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行政區域劃分

北宋行政區域劃分

北宋初年,取消了節度使的實權,所有的州都直屬中央。但是為了便於管理,到了宋太宗時,又在州之上設置了路。宋朝時的路不歸一個機構管轄,而是分屬好幾個機構,分管各自的職權。路的性質介於行政區和監察區之間的一種區劃。宋朝時有一個特別的現象。每一個州還有一個郡名。州名是正名,郡名則是別名。郡名大都沿襲唐朝時的舊名,改用新郡名的很少。新的州朝廷往往會賞賜一個郡名,沒有郡名的州很少。宋朝時一些重要的州也升為了府,北宋末年已有三十幾個府。到了南宋時,加上金朝的府共有50多個,是當時州的總數的1/7強。此外,還有軍、監兩種地位低於州的州級行政區劃。

北宋行政區域劃分

1,京畿路

開封府;

滑州;

2,京西南路

金州,房州,均州,鄧州,唐州,襄州,郢州,隨州;

光化軍;

3,京西北路

河南府,潁昌府;

孟州,鄭州,汝州,陳州,蔡州,潁州;

信陽軍;

4,京東東路

齊州,淄州,青州,濰州,萊州,登州,密州,沂州;

淮陽軍;

5,京東西路

應天府,興仁府;

兗州,徐州,單州,鄆州,濮州,濟州;

廣濟軍;

6,河北東路

大名府,開德府,河間府;

滄州,清州,雄州,棣州,濱州,德州,博州,冀州,莫州,霸州,恩州;

永靜軍,信安軍,保定軍;

7,河北西路

真定府;

懷州,衛州,相州,磁州,?州,邢州,趙州,深州,祁州,定州,保州;

廣信軍,安肅軍,順安軍,永寧軍,安利軍;

8,河東路

太原府,隆德府;

晉州,絳州,澤州,汾州,隰州,石州,豐州,府州,麟州,代州,嵐州,憲州,忻州,遼州,慈州;

晉寧軍,火山軍,保德軍,岢嵐軍,寧化軍,平定軍,威勝軍;

9,永興軍路

京兆府,延安府,河中府;

環州,慶州,寧州,耀州,坊州,丹州,商州,虢州,陝州,解州,同州,華州,?州,*(左「分」右耳刀)州;

保安軍,定邊軍,綏德軍;

10,秦鳳路

鳳翔府;

秦州,會州,鞏州,岷州,階州,成州,鳳州,隴州,涇州,原州,渭州,西安州,廓州,河州,兆州,蘭州,熙州;

積石軍,德順軍,鎮戎軍,懷德軍;

11,成都府路

威州,茂州,綿州,漢州,彭州,蜀州,眉州,簡州,嘉州,黎州,雅州,邛州;

永康軍;

陵井監;

西山野川諸部;

12,梓州路

資州,普州,梓州,榮州,戎州,祥州,瀘州,純州,滋州,昌州,合州,果州,渠州,遂州;

懷安軍,廣安軍;

富順監;

羅氏;

石門番部;

13,利州路

興元府;

三泉(直屬京師);

文州,龍州,劍州,利州,興州,洋州,巴州,蓬州,閬州;

14,夔州路

夔州,達州,開州,萬州,施州,忠州,*(「倍」字單人旁換三點水)州

大寧監;

雲安軍,梁山軍,南平軍,遵義軍;

田氏,羅殿;

黔州所領矩*(左「片」右「羊」)等州

15,荊湖南路

荊州,邵州,永州,衡州,全州,道州,郴州;

武岡軍;

桂陽監;

16,荊湖北路

江陵府;

靖州,沅州,辰州,鼎州,?州,岳州,鄂州,安州,復州,歸州,峽州;

漢陽軍,荊門軍;

17,廣南東路

連州,廣州,封州,康州,新州,端州,英州,韶州,循州,梅州,潮州,惠州,南恩州,南雄州;

18,廣南西路

桂州,賀州,昭州,梧州,潯州,邕州,廉州,雷州,郁林州,瓊州,高州,化州,容州,藤州,象州,貴州,柳州,賓州,宜州,觀州,宣州,欽州;

昌化軍,朱崖軍,萬安軍;

特磨道;

自杞;

19,福建路

福州,建州,漳州,泉州,汀州,南劍州;

興化軍,邵武軍;

20,江南西路

洪州,筠州,袁州,撫州,吉州,虔州;

臨江軍,建昌軍,南安軍,南康軍,興**;

21,江南東路

江寧府;

太平州,宣州,池州,江州,饒州,信州,歙州;

廣德軍;

22,兩浙路

杭州,蘇州,潤州,常州,秀州,湖州,睦州,越州,明州,台州,溫州,處州,衢州,婺州;

23,淮南東路

亳州,宿州,海州,泗州,楚州,滁州,真州,揚州,泰州,通州;

漣水軍,高郵軍;

24,淮南西路

壽州,濠州,和州,廬州,光州,黃州,舒州,蘄州;

無為軍;

雲中府路[2]

[1]即梓州路

[2]原遼地,宋、金共同攻遼時,金答應歸宋,宋預設此路,后金失約,地遂歸金。

北宋府縣的等級:

《宋史?地理志》和《文獻通考?職官考》中說:宋代的州縣級建置,分為十三個等級,即「輔、雄、望、緊、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

北宋四京府:

東京:汴之開封府。

南京:大中祥符七年,建應天府為南京。

北京:慶曆二年,建大名府為北京。

西京:河南府。

北宋政區沿革簡史:

太宗至道三年(997年)設置十五路:京東、京西、河北、河東、陝西、淮南、江南、荊湖南、荊湖北、兩浙、福建、西川、峽、廣南東、廣南西。

真宗咸平四年(1001年)分西川路為益州、利州兩路,分峽路為夔州、梓州兩路。此時共有17路。

天禧四年(1020年)分江南路為江南東、江南西兩路。至此為18路。

皇?五年(1053年)設置京畿路。

至和二年(1055年)撤銷京畿路。

嘉?四年(1059年)改益州路為成都府路。

熙寧五年(1072年)分京西路為京西南、京西北二路,分淮南路為淮南東、淮南西二路,分陝西路為永興軍、秦鳳二路。21路

六年分河北路為河北東、河北西二路。22路

七年分京東路為京東東、京東西二路,23路

九年分兩浙路為兩浙東、兩浙西二路,十年兩浙東、西路合併恢復兩浙路,其後兩浙路時分時合。

至元豐元年(1078年)恢復熙寧五年前的行政區劃,元豐八年(1085年)定製二十三路:京東東、京東西、京西南、京西北、河北東、河北西、河東、永興軍、秦鳳、淮南東、淮南西、江南東、江南西、荊湖南、荊湖北、兩浙、福建、成都府、利州、夔州、梓州、廣南東、廣南西。

崇寧四年(1105年)復設京畿路。

大觀元年(1107年)分廣南西路設置黔南路,三年撤銷。。.。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重生之林沖傳奇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軍事歷史 重生之林沖傳奇
上一章下一章

北宋行政區域劃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