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4章 朔日之朝

第234章 朔日之朝

章武元年,夏四月朔日,停了近乎一個月的朝會終於再恢復,這天三省七部諸臨寺官員們都起得格外的早,還沒到時辰,就有很多官員乘車駕行駛在朱雀大街上,趕到宣陽門外匯聚。

宣陽門是內城門,一般可以開得早一點,但最近剛換防的內廷宿衛軍官們都很小心,還不太懂得一些潛在規距,沒到時間就楞是不開,這讓家住外廓籬城內的官員等得心生悶氣,也不好說什麼。

好不容易宣陽門大開,城內直通大司馬門的長長直街早已是車水馬龍,無數的車駕高挑着燈籠,車軲轆碾地的聲音響成一片,混著輪軸的吱吱呀呀聲,打破凌晨夜幕下籠罩下的內城。

這一路沒辦法走快,也就是省了步行而已,熙熙攘攘的車隊待到皇城下,大司馬門已經開了,門外廣場狹小,停不了太多車駕,一些高官們會直接乘車入城,到第二道南止車門東西的宮牆下停放,穿過第三道雲龍門,裏面是一片巨大的瓮城廣場,朝會贊禮官、殿中侍御史會在這裏恭侯,引導列隊。

此處瓮城之東是錄尚書事蘭台、尚書省、左衛官署,西面是中書省、門下省、衛尉寺、右衛官署,出瓮城宣德門有一條橫向宮城夾道,直通東華門和西華門,百官至此處分文武,從東、西上閣門而入就是太極殿廣場,不過常朝是後面的崇政殿。

百官列隊入殿之時,劉義符也已經早起,剛用完朝食,由百里徽光送出寢殿,到前殿時,已有曹娘子領着一群女官送來金博山述的通天冠服,這是常朝禮服,穿戴整齊過了北宮門,韓龜壽帶着一群宦官、宮人打着傘、扇、旗、牌正等著,再往崇政殿。

最近喬駒子被調為殿中監令,在荊州兩年他已熟悉宮中禮儀,韓龜壽心思要縝密一點,調為內侍監令可與張維傳遞軍情密奏,劉義符也有意培養,待將來再設一機構對兵聲曹制衡監督。

崇政殿中,百官們已經等了有一會兒,劉義符步入殿中,入座的百官們紛紛起立,微微躬身,一陣悠揚的禮樂聲中,劉義符步上丹墀,脫下卷頭赤舄,只穿着到小腿的絳袴襪,步上赤色織毯上放置的八寶玲瓏枰跪坐,兩名宮人在身後的龍雀紋屏風下交叉執扇。

「恭迎吾皇,萬壽無疆!」

這台詞千篇一律,如此乏味卻每隔一天就要來一次,原本是單日朝會,雙日則不朝,不過劉義符還沒定下新的朝會制度,這時也只能兩手虛抬,口道:「眾臣免禮,平身!」

這時代,無論是常朝還是大朝,百官都是有小榻方案可據坐,並不是一大群人分兩邊呼啦啦地站成長隊,前排上首的都是高官,後面下首的也有席位,除初一朔日,十五望日,在京比百石以上官員皆參加,平時則是五品以上官員朝參,所以五品以下官員才沒有坐位,只能在下首後排站着。

「眾臣有事起奏,無事退朝!」作為殿中監令,喬駒子也從此要承擔朝會禮儀,必要時宣讀詔書。

「臣有本奏!」吉翰應聲而出,手持笏板躬身一禮,不慌不忙地從袖袋中取出一折厚厚的奏書,雙手高舉過頭頂。

喬駒子見此,步下丹墀躬身雙手接過,再轉呈上前,劉義符接過,裝模作樣地飛快掃了一遍,其實是吉翰事先謁見,與郭叔融、張邵、徐豁、何承天、江夷、鄭鮮之、王敬弘等八相商議過,這時候自然就走過場,轉遞給喬駒子當廷宣讀。

其實中書省有中書令吉翰執政事筆、徐豁與何承天為中書左、右侍郎,中書監一職與左侍郎職權重疊,已經可以撤除,只是劉義符為照顧江夷的面子暫時保留。

喬駒子展開奏書宣讀,其內容是早在荊州時的一些政策繼續推行,改革朝中與地方官制、軍制,撤併一些州郡,增設三府職官,整編州郡兵額,加設州學、郡學、縣學,廢除州大中正、郡中正選才「九品中正」之制,並在往後數年內重整戶籍,逐步廢除土斷之策,重定田畝制度。

