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4章 初秉政

第224章 初秉政

朝會尚未恢復,中樞各項事務都是通在任的五位宰輔處斷,難決之事則進宮奏報,郊祀之日略有點緊迫,當務之急是趕緊擬定新一任的宰相班子。

若繼續按舊制,劉義符並不樂意,按新制則要召幾位宰輔與重臣商議一下,不可能一言而決。不過在此之前,劉義符先與郭叔融單獨討論,以確立未來的朝堂格局。

景陽閣南側的書房,劉義符與郭叔融同案而坐,一個坐主位,一個坐側位,兩人都目不斜視,各自鋪開桑皮紙執筆書寫名錄,然後再篩選。幾乎同時,兩人都寫完了,君臣默契地相視一笑,互相推到對方面前交換一下觀看。

「按我們剛才商量的,不設尚書令、錄尚書事,以中書令執政事筆,下設中書左、右侍郎輔之;尚書省僅設左、右僕射,門下省設左、右侍中,等於是六位副相,一位主相,每五年一任,此七人任期滿則評審政績,優者連任,平者以下卸任轉州牧,在任政績優良可再復相一屆,最長任期三屆,實際最多為四屆,吾以為還是非常平衡合理的啊。」

劉義符言語間略有些小得意,只要此策得到落實,以後皇權更穩。而對於相權,州級三府主官及諸監寺都會打破頭想上位,但前提是政績,而不再是門第。

「可左、右散騎常侍該如何改定品級,又該分屬何衙署?」

劉義符毫不猶豫道:「當然是侍中啊,作為左右侍中的副手,品級與諸部尚書同即可。」

以舊制,左散騎為門下,右散騎為中書,職權都是規諫過失,備皇帝顧問,皇帝出巡則騎馬散從,是曹魏初設置,後來還發展有祭酒散騎、員外散騎、通直散騎,名目繁多,實際上這都是東漢末宦官權力過大,是奪宦官之權衍生出來的。

現在的職權配置,尚書省依然是權力最大,次之中書省還有秘書監管圖書著作及檔案、司天監掌天文地理及輿論、國學與四門學掌教育人才庫;門下省撤除左、右衛及領軍府宿衛,權力已大大縮水,必須得加強一下。

「那法、尉、商三部還要不要設立?」郭叔融有點擔心這會遭到在朝舊官僚的抵制,緊皺着眉頭問。

劉義符尋思片刻道:「這個原計劃不能變,想秦漢時,廷尉可是僅次於三公,位低於丞相的九卿之一,斷天下刑獄事,改稱為法部是對刑部、御史台的有效監督,互為制衡,如果仍為廷尉,或恢復漢制稱大理寺,那地位就降低了;商部不用多說,掌天下商稅;尉部能極大地提高軍事後勤轉運,以及地方州郡抗災,三者缺一不可。」

「若百官詬病但如何?」

「願受命者來,不受命則去,不強求!不想為官,那當然可以。」

郭叔融微嘆,笑着搖了搖頭道:「也罷!臣便儘力為陛下促成此事,如今諸監寺中無需復設,整體上也就是裁了衛尉寺,光祿、宗正二寺,改任主官即可,其他諸寺合併,多出來的官員,江東各州還得調整區劃,補任州郡三府。」

「看文淵先生這份名錄,比吾所擬多出了龐法起、劉道球二人啊,他們入相尚嫌早了,江東士人,安排兩三個副相的人選。」

劉義符換取一支硃筆,就著兩份名錄打鈎,很快把新的相位人選標定,包括郭叔融。接着再擬定九部五監寺、御史台,最後剩下內外禁軍,這個改組相對麻煩。

原本的太尉府是既統天下兵力,又是參謀總署,只有後勤軍需被五兵尚書分權,而京城禁軍,太尉是不直接掌握,歸護軍府、領軍府、東宮五校,形成實際上的五衙分掌。

在荊州初立中府時草擬,左司馬參謀,右司馬掌軍,兵部掌後勤,三權分立。在沒有什麼更合適的機構官名下,劉義符仍打算這麼設立,與九部尚書、御史大夫同級,皆正三品,正式撤除太尉府,太尉將成為武將加銜。

