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2章 561.汝南袁氏

第562章 561.汝南袁氏

「周嘉是個人才啊!」楊延壽讀過周嘉的《周氏請遷長陵書》之後,嘆息著說道。

果然是家學淵源,汝南周氏底蘊十足。周嘉的上書寫得情真意切,一看就讓人覺得周氏很明事理。雖然上書中表達的不過願為朝廷分憂,願為陛下效力的意思,但同樣的話,有的人說出來就是讓人信服,讓人覺得有水平、有高度。

袁昌笑道:「周嘉這封上書寫得精彩,不過下吏看了有一個感覺,這封上書不只是寫給太守看的。」

「哦?那是給誰看的?」楊延壽看了他一眼。

「這個語氣,這個句式,足可供陛下一覽,也可供天下人一觀。」

「哈哈!」楊延壽笑了,「周氏吃了這麼大的虧,卻這般高姿態,奢望有所回報亦是應當的。我正要將此書上達天聽,請陛下一觀。」

這樣做自然為周氏刷了名望,對於楊延壽來說也是好事,在他的治下出現了這樣的高賢大德之家,說明汝南郡的德治很成功,他這個太守當然功不可沒,這也是他楊延壽的政績。

這就好像是周氏與楊延壽心照不宣的一項合作,這項合作對雙方都是有利的。

「兩個月後齊氏、周氏遷徙,在他們遷走之前,還是汝南郡治下之民,我欲舉周嘉為孝廉,以嘉獎周氏的識大體。」

孝廉是漢代官吏晉陞的正途,相當於宋朝時的「東華門外唱名者」,對於被舉者本人和其家族來說是極光榮的事。

「察舉制」用於官吏選拔,察是平時的考察,舉是推舉,意思是要地方長官在自己的轄區之內隨時考察,定時推舉賢才。這項制度的淵源要追至漢高祖,劉邦得天下后,下詔求賢,要求郡國推薦賢才。

到了漢武帝時期,察舉制基本完備,確定了各項制度和相關科目,使之成為一種選才的統一標準,也有了確定的考試辦法。

被舉的孝廉在郡國舉薦之後,到朝廷要通過考試,之後一般入朝為郎官,有近距離接觸皇帝的機會,前程遠大,升遷很快,因此很被看重。

漢武帝時要求各郡國舉孝廉各一人,可見這個名額十分金貴,對於汝南這種名門如雲的大郡來說,就是七大姓子弟也要排隊等候,不知道哪一年才能輪得上一個孝廉名額。

劉鈺定天下之後,為了寵絡關東士人,除了每年選拔官吏的「歲科」之外,又開了「特科」,令各郡國再舉孝廉各一人。

楊延壽要把這個特科的孝廉給周嘉,袁昌心裏有點不是滋味。他和周嘉年紀相仿,都精通儒家經典,於俗務上也都很能幹,是太守手下最得力的兩個人。如今周嘉在他之前舉了孝廉,在仕途上比他領先了一步。

「周氏這般表現,這個孝廉實至名歸。」楊延壽忽地伸手拍了拍袁昌的肩膀,說道:「子義,你的才幹不在周嘉之下,前途也將不遜於他,努力!」

袁昌暗暗在心裏腹謗楊延壽滑頭,只給他隱隱的希望,卻沒有明確的承諾,表面上卻誠惶誠恐,起身施禮道:「下吏能為太守效力,不負太守的信任,便已心滿意足,怎麼敢奢望別的呢?」

汝南郡的遷徙名額定了下來,兩個月後,齊氏和周氏便要遷徙長陵。可只過了半個月,齊太公就死了。

齊太公今年七十一歲,在那個年代屬於高壽者。這次遷徙之事,讓他一股火出不去,直接病倒了,病中一直在罵穆氏無信,明明說好了不互相推舉,還是拉了齊氏來擋災。

齊氏的田宅產業甚多,卻要在兩個月內處理完畢,在這麼短的時間內,一定是要壓價處理的了,可是依舊沒什麼買主。因為自從遷長陵令出來之後,民間突然出現了一股賣田潮,使得田價更低。想必豪強們都看明白了,田多不一定是什麼好事。

在這種情況下,只有官府才有這麼大的能力接收這些產業,當然官府買田一定是低價收購,齊氏與周氏之田大都被官府收了去。

這麼大的損失,說不心疼是假的。齊太公原本就病著,這下子病勢愈發沉重,竟然一下子嗚呼哀哉了。

齊太公的孫子齊宏性情剛烈,因祖父死得窩囊,心中不平,將這股怨恨加在了推舉齊氏的穆氏頭上,竟糾集了一些豪俠之士,去穆氏門口逡巡,尋機殺死了兩名穆氏子弟,其中一人是穆氏宗主的長孫。

