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6章 特別習慣

第376章 特別習慣

時間到了春秋戰國時期玉器出現了由禮器轉向佩飾的趨向,出土的這一時期玉器,以河南光山縣黃君孟墓等最為重要。

黃君孟墓為春秋早期墓葬,其出土的玉器有環、璜、魚、獸面等,其中有許多透明度較高的岫岩玉。同樣在戰國中山國王墓出土的古玉器中,也有許多岫岩玉。

到了秦漢至南北朝時期,隨着經濟的發展,國力的增強,絲綢之路的進一步暢通,科學技術與各類手工業的發展也達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大批精美玉器的出土,尤其是玉衣的出土說明了漢代玉石產業的繁榮。

1968年,河北滿城出土了西漢中山靖王劉勝及王后竇綰的兩套金縷玉衣,距今2000多年,轟動了世界,被稱為「中國古代藝術的瑰寶」。劉勝的玉衣由2498片玉組合而成,竇綰的玉衣由2160片玉組合而成。經鑒定金縷玉衣的玉片是由岫岩透閃石老玉所制,金縷玉衣的出土,證明了岫岩玉的開發利用在漢代已有相當規模,並被王室大量使用。

國內外的人們只知道金縷玉衣的了不起,只知道中山靖王火了卻很少有人清楚金縷玉衣的材質正是來自岫岩。然而歷史往往就是這樣,人們只會選擇的記住某一方面而忽略了也許更重要的方面。如此循環往複不會停止,除非哪一天真的地球毀滅。

到東晉和南北朝時期,岫岩玉繼續被王室大量使用,如東晉的龍頭龜玉印、南北朝的獸形玉鎮等,都以岫岩玉為原料雕琢而成。

唐宋到元明時期,有關玉器和玉石的名稱屢見史書,並且在宮廷用玉中被用來「分尊卑,辨等列」。

明中期以後,琢玉工業有了顯著發展,出現了北京、蘇州、揚州三個著名的琢玉中心。

明代晚期宋應星撰寫的《天工開物》中關於玉的產地曾明確指出:「朝亞北太尉山有千年璞,中藏羊脂玉,與蔥嶺美者無殊異」。

著名考古學家夏鼎先生認為此玉產地就是現在岫岩產玉的地點。這說明明代岫岩玉不僅被開發利用,其上等羊脂玉還被玉石行業看好。我國著名古玉收藏家、鑒賞家杜心所收藏的出土和傳世的161件歷代古玉中,經鑒定,其中就有47件是岫岩玉。

包括唐宋的獸首玉杯、元代的玉耳蓋瓶、明代的龍頭玉環等等。歷史進入清代,中國的玉器發展到鼎盛時期,尤其是清盛世的康熙、乾隆朝,更以玉為重,玉肆作坊遍佈朝野,用玉琢玉盛行於世。

由於國家的統一和社會的安定,再加之岫岩處於東北清王朝的發祥地,於是岫岩玉迅速進入較大規模的開發時期。

清咸豐七年所修的《岫岩志略》載:「岫岩石」(岫岩玉)「石具五色,堅似玉,……邑北瓦溝諸山多有之。道光初年,偶有玉工採制圖章諸文具稍供清玩,后遂盛行於都市。好古之家,每雅意購求,往來士夫,亦必充囊盈,爭出新式,分贈知交,以為瓊瑤之報」。

由於清中葉,西北連年戰爭,導致西北玉路受阻,於是使岫岩玉迅速進入較大規模的開發時期。在現今岫岩玉兩大主要產地,哈達碑瓦溝、偏嶺細玉溝都發現了古玉礦遺址。一處為斜井玉礦,一處為露天古玉礦。

椐有關史料記載,瓦溝荒溝東礦區,就是同治十三年,一王姓沿着古礦坑遺跡發掘發現並開採形成的。

清末,在瓦溝有玉石採礦廠10餘處。《滿洲地方志草稿》中記載:「宣統年間岫岩城西北的瓦溝玉石場,挖掘面積為二萬三千七百五十丈,可見已具有相當規模。在與瓦溝相鄰的偏嶺細玉溝,人們則沿着溝內一條長約五公里的河床采撈河磨玉。由於岫岩玉被大量開採,關內一些玉雕匠人,紛紛到岫岩落腳,以琢玉為生,先後在瓦溝一帶開設玉器作坊。

