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堂課 寫作中需要避免的錯誤

第23堂課 寫作中需要避免的錯誤

第23堂課寫作中需要避免的錯誤

我在各大平台賬號的後台經常會收到許多熱愛寫作的人的私信,比如如何保持靈感啊?腦中有一個想法,但卻寫不下去?怎麼修改小說?等等關於寫作的各種困惑和問題,我把這些問題,按照一部小說完成的順序分為創作與修改兩個部分,挑選了最典型也是最常見的四個問題來和大家談一談。

第一個問題是關於創作的,有很多寫作者會問:我心中有一個很好的點子想寫下來,但卻怎麼也進行不下去?

我們來仔細看下這個問題:「點子」就是通常所說的靈感,寫不下去,就是不知道如何把靈感變成一個成熟的故事。那麼我們要解決的問題,其實是如何把靈感變成一個成熟的故事。

通常靈感可能只是一個念頭,離完整的故事還有一大段路要走,在這裏我只說非常基礎的一點,就是順着靈感不斷去豐富這個念頭,如何去豐富呢?我提個小方法。

要學會不斷追問。我們以一條絲巾為例,看看可以有哪些追問。

1.追問前因後果。假如你在馬路上撿到一條帶血的絲巾,你肯定會想:這是誰遺落的?上面的血跡怎麼來的?是不小心沾上去的動物的血,還是人的血?如果是人的血,又是誰的血?發生了什麼而導致流血?流血的人怎麼樣了?……不斷地追問下去,一個具有詳細情節的故事就出來了。在《謀殺似水年華》中,血色絲巾是因為發生了車禍,而車禍的背後是復仇,復仇又是因為什麼什麼……這樣將絲巾作為故事的線索,通過不斷追問前因後果,故事就漸漸豐滿起來。

2.相似或相反追問。比如一個女孩平時都戴着絲巾,但突然有幾天換成了項鏈,為什麼女孩突然不戴絲巾了?她發生了什麼事?項鏈是哪裏來的呢?利用相似性展開追問,也可以豐滿故事。另外還可以做相反的追問,比如假如一個女孩在冬天戴了一條絲巾,你肯定會奇怪:為什麼她不戴厚厚的圍巾?這條絲巾對她來說有什麼特別的含義嗎?她是只有這一天戴還是每一天都戴?她不怕別人奇怪的目光嗎?將問題發散開去,你的故事就會越來越完整。

這是一個非常有效的方法。不過有了豐滿的故事還不夠,我們還要寫好故事大綱,這樣創作中就不會跑偏;撰寫人物大事記,可以幫你準確把握故事的節奏感,讓人物的成長變化、內心軌跡與外在命運無縫對接。這些也都是可以通過不斷追問,慢慢填補出來的。

接着說第二個問題,有讀者問我:寫着寫着,腦中突然跳出了故事大綱之外的靈感,該怎麼辦呢?

先說一下為什麼會出現計劃之外的靈感,這是因為當你寫作狀態非常好的時候,人物的生命是獨立的,他的命運已經不以你的意志為轉移,不是你引導他去前進,而是他自己自然而然地前進,這時候可能就出現了計劃外的故事。可以說,這是非常難能可貴的,你可能會有越來越多的神來之筆去打破你原來的束縛。

但是我們不能想到什麼就全部都加進去,不然就變成另外一個作品了。建議對於中途冒出的其他想法先不要加入小說中,先記錄下來,在修改時看看是否可用,或者當作另外一部書的素材。你必須有一個中心的創意或者想法去寫,圍繞你最初所做的詳細的大綱來進行。以《圍城》為例,通篇劇情都是為「圍城」服務的,圍繞「婚姻是一座圍城,城外的人想進去,城裏的人想出來」這個中心去發展劇情,從開端主人公方鴻漸的心理圍城,到最後進入婚姻圍城,不斷加強這個概念。按照已經設定好的大綱去寫,能很好地幫助你不會寫到中途跑題。

以上兩個問題都是靈感充沛的寫作者提出來的,但是也有許多寫作者為靈感枯竭而苦惱,比如感覺寫作進入了倦怠期,一點靈感都沒有該怎麼處理呢?

