叄 欲求大道路多歧(2)

叄 欲求大道路多歧(2)

()到了日本之後的王國維,開始進入他人生很重要的「獨學(自學而無友)」階段,自稱:

「自是以後遂為獨學之時代矣。體素羸弱,性復憂鬱,人生之問題日往複於吾前,自是始決從事於哲學,而此時為余讀書之指導者,亦即藤田君也。次歲(1902年)春,始讀翻爾彭之《社會學》,及文之《名學》、海甫定《心理學》之半,而所購哲學之書亦至,於是暫輟《心理學》,而讀巴爾善之《哲學概論》,文特爾彭之《哲學史》……」

老師是日本人藤田君,各門類知識的書籍均為自購,就這樣,投身其中,問鼎知識海洋。從書目來看,尤其貪讀哲學類的書,按他自己的解釋,這是因性情憂鬱,有種種「人生的問題」困擾着他。

什麼人生之問題呢?

推之,第一,是身體上的羸弱多病(古今天才之欲勞其心志);

第二,身世單薄,家中自幼貧寒又少親母,後來父親又娶繼母后,因畏懼繼母,每次不敢多呆在朋友家,要早早回去,不得自由,這些令他從小深感心靈的孤苦(身世悲恫);

第三,因家貧,而要為物質奔走,為生活之艱辛煩擾(人人同此);

第四,拙於言辭,沉默少言,不善於與人打交道,和其他人同學或共事時,常產生矛盾(自身性格);

第五,為國事和自身命運,國家昏亂,上不可致君扶危維新,下看到國人墮落,而自己又立身艱難,進《時務報》,因戊戌政變,此報遭停辦,進東文學社,又遇到庚子世變,此社也隨即停辦,人生過處幾多況味,都似狼籍,無所成就,像杜甫一樣深感沉鬱悲涼(個人浮沉際遇)。

再就是,叔本華的悲觀主義厭世哲學,認為生命本於**,所以痛苦而瑣碎,深深影響他,他曾在1903年所寫《叔本華像贊》中稱「欲生之戚,公既詔我」,意思是說,正是你告訴我,生命之痛苦……(哲學家叔本華的影響)

第七,便應該是「獨學」的寂寞!王國維於1903年所作詩稱:

「……試問何鄉堪着我?欲求大道況多歧。

人生過處惟存悔,知識增時只益疑。」

所謂的大道,是世界最進步之學問,最專門之學問,總括來說,是「世界知識」。這就包括西方自蘇格拉底以來的哲學、美學、倫理學、文學、心理學、幾何學等,遍及希臘、羅馬、英、法、德、俄等國的語言及文化,跨越了西方的古典時代、封建時代、啟蒙時代直到近代,精研叔本華、尼采、康德、歌德、席勒、莎士比亞、拜倫、托爾斯泰、弗洛依德等世界文化名人的思想和文藝成就,探索古典主義、浪漫主義、現實主義、經驗主義、自然主義等學術主張……

而這一切,又都統攝於他的「知識增時只益疑」的感受中。這句話的意思是複雜的,聯繫他所陶醉的叔本華哲學來理解,「苦痛又由知力之進步而益增」,即,對生活的苦痛感受,反而因為知識的增加,而愈發感受到苦痛,因為越來越清醒地意識到,知識進步的同時,世界的痛苦,譬如戰亂、侵略、人性的惡的一面等,未曾因此而減少。難道不是嗎?

如今,導致中華哀鴻遍野,國破家亡,民生疾苦的,不正是這些擁有了世界最進步文化的西方列強嗎?他們的強大,意志之自由,不僅沒換來整個世界的和平與人性的進步,反而,生出更強烈的**,不滿足地鯨吞和瓜分世界。

所以,向先進文化求學時,王國維悲觀主義的情緒愈來愈深厚,不能不說,與這對根本矛盾(強文化的西方在當時正是中國之敵)有關。隱隱的民族情緒,在愈掌握西方倡導善、美、真、自由等進步知識的同時,不時發作,便不由地又對這種知識產生了懷疑,刺激他的心更走向憂鬱苦悶!這大概是當時那一代知識分子普遍會有的心理問題,但由於他自身的孤寂沉鬱而愈發加強。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百年記憶:民國才子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軍事歷史 百年記憶:民國才子
上一章下一章

叄 欲求大道路多歧(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