方哲學的開拓者。

尼采曾一度成為哲學界爭論的焦點所在,他的哲學體系深邃,其哲學語言極為隱晦,這往往成為眾人誤解他哲哲學思想的重要原因所在。哲學風格超凡脫俗,激烈的表現他思想的超前,然而他卻在很多重要的方面奠定了現代西方哲學的基礎,極大的影響了後來的許多的西方哲學家。

一.尼采與藝術

叔本華可以說把尼采帶入了哲學的大門,而尼采雖然接受了叔本華悲觀主義的前提,卻得出了完全相反的結論。

尼采將悲劇看作希臘藝術最高的成就,他認為它的快感產生於這樣的想法:儘管現象界不斷變動但生命歸根結底是美的,具有不可摧毀的力量。在埃斯庫羅斯和索福克功斯那裏,悲劇就是生命本身的宣洩。

就此可以了解尼采是追求生命本質的哲人,他強調追尋驅動生命原動力,他強調感性與身體對自我實現中所佔有的重要地位。當西方文化的社會重點降落在科學與理性上時,尼采敏銳的預感到:「科學受它的強烈妄想的鼓舞,毫不停留地奔向它的界限,它的隱藏在邏輯本質中的樂觀主義在這限上觸礁崩潰了。」

藝術與生命恰恰與之相反,其本身無法用邏輯去把握,它是永恆的生成,是不確定者。

二.權力意識

尼采認為真實的世界是流動和生成,而不是存在,認知的目標不是知識,而是要掌控。尼採的權力意識意在從流動的世界中使用「權力」去固定存在,便於我們掌控,使之為我們服務。權力意識即為一種要想征服、掌握、克服的原始衝動和**。

這是尼采實用主義和知識觀,權力意識也必將否定絕對真理。他更進一步肯定謊言的價值,模糊真理與謊言,真理與錯誤的區別。

這恰恰與馬克思的哲學理論暗合,兩者均肯定了世界的流動(發展)性,而不同之處在於前者更為超越性的提出實用主義的真偽觀**。僅僅從一點來說,這就是偉大的思想進步,真正的哲學家的成功就在於探究本質並提出質疑儘管他的理論的正確性還有特商榷。

而僅從尼採的真偽觀來說,我個人是十分贊同並予其讚美之詞的。

三.人和超人

從馬克思的唯物主義辯證論中我們得知「人」是具有社會與自然雙重屬性的存在。尼采認為「人」之所以為人,區別只在於人能超越自己動物的本性,不再是動物,而成為一個真正的人。

尼采認為:個性、價值、尊嚴不是天賦的,而是我們作為人的一項任務:自己努力完善自己以成為自己。

由此我們便可得知:超人,即為通過努力對自身原始的屬性進行超越,進而成為趨近於完善之人的人。

尼采將這種「超人」的體系理論加在社會北京下,反映出他對當時社會道德體系的批判和否定。他將道德分為兩類:一類是「人主道德」,即積極進取,獨立特行;崇尚偉大,鄙視柔弱;追求創新,拒絕平庸。第二類被稱作「奴隸道德」它的特點是同情、仁慈被看成美德,而強者和獨立不羈的人則被看成危險人物。它是弱者和無力者的道德。

讀到此處,不禁讓我想到同為德國的二戰納粹頭目希特拉,他似乎將「強者」的角色表演的汗暢淋漓,他的意識強加、種話改造、稱霸世界的行為也正是尼采「超人」理論的極端體現。

然而以社會主流的認識規律來講,紀錄採的「超人」理論可以成為大多數人向上攀登的理論基礎與指導方向。

超人並不是人類必然要達到的一個階段或目標。相反,它是一個幾乎難以達到的目標。在當社會體系的金字塔模型上,自我現實即處在其頂端。而人類不斷的自我超越與自完善也正佐證尼采超人的正確性。

