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七十四章:背鍋俠

第七百七十四章:背鍋俠

看着馬德勝帶着一臉的疑惑離開之後,李國耀笑着搖了搖頭!

他知道馬德勝心裏還有疑問,但是他卻不打算解釋什麼!

其實以馬德勝的聰明課肯定也能看得出來,他這樣做應該不全是嘴上說的那樣,是為了幫于學忠。

事實上也確實是這樣的,李國耀之所以讓于學忠出兵臨沂,固然是有幫于學忠和蘇魯戰區揚名立萬的意思,但更重要的是李國耀需要一個頂缸的人。

正如李國耀剛才說的那樣,在如此艱難的處境下,不管是山東遊擊總隊還是于學忠所部,想要站穩腳跟並有所發展,唯一的辦法就是打仗,打勝仗。

老蔣對於東北軍的忌憚是有目共睹的,抗戰爆發前老蔣便在計劃肢解東北軍,抗戰爆發后更是將東北軍所剩的六個軍全部分割使用,尤其是備受少帥看中的于學忠所部和吳克仁所部,都被上峰視為眼中釘肉中刺。

吳克仁的67軍從華北打到華中,最終折戟松江城,幾乎以全軍覆沒的悲壯成為了犧牲品。

而于學忠所部同樣差點重蹈覆轍,只不過於學忠手段更高明一些,他不與老蔣正面衝突,而是將全部精力放在了抗擊日本侵略者的身上。

尤其是進入1938年以來,于學忠所部更是被第五戰區當成了絕對的主力來使用。

1938年1月于學忠的51軍受命堅守淮河。戰前,部下像往常那樣請示于學忠:「拼不拼?」

于學忠說:「現在打日軍不拼還行?不拼還能對得起中國人嗎?在中國還能站得住嗎?」

在得知重要陣地賈家埠是由他的叔伯兄弟於學道防守后,雖然兄弟兩人關係密切,在軍隊一起生活了幾十年,但是上了戰場,面對民族仇敵,于學忠卻在電話中對師長牟中珩說:「你告訴於學道,奪不回陣地,我連他一起槍斃。」

這句話在部隊中引起了強烈反響,極大地鼓舞了官兵的士氣。在這次戰鬥中,於學道雖然身負重傷,卻仍然堅守陣地,英勇殺敵。

于學忠以兩個師的兵力約25000人,死守小蚌埠,血戰臨淮關,頂住日寇3個師團共計4萬人的瘋狂進攻。

副軍長韓博文對於學忠說:「你是集團軍總司令,不必守在前線。」

于學忠回答:「我在陣地在,可以激勵士氣!」

在連續8天的防守中,51軍傷亡7000人,但他們守住了淮河,日軍的傷亡達9000人以上。

淮河一戰,使于學忠和他的51軍聲威大震,當時的中外媒體都稱51軍為「血肉長城」,于學忠則被譽為「偉大的將軍」。

在國民黨一級上將中,只有于學忠在抗日前線負過4次重傷,這也為他贏得了全國軍民的尊重,日軍對他既恨之入骨,又畏之如虎。

台兒庄戰役時,于學忠奉命率疲勞之師增援台兒庄,任中央兵團副總指揮,在率部智取韓庄、堅守防線、爭奪賈家埠、血戰禹王山戰鬥中再立戰功。

徐州撤退時,于學忠任魯南兵團副總指揮,率部負責殿後。戰區的要求是堅持到5月20日,51軍沒有提前一分鐘撤退。

一直堅守到20日晚8時,于學忠才率部開始撤離,這時所有道路都被封鎖,于學忠部曾被敵切成數段,分割包圍。

之後,部隊分散,自選路線,分別向確山、信陽集中待命,在河南明港又奇迹般地陸續集結。

由淮河出發時全軍近20000人,回來仍有15000人,除犧牲者之外,沒有擅離一人,甚至還有其他部隊的官兵慕名前來投靠。

此後,于學忠又率領部隊參加了武漢保衛戰。

武漢保衛戰是抗戰以來戰線最長、規模最大、持續時間最長並具有重要意義的一次會戰。國民黨軍隊分左、中、右3個兵團,于學忠任左翼兵團副總司令、代總司令,指揮2個集團軍、2個軍團暨6個軍13個師和一些直屬部隊參戰,在大別山北麓打得非常堅決。

正是因為這赫赫戰功,才使得老蔣不得不對於學忠以及他麾下的那支鐵血部隊另眼相看。

眼下於學忠所部雖然已經抵達山東,但是到目前為止也僅僅只是打了一次沂南縣城,還沒有站穩腳跟,山東的老百姓也因為國軍之前的大潰敗而不認可他們,所以他們需要一場酣暢淋漓的大捷來定軍心,贏民心!