后又發展到岫岩城內西大街,西大街因其遍佈玉器作坊,故一度稱為「玉石街」。上述情況說明,在清代岫岩玉或至少在清代以前,就形成了具有規模的礦山開採,並同時掌握了斜井開採技術。

正是由於這些輝煌的歷史,奠定了岫岩玉在寶玉石界中華傳統玉文化中的重要地位,也為岫岩玉在現代的輝煌以及進一步開發利用,走向世界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無論紅山文化時期的玉豬龍、玉琮,還是幾千年玉文化發展過程中的金縷玉衣、玉玦、玉璧等都被古人當做通神祈運的靈物法器。岫岩玉應用的鼎盛也就出現在這個時期,這是中國玉文化里典型的神玉文化階段。並且這種神玉思想也一直傳承至今。

岫岩玉玉雕師自古傳承北派玉雕工藝,花鳥魚蟲山水工藝尤為擅長,這些工藝也似乎冥冥之中自有安排,在岫岩,所有的玉雕作品都是圍繞着美好寓意而設計製作的,無論價格高低,玉石作品完成後,都帶有大祝福,大好運的美好寓意。

記得一天晚上教授跟我說岫玉玉料,本無好壞之分,創作者通過生命感悟與藝術修養使其綻放獨特生命。每塊料都是絕料,與之對話,即是與天地人的溝通。因此,玉雕創作恰是「為道日損」,以減法為則,以簡馭繁,化「腐朽」為神奇,表達生命之大美!

由藝入道,與時代共鳴,玉雕藝術無止境……願將心血化岫玉,成就天地之絕唱!近幾年來,無論傳統的綠色岫玉,河磨玉、老玉,還是顏色豐富極具特點的多色花玉,都被岫岩本地的玉雕大師合理利用。隨着岫玉的稀缺,大家開始重視每一塊玉石原料。可以說玉本身就有生命,創作者借玉雕工藝,以生命感悟生命,以生命交融生命,煥發其生命力而已。每塊玉料的形成,既有科學的自然規律,也有中國傳統文化的神秘色彩,所以中國人幾千年來對它的愛未有絲毫變化。

中國玉文化經歷了神玉--王玉--民玉的三大階段,而神玉階段的典型代表就是岫岩玉。

通過這些歷史歷程我們可以看到,無論皇權富貴,岫岩玉一直被作為中國人通神的靈物,這是刻在我們骨子裏的一種玉文化,幾千年亘古不變,這才是岫岩玉真正的價值所在,是中國人無價的精神信仰!

顧青姐離開的時候給孩子留下一個大包,最普通那種黑色的手提包,用了很多年了,上面幾個錯亂的英文字母。就在我給孩子翻找衣物的時候突然發現了一個暗紅色的小袋子,裏面突然掉出兩個雕工極其精美的玉墜。

玉墜的形態居然是站立的天熊!

而材質正是到處可見的岫岩玉,岫岩玉老玉,跟金縷玉衣的材質吧十分相似,我禁不住閉上眼睛把兩隻天熊玉墜放到鼻子底下聞,一股古老悠長的味道從玉石當中傳來。

這兩個玉墜屬於陽光之物,從未埋藏在地下或者陪葬過,也就是說世代相傳到現在,如果從漢代計算至少也有2000多年了。

這說明什麼?

肯定是家族的傳承,肯定是顧青拚命要給孩子們保留保存下來的珍貴物件,這個無意中的發現讓我的心情有些激動。看來顧青家族絕不僅僅是幫忙挖掘牛河梁那麼簡單。

我突然想起那個要把我活埋的女人,她不就是守着一座古墓么?難道顧青姐的加人是牛河梁的守墓者?

當然這只是我的假設而已,可是現在所有的事實都說明顧青姐隱藏的秘密就是牛河梁的秘密。其實我內心更加激動的是牛河梁附近遺址包括興隆窪趙寶溝全都只挖掘了很小一部分而已,還有更多更大的秘密等着我們去發現探索發掘。

對於自己未來的考古之路我有着比較清晰的規劃,一邊全國各地考古挖掘一邊繼續尋找母親,在這期間我會把至少一半心思放在考古挖掘整理和保存的科技技術上來。因為牛河梁以及很多很多大型遺址之所以沒有被繼續挖掘有的還原地回填都是因為考古發掘和保存的技術不夠。

