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2章 文明起源

第352章 文明起源

偶爾我會驚奇於那些裝進自己頭腦里的東西,沒想到真的如此之多,多到我自己都不可想像,我從不認為自己有那麼好的記憶力也不覺得自己真的已經博覽群書。

書是知識的海洋,不要說博覽群書通曉天下,以我現在的年紀從識字到大學一天不休息的研讀也看不了多少書的。何況我最瞧不起的就是那種一目十行,還沒看完就已經忘沒了的囫圇吞棗。

我堅持讀一本書就要讀到東西,就要有所記憶,當然可以選擇精讀和略讀,都沒關係,只是即便略讀也要有所收穫,因為人生和生命都很寶貴。

我不是在母親離開之後才意識到生命的寶貴,而是在我三歲的時候就知道了,那個時候村子裏鬧了一場不大不小的瘟疫,一年之內接連死了十三個小孩子,大大十歲小的只有三個月,那是我對死亡擁有記憶的開始。

無論是誰在那樣落後封閉的環境內經歷了那樣慘烈絕望的事情以後都會對生命對活着心存敬畏。

我出生的年代醫學已經十分發達,雖然白城那地方有點落後但是得了急症還是可以相對很快的送到市裏省里大醫院去治療的。

只是那時候人們都不太在乎,村裏的小孩子整天都在外面撒野,有個磕碰感冒發燒再正常不過。於是那場突如其來的特別瘟疫沒有給粗心的大人們調整和後悔的機會,直到第八個孩子死去的時候他們才意識到這是疫病。

因為那是小小範圍內突發的疫病,現在想起來跟我們之前被隔離的遠古病毒似乎有些相似。

在人類發展歷史上,雖然充滿了無數的征伐和殺戮,造成大量的死亡和屠殺,如蒙古人的對外征戰,就屠殺了上億的人口。但是,比戰爭和殺戮更恐怖的是天災,其中殺傷力最大的又是瘟疫,世界歷史上的五次大瘟疫,慘絕人寰,其中最後一次奪走中國10000多萬人口。

我對此記憶深刻,因為有切身之痛,相對這五次大瘟疫我所在村子裏經歷的十幾個人的死亡簡直不值一提。

可是生命都是平等的,死亡也是平等的。

第一次是查士丁尼瘟疫——公元5世紀,死亡上億人。

這次瘟疫主要發生在地中海沿岸,由鼠疫引起。最早在當時的拜占庭帝國蔓延,之後逐步擴大。據悉,因為這次瘟疫死亡的人口接近1億人,直接造成拜占庭帝國由強盛到衰亡。

而因為這場瘟疫損失最慘的是拜占庭帝國,當時拜占庭帝國的皇帝叫做查士丁尼,因此以其名字命名這場瘟疫。

第二次就是大名鼎鼎的「黑死病」——中世紀,2500萬人喪生。

這次瘟疫也被稱為中世紀歐洲的大瘟疫,最早開始傳播是在中亞,但是當時的歐洲十字軍,還有波斯的商人將瘟疫帶到了歐洲。造成了歐洲毀滅性的打擊,當時瘟疫主要通過老鼠來傳播,使得當時歐洲的總體人口下降了三分之一,死亡人數接近2500萬,可謂是滅頂之災,當時的歐洲成了人間地獄。

第三次來自倫敦大瘟疫——爆發事件為17世紀,五分之一的英國人死亡。

這個瘟疫的範圍很小,主要是在英國,當時英國衛生條件極其差,這就加劇了瘟疫的蔓延。而且這次瘟疫主要時間是1665年到1666年,這一年的時間,英國喪失了近五分之一的人口。

也正是這一次瘟疫,英國才意識到衛生環境的重要性,因此開始重視衛生的發展。

第四次印第安人瘟疫——18世紀左右,死亡2000萬以上。

這是唯一一次人為造成的大瘟疫,在哥倫布發現美洲大陸后,大量的歐洲人踏上這片土地,開始征服印第安人的過程。而他們發現,長期與世隔絕的印第安人尤其害怕瘟疫。這可比槍炮管用多了,因此,在人為的操縱下,天花病毒被引進到印第安人中,造成了巨大的傷亡,據悉,這直接使得美洲的印第安人下降了四分之一,簡直是人類的災難。

第五次則是鼠疫大流行——19世紀的中國,死亡1000萬人以上。

這個瘟疫最早在中國雲南開始爆發,據悉是傳教士帶來,經過30多年的蟄伏,在1894年開始大流行,波及中國南部大部分的省份,而且還殃及了歐洲、美洲等地,光在大清就死亡1000萬以上的人口,直接加速了大清的滅亡。