尼采曾放言說:他的理論是說給的二百年之後的耳朵的,勇敢之心是不得不讓現代的我們所選讚美的。

關於尼採的解讀自始至於終都是艱難而痛苦的,他的每一步走的如此艱辛,但每一步的的都將他思想的足跡飧在西方哲學史上,甚至全人類的精神文明史上。

他自詡為太陽,這位表面冷竣,語言如同火山爆放樣充滿激情的哲人最終將生命獻給了終生的哲學事業。有人稱他為瘋子,然而休整又為真的瘋子?也許尼采更加喜歡後人將他喻為孤寂的思考進行,如同他自詡的太陽,以他萬丈的光芒,溫暖世間在萬物,給予他們智慧和最為珍貴的勇氣,而他自己將永遠作為茫茫宇宙將一顆永恆而孤獨的恆星,懸掛在宇宙的盡頭。

這就是尼採的時光,我眼中的尼采。

最後我讀到他有關「永恆輪迴」的理論,「我認為一切者具有多而又多的價值,以至它們不會如此短暫易逝:我在為所有事物尋求永恆……曾有的一切者是永恆的——大海又將它們衝來。」

也許這便是尼采一生的信**所在,無數的體驗與感知,一切的美好將會重現,人類終將戰勝虛無。

尼采所給予人類的並不是科學,而是精神的信仰,一種催人超越,催人攀登的精神信**。

這是我心中的尼采。

關於弗里德里希·威廉·尼采(1844年-1900年),後人給了他這樣的評價:

「著名德國哲學家和思想家。尼采首先是一個語言學家,然後作為一個哲學家或者稱之為自由思想者,他的許多著作里都包含了現代心理學的內容。他是一個充滿著反叛精神的詩人哲學家,他強力地批判了西方傳統的基督教文化,否定基督教

傳統的道德體系,主張重估一切價值,更提出了超人理論和永恆輪迴的命題,渴望建立起一個全新的強力的思想文化體系。」

但讀完尼採的傳記,我覺得我是不能理解他的,或者更廣義地說,我不能理解那些有使命感的人,而我即使是對自己的使命感都沒有。尼采試圖使人崇高,試圖構建一個更美好,和諧的社會,或者他創造的「超人」試圖這樣做,在我看來,這是不可能的,因為無論是使一個人崇高,或者是使一個社會和諧,都是一項大得無法想像的系統工程,不是一個人的努力所能完成的任務。

我大概能理解他個人的痛苦體驗,但我不能理解他思考人類的命運時的痛苦體驗,因為我覺得除了那些大規模的災難,人的不幸總是個體性的,並不存在一個整體性的不幸。所以我能理解,為什麼莎樂美會對他感覺厭倦,為什麼他的一個個朋友會棄他而去。一個人最終能讓自己的心靈達到某種和諧,就已經很不錯了。

他的一個略具母性的年長一些的女性朋友這樣評價他:

「尼采是個和藹可親的人,他那善良友好的天性多麼有效地與他毀滅性的智力相抗衡。」

他的那些毀滅性的智慧為他創造了那些毀滅性的作品,他試圖毀滅那些既定俗成的東西,但首先毀滅的是他自己,這一點,他自己也能意識到:「我愛那樣的人,他的靈魂在受傷害的情況下也深沉不露,他可能由於一個小小的經歷而毀滅。」他創造了超人,但他自己不是超人,他創造了閃電,又被閃電化成了灰燼。斯特林堡和他差不多是同時代的人,他自稱是瑞典最熾熱的火焰,尼采也完全可以說自己是德國最熾熱的火焰,只不過斯特林堡灼傷的只是自己,而他灼傷的是整個人類。

他的永遠輪迴的觀**很有意思,昆德拉在他的小說《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中運用了他的這個觀**,或者是讓男女主角來演繹這種觀**,從而小說中男女主人公的命運不再只是個體性的,而有了某種普遍性的意義。

他與他的精神上的導師瓦格納的決裂對他的一生具有重要的意義,但我從他強迫莎樂美接受他的觀**的舉動看,如果他活得足夠長,他也未必不是另外一個瓦格納,他之所以討厭他的導師,就是因為他自命不凡,想要所有的人臣服於他。

尼采說他自己:「我四處徘徊,象犀牛一樣孤獨。」這句話,我能理解。

尼采終生未婚,但人們永遠也忘不了他的那句名言:「回到女人身邊去,別忘了帶上你的鞭子」,不知這與他在莎樂美那裏感情受挫有沒有關係,我覺得他這句話既得罪了女人,也得罪了男人。莎樂美後來回憶說,尼采見到他說的第一句話是:「我們從哪顆星球一起掉到這裏的?」,與寶哥哥見到林妹妹說的話是一個意思。但後來他們之間不再那麼美好,莎爾美說:「後來發生的事與尼採的天性與優雅舉止極不吻合」,傳記里尼采寫的一封信證明了這一點。

