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六十三章:藏兵於民

第七百六十三章:藏兵於民

並不知道危險即將降臨的李國耀對於華北方面軍司令部的毒計一無所知,此時的他正在熊耳山訓練新兵。

此次作戰結束后,李國耀便命令各部隊將解救回來的戰俘以及礦工全部送到總部,進行統一的訓練。

與此同時,將所有的宣傳隊都撒了出去,讓他們深入鄉村宣傳日軍的殘暴和抗日政策。

而主力部隊也深入熊耳山附近的各個鄉鎮和農村進行基層政權的組建,並開始大規模的徵兵。

隨着山東遊擊總隊的名聲震徹整個魯西南,老百姓也都逐漸的認可了李國耀所部,聽說徵兵的就是李國耀的部隊,大量的青壯年主動加入部隊。

一時間,整個熊耳山區幾乎每個村莊都有青壯年參加國軍。

這對於李國耀以及整個山東遊擊總隊來說都是一件好事兒,一來是這些熟悉地形的年輕人加入部隊,必將進一步的提升部隊的游擊作戰的能力,其次是這些新兵與本地人沾親帶故,他們的加入使的山東遊擊總隊的利益和本地的老百姓捆綁在了一起,這有利於今後部隊的發展,也有利於抗日大業。

半個月後,山東遊擊總隊對麾下的部隊進行了統計,發現經過半個月的徵兵,部隊單單從本地各個鄉村招募的兵員就超過了四千人。

加上之前解救回來的戰俘以及戰場上反正的偽軍等等,山東遊擊總隊的新兵超過了9千人。

要不是老部隊在這次作戰中損失慘重的話,眼下山東遊擊總隊的兵力將相當的可觀。

但是很多事情都只有結果而沒有如果,數千主力部隊的傷亡,使的山東遊擊總隊的戰鬥力下降的非常厲害,即便是招募到的新兵蛋子是傷亡的兩倍,但是就戰鬥力而言,部隊非但沒有提升,反而下降了不少。

很多人這個時候就要問了,明明部隊的兵力增加了,怎麼戰鬥力反而下降了?

其實這種事情歷史上也經常發生,比如說北宋末期,部隊的數量逐年遞增,但是戰鬥力卻越來越弱。

宋末,不足10萬的金國軍隊攻陷了世界第一大城市、北宋的都城東京開封,徽欽二帝以及後宮、百官、工匠等2000多人,被押往滴水成冰的苦寒之地。

讀過《水滸傳》的朋友都知道裏邊的豹子頭林沖被人稱為東京80萬禁軍教頭,可見宋朝總兵力要超過80萬,但是如此多的兵力竟然擋不住十萬金兵,着實令人不解。

事實上宋朝初期部隊的戰鬥力還是非常的強悍的,宋太祖沿用了後周世宗柴榮的禁軍制度,將全國精銳士兵調入京師,編入禁軍。宋朝建國的初期,全國軍隊數量也不足30萬,其中禁軍只有10萬餘人。

但宋太祖不愧是職業軍人出身,就依靠這麼點家底,收兩湖、入蜀川、復嶺南、並江南,基本上統一了南部地區。

到了他的弟弟宋太宗趙光義在位之時,宋朝軍隊的數量增長了一倍,人數超過了60萬,其實的禁軍人數接近30萬,中國傳統疆域最終在宋太宗手中得以統一。

但在對遼的作戰中,宋太宗的表現就差強人意了,兩次北伐宋軍一敗再敗,部隊折損15至20萬。兩次大敗使宋人心中產生了畏遼的心理,再也沒有收復燕雲的地區的雄心了。

在宋真宗時期,宋朝沒有什麼大的戰爭,因此對軍隊的重視程度大大降低。但到了宋仁宗時期,西北方的黨項族崛起,其首領李元昊公然稱帝,國號大夏。

在於西夏的作戰中,宋軍敗多勝少,西北諸路軍馬幾乎消耗殆盡;北方的大遼國和南方的附屬小國交趾都在蠢蠢欲動。在如此危急的情況下,宋軍的軍隊數量達到了歷史頂峰,總兵力超過140萬,這個數字是中國中原王朝除了明朝以外軍隊最多的時期。

宋朝軍隊數量之所以會大幅度增長的原因除了對外戰爭的需要以外,維穩也是極重要的原因之一。為了防止國內農民起義,杜絕國內的不穩定因素,一旦某個地方發射災荒,宋朝政府就會去當地徵兵,並將所有的精壯編入禁軍。