這一道奏疏朗朗數千言,諸部諸監寺官員事先知道,倒沒什麼反應,中低層官員很多都聽得一知半解,頓時交頭接耳,議論紛紛,但結合近兩年荊州施政的一些傳聞,大家也都猜測得到,很快又安靜下來。

喬駒子宣訊完畢,劉義符還沒開口詢問百官的意見,郭叔融和張邵已越眾而出,表示贊同,隨後鄭鮮之、江夷等也聲稱附議,諸部尚書緊隨其後,這事毫無波折地通過,劉義符一聲准奏,命將奏書發還吉翰,由其召開宰輔衙參商議細節與執行。

僅是這一件大事就夠朝官們忙活好幾年了,之後就是吏部尚書殷穆上奏,一些原中府官員併入,如在荊州時設立的少府、太府、太僕、司農、太常這都要合併,主官仍依中府所任,少卿及以下則仍以在任舊官,這樣很多官員就被調到出缺的各部,或者待職。

依新制先正名,以後所設是吏、禮、戶、工、刑、法、兵、商(度支改稱)、尉共九部,以及太常、太府、太僕、光祿、宗正、司農、少府共七監寺。

其中廷尉併入法部,衛尉寺併入兵部,鴻臚寺併入禮部,太學、國學(即國子監)仍隸中書監,地方州郡學興起則直轄於禮部,這樣九部七監寺都成了很重要的實權部門。

御史台也還要加設派駐到各州,可分駐於刺史府、郡監,原兩名御史中丞則改為左、右丞,已有定員無需再加,這些都是接下來比較緊迫的大事,隨之而來的還有官印、朝服、品服要重做,軍將也一樣,又需要一筆極大的開支。

頭一日視朝,相關零零總總的事不少,朝會一直進行到晌午方散,劉義符回皇後宮中剛用了午膳,立即就有吏部尚書殷穆求見,只得再回太極西殿景陽閣南書房,卻是殷穆送來了最先被撤併的南徐州官員任命人選以及草詔。

按吉翰的方略,撤南徐州、南兗州併入揚州,南徐州地域實際上只有西晉時毗陵一郡之地,自東晉以來卻分設了四個僑郡,主要是僑族人口非常集中,多興商貿,田地就那一郡其實並不多。

而揚州包括建康丹陽尹,竟只有四個郡,地小卻人口非常多。南兗州也只有五個郡,算是比較適中,這三州合併算是很合理的。

劉義符看了看,草詔仍以趙伯符為揚州都督,調劉思考為州刺史、戶部右侍郎龐法起遷州牧,州治定為京口,而不再在京城,人選也還算恰當。並鼓勵僑民回遷北方青、兗、徐諸州原籍以實邊,疏散一些人口同時,騰出一些田地以分配給禁軍士卒。

同時,隨着王氏、謝氏、蕭氏被削弱,南琅琊郡、南蘭陵郡、南東海、南濟陽諸郡都將撤消,依附這些大族的僑民、佃戶將被強行勒令回遷,當然這些高門只是回遷一些庶房支系,仍有相當的人口在京。

南徐州、南兗州與揚州合併后,南部錢塘數縣劃歸東揚州,改稱越州,轄七郡,以范泰出領州牧、庾炳之出為刺史、沈慶之為都督。

景平二年事變之前,就是范泰這個大嘴巴進諫,讓局勢進一步惡化,雖然他很可能是好意,但他早已上了貶謫名錄,能讓他領州牧算是給了極大的面子。

因考慮到邊防的問題,徐、兗合起來也只有十七個郡,以謝述出領州牧、原中府奏曹參軍杜祗為刺史、以胡藩為都督,貶王仲德長廣郡太守(隸青州,即青島,可建港口),並撤除遷治青州的冀州,青州八郡改為軍鎮,以長沙王劉義欣為都督。

首批撤併的都是沿海諸州,興建海上水師,這是為大興海貿或北伐做準備,剩下兩豫州、江、廣、交五州將在二批次重劃。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南朝漢祚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軍事歷史 南朝漢祚
上一章下一章

第234章 朔日之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