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第九章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第九章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做家務

◣習太極拳

◣閱讀

◣下圍棋

◣去博物館

◣旅行

◣學一門樂器

◣練書法

古語有言:「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別的山上的石頭可以用來雕琢玉器,意指利用其他更強大的力量來幫助自己達到目的。

以這樣的哲思去考慮孩子的學業,就是讓我們不要死盯在學業這一項內容上,還可考慮「曲線救國」的思路。凡事太過刻意,有時願望反而不易實現。這就像我們日常生活中旋開一個盒蓋要用巧勁,而不是下死力或蠻力。

「學業」如果像是尚待成器的玉,我們可以考慮藉助別的山上的好石頭來輔助實現,本章講的九大活動就是這樣的石頭。這些好「石頭」可以選擇性地採用,除了家務活動必備一處,其餘各項可酌情考慮,或者父母也可以順着以上思路,想出更多益於孩子的事情。

在重視常規教育的同時,不妨豐富孩子的業餘生活,以充分發揮他大腦的自動加工能力、培養重要的個人品質。

如果說教養孩子僅是想着讓他學業提高,實在是太過小覷教養和大題小做學業了,我想根子上最重要的是——

有一天我們驀然回首,猛然發現可愛的孩子已經成為一塊上等「好玉」。

1.做家務

我在工作中經常聽父母這樣說:「只要孩子一心向學,我什麼也不用他做。」這種想法很不明智,可惜這樣的父母又太多了!希望孩子心無旁騖,把所有心思放在學習上,純粹是自話自說。他們可不是學習的機器,會任你指定程序,我敢保證就算不幹家務活,他們也會想或做和學習無關的事情。

我們都知道對孩子別打得太多、罵得太多,同樣也別為他們做得太多。

儘管我們已經步入機器工作的時代,但目光遠大的父母還是應該要求孩子從小就熱愛勞動,讓孩子從小樂於與父母分擔家務,要求每個年齡段的孩子都承擔力所能及的家務。即便是富翁的孩子,也應被培養為幹家務的能手。

勤勞的童年意味着他將擁有一個懂得努力奮鬥的未來,兒童時代培養的勤勞習慣將是幫助他事業成功的一塊「跳板」。

培養勞動習慣應遵循如下「原則」——

★目的明確。讓孩子干點家務,重點不是為減輕父母的家務負擔,甚至也不是讓孩子學會一些實用本領或增強動手能力,重要的是通過做家務來培養孩子的責任感、自信自尊和獨立自主能力——這些都是塑造健康人格所必需的保障。

★早早開始。剛剛學步的孩子都有幫助父母的願望。兩歲的幼兒會幫助爸爸取一些小東西,能幹的還能為媽媽在洗衣時將臟衣服分門別類。

★要求不宜太高。當然,一般來說父母幹活要比孩子省事省力。但千萬不要一看到孩子幹活有點笨拙,就不耐煩地取而代之。這隻會挫傷孩子的自尊心和積極性。

★不談金錢。對孩子完成任務的最好報酬是讚許的微笑、擁抱和「謝謝」,或是當面表揚。相反用金錢作獎勵或多或少會引導孩子「一切向錢看」,反而貶低了孩子參加勞動本來的價值。

★走出家庭。隨着孩子年齡的增長,分配的家務活也應「與時俱進」。例如,為社區中的孤寡老人義務掃門前雪,可以讓孩子有機會接觸社會,並從中品嘗到為別人服務的快樂,同時對進一步培養孩子社會責任感和獨立工作能力也大有裨益。

美國的一些兒童教育專家自上世紀中葉起,就開始了一項對兒童「馬拉松」式的長期跟蹤研究,他們對居住在波士頓市區的456名少年的成長過程做了認真的觀察和詳盡的記錄。在他們的研究對象中有不少孩子出生於貧窮家庭或離異家庭。如今,這些孩子早已立業,其中大多已有了孫輩。

當專家將他們的童年和成年做對照和分析時,發現了一個明顯的事實:當年不論智力高低、家庭貧富,那些從小就接受了「愛勞動」教育的「勤快人」,比起那些「飯來張口、衣來伸手」的「懶骨頭」,事業成功的比例要高出至少3倍!

