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5章 復仇

第265章 復仇

《趙氏孤兒》早已經被有心人拍成了戲劇,話劇,而且有的版本讓人看后心情複雜,寫的很好,這是很好的把歷史當作今天的故事來表達和展現的一種方式。

好的話劇可以展現最真實的歷史,有血有肉讓人心潮澎湃久久不能從劇情中走出來。而《趙氏孤兒》正是讓我如此感覺的一個話劇。

因為歷史如果用視覺效果呈現出來遠比文字和語言要具象易懂的多,考古的最終目的也是面向普羅大眾,讓大家都明白一個道理都知曉那些被時間埋藏的事實。

那麼如果這個劇作家是一千年前的人呢?

那麼就更加具有說服力,也就更加接近當時的歷史事實。

著名的劇作家田漢有詩曰:昔賢堅忍救孤兒,舍子捐軀各不辭。卜鳳熬刑猶硬骨,公孫飲劍更無私。廿年誰與傾肝膽?一旦人爭識鬚眉。贏得滿場紅淚落,君祥畢竟是吾師。

這是一出驚天地、泣鬼神的歷史大悲劇。劇作家把濃稠的鮮血、憤恨的眼神、鐵石般的復仇意志、萬死不辭的忠義精神澆鑄於一爐,以強烈的戲劇衝突牽帶出震撼人心的審美效果,不僅感染了千千萬萬的中國觀眾,也把中國獨特的民族精神流播到了萬里之外。

作為一部極為出色的歷史劇,也和一切真正偉大的歷史劇一樣,作者在歷史資料的基礎上,加入了自己的想像、虛構,把歷史題材和現實精神做了精彩的融合。

《趙氏孤兒》全名《冤報冤趙氏孤兒》,又叫《趙氏孤兒大報仇》,作者是元代的紀君祥,但對於紀君祥的生平我們幾乎沒有多少了解。《趙氏孤兒》的題材,主要取自於《史記》。

大致劇情是:晉靈公時,武臣屠岸賈與文臣趙盾不和,屠岸賈設計陷害趙盾,趙氏全家三百餘口因此被滿門抄斬,僅剩下駙馬趙朔也就是趙盾兒子與公主即趙朔之妻得以倖免。後來屠岸賈又矯傳靈公之命,迫使趙朔自殺。

公主被囚禁於宮內,正懷孕臨產,屠岸賈深知這個趙氏孤兒若存活下來將是他一生的噩夢,於是派部屬韓厥將軍帥兵把守宮門,不讓孤兒逃走。

為了挽救這個趙家僅存的血脈,為了撫養他長大后報仇雪恨,一大批人做出了捨生取義的壯舉:先是公主把自己的孩兒託付給一位經常出入趙家的草澤醫生程嬰,為了使得程嬰對於泄密不產生擔憂,自己立即自縊身死;程嬰把趙氏孤兒藏在藥箱裏,企圖帶出宮外,被守門將軍韓厥發現了,誰知韓厥也深明大義,為了給趙氏留下唯一的血脈放走了程嬰和趙氏孤兒,自己則拔劍自刎;屠岸賈得知趙氏孤兒不見了,竟然下令殺光晉國一月以上、半歲以下的嬰兒,違者全家處斬,九族不留。

程嬰為了拯救趙氏孤兒,就帶着孩子找到已經退隱山林的原晉國大夫公孫杵臼,和他商量著獻出自己的未滿月的獨子,以代替趙氏孤兒,並由自己承擔「窩藏」的罪名;而公孫杵臼則以自己年近七十,因此無法撫養趙氏孤兒成人,但程嬰時日尚多為由,硬要以年邁之軀代替程嬰承擔隱藏趙氏孤兒的罪名。

在程嬰帶領屠岸賈來搜查出嬰兒后,屠岸賈將程嬰的兒子親手剁作三段,公孫杵臼則撞階而死。這些人的犧牲,換來了真正的趙氏孤兒的安全。此時屠岸賈心事已了,為了褒獎程嬰,便收程嬰為門客,將其子程勃當作義子,又取名屠成。

