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 舌戰群儒

110 舌戰群儒

對於天寶八載朝政的格局,李玄還是略有所知的。李林甫一系經過十餘年的經營,在朝中已是根深蒂固。陳希烈資歷雖老,可惜此公向來不善結黨營私,給人的印象是一個好好先生。楊國忠毫無疑問是一個政壇新秀,他背後的勢力,當然是誰都知道,正是皇上數年來恩寵有加的貴妃楊玉環。朝中大部分的官員,對這種依靠裙帶關係而登上高位的人,都是嗤之以鼻的。

關鍵是要把握住皇帝李隆基的心態!眼下皇上既然能搞這個廷辯,就說明李隆基的心底深處,對眼下的朝政有所不滿,而要想做某種程度的改變。

李玄此時只覺熱血上涌,當着當朝袞袞諸公,他今天要麼一鳴驚人,要麼顏面掃盡!這既是一次機會,也是一次冒險,成功失敗,只在一搏!

也許,這一搏,可以改變世間很多事情!不管怎樣,拼了!

李玄吸了口氣,挺身出班,朗聲道:「臣劍南李玄,躬逢盛世,又沐皇恩,敢以一得愚見,上達天聽,就教當世諸公。知不敢不言,言不敢不盡,若有悖謬之論,荒唐之詞,還請聖上勿罪,諸公勿怪!」

李玄一上來就擺出一副硬中有軟的架式,點明這本是一場辯論,誰都不能上綱上線,這樣他才可以講真話。

李隆基聽了捻須點頭道:「李卿只管放言,朕自有主張!」

皇帝都說了這話,下面的六部九卿們哪裏還敢放言,只是心裏都是頗不以為然。

李玄接着便道:「春秋之際,大爭之世,百家爭鳴,諸子紛呈。其中老莊道家,實乃百家諸子之中。煌煌巨擘。孔子見老子,歸而告子路曰:恍恍忽。見首而不見尾。其猶龍乎?此語不言自明,孔子以老子為師,道在儒先,自不待辯!

及至秦**,江山一統,重用法家,更有焚書坑儒之舉。而刑法峻刻,暴政如虎。後人以暴秦目之。此實非法家之害,其害在於二世貪暴,所用非人,故有陳勝吳廣揭竿而起。秦失其鹿。天下共逐。

漢初用黃老之治,故有文景聖世。太史公論六家要旨,獨重道家!至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世間方以儒家之術,為治國之道。然儒家之學,果能治國乎?抑或,先秦諸子之說,除孔孟之學,其餘皆不足以治國乎?

我大唐自高祖開國以來,向來崇道。得太上老君之佑。本朝國泰民安。國力鼎盛,此千古未有之盛世也。然身為臣子者。當居安思危,以期聖朝永續,民生豐泰!

由此可見,我李唐之世,實未以儒家為本,而是以道家為本!」

其實,李玄心裏明白,無論是道家還是儒家,其實都不是主要的問題。中國的問題是「人治」,皇帝受命於天,君權神授,因而造就了幾千年的獨裁,儒家只不過是獨裁皇權的一個附庸!但是,這種當廷論辯,自然不能把矛頭指向皇帝,所以他先聲奪人,先講歷史傳承,指明了孔子問道於老子,那麼儒家聖人孔夫子,就是老子的學生輩,將孔聖人的地位給拉下來一截,又借了太史公司馬遷之口,指明先秦諸子之中,道家最大!再藉著李唐崇道地機會,將道家放在儒家之前,搶佔有利之機。

他這番話說得氣勢非凡,有如江水滔滔,飛流而下,到是將滿堂的聖人弟子弄得面面相覷,不敢輕易反駁。

李玄故意停頓了一下,他在等著別人出口反駁,但眼下地情形到是出乎意料,竟然沒有一個人挺身出來辯論。

他看了一眼端坐在龍椅之上地李隆基,卻見他面色平靜得有如一泓清水,竟然毫不動容。

等了一會兒,終於有一人出班奏道:「聖上容稟:劍南李玄,輕狂放言,竟將儒學王道,貶為末流小道,是可忍,孰不可忍。臣欲與之一辯!」

這人卻是禮部侍郎韋見素,他為人耿直,素以儒冠自居,此時見李玄抑儒貶孔,便忍不住要挺身而出。李隆基微微一笑道:「韋卿盡可放言,朕已經說過,今日之論,非關意氣,只是論學而已,盡可各抒己見,朕決不偏袒。」

「那好,臣這就放心了。微臣以為,李玄之論大謬。孔聖人固然曾經問道於老子,但其所問之道,究竟如何,孔門弟子,並無明言。連亞聖孟子亦未言及。或許孔聖只是尊重老子,而並未以其學說為然,不然,何以未留隻言片語而及道家?若僅以一言,便以孔聖人為老子之弟子,似乎有些想當然吧!」

