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7章 東林高賢(月底求訂閱)

第237章 東林高賢(月底求訂閱)

讓裴松之回家等詔命后,劉義符乘車駕回城,順路讓陳裨去三省召來吉翰、張邵、鄭鮮之、陸萬載四人,倒不是征拜一名高官就要三相商議,劉義符還想了解一下其他事務。

他先回太極西殿臨時休息的居處更換一身玄色綉紋的紫絳紗袍,頭戴金簪束髻小冠,一身燕居便服着裝,再轉回景陽閣南側書房,只等了片刻,吉翰幾人就到了。

禮畢,劉義符說明裴松之事,幾人都沒什麼異議,也就隨口引入正題,問:「早在去年春夏之時,便詔諸卿重修《皇宋刑典》,不知現在進度幾何?」

「好教陛下得知,此事說來不易,原本在荊州時無甚典藏,人手亦是不足,雖編修近五成卻多有錯漏,自開年以來幾乎陷入停滯。」吉翰苦笑,隨之話鋒一轉道:「不過自回建康后,臣至中書監、太學、國學翻閱了一些典籍,這才知道不足之處,若修刑典與國史,必須復置圖書管理機構,加調學識淵博者共撰。」

吉翰之意是要重建帝國圖書館,西漢有天府、石渠、蘭台、石室、延閣、廣內六府藏書,東漢則設東觀,自曹魏隸中書著作郎掌管,至本朝仍是沿襲,國朝始建,並沒有合撰國史,所以圖籍與修撰都還要從零開始,連前朝《起居注》都還不知道有多少留存。

劉義符不禁思量,成熟的帝國圖書館制度還要到唐朝才復興,即弘文館、集賢殿書院、翰林院,雖然劉宋後來也設立了玄學館、史館,但規模不大,官員地位也不高,但以修書給官員刷政績也是極為不妥的。以舊制,散騎省就有不少供奉官,為皇帝私人的人才備選庫,但不管圖書。

「原來的散騎省有員額多少人?可都是飽學之士?」

「原有十八人,但多被外放補為揚州諸郡丞、郡監,另有幾人補為中書舍人、中書通事舍人,散騎省按新制已被裁去,需要另外物色人選。」

聽吉翰這麼說,鄭鮮之介面道:「臣想起來,還有一些人可舉薦,原左軍咨議參軍杜坦頗涉史傳,此人可用;申少府之父申宣、其叔父申永此前被開革,現在家賦閑,亦可用。新近外調出京的范泰少子范曄,前司徒南昌侯劉穆之長子劉慮之等皆可,只是這些官員名望不足,若陛下徵召東林大儒雷次宗、陶淵明來京,那此事就好辦了。」

劉義符訝然道:「雷次宗?此人又離京了嗎?何以稱東林大儒?」

「去年徐羨之、傅亮等伏誅,雷次宗進諫勸阻未被採納,因而憤然離京,若陛下急令即將抵京的索邈前往強征,那必然是會再來的。」鄭鮮之撫須微笑,又解釋道:「因雷次宗與陶淵明等皆隱居於廬山東林寺,與前建寺住持高僧慧遠,現住持道生等頗修佛法,常與其一起喝和,抄修佛經,並在廬山之東修建學館,自開館授業,故在京不願久留。」

東林寺?東林黨?劉義符聞之色變,追問道:「這個東林寺又是怎麼回事,何時傳入中土?」

見劉義符變了臉色,幾位宰輔面面相覷,都有些驚奇,只以為他聞之不喜,鄭鮮之也就自以為識趣地閉口不言,張邵見此,接着解釋。

「東林寺的淵緣說來有些話長,前朝時,有雁門郡樓煩縣書香之家賈氏子,與同母弟慧持往太行山聆聽道安法師講《般若經》,頓悟出家,法名慧遠,后道安法師入住廬山東林寺,慧遠往從之,為道安上坐弟子,曾與劉遺民等人於佛前立誓,結社以傳播凈土宗,后道安圓寂,謝靈運欽服慧遠,在東林寺開池遍種白蓮,遂稱白蓮社,凈土宗由是興盛,亦號為蓮宗。」

