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四百二十章:大掃蕩(四)

第一千四百二十章:大掃蕩(四)

當駐山西第1軍對山西省南部的太岳、太行抗日根據地進行大規模掃蕩時,國軍在洛陽的第1戰區部隊,乘機反擊第35師團在鄭州大鐵(州)橋以西黃河南岸的霸王城據點,同時加強黃河北岸溫縣地區的橋頭堡,以便使兩岸的部隊取得聯繫。

華北方面軍根據以上情況,令駐開封的第35師團,攻佔黃河以北的溫縣地區,封鎖該地南北兩岸的水上交通,以策應第1軍繼續在晉南的掃蕩。

重田德松的35師團220、221聯隊,秘密到達沁河河口以西之後,突然發起攻擊而佔領了溫縣地區,封鎖了這一段黃河南北兩岸的交通。

隨之,岩松義雄將其第1軍指揮所移至安陽,當晚其36師團由平順向東,獨立混成第3旅團由固新、西達向南攻擊位於林縣以北約20公里任村附近的八路軍;獨立混成第4旅團由安陽向西,進攻在林縣以北約10公里的姚村集結的國民黨軍第40軍。

八路軍在給日軍以殺傷后,即轉移至日軍的側后打擊敵人。

國民黨軍第40軍暫編第3師,則依託姚村附近的崖底山地工事進行頑強抵抗,使敵獨立混成第4旅團連攻數日而不克。

4月13日,第1軍增調36師團224聯隊柿升少佐的第3大隊,協助獨立混成第4旅團繼續進攻。

國民黨軍的暫編第3師,經英勇衝殺,打退了敵人多次進攻,戰鬥至4月15日,陣地被敵獨立混成第4旅團突破。

該旅團安尾正綱中佐的獨立步兵第13大隊,攻入暫3師的陣地后,即繼續向前突進。

該大隊的中隊長山本好江大尉,率其中隊與國民黨軍經數次激烈衝殺,於夜間攀登了懸崖,15日拂曉推進至標高約兩千公尺山頂的守軍陣地附近,又展開激戰。

山本好江於15日11時根據守軍後撤的情況,判斷暫編第3師指揮部離此不遠,乃挑選精幹的士兵22名,組成突擊隊由其帶領,率先攻擊。

在突破了守軍的第二道防禦線后,16時又突破了守軍的第三道防禦線。至18時,山本好江探知暫3師司令部位於就近的斷崖山洞內,乃組織其部隊進行圍攻。暫3師防守該山頭的部隊傷亡很大,一部跳崖犧牲。

20時,暫3師師長劉月亭和16名參謀人員,以及士兵約300人被俘。

暫3師遭到嚴重損失后,位於林縣以南原康地區的龐炳勛第40軍主力,西撤至凌川附近。敵獨立混成第4旅團,隨即對林縣以南地區進攻,5月18日佔領了原康及附近地區。

此時敵第1軍的部隊仍在晉南各地反覆掃蕩,進行「剔抉」,推行偽化,破壞抗日根據地。

按照岩松義雄第1軍的計劃,在進攻林縣之後,預定的作戰任務已經結束。

但駐長治的第36師團長井關仞認為:從5月中旬以來,對長治一帶的安澤、遼縣、平順、林縣等進行了大掃蕩,抗日力量已遭到了相當的損失,「治安」情況也有了好轉,對長治以南地區威脅最大的是國民黨軍第一戰區第40軍進行攻擊。

因此他向岩松義雄提出,應利用數次掃蕩均取得勝利的影響,乘軍之進攻部隊主力在凌川附近的機會,對在龐炳勛部主力進行圍攻。

岩松義雄根據井關仞的要求,即向華北方面軍作了報告。

岡村寧次當即作出指示,命令各部隊不怕疲勞、不惜傷亡,反覆進行「治安作戰」,徹底消滅在華北的八路軍、抗日民主政府、「蔣系重慶軍」。所以井關、岩松要求繼續進攻龐炳勛的報告,很快即得到了批准。