這一下子捅了馬蜂窩,郡里的賊曹掾就出自穆氏,當即帶着差人去齊氏府上捉拿兇手,而齊氏也很強硬,竟然拒絕官差入府拿人。

當時這些豪強都是有自己的武裝的,動輒成百上千人,郡縣的幾十個差人到了人家的地頭上,根本就不是對手。賊曹掾見敵不過,只好回到郡里,添油加醋地向太守稟報,說齊氏因遷徙之事,對太守有怨恨,不服官府管理,糾集黨羽,圖謀不軌。對付這種刁民只能動用軍隊,那意思竟是要將齊氏滅門。

楊延壽是個人精,豈能被他幾句話唬住?如今因為遷徙之事,折騰了半個郡的豪強,家家都憋著一口氣,只是沒處發泄。眼下他們的怨恨都對着別的豪強,官府處於一個中立的地位,正可以坐收漁翁之力,加強對豪強的掌控。

齊氏原本是遷徙對象,受了委屈,豪強們免不了兔死狐悲,對齊氏頗有些同情,如果官府因為豪強內部矛盾滅了齊氏,那很可能會引火燒身,將豪強的怒火吸引到官府身上。

楊延壽不傻,雖然當着屬吏的面怒斥齊氏刁滑,其實心裏拿定了主意要將這件事降調處理。他正想着法子,卻收到齊宏派人送來的急信,說是因為賊曹掾是穆氏子弟,他不敢將性命交託在他的手上,才會拒絕上門的官差。齊氏只信任太守,願服太守之法,如今他馬上要來郡里投案自首。

楊延壽鬆了口氣,心想,看來齊氏還是明事理的,給了官府這個台階,此事交到太守手上,他自然會依法處置。從概率上來說,齊宏死的可能並不大,因為漢代經常會大赦天下,遇到大赦死罪也能免除。

皇帝新定天下,大赦天下的可能性更大,齊宏只要吃上一陣子牢飯,等到個大赦,這條命就算是撿回來了。

何況在當時有一種風氣,在所謂的儒家「大復仇」精神背景下,社會對於為親人復仇而殺人寬容度很高,有的竟然會得到全社會的讚賞。齊宏為祖父復仇殺人還真不一定會被判處死刑。

讓人沒想到的是,意外又發生了。

齊宏剛到了郡里,還沒走到太守府,竟然遇到了賊曹掾,二話不說上前拿人,也不聽他辯解,在爭執過程中一刀將齊宏殺死了。

用腳也能想到,賊曹掾一定是得到了風聲,知道齊宏進了城,搶在他到達太守府之前下手,以拒捕為名將他殺死。

可他不知道太守手中有齊宏要自首的書信,他本來就是來投案的,所謂的拒捕之說根本站不住腳。如此擅作主張,假公事報私仇,使得楊太守勃然大怒,當即命人將賊曹掾下獄,揚言要嚴厲懲處。

齊、穆兩姓如今勢同水火,其餘諸豪強也不消停,因這次遷徙結仇的豪強很多,互相之間都看不順眼,摩擦不斷。這使得郡縣官府成了香餑餑。

原來的局勢是豪強聯手,依靠他們在當地的勢力,多少不把官府放在眼裏,官府要做什麼事都要和豪門打商量,多少有點求着他們。可是如今,豪強們的聯盟破裂了,為了獲得支持,他們都分別向官府靠攏,試圖藉助官府的力量打壓仇敵。

不僅汝南郡如此,其他各郡亦然。這次雖然一共只遷徙了豪強一百餘家,但是卻將各郡折騰得夠嗆,豪強們之間生出了嫌隙,官府的權威加重。

朝廷借這次遷徙度了很多豪強的田地,收回大批閑田,削弱了豪門的力量。因為擔心日後的命運,豪強們對於兼并土地的熱情減退,社會上甚至出現了大量田地拋售現象,田價持續走低。皇帝下令官府出手,低價收購田地,豪強們被狠狠地薅了一把羊毛。

朝廷手中掌握了閑田多了,自然需要釋放人力來耕種。

皇帝下令,將軍中三十歲以上的士卒放歸家中,授與他們田地,讓他們耕作,對於打江山的士卒,當然是要有所優待的,每人授田百畝,皆是上田,所有權歸自己所有,與當年在長安解散的赤眉軍待遇相當。

皇帝又頒下詔令,赦免逃籍的隱戶,號召他們還鄉,原本有田者回去繼續耕種,無田者由官府組織參加民屯。為了鼓勵屯田,朝廷答應凡是屯田六年以上者,所種田地歸耕作者所有,之後不需按比例向官府繳納收成,只需按三十分之一的比例交納田稅即可。

也就是說,只要為官府打工六年,在六年間按一半比例交納收成,之後這田地就是自己的了。

關西的屯田大都已過了六年,當屯田百姓得知自己將擁有這塊田時,頓時歡聲雷動,齊聲稱頌建世皇帝陛下。他們當年都是一無所有的流民,得到皇帝庇佑,給了他們飯吃,讓他們活了下來,如今又給他們田地,讓他們成為有產者,百姓怎麼能不感激呢?