這下劉義符算是明白了,自東漢末沙門禪宗傳入中土,現為北魏貴族所弘揚,凈土宗是後來者,前朝時兵亂無法在北方立足便南下,很快為當時高門名士們所接受,並大力資助,如今在南方就已經有很多寺院,至蕭梁時更是發展到一個可怕的程度,不過此時的白蓮社還沒庸俗化,仍是真正的佛門。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台煙雨中。沙門與道門,都必須得到強力抑制,不然就是與帝國爭奪土地與人口財稅,這怎麼能忍。

「雷次宗,陶淵明,此二人不可用矣!」劉義符語氣都嚴厲起來,提醒道:「前朝孫恩之亂,前車之鑒,沙門雖不至如此,然彼輩大建寺院,廣納信徒,兼并田地,卻不繳賦稅,久之壯大必為禍患,若滿朝諸公皆崇佛,還要朝廷作甚?佛法無邊,豈不美哉?」

幾位重臣臉色都不好看了,可都還沒意識到沙門過盛的弊端,一時皆有些不以為然。

吉翰只好勸道:「陛下言之過也,孫恩、徐道覆雖事敗,然在巴蜀、江南各地還廣有信眾,接納沙門一定程度上能制衡其發展,這是先帝在位時即定下的國策,時日還短,不能輕易改弦更張。」

這確實如此,劉義符尋思著,後來的大明為防止佛道大興挖朝廷牆腳,設立了僧錄司、道錄司制度,雖然效果不咋樣,但至少朝廷能大體上掌握天下到底下有多少寺、觀和僧、道,這或許是一個好辦法。

「這固然有些道理,然天下有寺院幾何,僧道幾何,所佔良田山澤多少,又有哪些家族為其俗家信徒供奉,朝廷不能一概不知,諸公必須得有對策,不可一味縱容其發展,何況釋、道二門的興起,也不利於朝廷大興文教,於國於民皆大為不利。」

劉義符這一問,幾位宰輔心有疑惑,一時都答不上來。

「那陛下的意思是……向天下各寺院、道觀派駐官員,征納稅費?」吉翰皺着眉頭問。

劉義符道:「派駐官吏只怕不妥,但此事不急,可容后再議,朕擬於中書監之下加設一弘文館,專司圖書典藏與修撰,道子相公所薦五人,可先補為弘文館博士,將刑典儘快編成,往後還可修國史,作為常設機構,隸中書監。」

幾人這才明顯地鬆了口氣,連連點頭,但釋、道過盛為害的事也在幾人心裏紮下了根,日後多少會留意一些。劉義符心裏也暗爽了一把,弘文館我可先用了。

次日早朝,當廷賜發詔書,命有司擇館舍設立弘文館,以兵部侍郎裴松之拜右散騎常侍、兼修國史、領國子祭酒、加諸王太傅,以陸萬載進兵部侍郎。

以中書監江夷領太學祭酒,以蒯廣徽、韋欣泰為司業,薛道真、裴愷之為太學助教,以杜勛、裴邕為國子學助教,與杜坦、申宣、申永、范曄、劉慮之等十一人兼弘文館學士,以臨川王、丹陽尹劉義慶兼判弘文館事。

其實除太學、國子學外,還有自前朝即設立的玄學館,多是高門子弟充斥其中,在館學生人數與太學、國子學不相上下,劉義符打算將其中可用的士人逐步抽離,待其漸漸萎縮后,再擇一個合適的時機正式下詔廢除玄學,改立為四門學,這樣朝廷官立大學有三個也就夠了。

此事初步落實,也就在當日下午,北魏使者乘船到京,禮部侍郎許綽率典客令等官吏至石頭津碼頭迎接,國書先遞入了宮內。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南朝漢祚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軍事歷史 南朝漢祚
上一章下一章

第237章 東林高賢(月底求訂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