因此雖然宋朝的軍隊數量在不斷增加,但戰鬥力卻下降了。在與遼和西夏的戰爭中,宋軍往往處於劣勢,只能繼續增加軍隊數量來彌補戰鬥力的不足。宋朝就這樣陷入了這個越弱越增、越增越弱的惡性循環。

宋朝初期的主力在河北方向對抗遼國,從宋朝建立以後的40多年裏,宋軍與遼軍展開了反覆的較量。雙方勢均力敵,一直處於對峙狀態。

但在1004年澶淵之盟以後,宋朝與遼國達成了和談,此後的宋遼兩國沒有發生戰爭,戴白之人不識兵革。和談在給兩國帶了和平的同時,也是兩國軍隊的戰鬥力都迅速下降。

在此後的30年內,宋朝河北各路軍隊的戰鬥力大幅度下滑,最終成為毫不知兵的花架子。

此外軍隊的數量也實在是名不副實,在宋朝建立之初的軍隊數量都是實屬,但隨着政治的糜爛,宋朝軍隊的編製出現了名不副實的情況,也就是俗稱的「吃空額」。到了宋徽宗這個「天才皇帝」在位時期,宋朝軍隊的腐敗已經無可附加。

眼下山東遊擊總隊所面臨的問題其實和大宋朝末期的情況也差不多,由於和日軍連續幾次死磕,使的大量的精銳陣亡,而新招募的士兵都是沒有經過怎麼訓練的新瓜蛋子,在這些新兵沒有完成新兵訓練之前,他們三個人都未必是原來那些百戰老兵一人的對手。

當這樣的狀態發生量化后,戰鬥力的差距非常的明顯。

好在對於這事兒李國耀心裏早有準備,每一次部隊擴編都會出現這樣的情況,但無須擔心,只要安心訓練,等這些新兵蛋子訓練的差不多,然後帶着他們在戰場上打一仗就可以放手讓他們作戰了。

要是想要快速讓這些新兵成長,還可以讓他們以戰代練,雖說傷亡要大一些,但是訓練出來的士兵戰鬥力更強,也更具攻擊性。

不過部隊剛剛經歷過大戰,急需要休整,所以李國耀並沒有命令部隊出擊。

但是李國耀沒有想到的是,他沒有行動,反倒是小鬼子主動來招惹他們了。

6月26日夜,一隊身穿日軍軍裝的騎兵悄悄從山亭縣城摸了出來,雖后直奔幾十公裏外熊耳山區的一個村莊。

村莊位於熊耳山區西北部,叫李庄,是一個人口只有三百多人的小村子。

由於這裏靠近熊耳山區,所以之前日軍在這裏修建了一個小型據點,但後來這裏被李國耀所部攻佔之後,據點就被國軍給拔掉了。

此後山東遊擊總隊一縱的一支小部隊進駐了這裏,一方面暗中發展,一方面是為了監視山亭城裏日偽軍的動向。

而像這樣的小部隊在山東遊擊總隊裏面很常見,幾乎稍大一點的村莊都會有國軍小部隊駐紮,大一點的村莊可能駐紮有兩三百人,小一點的村莊或許只會駐紮十幾人。

李國耀這是借鑒了桂軍藏兵於民的策略,桂軍是民國時期各地方軍隊中戰鬥力最強的一支部隊。雖然是一支地方部隊,但是卻參加了國軍正面戰場幾乎全部的戰役,之所以能成為人人交口稱讚的鐵軍,這和桂軍大佬李長官的帶兵思想有很大的關係。

一是主政廣西的李長官非常重視武備,二是因為桂軍裝備較好,甚至超過中央軍,三是桂軍紀律好,得到民眾支持多,因而士氣高。

抗戰前,李長官就以「藏兵於民」的方式加強備戰。士兵入伍兩年後返鄉,招募新兵進行訓練,循環往複,使得常備軍雖少,但經過軍訓的退伍在鄉老兵多。

應抗戰需要招募士兵時,受過軍訓的老兵一經入伍,即可形成戰鬥力。桂軍武器大多購自德國,士兵一律佩戴捷克式鋼盔。

如此種種,才造就了桂軍強大的戰鬥力!

眼下山東遊擊總隊有了自己的地盤,李國耀自然不會浪費,他也要學習這種藏兵於民的策略,但是他卻沒有想到因此給根據地的老百姓帶來了巨大的災難。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抗日之鐵血使命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軍事歷史 抗日之鐵血使命
上一章下一章

第七百六十三章:藏兵於民

%