韋見素看着李玄,面上掠過一絲嘲諷之意。

李玄只是看着他,卻也不開言,心說,這種小事,卻要去計較什麼,根本不值一辯,否則便落下乘了。自古以來,多有道士將老子列為孔子之師,原是見儒家之說大行於世,學儒則可為官,故而有些酸葡萄心理,李玄順口說出,只是為了先聲奪人而已,並沒有去較真,當下也不值一辯,這畢竟不是關鍵所在,李玄只想看他如何進一步反駁自己。

韋見素又道:「儒家之學,乃是內聖外王之學。先修身明禮,次尊老孝娣,再以天下為已任,治世安民,尊王重道,實是王道之學,煌煌正統,豈是揚朱墨法之學所能比擬者?若說道在儒先,雖無不可,但道家之學,用以修身養性則可,用以治國,則人人無為,天下如何可治?」

李玄正色道:「儒家大偽,天下可證:在儒家眼裏,人皆小人,唯我君子;術皆卑賤,唯我獨尊;學皆邪途,唯我正宗。墨子兼愛,卻被罵做無父絕後。揚朱言利,卻被罵成禽獸之學。法家強國富民,你儒家罵成虎狼苛政。老莊超脫。你儒家罵成逃遁之說。兵農醫工,你儒家貶為未技細學。縱橫策士。你儒家罵作妾婦之道。如此張揚刻薄。出言不遜,損遍天下諸子百家!卻大言不慚,公然以王道正統自居。難道這治世之道,就只有你儒家能夠勝任嗎?」

此言一出,滿堂嘩然!這個李玄,實在是太過鋒芒畢露了,如此尖刻之語,這些自稱聖人弟子的恂恂大儒們。哪裏聽過?

一時間,不少官員竟相發難:

「你這無知小兒,竟敢狂言干政!」

「你如此惡詆聖人之學,居心何在?」

「口出狂言。有辱斯文啊!」

有人捶胸頓足,有人攘袖伸拳,有人憤憤而罵,一時間。朝堂之上,亂作一團!

李玄本來就想捅這馬蜂窩,他到想看看,這些儒門弟子,究竟在皇帝心裏有多少份量。這種試探,也算是在玩火,但不試一下。又如何能夠破這千年怪局呢?

李玄又道:「平心而論。儒家自己究有何物?一言以蔽之,爾等不過一群四體不勤、五穀不分的書獃子。整天淹沒在那個周公大夢裏,惟以大話空洞,欺世盜名而已!國有急難,邦有亂局,儒家何曾拿出一個有用主意?竟日高談文武之道、解民倒懸,事實上卻主張回復井田古制,使萬千民眾流離失所,無田可耕!

爾等信誓旦旦,稱民為本,社稷次之,君為輕,事實上卻維護周禮、貶斥法制,竟要刑不上大夫,禮不下庶民;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使萬千平民有冤無訟、狀告無門,天下空流多少鮮血?如此言行兩端,心口不應,不是大偽欺世,卻是堂堂正正么?」

堂上早已喧嘩一片,李玄的聲音越來越高,一發而不可收拾地大聲道:

「儒家大偽,更有其甚:爾等深藏利害之心,卻將自己說成殺身成仁、捨生取義。但觀其行,卻是孜孜不倦的謀官求爵,但有不得,便惶惶若喪家之犬!三日不見君王,便其心惴惴;一月不入官府,便不知所終。究其實,利害之心,天下莫過儒家!趨利避害,本是人性。爾等偏偏無視人之本性,不做因勢利導,反着意扼殺如閹人一般!食而不語、寢而不語、坐懷不亂,生生將柳下惠那種不知生命為何物的木頭,硬是捧為與聖人齊名的君子!將人變成了一具具活殭屍,一個個毫無血性的閹人!儒家弟子數千,有幾人如墨家子弟一般,做生龍活虎地真人?有幾人不是唯唯諾諾的弱細無用之輩?陰有所求,卻做文質彬彬地謙謙君子,求之不得,便罵盡天下!更有甚者,爾等儒家公然將虛偽看作美德,公然引誘人們說假話:為聖人隱,為大人隱,為賢者隱;教人自我虐待,教人恭順服從,教人愚昧自私,教人守株待兔;最終使民人不敢發掘醜惡,不敢面對法制,淪做無知茫然地下愚,使貴族永遠欺之,使爾等上智永遠愚弄之!險惡如斯,虛偽如斯,竟大言不慚地奢談解民倒懸?敢問諸位:春秋以來一千餘年,可有此等荒誕離奇厚顏無恥之學?有!那便是儒家!便是孔丘孟軻!」

「一派胡言,聖上!聖上,這李玄公然與天下儒門弟子為敵,狂謬悖倫,簡直是一個狂生!」

李玄這番敢冒天下之大韙的言論,猶如春雷霹靂,將在場的官員們炸暈了!這種言論,擺明了是要與天下的儒門士子為敵了,可這人地膽子,卻是從哪裏來的?居然敢在金鑾殿上放膽狂言,形同謾罵,難道這是上意不成?

