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6章 555.強幹弱枝

第556章 555.強幹弱枝

陵邑制是從漢高祖劉邦時便開始實行的制度,目的是為了加強中央集權,打擊地方勢力,強幹弱枝,針對的主要目標是各地的豪強大族。

制度的開始是有歷史背景的。

秦始皇滅六國之後,前無古人地廢除了分封制,實行郡縣制,開始了大一統王朝模式的嘗試。為了加強中央集權,削弱原來六國貴族的勢力,秦始皇將天下豪富遷徙到咸陽,試圖掘掉他們原有的根基,放在自己的眼皮子底下監視居住。

可惜秦朝統一的時間太短,二世而亡,大一統思想的實踐期太過短暫,並沒有深入人心。當時的人更多地將這當成一種失敗的嘗試,認為以中央集權的方式管理這麼廣大的疆域是不可能的。

秦朝滅亡之後,項羽採取的依舊是分封制,他自稱西楚霸王,相當於當初的周天子的地位。如果不是劉邦在楚漢相爭中勝出,重新開始大一統王朝的嘗試,中國歷史大概要重新走回到老路上去。

劉邦統一天下后,面臨着和當年的秦始皇同樣的問題,即如何削弱地方勢力,將權力集中到中央。劉邦採取的是和秦始皇相似的措施,那就是遷徙關東豪族到自己的統治中心關中地區,充實關中人口,增加關中的財富,增強關中的總體實力。

當然還有一個主要目的是防禦匈奴,因為長安一帶離匈奴太近,面臨着越來越強大的匈奴的直接壓力,人口過少是負擔不起這個任務的。但是在漢武帝把匈奴打垮之後,這個任務便不復存在了。

這種強幹弱枝的行為是以「陵邑制」來實現的。劉邦稱帝后第二年就開始為自己營建陵墓,這就是「長陵」,是依照帝都長安建造的,與長安城隔渭水遙相對峙。圍繞長陵,劉邦設置了「長陵邑」,將關東豪門大族遷徙到此給他守陵。這些人大多是原來的六國貴族,他們離開了故土,失去了曾經的勢力,也失去了對中央的潛在威脅。

他們唯一留下的是財富,而他們的財富有着巨大的消費能力,對於拉動關中經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而人口不斷充實的關中也有了更多的兵源。

漢朝歷代皇帝都大修陵墓,在這些陵墓中,高祖長陵、惠帝安陵、景帝陽陵、武帝茂陵、昭帝平陵五個陵均設邑建縣,故名「五陵邑」。

遷徙的豪族有確定的標準,比如漢武帝頒佈的著名的《遷茂陵令》規定,凡是財富在三百萬錢以上的巨富豪門,一律遷徙到長安附近的茂陵邑居住,這個標準拿到現代就是億萬富豪。

詔令是剛性的,但是為了弱化矛盾,漢武帝採取了一定的軟性措施,對於這種強遷,國家會給予遷徙者一定的補償,包括經濟上的和政治上的。武帝給每戶二十萬錢的高額拆遷補償款,同時獎勵各種政治榮譽,對於鉅賈大賈,讓他們可以脫離比較低賤的商家身份,躋身世家名門。

遷徙到關中的豪門子弟一擲千金,極盡奢華,使長安城成為了世界第一的繁華大都會,「五陵年少」「茂陵子弟」也成為後世富二代的代名詞。

對於遷走的豪門留下的田地,政府出資低價收購,而後分給流離失所的無地貧民,使許多赤貧百姓得到安置,可以安心種田,國家稅收也得以增長。

總而言之,陵邑制不僅削弱了各地豪門的勢力,強化了中央集權,抑制了土地兼并,而且由國家組織平均了社會財富,對於增強中央權力、緩和社會矛盾都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實行百餘年的「陵邑制」在崇尚儒學的漢元帝時期終止。而在豪門崛起后的東漢,「陵邑制」更是無法恢復實行,皇帝的權力也無法再達到西漢的高度。東漢末年時,皇權越髮式微,皇帝甚至墮落到要靠地方軍閥來供養。

在「陵邑制」和其他加強皇權的制度下,漢朝的中央集權程度不斷加強,在武帝時達到頂峰。漢武帝的權力是光武帝劉秀所無法相比的。這也是在後世眼中漢武帝十分強勢、光武帝卻溫柔許多的重要原因。