臨沂作為魯南重鎮,自古以來便是兵家必爭之地,其戰略地位一點都不比棗莊和徐州差,只要他們能拿下臨沂城,畢竟使得整個魯南震動。

相對於蘇魯戰區而言,李國耀所部需要一支部隊來吸引日軍的火力,側面支援他們的行動。

這只是其一,更重要的是等他們打下徐州之後,李國耀還需要一支部隊來吸引國內外的目光。

所部拿下徐州問題不大,但是李國耀卻一直在思考拿下徐州之後怎麼辦?

徐州的地理位置及其的重要,堪稱是兵家必爭之地!

何為兵家必爭之地?

所謂「兵家必爭之地」,就是指雙方必會相互爭取的地方,這個地方必然是天然地勢險峻的所在,地形適合防禦或進攻。

其實並沒有特定的兵家必爭之地,如果有需要,任何地方都能成為兵家必爭之地,相反,如果沒有戰爭的需要,或者說並沒有處於雙方交界地區,那這個地方就如同「雞肋」,毫無作用。

所以歷代以來,能夠成為兵家必爭之地,只有少數城市在歷史上留下了自己的一筆。那麼能否有這個資格,這還要聯繫到當下的政治、社會環境。

再看徐州,這個不大的城市為何如此的重要,能夠成為所謂的兵家必爭之地!

據史料記載,發生在徐州的戰爭,就多達400餘次,這還沒有包括沒有記載的。

最近的一次發生在徐州的,就是去年五月份的徐州會戰,雙方參戰人數共達百萬之多,這場戰役可以說是抗戰前期影響力最大的幾次大會戰之一,只可惜國軍最終以主動撤離徐州而結束。

而發生在徐州的戰爭並不止這些,有人統計,平均每十年左右,徐州這塊地方就要打一回仗,你可以想像的到,徐州的戰略地位是有多麼重要。

徐州一直是南北交界,處於北京和南京的中心位置,是防衛蘇南稅收重鎮的屏障,可以說蘇南的富庶和徐州的屏障作用密不可分。

它扼守在交通要衝,北可控制華北平原,南下可攻打江南,西去可以進中原腹地,東推可有海港作退路。而且徐州雖屬於華北平原,但周圍卻多山,易守難攻。加上有時黃河經常改道,流經徐州,有黃河天險據守。

再看,徐州是唯一一處大軍團可以毫無障礙的從南往北打或者是從北往南打的地方。如果,從北往南打的話,攻下了徐州,揚州的門戶大開,揚州不保,南京也就危險了。

相反,從南往北打,只要佔領了徐州,整個中原就像一個大棋盤一樣攤開了。

歷史上,在戰國時期,徐州是楚國、齊國、三晉的分界點。在三國的時候,徐州一直是曹魏和東吳膠着的地方。金和南宋也在徐州膠着,這些例子充分說明了徐州的重要性。

徐州的地位體現在不是攻還是守的問題,關鍵是我不能得到,敵方也不能得到。這是一座我可以不要但絕對不能讓你得到的地方,所以很多戰爭都是以徐州為中心進行的。

儘管如此,但是徐州由於地處平原地區,無險可守,所以向來是易攻難守。

對於這次作戰,李國耀志在必得!

但是由於徐州地理位置太重要了,一旦被攻克,影響力遠遠大於攻克臨沂,必然引發中日兩國的重視。

在這種情況下,李國耀所部無疑將會暴露在聚光燈下,甚至於連帶着江南遊擊隊也會暴露。

所以李國耀想到了于學忠,老於已經是抗日名將了,不管是資歷上還是實力上都足以配得上任何的戰績,用來頂缸最合適不過了。

至於名不名的李國耀並不在意,他只要實實在在的好處就行了!

因此,這個鍋于學忠背定了!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抗日之鐵血使命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軍事歷史 抗日之鐵血使命
上一章下一章

第七百七十四章:背鍋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