一眾官員先把眼睛朝天子看去,卻見李隆基仍是面沉似水,又把眼睛看向李林甫,卻見這老相國竟然閉目養神,誰也不知他的內心裏想地是什麼?再看那陳希烈,只見這美髯相公竟是面帶微笑,似乎是幸災樂禍的樣子……

還是房閃身而出,對着金鑾寶座跪了下去,大聲道:「劍南李玄口出狂言,辱及先聖,臣懇請聖上治他不敬之罪!」

「朕已經說了,廷辯之際,放言無罪!難道房學士要讓朕出爾反爾嘛?」李隆基冷冷地道。

房是個飽學老儒,當下便抗聲道:「臣以為,李玄所言,非是辯論,而是謾罵,理當治罪!」

「那你何不以其人之道,反治其人之身?」李隆基面色一霽,倒是有幾分嘲諷地味道。

「這……臣素知禮,豈能與這黃口小兒對罵?」房嚅嚅地道。

李玄心情一松,這大唐以道教為國教,尊老子為祖宗,就是給他一千個膽子,他也不敢像自己這樣痛詆道教!

其實李玄早已把道家與道教混為一談,但這班儒生官員,卻不敢輕易反駁,因為無論道家還是道教,都是皇帝的家事,今年李隆基剛把太上老君的封號重新改過,誰敢說老子道家半個不字?

李玄決定痛打落水狗,他又揚眉朗聲道:「儒者誤國,不言自明。儒家之說,只是人倫之學,虛仁假義,如何能當治國重任?臣以為,當今天下,乃是煌煌盛世,當效漢初,以黃老無為之道為宗旨,輕儒臣,簡政事,放權於民,養生息,重工商,開貿易,凡事以法理為治,以《唐律》為治世之法,走富民強國之路!」

李林甫忽地睜開了他那對三角眼,看了李玄一眼,緩緩道:「以你之言,這朝政之事,竟也要放手無為了?」

眾人一看當朝宰相突然開言,便一起注目而待。

李玄抻了抻袍子,正色道:「聖人行不言之教,行無為之道。但使朝臣不妄為,則天下之事可定。以自然之道統天下,則天下必能自然安定,又何必強為之?」

李林甫不愧是個官場上地老狐狸,他那笑裏藏刀地名聲,也不是白得的。他眼睛一翻,便不再出聲,但他心裏明白,所謂地「廷辯」,不過是權力重新分配地幌子罷了,一切的一切,都取決於皇上的態度。

也許,這是一個改變朝政格局的機會,始作俑者不是這劍南李玄,而是當今的天子!

對於天寶八載朝政的格局,李玄還是略有所知的。李林甫一系經過十餘年的經營,在朝中已是根深蒂固。陳希烈資歷雖老,可惜此公向來不善結黨營私,給人的印象是一個好好先生。楊國忠毫無疑問是一個政壇新秀,他背後的勢力,當然是誰都知道,正是皇上數年來恩寵有加的貴妃楊玉環。朝中大部分的官員,對這種依靠裙帶關係而登上高位的人,都是嗤之以鼻的。

關鍵是要把握住皇帝李隆基的心態!眼下皇上既然能搞這個廷辯,就說明李隆基的心底深處,對眼下的朝政有所不滿,而要想做某種程度的改變。

李玄此時只覺熱血上涌,當着當朝袞袞諸公,他今天要麼一鳴驚人,要麼顏面掃盡!這既是一次機會,也是一次冒險,成功失敗,只在一搏!

也許,這一搏,可以改變世間很多事情!不管怎樣,拼了!

李玄吸了口氣,挺身出班,朗聲道:「臣劍南李玄,躬逢盛世,又沐皇恩,敢以一得愚見,上達天聽,就教當世諸公。知不敢不言,言不敢不盡,若有悖謬之論,荒唐之詞,還請聖上勿罪,諸公勿怪!」

李玄一上來就擺出一副硬中有軟的架式,點明這本是一場辯論,誰都不能上綱上線,這樣他才可以講真話。

李隆基聽了捻須點頭道:「李卿只管放言,朕自有主張!」

皇帝都說了這話,下面的六部九卿們哪裏還敢放言,只是心裏都是頗不以為然。

李玄接着便道:「春秋之際,大爭之世,百家爭鳴,諸子紛呈。其中老莊道家,實乃百家諸子之中。煌煌巨擘。孔子見老子,歸而告子路曰:恍恍忽。見首而不見尾。其猶龍乎?此語不言自明,孔子以老子為師,道在儒先,自不待辯!

