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4章 幼學瓊林

第354章 幼學瓊林

兩個孩子像突然間長大了一樣,不哭不鬧,偶爾會乖乖的叫聲舅舅,即便是肚子餓了也安靜的等著。

兩個孩子跟我接觸的時間並不長,甚至可以用短暫來形容,但是兩個孩子成長的速度跟我建立感情的速度卻是光速。

我從來都認為自己是個不討孩子喜歡的人,因為我從來不曾跟孩子接觸過,從內心深處就是拒絕的。

孩子和孩童時代是我不願意去回憶的永遠的痛。我突然陷入一種混沌,我在想如果這兩個孩子生在遠古時候會怎麼樣呢?

會幸福么?

會怎麼學習和長大?

在中國古代,子女學習讀書就是一件習以為常的事情,中國對孩子的教育事業一直看的很重,現在就讓我們一起看看在中國古代古人們學習的那些往事兒。

田間收種忙,案頭文墨香。

在中國古代傳統的家庭生活中,耕讀密不可分。晴耕雨讀,田園牧歌,剛放下鋤頭,又拿起書本,是很多家庭的真實生活寫照。

那麼古人緣何對讀書如此看重?

在他們看來,讀書是一件很容易學會而又值得推崇的本事。被譽為「家訓之祖」的顏之推《顏氏家訓》中說:「諺曰:『積財千萬,不如薄伎在身。』伎之易習而可貴者,無過讀書也。」

現在的孩子一般3,4歲就開始入幼兒園,古代大體在8歲至15歲之間。這個歲入學在古代是最主流的。好多名人都是8歲入學的,如東漢哲學家王充、宋代文學家蘇東坡等。

古人講究讀書要勤奮,但是更注重學習的方法。

南宋大儒朱熹在《童蒙須知》中說:「余嘗謂讀書有三到,謂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則眼不看仔細,心眼既不專一,卻只漫浪誦讀,決不能記,記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豈不到乎?」

古人讀書名副其實,不但要用眼睛看、高聲朗讀,並且要抄、背、默,用心用腦。康熙朝理學名臣李光地在《家訓·諭兒》中說:「凡書,目過口過,總不如手過。蓋手動則心必隨之。雖覽誦二十遍,不如鈔撮一次之功多也。」

看過或誦讀過,都不如讀書時動手更有其效。這是因為,動手之時勢必動腦,動腦則有助於理解書中的含義。

如果讀書不學好會怎麼樣?

答案很簡單會挨揍。

古代對學生的管理較嚴厲,大多家長也認同「不打不成器」。讀書不認真或學不好,被打板子、抽鞭子、罰跪如家常便飯。

王充《論衡·自紀篇》稱,「書館小僮百人以上,皆以過失袒謫,或以書丑得鞭」。

可見,在漢代就流行體罰學生。

當然,讀書的過程不止於把書看完,還要去踐行。正如呂祖謙在《家范·學規》中所說,「凡與此學者,以講求經旨、明理躬行為本」,讀書最終要映射自身,躬行實踐。

在古時候左宗棠給妻弟周汝充的信中說到:讀書是與他人的精神交流、靈魂對話,要帶着自己的思考去讀,否則感覺所讀之書美則美矣、趣則趣矣,卻於己了無所得,這便是「未讀時是此等人,讀了后又只是此等人」,讀了書和沒讀一個樣。

其中曾國藩也曾經說過:「若讀書不能體貼到身上去……則讀書何用?雖使能文能詩,博雅自詡,亦只算得識字之牧豬奴耳!」

曾氏看來,讀書的關鍵在於「體貼到身上去」,注重虛心涵泳,切己體察,讓知識,思考真正的融入進自身,知行合一,止於至善。

我也不知道為什麼小時候沒有任何文化背景和文學氛圍的家裏居然有十本破舊又奇怪的書,而且都是母親逼迫我必須讀會學會的書。

我的啟蒙跟別的小朋友截然不同。

第一本是《幼學瓊林》,混沌初開,乾坤始奠。氣之輕清上浮者為天,氣之重濁下凝者為地。日月五星,謂之七政;天地與人,謂之三才。

日為眾陽之宗,月乃太陰之象。虹名螮,乃天地之淫氣;月里蟾蜍,是月魄之精光……

到現在我依然可以朗朗上口的背誦出來,毫不費力。

接着《弟子規·增廣賢文·聲律啟蒙》,為人子弟在家、出外、待人接物、求學應有的禮儀與規範,為人處世的各類諺語,很有哲理性,釋道儒各方面的思想均有體現。

後來才知道這是古時候訓練兒童掌握對偶技巧、聲韻格律的啟蒙讀物。

還有最常見的《百家姓·千家名》,講述的是我們每個人都有姓名,而且無論是在社會交往中還是在生活中的其他方面,都要使用自己的名字。

如填履歷表時,要首先寫上自己的名字,在名片上要印上自己的名字,在與陌生人交往時要「自報家門」,在與朋友打電話時也要說出自己的名字。由此可見,名字對我們人類來說是多麼重要……