程勃白天跟屠岸賈學武,晚上則跟程嬰學文,漸漸的長成了文武雙全的大好青年。程勃滿二十歲后,程嬰告訴了他實情。程勃悲憤不已,決意報仇。此時靈公已死,悼公在位,程勃將屠岸賈專權橫行,殘害忠良之事稟明悼公。晉悼公便命他捉拿屠岸賈並處死。

最終,趙家大仇得報,趙氏孤兒恢複本姓,被賜名趙武,恢復了原來的爵位。熟悉《左傳》、《史記》的朋友都清楚,紀君祥在史料的基礎上加入了很多自己的藝術創造,而此悲劇最精彩的也正在於突破史料部分。例如——屠岸賈為了誣陷除掉趙盾,竟然在自己院裏打扮了一個極像趙盾的草人,把食物放在這個草人的肚子裏,日復一日地讓一個號稱神獒的猛獸去吃他的心肝,後來在朝廷上誣告趙盾時,這個神獒竟一下子認出了趙盾……

程嬰為了挽救趙氏孤兒,忍痛把自己的親生骨肉替代了他……

韓厥深明大義,為了放走程嬰和趙氏孤兒,不惜違背屠岸賈命令而自刎……那麼,為什麼紀君祥要寫這麼一個故事呢?

借古人之酒杯,澆自己之塊壘,是歷來很多藝術家喜歡採用的方式,而這出悲劇的取材卻是一個宏大的歷史典故,那麼,作者的用意何在呢?答案就在那個「趙」字上。我們知道,紀君祥是元代初人,而元朝滅亡的正是號稱春秋戰國趙盾一族後人的趙宋王朝。

因此說「存趙孤」有影射現實的民族意識並不是無稽之談。元代統治者實現嚴格的等級制度,漢人地位低微,而科舉的不公正使得大批文人失去了施展才能、步入社會上層的機會。像關漢卿等有才之人不得不去寫些元雜劇來謀生。尷尬的境遇、卑賤的身份,強烈地刺激了文人的創作心態,因此,元代能夠產生很多悲劇傑作也絕不是偶然的。

再說回《趙氏孤兒》,其實早在南宋行將滅亡之時,文天祥就寫過「程嬰存趙真公志,奈有忠良壯此行」「祖逖關河志,程嬰社稷功」等歌頌忠臣義士的口號。宋亡之後,懷念故國的人也常用「存趙孤」來表達他們的戀宋之情。紀君祥以濃烈悲壯的筆調寫出的《趙氏孤兒》,又何嘗不是對殘酷現實的激烈反抗!

當戲劇搬上舞台,台下的觀眾看到這些悲壯慘烈的場景,聽到「憑着趙家枝葉千年永,晉國山河百二雄」這些慷慨激昂的唱詞時,又怎能不產生悼念故國之思、恢復舊土之念呢?當看到最終大仇得報、惡人伏誅,誰又不會熱血沸騰呢?

所以明人孟稱舜評價該作品:「此是千古最痛最快之事,應有一篇極痛快之文發之。讀之覺太史公傳猶為寂寥,非大作手,不易辦也。」第一等的大忠大義、百折不回的復仇意識、前仆後繼的反抗精神,造就了這部偉大的悲劇作品。

1912年,王國維在《宋元戲曲史》一書中指出:「明以後,傳奇無非喜劇,而元則有悲劇在其中。就其存者言之:如《漢宮秋》、《梧桐雨》、《西蜀夢》、《火燒介子推》、《張千替殺妻》等,初無所謂先離后合,始離終亨之事也。其最有悲劇之性質者,則如關漢卿之《竇娥冤》、紀君祥之《趙氏孤兒》。