及至秦**,江山一統,重用法家,更有焚書坑儒之舉。而刑法峻刻,暴政如虎。後人以暴秦目之。此實非法家之害,其害在於二世貪暴,所用非人,故有陳勝吳廣揭竿而起。秦失其鹿。天下共逐。

漢初用黃老之治,故有文景聖世。太史公論六家要旨,獨重道家!至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世間方以儒家之術,為治國之道。然儒家之學,果能治國乎?抑或,先秦諸子之說,除孔孟之學,其餘皆不足以治國乎?

我大唐自高祖開國以來,向來崇道。得太上老君之佑。本朝國泰民安。國力鼎盛,此千古未有之盛世也。然身為臣子者。當居安思危,以期聖朝永續,民生豐泰!

由此可見,我李唐之世,實未以儒家為本,而是以道家為本!」

其實,李玄心裏明白,無論是道家還是儒家,其實都不是主要的問題。中國的問題是「人治」,皇帝受命於天,君權神授,因而造就了幾千年的獨裁,儒家只不過是獨裁皇權的一個附庸!但是,這種當廷論辯,自然不能把矛頭指向皇帝,所以他先聲奪人,先講歷史傳承,指明了孔子問道於老子,那麼儒家聖人孔夫子,就是老子的學生輩,將孔聖人的地位給拉下來一截,又借了太史公司馬遷之口,指明先秦諸子之中,道家最大!再藉著李唐崇道地機會,將道家放在儒家之前,搶佔有利之機。

他這番話說得氣勢非凡,有如江水滔滔,飛流而下,到是將滿堂的聖人弟子弄得面面相覷,不敢輕易反駁。

李玄故意停頓了一下,他在等著別人出口反駁,但眼下地情形到是出乎意料,竟然沒有一個人挺身出來辯論。

他看了一眼端坐在龍椅之上地李隆基,卻見他面色平靜得有如一泓清水,竟然毫不動容。

等了一會兒,終於有一人出班奏道:「聖上容稟:劍南李玄,輕狂放言,竟將儒學王道,貶為末流小道,是可忍,孰不可忍。臣欲與之一辯!」

這人卻是禮部侍郎韋見素,他為人耿直,素以儒冠自居,此時見李玄抑儒貶孔,便忍不住要挺身而出。李隆基微微一笑道:「韋卿盡可放言,朕已經說過,今日之論,非關意氣,只是論學而已,盡可各抒己見,朕決不偏袒。」

「那好,臣這就放心了。微臣以為,李玄之論大謬。孔聖人固然曾經問道於老子,但其所問之道,究竟如何,孔門弟子,並無明言。連亞聖孟子亦未言及。或許孔聖只是尊重老子,而並未以其學說為然,不然,何以未留隻言片語而及道家?若僅以一言,便以孔聖人為老子之弟子,似乎有些想當然吧!」

韋見素看着李玄,面上掠過一絲嘲諷之意。

李玄只是看着他,卻也不開言,心說,這種小事,卻要去計較什麼,根本不值一辯,否則便落下乘了。自古以來,多有道士將老子列為孔子之師,原是見儒家之說大行於世,學儒則可為官,故而有些酸葡萄心理,李玄順口說出,只是為了先聲奪人而已,並沒有去較真,當下也不值一辯,這畢竟不是關鍵所在,李玄只想看他如何進一步反駁自己。

韋見素又道:「儒家之學,乃是內聖外王之學。先修身明禮,次尊老孝娣,再以天下為已任,治世安民,尊王重道,實是王道之學,煌煌正統,豈是揚朱墨法之學所能比擬者?若說道在儒先,雖無不可,但道家之學,用以修身養性則可,用以治國,則人人無為,天下如何可治?」

李玄正色道:「儒家大偽,天下可證:在儒家眼裏,人皆小人,唯我君子;術皆卑賤,唯我獨尊;學皆邪途,唯我正宗。墨子兼愛,卻被罵做無父絕後。揚朱言利,卻被罵成禽獸之學。法家強國富民,你儒家罵成虎狼苛政。老莊超脫。你儒家罵成逃遁之說。兵農醫工,你儒家貶為未技細學。縱橫策士。你儒家罵作妾婦之道。如此張揚刻薄。出言不遜,損遍天下諸子百家!卻大言不慚,公然以王道正統自居。難道這治世之道,就只有你儒家能夠勝任嗎?」

此言一出,滿堂嘩然!這個李玄,實在是太過鋒芒畢露了,如此尖刻之語,這些自稱聖人弟子的恂恂大儒們。哪裏聽過?