在這本有關他的傳記里,這是唯一一次提到他的感情生活,而關於他的性,一點也沒有提,羅素說,他後來的發瘋與他年青時期染上的性病有關,想來,他應該有過性的經歷。而我覺得情與性對於一個哲學家是多麼重大的一個問題,與這個問題相比,整個人類的不幸又算得了什麼。

這本書的最後,他已經在瘋癲中,有一天他看到他的妹妹在哭,他說:

「伊麗莎白,你為什麼哭呢?難道我們不幸福嗎。」

讓人辛酸。

尼采發瘋前寫下這樣的詩句

太陽西沉

你的焦渴很快就會熄滅

燃燒的心

空氣中瀰漫着清新

我呼吸著這陌生的嘴巴里發出的芬馨

偉大的涼爽就要來臨

他好象很清楚自己最終的命運。

188*9年1月3日,尼採在都靈的卡羅·阿爾伯托廣場看到一個馬車夫用鞭子抽打一匹老馬。他抱着馬哭了起來,然後昏倒了。人們扶起了他,發現他已經瘋了。

尼採的時光

——我眼中的尼采

參考書目:

1.《現代西方哲學十五講》

2.《尼采其人其說》

憶起曾經的一句隨手翻閱而得來之言:「哲學就是哲學史。」哲學跟隨人類社會的進步文明自身也在不斷的進化與整合,它存在自身的體系而這種體系往往隨着人類社會物質與精神世界的進步而瓦解和解構重組,而尼采正是在西方哲學這種大背景中成為西方哲學的開拓者。

尼采曾一度成為哲學界爭論的焦點所在,他的哲學體系深邃,其哲學語言極為隱晦,這往往成為眾人誤解他哲哲學思想的重要原因所在。哲學風格超凡脫俗,激烈的表現他思想的超前,然而他卻在很多重要的方面奠定了現代西方哲學的基礎,極大的影響了後來的許多的西方哲學家。

一.尼采與藝術

叔本華可以說把尼采帶入了哲學的大門,而尼采雖然接受了叔本華悲觀主義的前提,卻得出了完全相反的結論。

尼采將悲劇看作希臘藝術最高的成就,他認為它的快感產生於這樣的想法:儘管現象界不斷變動但生命歸根結底是美的,具有不可摧毀的力量。在埃斯庫羅斯和索福克功斯那裏,悲劇就是生命本身的宣洩。

就此可以了解尼采是追求生命本質的哲人,他強調追尋驅動生命原動力,他強調感性與身體對自我實現中所佔有的重要地位。當西方文化的社會重點降落在科學與理性上時,尼采敏銳的預感到:「科學受它的強烈妄想的鼓舞,毫不停留地奔向它的界限,它的隱藏在邏輯本質中的樂觀主義在這限上觸礁崩潰了。」

藝術與生命恰恰與之相反,其本身無法用邏輯去把握,它是永恆的生成,是不確定者。

二.權力意識

尼采認為真實的世界是流動和生成,而不是存在,認知的目標不是知識,而是要掌控。尼採的權力意識意在從流動的世界中使用「權力」去固定存在,便於我們掌控,使之為我們服務。權力意識即為一種要想征服、掌握、克服的原始衝動和**。

這是尼采實用主義和知識觀,權力意識也必將否定絕對真理。他更進一步肯定謊言的價值,模糊真理與謊言,真理與錯誤的區別。

這恰恰與馬克思的哲學理論暗合,兩者均肯定了世界的流動(發展)性,而不同之處在於前者更為超越性的提出實用主義的真偽觀**。僅僅從一點來說,這就是偉大的思想進步,真正的哲學家的成功就在於探究本質並提出質疑儘管他的理論的正確性還有特商榷。

而僅從尼採的真偽觀來說,我個人是十分贊同並予其讚美之詞的。

三.人和超人

從馬克思的唯物主義辯證論中我們得知「人」是具有社會與自然雙重屬性的存在。尼采認為「人」之所以為人,區別只在於人能超越自己動物的本性,不再是動物,而成為一個真正的人。