《三字經》城裏的小孩子從小就學,農村的孩子學的不多,當然我是例外。

這本書是中國的傳統啟蒙教材中的基本教材。在中國古代經典當中,《三字經》是最淺顯易懂的讀本之一。

《三字經》取材典範,包括中國傳統文化的文學、歷史、哲學、天文地理、人倫義理、忠孝節義等等,可以幫助孩子了解常識、傳統國學及歷史故事,以及故事內涵中的做人做事道理。

有了三字經當然得有《弟子規》《孝經》,中華文明,上下五千年,博大而精深,傳統文化猶如蘊涵豐富的寶藏深植於這塊文明的厚土。而那一部部宏偉的典籍,一頁頁光輝的篇章,猶如群星璀璨、光華四射。

《大學》和《中庸》則是另一種境界的書籍,它們本是《禮記》中的二篇,《大學》以人的修身為核心,提出:「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格物、致和、誠意、正心為修身的方法。《中庸》強調「誠」,認為「誠」是實現「中庸之道」的關鍵。

《六韜》很少有人聽過,我則熟悉的不能再熟悉,又稱《太公六韜》、《太公兵法》,是中國古代的一部著名兵書。全書有六卷,共六十篇。《六韜》的內容十分廣泛,對有關戰爭和各方面問題,幾乎都涉及到了。

我認為其中最精彩的部分是它的戰略論和戰術論。

《孟子》是繼《論語》以後最重要的儒家經典,記述了孟軻一生的主要言行,突出地記述了孟軻主張仁義、反對暴政和武力兼并的政治思想,以及「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的民本主義思想。全書語言生動,比喻深刻,論證有力,文章氣勢雄偉,在我國歷史上具有重大影響。

最後母親給我看的壓軸的才是《論語》,內容大家都知道主要是孔子弟子及再傳弟子。

孔子,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春秋時期魯國陬邑人。他一生從事傳道、授業、解惑,被中國人尊稱「至聖先師,萬世師表」。

孔子的思想對後世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其弟子及其再傳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語錄和思想記錄下來,整理編成著名的儒家學派經典的《論語》。

即便是現在回想起來仍然會覺得不可思議,我那個大字不識幾個的母親是從哪裏淘換來的這些書,而且極其有章法有順序的教我學習,有條不紊,好像學富五車胸有成竹的模樣。

只是小的時候我以為誰家的母親都會這樣所以根本沒有任何的懷疑,當我真的開始懷疑的時候母親已經不在身邊了,我的悲傷絕望代替和掩埋了我正常的懷疑和推理。

因為這個世界上沒有比失去母親更讓一個孩子傷心的事情了,全世界都坍塌了,毀滅了。自然也就不會再去想別的任何事情了,傷心會毀滅一切。

於是面對眼前的兩個孩子我覺得從《幼學瓊林》開始教他們,我從沒想到有一天會這樣的傳承下去,雖然她們還小但是她們足以承受接受和學習了。

小孩子永遠比大人想像的要聰明的多,學東西的速度是成年人的好幾倍。

按照劉先生的「兩行」說法,現在我們絕大多數人是沒有終極追求的,沉迷於淺薄、浮躁的功利。我們的「修鍊」常常局限在為提高自己收入、地位而選擇的培訓班上面。

修鍊並非源自外界,本於內心。內心的平靜,而後能定;定,而後能思;思,而後能得。得到什麼?就是做人的根本,或者說為人的原始目的。通俗來看,就是人人都有自己理想的扮演角色,這個角色並非現實中你承擔的角色,這就是對「第二角色」的追求,它永遠伴隨你。

「第二角色」通常表象為善。要定位好自己的「第二角色」,要堅持不懈地自我修鍊。沒有目的的修鍊,通常不會有結果。

《幼學瓊林》,可以作為修鍊的入門。工整的對仗,優美的辭藻,生動的典故,會讓你體會到中華的博大、悠遠。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無字江山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都市青春 無字江山
上一章下一章

第354章 幼學瓊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