一時間,不少官員竟相發難:

「你這無知小兒,竟敢狂言干政!」

「你如此惡詆聖人之學,居心何在?」

「口出狂言。有辱斯文啊!」

有人捶胸頓足,有人攘袖伸拳,有人憤憤而罵,一時間。朝堂之上,亂作一團!

李玄本來就想捅這馬蜂窩,他到想看看,這些儒門弟子,究竟在皇帝心裏有多少份量。這種試探,也算是在玩火,但不試一下。又如何能夠破這千年怪局呢?

李玄又道:「平心而論。儒家自己究有何物?一言以蔽之,爾等不過一群四體不勤、五穀不分的書獃子。整天淹沒在那個周公大夢裏,惟以大話空洞,欺世盜名而已!國有急難,邦有亂局,儒家何曾拿出一個有用主意?竟日高談文武之道、解民倒懸,事實上卻主張回復井田古制,使萬千民眾流離失所,無田可耕!

爾等信誓旦旦,稱民為本,社稷次之,君為輕,事實上卻維護周禮、貶斥法制,竟要刑不上大夫,禮不下庶民;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使萬千平民有冤無訟、狀告無門,天下空流多少鮮血?如此言行兩端,心口不應,不是大偽欺世,卻是堂堂正正么?」

堂上早已喧嘩一片,李玄的聲音越來越高,一發而不可收拾地大聲道:

「儒家大偽,更有其甚:爾等深藏利害之心,卻將自己說成殺身成仁、捨生取義。但觀其行,卻是孜孜不倦的謀官求爵,但有不得,便惶惶若喪家之犬!三日不見君王,便其心惴惴;一月不入官府,便不知所終。究其實,利害之心,天下莫過儒家!趨利避害,本是人性。爾等偏偏無視人之本性,不做因勢利導,反着意扼殺如閹人一般!食而不語、寢而不語、坐懷不亂,生生將柳下惠那種不知生命為何物的木頭,硬是捧為與聖人齊名的君子!將人變成了一具具活殭屍,一個個毫無血性的閹人!儒家弟子數千,有幾人如墨家子弟一般,做生龍活虎地真人?有幾人不是唯唯諾諾的弱細無用之輩?陰有所求,卻做文質彬彬地謙謙君子,求之不得,便罵盡天下!更有甚者,爾等儒家公然將虛偽看作美德,公然引誘人們說假話:為聖人隱,為大人隱,為賢者隱;教人自我虐待,教人恭順服從,教人愚昧自私,教人守株待兔;最終使民人不敢發掘醜惡,不敢面對法制,淪做無知茫然地下愚,使貴族永遠欺之,使爾等上智永遠愚弄之!險惡如斯,虛偽如斯,竟大言不慚地奢談解民倒懸?敢問諸位:春秋以來一千餘年,可有此等荒誕離奇厚顏無恥之學?有!那便是儒家!便是孔丘孟軻!」

「一派胡言,聖上!聖上,這李玄公然與天下儒門弟子為敵,狂謬悖倫,簡直是一個狂生!」

李玄這番敢冒天下之大韙的言論,猶如春雷霹靂,將在場的官員們炸暈了!這種言論,擺明了是要與天下的儒門士子為敵了,可這人地膽子,卻是從哪裏來的?居然敢在金鑾殿上放膽狂言,形同謾罵,難道這是上意不成?

一眾官員先把眼睛朝天子看去,卻見李隆基仍是面沉似水,又把眼睛看向李林甫,卻見這老相國竟然閉目養神,誰也不知他的內心裏想地是什麼?再看那陳希烈,只見這美髯相公竟是面帶微笑,似乎是幸災樂禍的樣子……

還是房閃身而出,對着金鑾寶座跪了下去,大聲道:「劍南李玄口出狂言,辱及先聖,臣懇請聖上治他不敬之罪!」

「朕已經說了,廷辯之際,放言無罪!難道房學士要讓朕出爾反爾嘛?」李隆基冷冷地道。

房是個飽學老儒,當下便抗聲道:「臣以為,李玄所言,非是辯論,而是謾罵,理當治罪!」

「那你何不以其人之道,反治其人之身?」李隆基面色一霽,倒是有幾分嘲諷地味道。

「這……臣素知禮,豈能與這黃口小兒對罵?」房嚅嚅地道。

李玄心情一松,這大唐以道教為國教,尊老子為祖宗,就是給他一千個膽子,他也不敢像自己這樣痛詆道教!