研究組曾在被調查對象25歲、31歲、47歲、60歲時共四次跟他們見面。專家們對被調查對象當時的生活和精神狀態與其童年時代的勞動習慣、體育運動水平、學習成績、解決問題能力等方面的記錄做了對比,結果他們驚訝地發現:童年時代是否養成了勤勞習慣竟然與成年後是否幸福、收入是否豐厚息息相關。

和童年最勤勞者相比,在童年時「四體不勤」者中,中年時「失業風險」平均要高15倍,被捕入獄者的比例要高9倍,罹患精神病者的比例要高8倍,英年早逝者的比例要高3倍,退休時財富總額只有對照組平均水平的25%,自感「幸福」者的比例則只有對照組的10%。

相對而言,被調查者童年時代的智力水平、受教育程度和當時家庭的貧富狀況對其是否順利成才反倒不那麼關鍵。

這並不足為怪——孩子通過做家務或社會服務不但培養了才幹,而且從小就意識到了家庭內部的每個人都須對社會和他人負起一定的責任,於是他們普遍都會奮發向上;此外這種勤勞還可引發「良性循環」——正因他們勤快努力,他們容易得到大人的肯定,而肯定反過來又必然激勵他們更加努力上進,直至最後獲得事業的成功。

2.習太極拳

很多人在命運不濟,體弱多病時,往往去求神拜佛或算卦算命。求上帝或神佛保佑是把命運交託出去,去接受「神秘力量」的控制。如果一個自己不努力的人,只要佛前一拜就能萬事無憂,那對於努力生活的人是不公平的,「不勞而獲」應該也是有違自然之「天道」的。

求人不如求己,人應該尋求一種自我發展的方式,堅持「我命在我不在天」,自我行動起來。你為自己努力和付出了多少,才決定你能發展到哪一步和能獲得什麼。同理,你為自己的身體努力到哪一步,決定了身體的素質,甚至壽命的長短。

所以,在日子過得不太順心時,我們應該先去強身健體,改善生活規律,改變身體素質,把人的精氣神提起來,生活那一潭死水才有可能變為活水。對一個人而言,他的精神、身體、心理、運氣等等,都是相互影響的,沒有健康的身體就不要去奢談生活和生命的質量。

強身健體的方法很多,我要介紹的一種鍛煉方式是太極拳,這點我是有親身體會的。我自小和武術頗有淵源,先輩曾是黃埔軍校的武術教官,家中因此有習武的傳統。我也曾跟隨陳氏太極親傳弟子、沈氏太極掌門人沈智大師習練太極拳、太極劍、內家拳等武術項目。

通過多年習練沈氏太極拳及陳氏太極拳,我領悟到,這種運動方式能讓我身心合一、身強心健。

對於孩子來說,太極拳這種獨特的鍛煉方式可以使氣血循環通暢、腦部血氧充足,增強大腦神經傳導物質的活力,促進大腦神經系統的發育。在鍛煉時,我們的大腦處於α波狀態,α波狀態是學習最有利的「頻率」,可以使腦細胞活躍、腦血流增加,讓頭腦保持清醒。

此外,習練太極拳不僅可以開智,而且更難得的是能讓孩子收穫一種生活方式,讓他從小邁向一條文武雙修、智勇雙全的生命之路。我想它具備的巨大潛能是其他的鍛煉方式所沒有的。

有時我們真的應該感激自己能生活在這樣歷史悠久的國家。被那麼多的傳統文化滋潤着,我們沒有理由不驕傲。我們可以任意地在傳統中發現資源,就像撿拾一顆顆閃亮的珍珠。古為今用,就地取材,這是何等便利,連外國友人都要漂洋過海來追隨中華之魂。

3.閱讀

《讀書是王道》一書中已經專門闡述過讀書對於成長為一個完整的人的重要性,在這兒我重點談閱讀怎樣幫助孩子的學業活動。

我們通過梳理心理學方面的一些學習理論,可以看到關鍵的兩點:一是思維發展與語言系統的發育有密切關係,二是學習新知識依賴已有的智力背景。大量的閱讀會使人的語言系統越來越完善。閱讀之後獲得的豐碩內容,會成為孩子強大的智力背景,二者使得孩子的思維能力及學習新知識的能力更強。

孩子在小學和初中低年級時,僅僅依靠聰明就可能取得好成績,但如果沒有閱讀墊底,年級越高,他越會顯得力不從心。這正如簡單的建築工程對工具及背景條件要求不高,越是宏大精美的工程,對工具及背景條件要求越高一樣。