劇中雖有惡人交構其間,而其蹈湯赴火者,仍出於其主人翁之意志,即列之於世界大悲劇中,亦無愧色也。」不僅中國,趙氏孤兒的故事也在傳教士的翻譯下影響了西方人,在世界範圍內享有盛譽。

作為第一部廣為歐洲人熟知的中國戲劇作品,《趙氏孤兒》即使在世界文學史上,也有其特殊的地位。即使比起莎士比亞的《哈姆雷特》,也毫不遜色。

提起《哈姆雷特》就不得不想起我們時常提及的莎士比亞四大悲劇,莎翁筆下塑造了一系列具有鮮明個性的藝術形象,其中必不可少的就是王室之間的恩怨情仇,爭名奪利之間無辜的人被受牽連,而戲劇的主人公也在復仇之路經歷了殊死較量。

《趙氏孤兒》是中國古代名揚海內外的悲劇,而莎士比亞的劇作《哈姆雷特》也是中西戲劇史上著名的以「復仇」為主題的悲劇,兩部作品的差異也詮釋了東西方文化的差別。

我一直認為《趙氏孤兒》重倫理實現,《哈姆雷特》重人性揭示。

《趙氏孤兒》更多的是關注復仇事件本身的發展,而對人物內心世界的矛盾衝突表現得較少,顯然是以故事為中心的情節悲劇。劇中矛盾衝突集中在趙盾等人的「忠」和屠岸賈的「奸」方面。

忠臣一家被安上「不忠不孝,欺公壞法」的罪名而慘遭滅門。悲劇開場就定下了譴責奸賊和同情忠臣的感情基調,顯示出清晰的評判態度。而屠岸賈一手遮天,倒行逆施,激起了有良知的人們極度的憤恨。為了斬草除根,他竟下令要殺死全國「半歲以下,一月之上」的所有嬰兒。為了保護趙氏孤兒還為了拯救全國的嬰兒,程嬰和公孫杵臼一個犧牲了自己的親生骨肉,一個獻出了自己的生命。

他們的悲壯行為,產生了震撼人心的藝術魅力:他們的高風亮節,也升華到了為群體利益的高度。

而《哈姆雷特》更側重對劇中人物復仇前後的心理進行深入的剖析,是以刻畫人物性格為中心的性格悲劇。悲劇衝突的重心並不是克勞狄斯的罪惡行徑和哈姆雷特的復仇行為之間的對立,而是集中在主人公的內心掙紮上。「是活着還是死去」,類似這樣激烈的內心鬥爭構成了劇本主要的矛盾衝突。

哈姆雷特的生活本來是無憂無慮的,所以他一開始對人類抱着美好的看法。但是突然間,父死母嫁,王位被奪,朋友背叛,純潔的愛情也被踐踏,社會的醜惡面一下子出現在他的眼前。他對冷酷現實的清醒認識,對人生意義的苦苦追尋以及由於無力承擔「重整乾坤」的重任而躊躇彷徨。

同時《趙氏孤兒》的悲劇主人公並不是身負血海家仇的孤兒趙武,而是以草澤醫生程嬰為代表的忠臣義士。在中國悲劇理論中,悲劇主人公的選擇沒有限制,可以是帝王將相也可以是卑微小民。

而弱勢群體的不幸遭遇更能引起人們的同情,所以中國悲劇的風格整體上說是纖弱的,弱者遭受的苦難更能夠激起人們對屠岸賈的切齒痛恨和對忠義之士的由衷讚歎。

《哈姆雷特》的主人公則是為父報仇的王子,他高貴的身份是構成悲劇的重要因素之一。因為在西方悲劇的定義中,只有「崇高」的事件才能對歷史能產生重大的影響。才能成為悲劇的素材。

只有「高貴」的人才有資格成為悲劇的主人公,「高貴」人物的痛苦和毀滅更能引起觀眾的恐懼和憐憫。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無字江山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都市青春 無字江山
上一章下一章

第265章 復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