其實李玄早已把道家與道教混為一談,但這班儒生官員,卻不敢輕易反駁,因為無論道家還是道教,都是皇帝的家事,今年李隆基剛把太上老君的封號重新改過,誰敢說老子道家半個不字?

李玄決定痛打落水狗,他又揚眉朗聲道:「儒者誤國,不言自明。儒家之說,只是人倫之學,虛仁假義,如何能當治國重任?臣以為,當今天下,乃是煌煌盛世,當效漢初,以黃老無為之道為宗旨,輕儒臣,簡政事,放權於民,養生息,重工商,開貿易,凡事以法理為治,以《唐律》為治世之法,走富民強國之路!」

李林甫忽地睜開了他那對三角眼,看了李玄一眼,緩緩道:「以你之言,這朝政之事,竟也要放手無為了?」

眾人一看當朝宰相突然開言,便一起注目而待。

李玄抻了抻袍子,正色道:「聖人行不言之教,行無為之道。但使朝臣不妄為,則天下之事可定。以自然之道統天下,則天下必能自然安定,又何必強為之?」

李林甫不愧是個官場上地老狐狸,他那笑裏藏刀地名聲,也不是白得的。他眼睛一翻,便不再出聲,但他心裏明白,所謂地「廷辯」,不過是權力重新分配地幌子罷了,一切的一切,都取決於皇上的態度。

也許,這是一個改變朝政格局的機會,始作俑者不是這劍南李玄,而是當今的天子!

對於天寶八載朝政的格局,李玄還是略有所知的。李林甫一系經過十餘年的經營,在朝中已是根深蒂固。陳希烈資歷雖老,可惜此公向來不善結黨營私,給人的印象是一個好好先生。楊國忠毫無疑問是一個政壇新秀,他背後的勢力,當然是誰都知道,正是皇上數年來恩寵有加的貴妃楊玉環。朝中大部分的官員,對這種依靠裙帶關係而登上高位的人,都是嗤之以鼻的。

關鍵是要把握住皇帝李隆基的心態!眼下皇上既然能搞這個廷辯,就說明李隆基的心底深處,對眼下的朝政有所不滿,而要想做某種程度的改變。

李玄此時只覺熱血上涌,當着當朝袞袞諸公,他今天要麼一鳴驚人,要麼顏面掃盡!這既是一次機會,也是一次冒險,成功失敗,只在一搏!

也許,這一搏,可以改變世間很多事情!不管怎樣,拼了!

李玄吸了口氣,挺身出班,朗聲道:「臣劍南李玄,躬逢盛世,又沐皇恩,敢以一得愚見,上達天聽,就教當世諸公。知不敢不言,言不敢不盡,若有悖謬之論,荒唐之詞,還請聖上勿罪,諸公勿怪!」

李玄一上來就擺出一副硬中有軟的架式,點明這本是一場辯論,誰都不能上綱上線,這樣他才可以講真話。

李隆基聽了捻須點頭道:「李卿只管放言,朕自有主張!」

皇帝都說了這話,下面的六部九卿們哪裏還敢放言,只是心裏都是頗不以為然。

李玄接着便道:「春秋之際,大爭之世,百家爭鳴,諸子紛呈。其中老莊道家,實乃百家諸子之中。煌煌巨擘。孔子見老子,歸而告子路曰:恍恍忽。見首而不見尾。其猶龍乎?此語不言自明,孔子以老子為師,道在儒先,自不待辯!

及至秦**,江山一統,重用法家,更有焚書坑儒之舉。而刑法峻刻,暴政如虎。後人以暴秦目之。此實非法家之害,其害在於二世貪暴,所用非人,故有陳勝吳廣揭竿而起。秦失其鹿。天下共逐。

漢初用黃老之治,故有文景聖世。太史公論六家要旨,獨重道家!至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世間方以儒家之術,為治國之道。然儒家之學,果能治國乎?抑或,先秦諸子之說,除孔孟之學,其餘皆不足以治國乎?

我大唐自高祖開國以來,向來崇道。得太上老君之佑。本朝國泰民安。國力鼎盛,此千古未有之盛世也。然身為臣子者。當居安思危,以期聖朝永續,民生豐泰!