隨後,日軍抽調5萬餘人,「掃蕩」太行山區。中旬,日軍從東、西、南三個方向,分成十幾路,向龐炳勛防地撲來。

面對日軍對太行山地區進行「掃蕩」,龐炳勛退往深山區消極避戰,只有106師廣大愛國官兵進行了小庄山戰鬥,給日軍以沉重打擊。

但由於各部隊之前就損失慘重,再加上暫三師幾乎被全殲,所以各軍防地先後被突破,龐炳勛沒有組織迎擊,而是帶領集團軍總部和四十軍軍部向深山區轉移避戰。

4月29日晚,龐部在距陵川24公里的九連窯附近與日軍發生遭遇戰,總部人員大亂。

轉移中龐炳勛本來是坐在抬椅上的,戰鬥打響后,抬他的人不知去向,只有他和他的兒子龐慶振以及兩個衛士躲在了一個山溝里,與軍部失去聯繫。

當夜,第四十軍軍長馬法五集合被打散的總部和軍部人員突圍南下。

第二天天亮后,龐炳勛發現敵人已經退去,部隊也已經轉移,自己成了光桿司令,便向東走,企圖返回林縣尋找部隊。

行至輝縣三郊口附近時,又遇日軍,在群眾的引導下藏在鳳凰山半山腰上的一個山洞裏。

在山洞藏身期間,一位姓楊的農夫每日借放羊為借口偷偷給龐炳勛送水送飯。

數日後,已投降日軍的新五軍軍長孫殿英得知龐炳勛隱藏的山洞以後,立即報告了日本人。

日軍派了一個叫田中徹雄的少尉帶領十餘人,由孫殿英的秘書李國安帶路,找到了龐炳勛。

經過了一番討價還價的談判,龐炳勛於5月7日半推半就地跟隨日本少尉到了日軍所在地新鄉,正式投降了日軍。

5月23日,汪精衛偽政府任命龐炳勛為偽暫編第二十四集團軍總司令。

擊潰第24集團軍,逼降龐炳勛,這絕對是岡村寧次上任以來最重要的戰績之一。

對於這支雜牌兵中的雜牌兵,日軍方面可是相當的重視。

龐炳勛部原來屬於西北軍系統,屬於國民政府系統中的雜牌軍,原為1931年山西的第二集團軍一部編成,后又稱第三軍團。

抗戰爆發時說是一個軍團,實際上只轄第40軍,而第40軍下轄的只有第39師一個師,再加一個補充團,也就是說,名義上是一個軍團,實際兵力只有1個師又1個團。

1937年9月由龐炳勛將軍擔任第二軍團長兼40軍軍長,馬法五任獨苗師第39師師長,李振清任補充團團長。

臨沂血戰後,40軍調後方整訓。由於考慮到40軍作戰表現優異,龐炳勛抗戰有功,便將原屬於東北軍,西安事變時投靠中央系的第106師劃歸第40軍。這下,40軍下面終於不再只有一個獨苗39師了,總算有了兩個師。

在日軍第10師團一部的戰鬥詳報中這樣評價40軍的:「該部的素質與戰法和之前交戰的37師相比遜色,但同樣在固守陣地時顯得極其頑強...在皇軍攻勢停頓或稍作整理時,便會用敢死隊進行反覆的逆襲,進行白刃戰企圖奪回陣地。」

40軍官兵也正是靠着「特彆強烈的抗戰意識」,贏得了臨沂保衛戰的勝利。龐炳勛也因此戰榮獲青天白日勳章,師長劉世榮獲四等寶鼎勳章。

此後這支部隊在抗日戰場上屢立功勛,先是39師在1939年冬季攻勢中,重創第3大隊,擊斃大隊長川原美代史少佐以及第9,11,12三個中隊中隊長以下48人。而後106師李振清率部又在1942年的火燒庄戰鬥中重創日軍223聯隊一部,益子挺進隊的基幹益子中隊兩名小隊長均戰死,該聯隊長高木正實大佐重傷離任。

但是誰也沒有想到,這樣一支勁旅竟然在這次大掃蕩中被擊潰,連龐炳勛本人也投靠了日本人。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抗日之鐵血使命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軍事歷史 抗日之鐵血使命
上一章下一章

第一千四百二十章:大掃蕩(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