從漢高祖到漢武帝這段時期,中國才真正確立了大一統王朝的統治模式,充分證明了中央集權制度的可行性,使這種體製成為後世兩千年曆代王朝的樣板。

有賴於歷代王朝的努力,天下一統成為中華大地全民共識,中國經歷了數次分裂,最終都能歸於一統,而不是像歐洲那樣各國林立。

劉鈺作為先知的現代人,知道東漢后的歷史走向,那是一個豪強崛起,士族門閥開始形成的時代,當然要想法子予以避免,所以提出了恢復「陵邑制」。

大臣們合力反對在他的意料之中。反對的聲音,有的說無須實行,有的說無法實行,一時爭論不下。

刑部侍郎郭躬說道:「陛下,從古至今,關東河北、河南、齊、魯等地一向為繁華之地,人口眾多,農商發達,關中雖為帝都所在,與之相比亦有不足,當是時,從關東遷徙富戶至關中,是損有餘而補不足,自應如此。而自王莽亂政以來,天下大亂三十年,百姓流離失所,有賴陛下雄才大略,關中率先安定,先前遷走避難者爭相還鄉,更有各地避亂者持續遷入,陛下又招納流民,發放土地,吸引關東流民入關,陛下踐位九年,關中人口增加數倍。反觀關東,一直處於戰亂之中,土地荒蕪,人口凋蔽。如今看來,關中繁華更勝關東,此時再從關東遷徙人口至關中,是損不足而補有餘。若恢復陵邑,則關中人口愈密,土地不足供養,而關東人口愈疏,荒地無人耕種,益發凋蔽。陛下,凡事當順勢而為,不可逆勢而動,此一時彼一時,陵邑雖善,非其時也。」

郭躬出身潁川郭氏,精通律法,其堂兄郭敬在皇帝定潁川時獻關投靠,郭氏一族隨之歸附朝廷。經過幾年的發展,郭敬軍功日盛,郭躬亦在朝中步步高升,郭氏雙星都正當壯年,在軍界政界分別身居高位,郭氏一族因此迅速崛起,已成長為豪門大族,在潁川一郡有舉足輕重的地位。若是陵邑制施行,郭氏一定在遷徙之列,在當地多年的經營將毀於一旦,因此他的反對在皇帝看來多少摻雜了私心。

郭躬行事一向穩重,他是個心中有數但是謹慎發表意見的人,這次表態亦是在多人發言之後,可是他終究沒有忍住,最終跳了出來,可見對於此事確實是極力反對。

郭躬的話有理有據,立即有人隨聲附和,更有戶部官員開始擺數據,把關中人口和關東的加以對比,確實,這些年關中人口密度迅速加大,超過了大多關東地區。

皇帝當然不能親自下場與他辯論,他沒有說話,只是將目光向眾人掃過去,落在了兵部尚書羅由身上。羅由是鄭縣儒生,出身比較普通,家境雖可,卻稱不上豪門大戶,雖然這些年由於他的緣故,家族興起,但是底蘊不足,比之傳統豪門大大不如。

羅由是皇帝的心腹,一向能體察聖意,得皇帝信任,而且胸懷遠大,有匡扶天下的雄心,想法比較激進,與皇帝的思路多有契合之處。

皇帝看他是期待他站出來發言反駁,羅由心知肚明,於是他便出列奏道:「陛下,此時關中雖然繁華,人口增長了許多,但只是對比此時別處而言,若比之武、昭、宣盛世之時還是大大不如。武皇帝時長安何等繁盛,尚要建造茂陵邑遷徙富戶,宣皇帝時亦要遷徙富戶至平陵邑,彼時關中人口眾多,尚可推行陵邑制,此時人口只有彼時半數,即便增加一倍亦可以負擔。」

郭躬道:「關中或可負擔人口遷入,可關東自大亂以來,人口銳減,土地多有閑置,恐難承受人口外遷。若強行陵邑,則關內外實力將大大失衡。」

羅由笑道:「陵邑制要的不是平衡,而是強幹弱枝,關中越強,越能控制關東,郭侍郎所說的失衡,正合了陵邑制的本意。」

皇帝聽得連連點頭,羅由雖然剛剛三十歲,但他原本就胸有丘壑,又身居高位多年,眼界更是非比尋常,更兼口才好,肚裏有貨也能表達清楚,郭躬的觀點經他反駁,顯得說服力不足。

羅由又道:「陛下,此時情景與我朝初立之時頗多相似,當年七國爭雄,彼此爭戰數十年,僅長平一戰,僅趙一國便有數十萬傷亡,天下人口減少何止減半!秦統一隻有十幾年,又遭亂世,群雄並起,數年大戰,高皇帝定鼎天下,彼時國家之窮困,比起此時更甚百倍,民失作業而大飢謹,一石米竟要五千錢,以至人相食,死者過半。天子出行,竟尋不到四匹同色馬匹,只能乘坐牛車。當時之疲蔽,比之此時更甚,高皇帝尚要強遷富戶入關,難道不曾考慮關東承受不了人口外遷?陛下,經大漢兩百年盛世,天下人口比之立朝之初增長數倍,當時尚可行陵邑,此時當然也可行。」

皇帝很滿意,羅由不負他的期望,把不該推行陵邑制的觀點駁了個徹底。可是他還沒有說話,羅由卻話鋒一轉:「陛下,依臣看來,陵邑制自當恢復,可是不是現在,現在若強行陵邑,恐社稷有累卵之危。」。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牛吏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軍事歷史 牛吏
上一章下一章

第556章 555.強幹弱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