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8章 19空有其表 渠道駁回

第478章 19空有其表 渠道駁回

蘇聯大部分工業都是建立在30年代,或者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按30年代的規格重建。50年代蘇聯經濟的高速增長,得力於這批工廠和基礎設施。

但是到了70年代,這一批本應被淘汰的工業架構,卻因為領導層缺乏危機意識而因循延誤沒有更新改進。這些過時的工業架構不單效率低而且耗能大和污染環境。

但是,由於蘇聯是生產能源的大國,領導層當時正陶醉在高油價帶來的美好時光,幸災樂禍地旁觀著西方資本主義國家飽受石油危機的煎熬,卻沒有意識到改革的時間窗口已在悄然關閉。

西方國家的70年代就是一場惡夢,由中東戰爭誘發的石油禁運使油價在1973年的數月內飆升400%,隨着高油價而來的是惡性通貨膨脹和經濟衰退。

在此前西方的經濟體系中,經濟衰退和通貨膨脹從來沒有同時發生過,因此啟用了一個新詞來形容此現象:滯脹(stagflation)。

1973至1975年間美國國民收入下跌6%,失業率增加至9%,西歐比美國更為倚賴中東石油,因此情況更嚴重,連日本也出現二戰後首次經濟衰退。

在這次西方經濟大衰退的陰霾下,一場新的工業革命正靜悄悄地展開。由十八世紀末發展出來的大型「煙囪工業」(sokesmtackindustry),因為耗費大量能源和污染環境,逐漸面臨淘汰。

在英國的謝菲爾德(Sheffield)工業區,70年代中因為鋼鐵業不景氣而失去的職位便有15萬個,其他的重工業也遭受類似的損失。在德國的魯爾工業區,超過10萬名鋼鐵工人失業。

在美國的賓夕法尼亞至伊利諾伊州的重工業地區,工廠紛紛倒閉,大批工人失業,社會上一片愁雲慘霧,這個地區便被美國人自嘲地稱為「鐵鏽帶」(RustBelt)。

然而舊工業不消失新工業便無從興起。在陣痛過後,更有效率、更節能環保的新工業誕生,取代了陳舊耗能耗資源的重工業。由於注重效率,西方國家生產力大幅提高,傳統工業所需的勞動力人數大減,部分職位隨着舊工業永遠消失,新職位則環繞新興的知識密集工業應運而生。

這種情況就是二十世紀上半葉與凱恩斯(JohnKeynes)齊名的經濟大師熊彼特(JosephSchumpeter)所稱的「創造性的毀滅」(creativedestruction),是市場經濟自我調節的表現。

西方經濟這一次宏觀調節的過程始於1973年,一直延續至80年代中葉才漸漸走出谷底。

這恰好是里根發力出擊蘇聯的時刻,而蘇聯在錯失70年代改革窗口以後,縱然困獸猶鬥,卻再無力回天。

蘇聯沒有抓住稍縱即逝的機會進行經濟改革,導致其經濟嚴重跛腳,工業佔到國內生產總值的70%,農業因為集體農場的失敗而年年歉收,使莫斯科每年須花大量外匯向西方購買農產品。

並且數十年來對環境保護的忽視使工業污染日趨嚴重,大大影響國民健康,以致嬰兒死亡率上升,平均壽命下降。

這些社會和經濟問題都在70年代相繼出現,要是沒有及時得到石油外匯的化解,蘇聯恐怕撐不到里根政府的最後一擊。

蘇聯的好運也逐漸走到盡頭。1982年11月蘇聯領導人勃列日涅夫去世,象著着一個時代的結束。

從1983年起西伯利亞的石油產量開始下降,使這個得天獨厚的能源大國出現能源供應緊張的現象。基本原因是蘇聯工業不太考慮成本,習慣性地大量耗費能源,西方學者稱為「富裕中的危機」(CrisisamidPlenty)。

先後繼承勃列日涅夫的兩位蘇共領導人安德羅波夫(YuriAndropov)和契爾年科(KonstantinChernenko)分別在1984年2月及1985年3月去世,最後54歲的戈爾巴喬夫(MihailSergeevichGorbachev)繼承了這個危機重重的大帝國,企圖扭轉乾坤,然而一切都已經太晚。

蘇聯經濟病入膏肓,可以從與東歐國家關係的轉變看出一點端倪。蘇聯對東歐國家的經濟支持眾人皆知,但很少人知道80年代中期,東歐國家反過來支持蘇聯。

根據哈佛大學蘇聯研究學者施特恩塔爾(SusanneSternthal)進行的研究,在80年代中期蘇聯反欠華約國家不少債務,原因是蘇聯要求東歐國家以長期貸款的方式共同開發能源項目,才能保證維持提供能源和礦產輸出。

1984年蘇聯接受東歐兄弟國的貸款,以補貼開發西伯利亞的天然氣和鐵礦,蘇聯則每年以能源和礦產原材料抵償債務。

波蘭駐日本大使魯拉日(Rurarz)在1985年投奔西方後向《華爾街日報》披***蘭雖然欠西方280億美元,欠蘇聯50億美元,但卻不得已給蘇聯100億美元貸款,作為建設輸氣管道進入華沙和建設煤氣工廠的投資,蘇聯資金短缺的情況由此可見一斑。

蘇聯資金短缺的主要原因是國際能源價格自80年代初的高峰迴落,能源收入向來佔蘇聯總收入60%以上,它的減少使蘇聯從西方賺取的外匯大減。

蘇聯一向以低於市場價售賣能源給東歐,為了更多從西方賺外匯,蘇聯因此削減輸往東歐國家的能源配額,從1981到1984年,輸出東歐能源從190億美元減至100億美元左右。

為了繼續購買西方的工業器材和糧食,蘇聯只好向西方借債,東歐國家在這期間也欠下西方不少債務,資料顯示在1985年東歐國家欠西方共590億美元。

總的來說,蘇聯所承受按時還債的壓力很大,引述戈爾巴喬夫顧問沙赫納扎羅(GeorgiShakhnazarov)的話,「為了擠出還債的錢,不惜讓人民勒緊褲帶,一切可以外銷的東西,如石油、棉花、汽車等都得輸出國外,但到了1985年,連這些方法都用盡了。」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平凡的間諜2:再生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軍事歷史 平凡的間諜2:再生
上一章下一章

第478章 19空有其表 渠道駁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