由此可見,我李唐之世,實未以儒家為本,而是以道家為本!」

其實,李玄心裏明白,無論是道家還是儒家,其實都不是主要的問題。中國的問題是「人治」,皇帝受命於天,君權神授,因而造就了幾千年的獨裁,儒家只不過是獨裁皇權的一個附庸!但是,這種當廷論辯,自然不能把矛頭指向皇帝,所以他先聲奪人,先講歷史傳承,指明了孔子問道於老子,那麼儒家聖人孔夫子,就是老子的學生輩,將孔聖人的地位給拉下來一截,又借了太史公司馬遷之口,指明先秦諸子之中,道家最大!再藉著李唐崇道地機會,將道家放在儒家之前,搶佔有利之機。

他這番話說得氣勢非凡,有如江水滔滔,飛流而下,到是將滿堂的聖人弟子弄得面面相覷,不敢輕易反駁。

李玄故意停頓了一下,他在等著別人出口反駁,但眼下地情形到是出乎意料,竟然沒有一個人挺身出來辯論。

他看了一眼端坐在龍椅之上地李隆基,卻見他面色平靜得有如一泓清水,竟然毫不動容。

等了一會兒,終於有一人出班奏道:「聖上容稟:劍南李玄,輕狂放言,竟將儒學王道,貶為末流小道,是可忍,孰不可忍。臣欲與之一辯!」

這人卻是禮部侍郎韋見素,他為人耿直,素以儒冠自居,此時見李玄抑儒貶孔,便忍不住要挺身而出。李隆基微微一笑道:「韋卿盡可放言,朕已經說過,今日之論,非關意氣,只是論學而已,盡可各抒己見,朕決不偏袒。」

「那好,臣這就放心了。微臣以為,李玄之論大謬。孔聖人固然曾經問道於老子,但其所問之道,究竟如何,孔門弟子,並無明言。連亞聖孟子亦未言及。或許孔聖只是尊重老子,而並未以其學說為然,不然,何以未留隻言片語而及道家?若僅以一言,便以孔聖人為老子之弟子,似乎有些想當然吧!」

韋見素看着李玄,面上掠過一絲嘲諷之意。

李玄只是看着他,卻也不開言,心說,這種小事,卻要去計較什麼,根本不值一辯,否則便落下乘了。自古以來,多有道士將老子列為孔子之師,原是見儒家之說大行於世,學儒則可為官,故而有些酸葡萄心理,李玄順口說出,只是為了先聲奪人而已,並沒有去較真,當下也不值一辯,這畢竟不是關鍵所在,李玄只想看他如何進一步反駁自己。

韋見素又道:「儒家之學,乃是內聖外王之學。先修身明禮,次尊老孝娣,再以天下為已任,治世安民,尊王重道,實是王道之學,煌煌正統,豈是揚朱墨法之學所能比擬者?若說道在儒先,雖無不可,但道家之學,用以修身養性則可,用以治國,則人人無為,天下如何可治?」

李玄正色道:「儒家大偽,天下可證:在儒家眼裏,人皆小人,唯我君子;術皆卑賤,唯我獨尊;學皆邪途,唯我正宗。墨子兼愛,卻被罵做無父絕後。揚朱言利,卻被罵成禽獸之學。法家強國富民,你儒家罵成虎狼苛政。老莊超脫。你儒家罵成逃遁之說。兵農醫工,你儒家貶為未技細學。縱橫策士。你儒家罵作妾婦之道。如此張揚刻薄。出言不遜,損遍天下諸子百家!卻大言不慚,公然以王道正統自居。難道這治世之道,就只有你儒家能夠勝任嗎?」

此言一出,滿堂嘩然!這個李玄,實在是太過鋒芒畢露了,如此尖刻之語,這些自稱聖人弟子的恂恂大儒們。哪裏聽過?

一時間,不少官員竟相發難:

「你這無知小兒,竟敢狂言干政!」

「你如此惡詆聖人之學,居心何在?」

「口出狂言。有辱斯文啊!」

有人捶胸頓足,有人攘袖伸拳,有人憤憤而罵,一時間。朝堂之上,亂作一團!

李玄本來就想捅這馬蜂窩,他到想看看,這些儒門弟子,究竟在皇帝心裏有多少份量。這種試探,也算是在玩火,但不試一下。又如何能夠破這千年怪局呢?

李玄又道:「平心而論。儒家自己究有何物?一言以蔽之,爾等不過一群四體不勤、五穀不分的書獃子。整天淹沒在那個周公大夢裏,惟以大話空洞,欺世盜名而已!國有急難,邦有亂局,儒家何曾拿出一個有用主意?竟日高談文武之道、解民倒懸,事實上卻主張回復井田古制,使萬千民眾流離失所,無田可耕!