閱讀多的孩子學習能力相對強。當他主動去學習的時候,豐富的語言和智力背景就來幫忙了。而閱讀少的孩子,語言和智力背景的蒼白使他自學能力羸弱,在越來越難的知識面前,在越來越多的競爭面前,他將更多地體會到力不從心,挫折感也更大。

一些父母不重視孩子的課外閱讀,是因為他們擔心,讀課外書既浪費時間又影響學習,顯得不合算,這其實是沒有對孩子做長遠考量的短視行為。

有的家長甚至會以孩子數學、物理學得好,卻特別不愛學語文而沾沾自喜,覺得這樣的孩子聰明。如果這孩子只是不喜歡語文課本身,但讀過很多課外書的話,家長可以驕傲,說明孩子的潛力還是很大的,這種潛力越往後越會表現出來;但如果孩子一直缺少閱讀,對語文課的厭倦是基於語文能力一直以來的低下,那就成了件比較麻煩的事,最終會導致嚴重問題,即便單純從學業分數上看,他的數理科目也要受到拖累。

我不敢說愛讀書的孩子學習一定好,但可以肯定地說,很少讀課外書的孩子學習一定不會出色,而且在個人能力方面存在某些缺陷;即便他考上了好學校,在以後的生活中也會陸續顯示出淺薄和無力。

我曾經認識一個清華男生Q,就是這樣的例子:理工科成績非常好,語文只能說考試分數不錯,但沒有什麼文化功底,而且他從不做課外閱讀。他除了在考試這件事上不犯怵,別的都沒有信心。和他交流起來也沒有什麼話題可深入,整個人空洞無物。

Q畢業了沒有膽量找工作,好不容易鼓足勇氣去IBM面試,初試過了,複試還是被淘汰,理由是他綜合素質能力不行。這一挫折使Q更沒有勇氣找工作了,最後還是憑關係才進了一家不錯的單位。當然,他要隨便找一個地方工作,就憑著名校畢業生的身份肯定也沒問題,但問題是這樣的人都心高氣傲,如果不是響噹噹的地方他不會去的,面子上掛不住。

讀書對兒童的心理治療意義

兒童從兒童讀物獲得的對事物的印象會幫助他形成某些態度,這些態度並不會因為放下這些書本便消失,而是會和原有的一些觀念態度融合起來,共同影響他在生活中的行為方式。

我們要善於使用兒童文學作品,以擴展兒童的經驗世界,並藉由想像的過程,達到治療和輔導兒童全方面發展的目的。

例如,製作精良的繪本,本身是一種視覺藝術品,書本通過美麗的圖像直接對眼睛說話。其中插畫具有相當的藝術價值,豐富的色彩、線條、構圖,呈現出視覺的藝術美感,文字的律動與節奏變化更促使孩童美學欣賞能力的提升。這樣的繪本可以引領兒童遨遊於天馬行空的想像國度,提升兒童豐富的想像力和審美力。

同時,有目的地選擇讀物內容,能幫助兒童建立自我概念,為兒童提供抒發情緒的渠道,了解事情的處理方法,對兒童情緒的穩定、溝通表達、思考與解決問題、觀察、分辨、分類等歸納與整理的能力都有幫助。

美國教育家傑姆·特米里斯認為,0~3歲是兒童形成閱讀興趣、閱讀習慣的關鍵階段。父母應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就養成每天為孩子朗讀的習慣。每天20分鐘,持之以恆,孩子對閱讀的興趣便在父母抑揚頓挫的朗讀中漸漸地產生了。

從朗讀、講故事入手,及早培養兒童的閱讀習慣。

還有一點就是:他是從其他地方考入清華的,雖然他在當地成績名列前茅,但到清華后只是屬於中等偏上一點的水平,甚至有些科目學習起來較為吃力,老師一節課的內容就涵蓋了幾十頁或半本書的知識,他感覺跟上老師的進度困難。但班上有個同學是個「牛人」,根本不記筆記,一邊撕紙,一邊聽課,就把內容都搞懂了。

可愛的是,這個「牛人」還有別的本事:他酷愛西方名著和哲學,能用英語流利地背誦莎士比亞全集。

所以,文化底蘊的缺失會影響專業學習,因為這樣的人的思維寬度和廣度比起那些博覽群書的人總是有很大局限性的。

哪怕孩子是個特別的數學天才,家長也應該關注他的閱讀情況。比如讓他去讀幾本數學家傳記,這可能比讓他多解兩本習題集更能助他成為數學天才,讓這個數學天才可以走得更遠,飛得更高。