尼采認為:個性、價值、尊嚴不是天賦的,而是我們作為人的一項任務:自己努力完善自己以成為自己。

由此我們便可得知:超人,即為通過努力對自身原始的屬性進行超越,進而成為趨近於完善之人的人。

尼采將這種「超人」的體系理論加在社會北京下,反映出他對當時社會道德體系的批判和否定。他將道德分為兩類:一類是「人主道德」,即積極進取,獨立特行;崇尚偉大,鄙視柔弱;追求創新,拒絕平庸。第二類被稱作「奴隸道德」它的特點是同情、仁慈被看成美德,而強者和獨立不羈的人則被看成危險人物。它是弱者和無力者的道德。

讀到此處,不禁讓我想到同為德國的二戰納粹頭目希特拉,他似乎將「強者」的角色表演的汗暢淋漓,他的意識強加、種話改造、稱霸世界的行為也正是尼采「超人」理論的極端體現。

然而以社會主流的認識規律來講,紀錄採的「超人」理論可以成為大多數人向上攀登的理論基礎與指導方向。

超人並不是人類必然要達到的一個階段或目標。相反,它是一個幾乎難以達到的目標。在當社會體系的金字塔模型上,自我現實即處在其頂端。而人類不斷的自我超越與自完善也正佐證尼采超人的正確性。

尼采曾放言說:他的理論是說給的二百年之後的耳朵的,勇敢之心是不得不讓現代的我們所選讚美的。

關於尼採的解讀自始至於終都是艱難而痛苦的,他的每一步走的如此艱辛,但每一步的的都將他思想的足跡飧在西方哲學史上,甚至全人類的精神文明史上。

他自詡為太陽,這位表面冷竣,語言如同火山爆放樣充滿激情的哲人最終將生命獻給了終生的哲學事業。有人稱他為瘋子,然而休整又為真的瘋子?也許尼采更加喜歡後人將他喻為孤寂的思考進行,如同他自詡的太陽,以他萬丈的光芒,溫暖世間在萬物,給予他們智慧和最為珍貴的勇氣,而他自己將永遠作為茫茫宇宙將一顆永恆而孤獨的恆星,懸掛在宇宙的盡頭。

這就是尼採的時光,我眼中的尼采。

最後我讀到他有關「永恆輪迴」的理論,「我認為一切者具有多而又多的價值,以至它們不會如此短暫易逝:我在為所有事物尋求永恆……曾有的一切者是永恆的——大海又將它們衝來。」

也許這便是尼采一生的信**所在,無數的體驗與感知,一切的美好將會重現,人類終將戰勝虛無。

尼采所給予人類的並不是科學,而是精神的信仰,一種催人超越,催人攀登的精神信**。

這是我心中的尼采。

尼採的時光

——我眼中的尼采

參考書目:

1.《現代西方哲學十五講》

2.《尼采其人其說》

憶起曾經的一句隨手翻閱而得來之言:「哲學就是哲學史。」哲學跟隨人類社會的進步文明自身也在不斷的進化與整合,它存在自身的體系而這種體系往往隨着人類社會物質與精神世界的進步而瓦解和解構重組,而尼采正是在西方哲學這種大背景中成為西方哲學的開拓者。

尼采曾一度成為哲學界爭論的焦點所在,他的哲學體系深邃,其哲學語言極為隱晦,這往往成為眾人誤解他哲哲學思想的重要原因所在。哲學風格超凡脫俗,激烈的表現他思想的超前,然而他卻在很多重要的方面奠定了現代西方哲學的基礎,極大的影響了後來的許多的西方哲學家。

一.尼采與藝術

叔本華可以說把尼采帶入了哲學的大門,而尼采雖然接受了叔本華悲觀主義的前提,卻得出了完全相反的結論。

尼采將悲劇看作希臘藝術最高的成就,他認為它的快感產生於這樣的想法:儘管現象界不斷變動但生命歸根結底是美的,具有不可摧毀的力量。在埃斯庫羅斯和索福克功斯那裏,悲劇就是生命本身的宣洩。