這個問題我相信很多人都遇到過。我先說一下自己的經驗,對我來說,暫時還沒有遇到過失去靈感的時候,我很敏感,而且以前的靈感我都會記錄下來。注意我說的這句話包含了兩點:一是,很敏感。二是,及時記錄。我是如何在寫作中保持敏感的呢?第一點就是剛才談到的不斷追問,保持對素材的思考與追問,素材應該來表達什麼?小說應該用什麼技巧去敘述?它和現實社會的聯繫在哪裏?當你在敏感地看待一切時,你會發現許許多多的事情都不再簡單得像表面上那樣。在寫《我與李毅大帝在世界盃那一夜》的時候,我並沒有寫真正的球員李毅,而是寫一個虛構的李毅大帝,用這個角色回望我這一代人的成長與青春。這一切,都建立在我對上海、對當下中國的思考之上。寫故事不同於直接刻畫現實,它需要我們在現實的基礎上進行創造力的發揮,不斷地挖掘,不斷地探索,就會讓你找到更多的寫作思路。第二點,是學會感同身受。比如我在《殺人狂的故事》裏面寫了一個連環殺人狂。當然我並沒有經歷過這樣的事,我能寫主要是因為我理解他的狀態與情感,孤獨、焦慮,得不到同情,小說是虛構的,但是人的情感是真實的,這就是感同身受。及時記錄,很簡單,好記性不如爛筆頭。

再說「倦怠期」,我覺得是你的寫作狀態還沒有調整好,或者沒有寫到點上,寫作的感覺沒有找到,導致產生倦怠感。換句話說,你沒有讓自己產生一種寫作的快感。有兩個方法供大家借鑒:一個可以使用移情法,將小說中人物的情感轉移到自己身上,比如《謀殺似水年華》中,有一段男女主人公十八歲的時候坐摩天輪,在摩天輪最高點的時候,我真的是在抉擇,給他們什麼樣的結局。是在一起,還是下來就分開,最後我選擇的是讓他們下來就馬上分開,然後十年都不再見面,甚至說讓他們覺得另一方——女孩都已經忘記了男孩。這很殘酷,很痛苦,當時我就寫得淚流滿面,這種快感或者說痛感會讓你持續地有慾望,有動力寫下去。另一點,如果是寫到一半寫不下去的話,可以嘗試回顧法,也就是重新回過頭來,從最開始的故事大綱。到人物的小傳,通過你的人物的眼睛再讀一遍你的小說。如果你感到有點磕磕巴巴,就表明有什麼地方還沒有弄得足夠好,看看人物大事記中缺少了什麼事件,然後重新為人物添加任務,推動人物向前發展。

最後說一個有關小說修改的問題,有人會問,感覺自己的小說有問題,但不知道如何修改怎麼辦?有的人說,感覺自己的小說沒有地方可改,是不是不用修改了?

看到這個問題,你可能不知道文學大師是如何對待他們的小說的。比如海明威把《永別了,武器》的結尾改了39次,只為了找到準確的詞;村上春樹一般花6個月寫完小說的第一稿,再花7~8個月進行修改;雷蒙德·卡佛的小說初稿如果有40頁,當他修改完后通常只剩下20頁;福樓拜告訴莫泊桑:「你所表達的,只有一個詞是最貼切的,不可能有第二個,一定要找到它。」這是一流的寫作者對待文字的態度,偏執、強硬,像數學一樣精密,在不斷的自我推翻中練就上乘的手藝與直覺。就我自己而言,我寫小說是不停地在修改。寫的過程中在改,寫完了還要改,《鎮墓獸》我改了7稿。所以,對絕大多數寫作者來說,哪怕是非常有名的大師,哪怕是網文作品,都是有可修改的餘地。

斯蒂芬·金在他的創作談中說:「你寫故事的時候,是在給自己講故事;當你修改的時候,主要工作就是拿掉不屬於故事本身的內容。」如何辨別不屬於故事本身的內容呢?我們要通讀原稿,除了修改像錯別字、語法等問題,我們還要注意故事中有沒有不符合邏輯的地方,有沒有前後矛盾之處,把這些找出來進行修訂,盡量讓故事邏輯完整。當發現有更好的想法,一定要果斷捨棄,重新寫作。放棄的文字,可以把它們放置在單獨的文件夾里,以後寫其他的故事,說不一定這些被拋棄的情節,會有意想不到的作用。在通讀的過程中,重新對照故事大綱看是否有遺漏的地方,有沒有更好的方法讓故事重回正軌。當一部小說完成之後,可以先放置一段時間,再進行通讀修改,或者可以先把小說給信得過的人看,請他們說說感受與意見,但適當聽取,因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審美。

修改小說也是一項基本功,作者要能狠心割愛。

這節課我們主要是解決實際創作中遇到的一些問題,比如如何追問靈感,如何處理創作中意外出現的創意,如何面對倦怠期,如何去修改小說。如何運用還要看寫作者個人。在這裏,我想告訴大家,寫作本身是一件快樂與痛苦並存的事,修改小說需要千錘百鍊,無論過程是什麼樣的,當你拿到成品時一定是幸福的。

本節課的腦洞題:

這節課我們就來交流一下,大家在寫作中還有出現過什麼難以解決的問題?可以相互交流討論。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故事寫作:小說寫作實用指南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其他 故事寫作:小說寫作實用指南
上一章下一章

第23堂課 寫作中需要避免的錯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