難道經常讀書的人學習就一定好,不讀書的就一定不好?當然不是。青年作家韓寒的大量閱讀並沒有讓他的考試成績很理想。但我們在思考一個問題時,不能把它孤立。造成他不喜歡數理科目的原因很多,教師、家庭、天賦、同學等都可能成為不利因素。閱讀當然不能強大到解決所有的問題。但有一點是肯定的:他數學成績差,絕不是閱讀造成的。

反過來再思考,如果他數學本已不行,也沒有閱讀這樣的愛好,他會怎麼樣呢?還會是出名的青年作家嗎?

30年的經驗使我深信,學生的智力發展取決於良好的閱讀能力。缺乏閱讀能力,將會阻礙和抑制腦的極其細微的連接性纖維的可塑性,使它們不能順利地保證神經元之間的聯繫。誰不善閱讀,他就不善於思考。

——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

4.下圍棋

圍棋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中的瑰寶。圍棋棋盤是標準的正方形,由縱橫各19條線垂直、均勻相交而成,構成一幅對稱、簡潔而又完美的幾何圖形。棋中滲透了中庸、和諧、天人合一等理念,代表了東方哲學和文化。對於孩子而言,是一種極佳的智育活動。圍棋具有很高的精確性和複雜性,可以用數字來表示。這種複雜性表現在圍棋的變化、輸贏的計算、形勢的判斷等方面。

圍棋隱喻宇宙的運行

中國圍棋大師吳清源考證說:圍棋其實是古人的一種觀天工具。棋盤代表星空,棋子代表星星。圍棋棋盤的最大特點,在於它的整體性、對稱性、均勻性。它是一個整體,上下左右完全對稱,四面八方絕對均勻。它既無雙方陣地之分,也無東西南北之別。棋盤可以橫擺、豎擺,下棋者可以從任何一邊落子。

圍棋棋盤的這些特點十分契合宇宙空間的本質。圍棋對弈隱喻著宇宙有生於無的形成規律。棋手就是要從空無一物的棋盤上開始着手,老子說:「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易》云:「無極而太極。」

現代宇宙學證實,在大規模的宇宙空間,物質的分佈並非雜亂無章,而是呈現高度地對稱與均衡。而宇宙同時在以均勻和對稱的方式不斷膨脹。

大爆炸假說認為,宇宙的創生是從無而來,宇宙源於200多億年前某個時刻的一場大爆炸,從絕對的無中產生了時間空間,誕生了原始宇宙,並不斷膨脹,才演變成今天這個樣子。

點目是下圍棋的基本功,圍棋高手可以在一分鐘之內完成精確點目。每一手棋都大致有其現實的意義或潛在的意義,特別是在收官階段,棋手常常對每一手棋的價值都有明確的結論。

研究表明:圍棋對弈類似於學習活動,可以同時激活大腦額葉、顳葉、頂葉、枕葉等多個腦區的活動,這是圍棋能夠促進學習的重要的生理機制。

而且,圍棋對大腦功能的開發較為全面,不僅有利於大腦功能的協同活動、激發大腦的創造性,並且能開發大腦中主管人格相關區域的積極功能,培養棋手安靜平和的個性。研究表明,長期從事圍棋活動的小學生,其思維力、記憶力、想像力和計算能力都會在圍棋訓練中受到一定程度的積極影響。而這種影響能夠以一種遊戲和娛樂的方式完成,不可謂不高。

兩個圍棋高手下棋,很難有萬全之策一招制敵,就像這世間的事多半是禍福相依。一個棋子落到棋盤上,沒有缺點是不可能的,都有利弊,利多還是弊多?如是利多,就可以上了。圍棋中的大局觀,是小孩很難有的思想,但在圍棋對弈中,他慢慢就會感受到並有意地培養這方面的思路。

圍棋的思維講究合理和平衡。圍棋不需要真的把誰「殺掉」。它的目的不過是比對方的地盤佔得多一點。每步棋都是這樣,可能你有利益,我也有利益。

人們常說:高明的棋手永遠要保留變化,因為保留了變化就保留了選擇。如果沒有變化了,那這個局就定型了。人生和下棋是一個道理。所以在前文中我曾說,一個孩子的學習成績不需要永遠拔尖,而是要留有變化,在自己的內心留有餘地。

人生如棋,有進有退;棋如人生,勝負尋常。圍棋中到處都有參悟的玄機,這何止在下棋,分明是在教做人,這直接對應了圍棋能激活大腦人格相關區域的科學研究結果。

為何獨推圍棋?