記憶可以是幸福當然也可以是痛苦的,學習歷史學和考古學的我偏偏對於久遠時代痛苦的記憶要多一些。

可能從人類學角度講我是一個悲觀的人,因為我的出生因為我的遭遇因為我的殘疾造成了我畸形自閉的人格。

然而多讀書又是可以治癒心靈的,有人說:「一個人是好是壞並不會因為讀聖賢書而改變」,其實,說對了一半。

人剛出生不久,孩提之時,內心是純凈的,這就是天命謂之性,天性,人性;率性謂之道,人如果一輩子能保持孩提般的天性而生活,這就是道;所以,有說法是,孩子在最天真的時候,能看到大人看不見的東西;因為他的心像非常乾淨的鏡子一樣,能照見真實的世界;

但是,環境改變人,隨着成長環境不同,人性發生改變,追名逐利,原本純潔的心靈,不同程度的蒙上灰塵;面對名利,有的人取之有道,有的人不擇手段。

有的人依然像孩子一樣愛着父母,有的人因為利益與父母反目,所以,有的人儘管沒有讀聖賢書,由於他個保持的天性較好,忠厚無爭,儒家說,雖未學,也謂之學矣!

儒家把孩提時期的純真、天性稱之為「明德」,《中庸》:大學之道,在於明明德;讀聖賢書的目的就是要明事理,正確對待名利,什麼是取之有道,什麼是見利忘義,什麼是反省,通過學習實踐,回歸內心的純凈、天性、人性——明明德。佛家稱為「明心見性」王陽明說「知行合一」,如果真的讀懂了聖賢書,就會去做,去實踐,不去踐行,那是說明還沒有真正的「知」,每個人因為人性扭曲的程度不同,理解程度不同,所以學到的結果也大不一樣。有的成為了名垂千古的君子,有的成了斯文敗類。

《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

如何讀詩經?孔子說一句話說完,就要思想沒有邪念才能讀好讀懂。

李世民說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看聖賢書,就像照鏡子,其實不只是詩經,儒釋道經典都是如此,帶着修身學習的態度思想去看他,能反映出自己的缺點,去修正他,醜惡扭曲而又不思悔改的人看到鏡子,首先想到的是把鏡子砸了!

讀書不但可以看見歷史更可以從中窺見自己渺小幼稚的靈魂,人一定是先通過知識認知自己然後才能變得勇敢有理想,否則都是空中樓閣夢幻泡影。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讀書的主要目的是修身、養德,回歸內心純凈,你一定要扯如何打仗的問題,說儒家琢磨人,如此生拉硬套,這性質和樊遲問農一樣,小人者也!

王陽明說「心外無物」,只要你達到一定的修為,一切道理自在心中,心既是理,打仗經濟也不在話下。

我一直認為寫書是文字記載,寫書受時代環境的感染所為。閉門造車的書不能立傳,有啟發教育精神的才能流傳下來。然而社會現象和生活內涵廣泛作用不同。意識層面的書包括所謂聖賢的作品都帶有時代氣息,寫書時決不會考慮幾千年後的事情,要考慮也做不到。

問題是有積極作用的後人會繼承,有警示作用的同樣作為教訓保存。這樣的延續造就了傳統文化,以史為鑒使社會發展少走彎路。這麼簡單的道理由於旺盛的猜想和各自憑觀點評解欖混成一鍋粥。

如果真有對歷史的系統了解有豐富知識,除了求證一定有共同的認識,半吊子吵鬧除了熱鬧毫無積極的意義。

所以我以後一定會自己寫書,不是寫我的人生與不幸和悲觀,我要寫的是歷史,一部無字的歷史無字的書。

我不知道我在凌源縣城什麼時候是個盡頭,我知道進到牛河梁的那條路已經修了柏油路,那只是個尋常的鄉村岔路口,無論從哪個角度看都沒什麼特別。

只是這個平凡相對的是現代是現在,遠古的時候簡直繁榮極了,繁榮到是我們先祖到活動文化經濟中心。這個中心不是我們現代人自己封號的,而是歷史真實存在,歷史的真實極不容易揭開神秘面紗,可一旦開始展露其原本面貌就要比我們窮盡腦筋所想像到的一切場景還要瑰麗和偉大。

我們偉大的先祖在那個時候,沒有文字的時候創造了今日文明的基礎與核心。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無字江山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都市青春 無字江山
上一章下一章

第352章 文明起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