就此可以了解尼采是追求生命本質的哲人,他強調追尋驅動生命原動力,他強調感性與身體對自我實現中所佔有的重要地位。當西方文化的社會重點降落在科學與理性上時,尼采敏銳的預感到:「科學受它的強烈妄想的鼓舞,毫不停留地奔向它的界限,它的隱藏在邏輯本質中的樂觀主義在這限上觸礁崩潰了。」

藝術與生命恰恰與之相反,其本身無法用邏輯去把握,它是永恆的生成,是不確定者。

二.權力意識

尼采認為真實的世界是流動和生成,而不是存在,認知的目標不是知識,而是要掌控。尼採的權力意識意在從流動的世界中使用「權力」去固定存在,便於我們掌控,使之為我們服務。權力意識即為一種要想征服、掌握、克服的原始衝動和**。

這是尼采實用主義和知識觀,權力意識也必將否定絕對真理。他更進一步肯定謊言的價值,模糊真理與謊言,真理與錯誤的區別。

這恰恰與馬克思的哲學理論暗合,兩者均肯定了世界的流動(發展)性,而不同之處在於前者更為超越性的提出實用主義的真偽觀**。僅僅從一點來說,這就是偉大的思想進步,真正的哲學家的成功就在於探究本質並提出質疑儘管他的理論的正確性還有特商榷。

而僅從尼採的真偽觀來說,我個人是十分贊同並予其讚美之詞的。

三.人和超人

從馬克思的唯物主義辯證論中我們得知「人」是具有社會與自然雙重屬性的存在。尼采認為「人」之所以為人,區別只在於人能超越自己動物的本性,不再是動物,而成為一個真正的人。

尼采認為:個性、價值、尊嚴不是天賦的,而是我們作為人的一項任務:自己努力完善自己以成為自己。

由此我們便可得知:超人,即為通過努力對自身原始的屬性進行超越,進而成為趨近於完善之人的人。

尼采將這種「超人」的體系理論加在社會北京下,反映出他對當時社會道德體系的批判和否定。他將道德分為兩類:一類是「人主道德」,即積極進取,獨立特行;崇尚偉大,鄙視柔弱;追求創新,拒絕平庸。第二類被稱作「奴隸道德」它的特點是同情、仁慈被看成美德,而強者和獨立不羈的人則被看成危險人物。它是弱者和無力者的道德。

讀到此處,不禁讓我想到同為德國的二戰納粹頭目希特拉,他似乎將「強者」的角色表演的汗暢淋漓,他的意識強加、種話改造、稱霸世界的行為也正是尼采「超人」理論的極端體現。

然而以社會主流的認識規律來講,紀錄採的「超人」理論可以成為大多數人向上攀登的理論基礎與指導方向。

超人並不是人類必然要達到的一個階段或目標。相反,它是一個幾乎難以達到的目標。在當社會體系的金字塔模型上,自我現實即處在其頂端。而人類不斷的自我超越與自完善也正佐證尼采超人的正確性。

尼采曾放言說:他的理論是說給的二百年之後的耳朵的,勇敢之心是不得不讓現代的我們所選讚美的。

關於尼採的解讀自始至於終都是艱難而痛苦的,他的每一步走的如此艱辛,但每一步的的都將他思想的足跡飧在西方哲學史上,甚至全人類的精神文明史上。

他自詡為太陽,這位表面冷竣,語言如同火山爆放樣充滿激情的哲人最終將生命獻給了終生的哲學事業。有人稱他為瘋子,然而休整又為真的瘋子?也許尼采更加喜歡後人將他喻為孤寂的思考進行,如同他自詡的太陽,以他萬丈的光芒,溫暖世間在萬物,給予他們智慧和最為珍貴的勇氣,而他自己將永遠作為茫茫宇宙將一顆永恆而孤獨的恆星,懸掛在宇宙的盡頭。

這就是尼採的時光,我眼中的尼采。

最後我讀到他有關「永恆輪迴」的理論,「我認為一切者具有多而又多的價值,以至它們不會如此短暫易逝:我在為所有事物尋求永恆……曾有的一切者是永恆的——大海又將它們衝來。」

也許這便是尼采一生的信**所在,無數的體驗與感知,一切的美好將會重現,人類終將戰勝虛無。

尼采所給予人類的並不是科學,而是精神的信仰,一種催人超越,催人攀登的精神信**。

這是我心中的尼采。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電子超人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網游競技 電子超人
上一章下一章

超人理論學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