關東的隱戶和流民得知這個政策,立即掀起了還鄉潮,使關東的屯田又轟轟烈烈地開展了起來。典農中郎將曹金忙得不可開交,好在大漢屯田這麼多年,他手下有成熟的屯田班子,不過是從關西移到關東罷了,這些事他們早已駕輕就熟了。

朝中有大臣看風向,體察皇帝的意思,上奏書提議釋放奴婢和囚犯,進一步增加社會上的人力供應。

皇帝看了,放在一邊,說道:「不急,飯要一口一口吃,路要一步一步走,人一下子湧出太多,搞不好會鬧田荒的。大漢奴婢何止千萬,都放出來,朕哪有那麼多田給他們種?到時他們無以為生,反倒會怨恨朕。讓那些豪門大戶先養著好了,等朕有田了再說。」

楊音道:「陛下,那些獄中的囚犯,可沒有豪門大戶養著,他們吃的都是朝廷的糧。」

「你說得對!得讓他們種田,朕不養閑人。」皇帝皺了皺眉頭,說道:「不過,他們觸犯了國家法度,不僅不受罰,反倒要種朕的田,哪有這樣的好事兒?這樣的話,大家都要去以身試法了!」

他沉吟片刻,說道:「依舊例,把天下囚犯都遷走,向北向西,充實邊塞,向南邊煙瘴之地,開發南疆,讓他們到人煙稀少的地方去,去屯田,去放牛放羊,越遠越好!」

遷長陵令執行得幾乎完美,雖然難免有不自量力的豪強與官府對抗,但是皇帝並不是一味仁慈的人,揮動屠刀的時候他一點也不會心軟,漁陽便有一戶倒霉的豪強大戶被滅了族,使得整個幽州豪門震恐。

為了對付遠在遼東的劉秀,此時全天下駐軍最多的地方就是幽州了,皇帝正要趁著這個機會好好地治理幽州,使這塊邊遠之地知道朝廷之威,這時還敢鬧事的豪強真叫不知死活。

政策執行需要賞罰分明,除去強力手段之外,對於主動與朝廷配合的豪門,皇帝予以大力表彰,汝南周氏因為主動遷徙之事,讓皇帝大加讚賞。

周嘉的《周氏請遷長陵書》一夜間傳遍天下,成為一篇傳世名文。皇帝對於周氏大加賞賜,賜錢賜田,使其豪富不下在汝南之時。周嘉本人以汝南郡孝廉的身分入長安,被皇帝破格使用,直接留在身邊為侍郎,因他對郡縣豪強之事十分清楚,本人又十分能幹,皇帝對他很是器重,之後的朝廷豪強政策常有他的意見在裏面。

有一次周嘉侍奉皇帝時,兩人閑聊汝南人物,偶然提到了別駕袁昌,一聽說姓袁,皇帝頓了一下,問道:「汝南姓袁的?莫非是四世三公的汝南袁氏?」

「陛下,袁昌出身淮陽袁氏,三年前才遷來汝南,汝南並沒有四世三公的袁氏,不知您說的是哪一姓?」

皇帝這才回過味來,他所說的四世三公的袁氏,其實是三國時候的袁紹袁術的家族,那已是一百多年之後的事了。看來現在汝南袁氏還沒發跡。

皇帝忽地問道:「袁昌的家族中可有叫袁安的?」

「袁安?沒有。」周嘉搖了搖頭,忽然停住了,臉上露出不可思議的神色,「有,確實有袁安!袁昌前年新生的幼子,名字就叫做袁安,當年我去送過賀禮的!可袁安只是個孩童啊,陛下,您,您是如何得知的?」

皇帝沒有理他,只是若有所思地笑了笑,袁安,汝南袁氏之祖,帶領袁氏一飛衝天的關鍵人物。汝南袁氏,源頭原來在這兒。

劉鈺心裏充滿了探究到歷史真相的成就感。。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牛吏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軍事歷史 牛吏
上一章下一章

第562章 561.汝南袁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