爾等信誓旦旦,稱民為本,社稷次之,君為輕,事實上卻維護周禮、貶斥法制,竟要刑不上大夫,禮不下庶民;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使萬千平民有冤無訟、狀告無門,天下空流多少鮮血?如此言行兩端,心口不應,不是大偽欺世,卻是堂堂正正么?」

堂上早已喧嘩一片,李玄的聲音越來越高,一發而不可收拾地大聲道:

「儒家大偽,更有其甚:爾等深藏利害之心,卻將自己說成殺身成仁、捨生取義。但觀其行,卻是孜孜不倦的謀官求爵,但有不得,便惶惶若喪家之犬!三日不見君王,便其心惴惴;一月不入官府,便不知所終。究其實,利害之心,天下莫過儒家!趨利避害,本是人性。爾等偏偏無視人之本性,不做因勢利導,反着意扼殺如閹人一般!食而不語、寢而不語、坐懷不亂,生生將柳下惠那種不知生命為何物的木頭,硬是捧為與聖人齊名的君子!將人變成了一具具活殭屍,一個個毫無血性的閹人!儒家弟子數千,有幾人如墨家子弟一般,做生龍活虎地真人?有幾人不是唯唯諾諾的弱細無用之輩?陰有所求,卻做文質彬彬地謙謙君子,求之不得,便罵盡天下!更有甚者,爾等儒家公然將虛偽看作美德,公然引誘人們說假話:為聖人隱,為大人隱,為賢者隱;教人自我虐待,教人恭順服從,教人愚昧自私,教人守株待兔;最終使民人不敢發掘醜惡,不敢面對法制,淪做無知茫然地下愚,使貴族永遠欺之,使爾等上智永遠愚弄之!險惡如斯,虛偽如斯,竟大言不慚地奢談解民倒懸?敢問諸位:春秋以來一千餘年,可有此等荒誕離奇厚顏無恥之學?有!那便是儒家!便是孔丘孟軻!」

「一派胡言,聖上!聖上,這李玄公然與天下儒門弟子為敵,狂謬悖倫,簡直是一個狂生!」

李玄這番敢冒天下之大韙的言論,猶如春雷霹靂,將在場的官員們炸暈了!這種言論,擺明了是要與天下的儒門士子為敵了,可這人地膽子,卻是從哪裏來的?居然敢在金鑾殿上放膽狂言,形同謾罵,難道這是上意不成?

一眾官員先把眼睛朝天子看去,卻見李隆基仍是面沉似水,又把眼睛看向李林甫,卻見這老相國竟然閉目養神,誰也不知他的內心裏想地是什麼?再看那陳希烈,只見這美髯相公竟是面帶微笑,似乎是幸災樂禍的樣子……

還是房閃身而出,對着金鑾寶座跪了下去,大聲道:「劍南李玄口出狂言,辱及先聖,臣懇請聖上治他不敬之罪!」

「朕已經說了,廷辯之際,放言無罪!難道房學士要讓朕出爾反爾嘛?」李隆基冷冷地道。

房是個飽學老儒,當下便抗聲道:「臣以為,李玄所言,非是辯論,而是謾罵,理當治罪!」

「那你何不以其人之道,反治其人之身?」李隆基面色一霽,倒是有幾分嘲諷地味道。

「這……臣素知禮,豈能與這黃口小兒對罵?」房嚅嚅地道。

李玄心情一松,這大唐以道教為國教,尊老子為祖宗,就是給他一千個膽子,他也不敢像自己這樣痛詆道教!

其實李玄早已把道家與道教混為一談,但這班儒生官員,卻不敢輕易反駁,因為無論道家還是道教,都是皇帝的家事,今年李隆基剛把太上老君的封號重新改過,誰敢說老子道家半個不字?

李玄決定痛打落水狗,他又揚眉朗聲道:「儒者誤國,不言自明。儒家之說,只是人倫之學,虛仁假義,如何能當治國重任?臣以為,當今天下,乃是煌煌盛世,當效漢初,以黃老無為之道為宗旨,輕儒臣,簡政事,放權於民,養生息,重工商,開貿易,凡事以法理為治,以《唐律》為治世之法,走富民強國之路!」

李林甫忽地睜開了他那對三角眼,看了李玄一眼,緩緩道:「以你之言,這朝政之事,竟也要放手無為了?」

眾人一看當朝宰相突然開言,便一起注目而待。

李玄抻了抻袍子,正色道:「聖人行不言之教,行無為之道。但使朝臣不妄為,則天下之事可定。以自然之道統天下,則天下必能自然安定,又何必強為之?」

李林甫不愧是個官場上地老狐狸,他那笑裏藏刀地名聲,也不是白得的。他眼睛一翻,便不再出聲,但他心裏明白,所謂地「廷辯」,不過是權力重新分配地幌子罷了,一切的一切,都取決於皇上的態度。

也許,這是一個改變朝政格局的機會,始作俑者不是這劍南李玄,而是當今的天子!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回到唐朝當鍊師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軍事歷史 回到唐朝當鍊師
上一章下一章

110 舌戰群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