也許有人會問,這麼多棋類為什麼獨獨推崇圍棋?這主要在於棋文化的差異,我隨便用象棋說明一下。

象棋對弈從「有」開始,尚未開戰,棋盤上早已壁壘森嚴。圍棋則從「無」開始,從空無一物的棋盤上陸續落子。象棋的每一個棋子的作用是固定的,而且看起來有天賦的優越條件,例如,車好似出身高貴的紈絝子弟,可以橫衝直撞;馬可以斜過去吃子。只有兵很可憐,只能往前,還只能走一步,過了河才能橫行,橫行也只能走一步。而且象棋帶有濃厚的封建色彩:一切努力都是為了保護將,將死了棋局就終了了。

圍棋每個子都沒有高低貴賤之分,沒有特權,全仗下棋人臨陣決機。一切皆有可能,這正是希望所在。象棋的佈局先固定死,再分頭衝殺,而圍棋的宏觀佈局先存於心,且邊走邊布,重在佔位。

圍棋形而上的成分多,象棋形而上的成分少,所以,圍棋更有哲學的高度,學棋人自然也被這種智慧引領而往高處行走,想要了解箇中滋味。

5.去博物館

本書多處談到要培養孩子愛好閱讀的習慣,讓他去看各種各樣的書籍。很多知識從書中得來終是淺,如果要讓孩子在具體實物和抽象概念之間建立聯繫,就得經常帶他參觀各種各樣的博物館,如科技類、動植物類、藝術類博物館等。

博物館中展出的具體實物,可以幫助孩子學習新知或重溫已有的知識,提高學習動力。孩子在實物面前思維更活躍,而且現在很多博物館是體驗式的,專門為兒童開闢了動手區域。孩子們本來就非常喜歡動手操作、親身體驗。父母可鼓勵孩子獨立去做,大膽去動手動腦,這個嘗試的過程本身對孩子而言就是認識事物、鍛煉能力的重要開端,更是一種快樂學習法。

一座博物館就是一本厚重的教科書,僅靠一兩個小時的參觀,人們很難有真正的收穫,所以博物館不是只去一次就夠的地方。

每次參觀不要目的性太強,奢想去一次就讓孩子覺得知識有趣而奮發圖強,然後回家就陡然變得好學,這是不現實的想法。如果再提太多的要求,反而讓孩子參觀博物館時有壓力。應該要讓孩子從中獲得新奇、快樂和滿足,而不要有那麼明顯的「上課痕迹」。

如果孩子對某一方面興趣濃厚,提出相關問題,可以帶孩子去書店或者搜索更多相關資料,引導孩子自己尋找答案,當孩子向父母提出問題時,父母要和孩子一起討論,耐心地向孩子解釋,父母積極地幫助孩子解決問題,孩子就會提出更多的問題。

費曼是美國著名的物理學家,他爸爸非常善於引導孩子思考。他將自己扮演成外星人,「外星人」遇到費曼,會問很多地球上的問題,比如:「為什麼會有白天和黑夜的區別啊?」「為什麼會有氣候和天氣的變化啊?」在這樣的提問情境中,費曼學到了很多知識,也學會了思考。

爸爸的提問和討論激發了他的學習熱情,他對百科全書上的科學和數學的內容產生了極大的興趣。他24歲時獲得了博士學位,28歲時擔任美國康奈爾大學教授,47歲時獲得了諾貝爾獎。

爸爸也經常帶費曼去博物館,為了引導孩子對博物館產生興趣,爸爸還會使用提問的方式。他有時會指導孩子閱讀某些相關書籍,然後再向他提問,對於孩子沒有理解的問題,他用易懂的話為孩子解釋,增強了費曼的學習興趣,費曼也很珍惜和爸爸之間的這種快樂交流。

6.旅行

常有人說「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因為行萬里路不僅能豐富人的知識,而且能增強人的現實經驗。知識和經驗越豐富,思維也就越活躍,因為它們可以使人產生廣泛的聯想,因而思維敏捷廣闊、「見多識廣」。