天下外軍解決了,隨之細化,禁軍設內外二衙,內廷稱大內都督府,右參將掌宿衛,左參將掌侍衛、殿前儀衛;外朝稱禁衛大都督府,左都督掌水師,右都督掌陸師,內外輕、重騎兵適量配給。

其中內廷,主要是宮門守衛、殿前儀衛、隨駕侍從,按「軍」編製太大,以「旅」為編製,恰好一旅兩營,一營一個城門分日夜班,實在太合用了。不過實際上,一個城門兩三百人即可,一旅駐四個城門都夠了,具體所需兵員,則要從領軍府調取檔案計算。

外朝禁衛都督府下轄十二衛,一衛即一軍,包括水師共計六萬七千二百人,加上內廷大概八萬多人,作為半脫產的常備軍,財政負擔可說是輕鬆,全脫產那就傷不起。

這日下午敲定大略,郭叔融連夜趕工擬定出冊簿,次日一早與高道謹、陸萬斛、龐咨分頭往領軍府、護軍府、太尉府、五兵尚書府調取檔案,僅半日就將駐防地、兵力、番號、裝備、補給、俸祿都計算出來,可謂是非常高效。

奏狀文書遞到案頭,劉義符只來得及匆匆翻閱一遍,因為毛德祖帶着龐法起、申屠遇、張邵等人到京,再有數日朱景符、趙伯符處理完江州事務也該趕來了。

這下京城匯聚的禁軍越來越多,軍功統計封賞也要準備,這其中就有個問題,荊州軍大獲全勝都有功,而建康方面原禁軍也是朝廷禁軍,這吃了敗仗可怎麼論賞?

不賞是絕對不行的,荊州軍有軍俸,雖然極低,但大家都沖着分賜田地來的,前年和去年都逐步落實了,所以只要出征,全軍士氣都很高。但建康禁軍出征前是直接動員,一文錢都沒有,戰後才會或多或少賞錢,一般不低於人均十緡。

現在這筆錢,自然也要劉義符來想辦法,可有道是:不患寡而患不均。本就是左手打右手內戰,如果荊州軍按荊州的制度來,建康軍按建康的舊制,那些苦哈哈的士兵們遲早要鬧起來,也不利於新的軍制普及推行。

毛德祖抵京接手此事,首先就進言,一律按新軍制論功行賞,只要作戰有功者就按新制賞全額,其餘者給賞七成或減半。

於是,這個錢額數目就海了,建康府庫當然是有的,不過不寬裕,之後要用錢的事還多著呢,不能沒有周轉,咋辦呢?發行建武開元通寶、建武開元銀錢,之後新鑄的自用章武年號,若有通貨膨脹那也是整個全境,對市場衝擊會在可承受的範圍內。

這些事情自己人商量好了,是時候召建康原班人馬擴大一下會議,與會人員級別在九卿以上,無論之後是要貶謫去地方還是要升遷,只要在任一日,這個臉面都要給,否則不利於內部團結,派系團體與平衡則另說。

三月十四這天一早,被提前知會的官員們齊聚太極西殿景陽閣,隨劉義符從征來的重臣不多,朝廷除宰輔五人,有臨川王劉義慶、胡藩、沈慶之等。

其次有御史大夫尹沖,吏部尚書殷穆,祠部尚書(禮部)王徽之,左民尚書(戶部)江恆,都官尚書(即刑部、劉宋始增設)傅隆、度支尚書(鹽鐵、市易商稅)袁渝,五兵尚書劉思考,為劉遵考之弟。起部(工部)並不常設,實際上有七部。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南朝漢祚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軍事歷史 南朝漢祚
上一章下一章

第224章 初秉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