挖出來就等於破壞,我心中有一團火正在熊熊燃燒,彷彿忘了自己所深處的險境窘境。專心是可以讓人忘掉危險的,也如同眼前的兩個孩子不再苦惱,只是可憐兮兮的看着我,什麼也不做,好像在用小小的眼神祈求我帶着他們回到牛河梁找媽媽。

然而事情的核心還是教授稱為天熊的熊遺跡,無疑從考古學角度講牛河梁一定還能挖掘出大量的古代熊崇拜的遺跡,一定是這樣的。雖然暫時牛河梁的挖掘工作幾乎停止但只要開始挖掘一定會有新的成果。而我從梅山開始到身在牛河梁也都跟我在古戰場找到了刻有天熊標記的戰斧有關。

那麼我要專心和深入研究的第一個對象一定是熊,天熊。首先,從稱謂上,無論是通古斯語族還是蒙古語族的人,對熊都使用人類的親族稱謂。

而對熊的稱謂最多的是鄂倫春獵人。他們在狩獵時,遇到熊則不能直接稱呼熊的名子「牛牛庫」,而改稱「底力坎」。並且把熊列入到氏族內部血緣親屬的稱謂之中,並給予了很高輩份地位。他們稱公熊為「雅亞」,祖父的意思,和「阿提日坎」,老爺子的意思;稱母熊為「太貼」,祖母的意思或「額聶赫」,大娘意思等。鄂倫春族稱熊「阿提日坎」的稱呼,對達斡爾族也產生了一定的影響。

如達斡爾族稱熊為「博布格」或稱「額特日肯」,與鄂倫春稱「阿提日坎」極為相似。鄂溫克人稱公熊為「合克」,祖父的意思;稱母熊為「惡我」,祖母的意思。

這種對熊給予以血緣親屬的稱呼之俗,在黑龍江下游的烏爾奇族、奧羅奇族中也同樣存在。

其次,在這些民族中,普遍存在着捕熊後為熊舉行祭祀和風葬儀式的習俗。鄂倫春人對被打死的熊不能說「死」字,而只能說「阿提日坎阿怕恰」,意為老爺子睡著了。獵人獵到熊后,首先在狩獵場為熊進行「初葬」儀式,獵人們就地先把熊頭割下來,擦乾血跡后,用樺樹皮包裹好熊頭進行風葬,也稱樹葬。

他們在樹下跪着擺放祭品,而後就像失去了自己的長輩那樣佯裝痛哭,同時祈禱說:「阿提日坎我們不是故意打死您的,請您寬恕我們的罪過,請您象生前那樣保佑我們鄂倫春人……」以此來表示對熊的悼念。然後再用馬把死熊馱回駐地。

歸途中在離氏族部落駐地不遠的時候,獵人們要向駐地山谷間的天幕「嚯、嚯、嚯、嚯……」地高聲喊叫,氏族部落駐地的人聽到這種喊叫聲后,就知道獵人們獵到了熊,也立即回聲喊叫「嚯、嚯、嚯……」表示已經知道了。氏族成員開始忙碌起來,做好各種迎接熊的準備工作。

獵人們快到達氏族部落駐地時,從馬上把熊卸下來,放好以後再次佯裝為熊的死亡萬分痛苦的樣子,並學着烏鴉叫聲,有些鄂倫春族老者認為不是在學烏鴉叫聲,他們認為是另一種鳥的叫聲。氏族成員走出部落駐地迎接熊及狩獵歸來的獵人們。人們彼此都不講話,悄悄地把熊抬進部落中。隨後舉行的儀式,各地的鄂倫春人有一定的區別。居住在黑龍江省黑河一帶的鄂倫春人把熊運回部落後,老人便會含蓄地說:「阿瑪哈、恩聶嘿,親吻你一下啦?」

獵人回答:「阿瑪哈,喜歡我,親吻我啦。」這是說獵到的是公熊。而後男人們開始剖肚開膛,婦女們不能靠前更不能指手劃腳。他們先把熊小心翼翼地放在一邊,然後請年長者做指揮安排葬熊儀式。人們要準備兩個「吊鍋」,男女分開,分別煮肉。肉熟后,指揮儀式者發出「咔、咔」的聲音,之後說:「他大娘、嬸子、大嫂、大姐、妹妹們,這是賞給你們的,從今以後不會碰上什麼難處,放心大膽地吃吧!」於是把肉分給婦女們。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無字江山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都市青春 無字江山
上一章下一章

第376章 特別習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