我們可以在假期帶孩子出去走走,開闊眼界,去實地體驗和感受。沒有什麼會比實地體驗給人帶來的觸動更深刻更強烈。那些不同的風土人情展開生動的生活畫卷,人文景觀呈現出深厚的文化底蘊,自然美景更是美不勝收。

「行萬里路」也讓孩子增強了適應能力,能更好地適應陌生的人群、陌生的地方、陌生的生活習慣。

經過精神歷練,跋涉歸來,體乏神清。

我們在旅行的時候不要僅僅忙於照相,表明「到此一游」,還要去享受和體悟生活,用心去感受美景,開闊眼界。多與孩子交流心得,引導孩子去觀察和思考新事物。過多地拍照會影響旅行的樂趣,只有蘊藏故事和心得的照片,才值得我們留念和記憶。

曾看過一個美國人寫的文章,讓人有些感觸。他寫道:「中國人旅遊的時候似乎不願意或不懂得去感受美景,到達一個景點后,他們都會相互拍照……然後迅速離開。中國人好像是為了『去那裏做事』而不是去欣賞美景。」在這點上,孩子們有時候更為可愛,一般小朋友會很開心地欣賞和玩耍,過多地拍照會讓他們反感。

在旅遊和去博物館這兩項活動中,請注意兩點:一是在整個過程中注意與孩子保持一種熱情的交流狀態;二是父母二人盡量都應抽出時間,共同參與到這個親子活動中,讓快樂遊玩、熱情求知、情感交流融為一體,這意味着在精神連接上,知識和快樂總是在一處的。

就像兩三歲的幼兒,我們可以經常在看書時把他親密地摟在懷裏,孩子慢慢會很開心地拿書到爸媽懷裏來看。我們並不能完全分清,他是因為待在爸媽懷裏開心,還是讀書開心。但這並不重要,只要他在最初的認知中對「書」這個東西產生好感就行,在好感中再去形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再去求知。

7.學一門樂器

愛因斯坦曾對自己的孩子說:「你應該去音樂中尋找心靈的歸宿。」

音樂是與人的生命關係最為密切的一種藝術形式,在困惑或孤獨時,音樂是我們獲得安慰的源泉。讓孩子學習一門樂器,並不是跟風追時髦,而是音樂給人的感覺對孩子來說太重要了。

美國哈佛醫學院的研究發現,與從未學過樂器的孩子相比,有3年樂器學習經歷的孩子在聽覺辨別和手指靈巧方面更突出,辭彙和非語言推理能力也更好,這說明演奏樂器能夠提高孩子的閱讀和寫作能力。

孩子在學習某種樂器時,眼看樂譜,手持樂器,要在最短時間把看到的樂譜反映到腦子裏;同時大腦發出指令,讓手指和身體協調,進行演奏;樂器出聲后,耳朵要聽演奏效果,並進行判斷。這個過程只有短短几秒鐘,卻充分調動了兒童的眼、耳、手、腦,因而有助於大腦開發。

5~13歲是兒童大腦發育的關鍵時期,科學的音樂知識學習能開發孩子的潛能。父母不一定要強迫孩子學音樂,重要的是在早期進行有意的引導,讓孩子體會音樂之美。至於學哪種樂器,最好也由孩子自己選擇。

此外,孩子學樂器的年齡不要過早。比如兩三歲的兒童精力難以集中,此時學起樂器會倍感吃力。如果家長因急於求成而責罵孩子,不僅會抹殺他們的興趣,還可能引起他們的心理障礙。我也不贊成去刻意辛苦地求得樂器專業級別證書,如果孩子有這方面的天賦和精力,可因勢利導,使其獲得專業成就;如果他沒有也彆強求,孩子快樂就好。孩子正式開始學樂器最好在5歲后,5歲以前的兒童骨骼、關節還未完全發育成熟,長時間練習樂器會影響手部骨關節、韌帶的生長發育。

上個世紀初,有一位猶太少年,他做夢都想成為帕格尼尼那樣的小提琴演奏家,一有空閑就練琴。可是連父母都覺得這可憐的孩子拉得實在太蹩腳了,認為他完全沒有音樂天賦。

有一天,少年去請教一位老琴師。老琴師說:「孩子,你先拉一支曲子給我聽聽。」少年拉了帕格尼尼二十四首練習曲中的第三支,簡直破綻百出。一曲終了,老琴師問少年:「你為什麼特別喜歡拉小提琴?」少年說:「我想成功,我想成為帕格尼尼那樣偉大的小提琴演奏家。」老琴師又問:「你拉琴快樂嗎?」少年答:「我非常快樂。」

老琴師把少年帶到自家的花園裏,對他說:「孩子,你非常快樂,這說明你已經成功了,又何必非要成為帕格尼尼那樣偉大的小提琴演奏家不可?你看,世界上有兩種花,一種花能結果,一種花不能結果,不能結果的花更加美麗,比如玫瑰,又比如鬱金香,它們在陽光下開放,雖說沒有任何明確的目的,這也就夠了。」

少年完全明白過來了,快樂勝過黃金,它是世間成本最低、風險也最低的成功。少年心頭的那團狂熱之火從此冷靜下來,他仍然常拉小提琴,但不再受困於帕格尼尼夢想。

這位少年是誰?他就是日後名震天下的物理學家阿爾伯特·愛因斯坦。

8.練書法

腦科學研究顯示:精細運動有利於大腦皮層的發育,讓兒童練習毛筆書法對他大腦右半球認知加工能力的發展有很強的促進作用,而普通硬筆書法訓練則沒有這種效果。

其實,寫毛筆字對兒童的視覺分辨能力和手眼協調能力是一種非常好的訓練項目。

首先,毛筆書法比一般的硬筆書法在線條的要求上更為細緻,它的筆畫並不是從始至終完全一樣的,從提筆、運筆到最後收筆,線條的豐滿程度都有所不同。

其次,毛筆字是軟筆書寫,着墨的多少全控制在手腕與手指之間,對手部小肌肉的精細控制能力要求很高,那些「手笨」或毛躁的孩子往往無法準確控制自己的手部運動,寫字的時候會顯得力不從心。

其實,那些平時成績好、愛動筆的孩子寫毛筆字就像他們學習功課一樣輕鬆容易,字寫得既漂亮又端正;而那些平時一寫東西就心如亂麻、毛毛躁躁,連用硬筆寫字都困難重重、錯誤百出的孩子寫出的毛筆字則比較散亂。

寫毛筆字是一門修鍊心性的課程,能修去人的「急躁」和「神散」。古人云:「寫字用於養心,愈病君子之樂。」在可使人長壽的二十種職業中,書法名列榜首。

我個人感覺練習書法,臨摹寫字時寫得太快,內心的感覺就會變少,在寫每個字的時候,只不過靠行筆的慣性而已。只有寫得慢,在這個過程中個人的感覺才能夠融入進去,能夠感悟到更多,能夠讓自己真正感覺手在控制,去準確地寫下每一筆畫。

但是要把字書寫柔緩並非易事,你必須讓自己的心非常沉靜、絕慮凝神,力送毫端,注於紙上,不然你的手就會顫抖,無法控制好每一筆畫。學書法能使人「靜」,培養人的專心、細心、耐心、毅力等優秀品質,這是其他興趣活動無法替代的。

有媒體曾經報道,一位教育家創辦了一所所謂「出格」的大學,進行了一場史無前例的教改實驗。他在學校開展「通識教育」,除了課堂,學生宿舍也成為了一個全天候的教學基地,專職老師與學生在此同吃同住,隨時解答學生的問題。同時還有教師講心理學,講經濟學,講表達能力的培養,介紹世界文化、道德修養。這位大學的創校人就是一個興趣廣泛的人,對文物、書畫、陶瓷都很有興趣。他希望學生們明白:生活中多一些興趣,人生就將更豐富,智力也可以開發得更好。這樣的一所突破常規的學校,讓人看見了一種新的教育希望,但是在現實的教育土壤中,阻力重重,據說實際情況並不理想,讓人聽了多少有些喪氣。

不過,這位校長的教育思想依然閃閃發光,想在教育領域裏實現這樣的思想是相關行政和社會的大事,當然阻礙重重,但不代表我們做父母的不能在自己家的「一畝三分地」里努力實踐,生活可以處處是學習。我們全都身處在人生、宇宙、自然的超大課堂,每一個看似普通的日子裏,卻有那麼多智慧的點點滴滴滲透我們的大腦。

生活如此豐富多彩,讓孩子去熱愛自己、熱愛生活、熱愛學習!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愛養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其他 愛養
上一章下一章

第九章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